第35节
作者:报纸糊墙      更新:2023-06-23 23:49      字数:7901
  “说啥?”“就先说说,基地上的人是怎么知道咱们有粮食的。”“对,他们肯定是知道了什么,不然也不能开这口。”“是谁说出去的,主动站出来吧。”“我……我上次去取水的时候,跟大强多说了几句……”说话的是一个年轻人,他声音越说越低。“你他妈的是猪吗?你有没有长脑子?”一个暴脾气的军官抬腿就给了他一脚,那个小年轻抱着肚子倒在地上,也不敢吭声,他这次确实是给大家惹祸了。“别打了,打伤了还得给他找药。说说现在改怎么办吧。”“打井吧。”古志鹏终于开口了。“有没有人懂这个的?”“我老家打过井。”“知道从哪里打吗?”“就知道个大概。”“行了,从明天开始,一部分人去大家取水的那个溪谷里去排队,其他人打井。”古志鹏拍板。“对了,今天又来了一对姐弟。”“让小刘收拾个房间,把他们都安置进去,以后还有小孩,就都这么办。”古志鹏说完就抬脚离开了,这个年轻军官现肩上的担子太重,重到让他觉得不堪重负,但是这种不堪重负,也让他在短时间里面快速地成长。我让小龙在镇上飞了一圈,找找看那个地方比较好打井的,主要是水源离地面要近,小龙虽然修为不高,但是作为一只龙,他还是有着龙族的本能。小龙在我们镇上空盘旋了好一会儿之后,指了指一个小山包,说那山包的东面,只要打十三四米,就能打到水了。小黑仗着体型和皮毛的优势,叼着一根笔溜进他们办公室,在小镇地图上那个小山包的东面画了一个红圈。葛明不知道从那里弄来一罐红色的油漆,在小龙相上的那个地方,也画了一个红色的大圈。打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群当兵的,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这口井打出来,镇上的饮水危机就能基本解除了。第67章 久旱逢雨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不用几天,镇上就有很多小孩从暗处走了出来,来到古志鹏他们的大院,哀求着要住进去。那些没有父母的,一直小心翼翼躲着镇上的大人们,这样的孩子并不多,能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活下来的,不是运气太好,就是小孩本身特别精明油滑,比如像林家姐弟那样的。那些有父母的,花样就多了,有些家长让自己的儿女独自去,那些孩子并不善于演戏,通常三两下就被人揭穿了,让他们回去找自己父母去。有些父母并不舍得儿女,也不喜欢那些弯弯绕绕,就直接带着孩子去那个大院,请他们收留自己的孩子,口粮他们自己会解决,只要每天晚上他们去打水的时候,让孩子住在大院里面,这种情况,古志鹏就会让他们每天在大院的饭点之后把小孩送过来,天亮之前带走。但是这个决定却又给了另外一些家长钻空子的机会,他们也用同样的说辞把孩子送了进去,但是却并没有在天亮之前去领,打的就是赖账的注意,可惜部队里的人心肠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软,天亮前没有来领的,全都轰出去,到了外面父母自然回来领走。听说有一次一个孩子的父母坚持了很久,一直没有过来领人,那小孩也是奇怪,就一直坐在大院门外,天阳出来了也不知道往自己家里走,部队里的同志们提心吊胆地等了将近半个小时,还好初生的太阳并不怎么炙热,不然那个孩子非得被晒死。最后他的父母来了,口里骂骂骂咧咧的,无非就说自己来晚了,部队里的人心肠真硬之类的。以后他们再来,大家就说什么都肯收下这个孩子了。还有一个特别的,那小孩都十八岁了,也不能说是小孩了吧,应该说是少年之类的。他家父母还每晚地往大院里头送,一个人留在家里还不放心,也不给他出去打水,那孩子每天在大院里头跟一群小到四五岁大到十一二岁的孩子们待在一起,也丝毫不觉得羞愧。但是那些小孩子都讨厌他,在这样的世道里,软弱永远是可耻的,只有强悍和智慧才是值得崇拜的,这些孩子虽然小,但是也在心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所以他们看不上那个没出息的大哥哥,也没人跟他去说话,那个少年却无所谓,他坐在角落,一发呆就是半天,甚至不愿意学那些孩子种点庄稼,这年头谁家会嫌粮食太多呢?我们一家除了吃饭睡觉种田修炼,每天的娱乐生活就是跑到那个大院里去看电影,当然,时常都是要带着一些粮食过去的,最近我送粮的频率高了一些。那些部队里的士兵正在挖井,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毕竟他们是属于国防兵而不是工程兵,对于挖井这回事,完全是靠蛮力解决,无可避免的,食量大增。每晚都会有三个当兵的去排队取水,他们是水壶很大,因为一个大院的人靠着三壶水过活,取水的人群明显不喜欢这几个当兵的,但是碍于他们手里的武器,都不敢吭声。取水并不是只要排队就能等到,有时候天亮了,你前面还有老长队伍的时候,有些人就硬熬,等他前面的人熬不下去了,纷纷离去,那他说不定就可以取到水了,溪谷是东西朝向,早上的太阳一出来,排队取水的队伍就会被晒到。那几个去取水的士兵一直都是属于硬熬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熬得过他们的,只要你是最后几个,保准能取到水,只是要冒着被晒伤的危险。这种时候就算是取到水,也肯定赶不回去了,他们只好狂奔到附近的村子,那几个村子都有空房子,他们要在那里耗掉一整个白天,等天黑了再回去。当天晚上的接水任务,大院会派另外几个人出来。军人也不是铁打的,像他们这么弄,晒伤是难免的,眼下我们又有一个难题了。晒伤药葛明是有的,可是他并不想给这些当兵的,他说修真之人一般不干涉俗世,有时候纯粹行善倒是无所谓。但是他今天如果给这些军人晒伤药的话,山谷里其他排队的人呢?他这种行为,会助长一部分人的势力,从而让另一部人人显得更加弱小。部队里有些战士开始发烧了,但是他们依旧不肯拿粮食出去换水,挖井的士兵们干活越来越勤快,每天晚上出门的时间越来越早,回来的时间越来越晚,这么干下去,又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分,肯定有人是要中暑的。我也没有再犹豫,干脆每天再给大院里的人弄些水,本来我的山谷里就有一条小瀑布,我们从来没有缺过水。只是我始终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尽量减少自己对于他们的影响,但是最近我发现自己为他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并不好。有了水之后,部队里的人们挖井更加勤快了,发烧的战士不久之后也痊愈了,这些人轮流休息,当天晚上休息的士兵,就在大院里守着。溪谷那边依然每天都是长长的队伍,两边还是有很多小孩在讨水喝,只是肯施舍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断有人饿死,渴死,被太阳晒死,被人杀死,不断有人死去,镇上的人口越来越少。然后突然有一天,下雨了。这场雨来得太突然,在八月中旬的一个炎热的下午,云层在短短是几分钟里聚集,然后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而下。人们走出屋子,在大雨下狂欢,奔跑着嘶吼着,脱了衣服仰天长啸。大雨里的人群似乎都癫狂了一般,大吼大叫的,蹦蹦跳跳的,还有抱头痛哭的,甚至有人跪在地上虔诚地膜拜。等到喜悦稍稍沉淀,大家就忙去屋里拿出锅碗瓢盆,能接多少水就接多少水,如果这一场雨只是偶然,那他们也得为以后多做些准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大雨带走了大量漂浮着的灰尘,大地吸收了雨水,吐出几个像叹息一样的泡泡,这场雨来得真好,它滋润了这个快要干涸了的世界。村里的人们很高兴,大家在大雨里洗了个澡,把家里所有能装水的东西都挪到外面之后,又跑去田里整田埂去了,种水稻的要注意把水留住,种红薯的要注意别被淹了,我也去田里看了看,还是一身的蓑衣斗笠,扛着吧锄头,远远一看就像个老翁。回来的时候我遇到了陶十五,这个健壮的中年汉子最近瘦了很多,整个人黝黑,肯定也是被太阳晒到了。他们家的情况也是让人头疼,父亲去了,母亲年纪大了,姐姐是个女人,姐夫是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匠,还有一个不久之前刚回到村里的外甥,瘦得跟只鬼似地,那也就是个吃货,帮不上什么忙。他外甥的老婆孩子他也得养着呢,这一家的担子全部都落在他肩上,使得这个男人一下子又沉默了不少。我让他去我家里坐一会儿,他也没推辞,跟着我就去了,正好是晚饭的时间,我烧了几个菜,留他在我家吃饱了再走。陶十五没跟我客气,白米饭他吃了整整四大碗,一边吃还一边问我家里粮食够不,我说足够了,他说那也得悠着点,明年还不知道要咋过呢。吃完了我去后院给他摘了两个葫芦,顺手又摘了几个西红柿过来,陶十五倒是不好意思了,扯着脸嘿嘿笑了几声,就是不伸手过来接。“客气啥,我要是不够吃了还能给你。”“葫芦晒晒,能吃到明年呢。”“我家里晒了不少,拿着吧,家里还好多张嘴呢。”“哎……”陶十五长叹一声。“那个小崽子回来了。”“听说了。”村里就没有能瞒住的事儿。“你不知道他刚回家那会儿,瘦得跟个骨架似地,那头发啊,以前乌黑的,现在都掉了大半,还都花白了,这可还不到三十呢,这人给整的。”陶十五还是原来那个陶十五,话匣子打开了,就要说上个过瘾。“那小子是真浑,也不知道我姐姐姐夫以前是咋教的,我猜肯定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官,给父母长脸之二类的。现在好了,老两口对着一个小老头儿,哭都哭不出来。”我没搭腔,就在边上听着。“我母亲我姐姐我养也就养了,那兔崽子的老婆孩子也得老子养,我姐夫那样的,都这年月了还酸溜溜的,真当自己是夫子呢。陶亮啊,我这心口就憋着一口气,我陶十五打了半辈子光棍,怎么这老了老了,就有这么大一家子要养呢,你说……”“那娃娃,你见过吧,长得真他娘的好看,随他爹,这要是在好的年景里,得多招人喜欢啊。我那个苦命的女人啊,就是生娃的时候没了的,连着孩子也一起没了,接生婆说了,是个大胖小子,这要是活下来了,也快有你这岁数了,这个都是命啊……”“就是娃娃他爹太没出息,他娘就是个娇小姐,这要是被他们养大了,将来就是第二个陈博,老子现在供着他们呢,这娃娃也得我来教。他们几个有意见,还有我娘呢,我爹死了我娘还在呢,那老太婆老了老了脑子还是清楚的,家里她说了算。我也不想把他教的多有出息,我就教出个你这样的,咱憨点算啥,做男人就得有担当,你说像陈博那样的……”陶十五抱怨完了,又有些不好意思,大概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他一个老男人怎么也像个娘们一样扯起了闲话呢。说是不早了,要回去,走到门口,又突然回过头来说:“陶亮啊,我陶十五记得你的好呢。”然后小心翼翼地捧着几个西红柿拎着两个葫芦走进了夜幕里。第68章 流民 …这场雨下了好多天,地表慢慢滋润了,有几个干涸的水井也开始有水了。有水的日子,就算是饥饿依旧,那也是十分美好的,人们曾经觉得再也不能忍受的日子,现在也觉得容易了许多。很快,大家就发现那些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蚊子又出现了,对于这些蚊子镇上的人并不陌生,各种预防工作也都十分到位,就算现在没有电,蚊子也基本上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不再需要每天出去打水,很多人就专心在家里种植庄稼,反正是放在屋子里,也不太需要关系季节的问题。大家最喜欢种的就是土豆,原本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并不怎么吃土豆的,基本上除了水稻就是红薯,可惜水稻和红薯都不怎么适合在室内种植,于是大家开始青睐土豆这个种植方便又十分扛饿的品种。部队里的人们并没有因为下雨就停止打井,对于他们来说,打井并不是只为了这一次干旱,等到下一次干旱在来临的时候,再打井就太晚了。现在我们走在镇上的街道上,可以在两边看到各种各样的筐,里面装着土,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当这种筐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可惜没有电,不然拍一张照片做留念,等到这一场灾难过后,大家再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一番心情。阳台上屋顶上街道边,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大小的木筐,人们每天都要搬进搬出两趟,夜里怕人偷,白天怕太阳晒。有一天,我发现镇上那个小道士在画素描,原来他不仅懂毛笔画,还会写实素描,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我记得上一次从他那里买来的那本日历,上面画着一些生肖趣图,用黑色的墨水简单勾勒的,画出来的东西却是活灵活现,古朴又有生气。镇上有文具店,他用几斤谷子换了两大箱铅笔白纸回来,然后每天除了种植就是画画,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轻人,不得不说,李郁很有眼光。他画来往的人群,画山上奄奄一息的庄稼,画取水的队伍,画溪谷两边讨水喝的孩子,甚至画了一张凶杀现场。现在他又画了很多镇上的人们的劳动场面,画那些打井的军人,画那些木筐,还有用木筐种植庄稼的人们,以及被木筐装饰起来的街道。他把他的作品用塑料袋包起来,如果我们这一代注定了将会有大量的人死去,那后世的人们也将从这些作品中得到一些信息,感受到自己的先辈,是在怎样的苦难中挣扎求生。随着九月份的到来,阳光渐渐不那么晒人了,很多人也试着白天出来活动,结果也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晒伤,只要避开中午太阳最大的时段。有了雨水的滋润,有了温度适宜的阳光,山上那些还没有死绝的庄稼,又慢慢地恢复了活力,可惜这一场干旱下来,它们受到的伤害最终将会在今年的收成上体现出来。前几年的秋天都是平静的,在寒冬来临之前,大家都有一段天气不错的收获时间,今年的天气也很不错,只是大自然又给我我们一个惊喜,真的是惊喜,好事。大旱过后的雨水,给那些蝗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满大山的野草,更是它们的温床,加上它们的天敌在这一场旱灾中伤亡惨重。于是,在这个初秋的日子里,漫山遍野的蝗虫出现了。对于种田的人来说,出现秋收来临之前的蝗灾本因该是致命的,但是村民们却是喜忧参半,镇上的人更是乐疯了。人们成群结队地扛着网兜到山上去,一个个背上都背着大麻袋,眼冒绿光地就就杀向蝗虫最多的地方。虫灾刚出现没几天,就得到了控制,镇上的人意犹未尽,村民们一边松了一口气一边意犹未尽。这个冬天,大家的储备粮食里,除了那些土豆干菜,还多了一串串的蝗虫,蝗虫被晒干了串起来挂在屋子里,肚子饿极了的时候,摘一个下来嚼两下,那也是极其香甜的。小龙并没有很多在这个社会上的生活经验,他看到大家都到山上去捉蝗虫吃,就以为是很好的东西,每天也挥着网兜跟小黑一起上山去捉蝗虫,小黑对这个也没忌讳,俩人十分投缘。一天下来,他们能捉到很多蝗虫,拿回家来要我给煮了,这个,蝗虫要怎么煮,小炒还是熬汤?摘了翅膀油炸吧,熟了再加点椒盐辣椒油什么的拌一拌,原本只是试探的做法,没想到一家人却都十分喜欢,葛明吃起蝗虫来也毫无心理障碍,用细白的手指拈一只,丢到嘴里嘎嘣嘎嘣咬几下,喉结一动就吞下去了,还意犹未尽地伸出舔了舔嘴唇,大概椒盐的味道确实不错。必须承认,葛明很能吃,吃到后来小黑和小龙不干了,怎么说这些蝗虫也是他俩捉回来我给煮的,葛明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效贡献。“亮亮那一份给我吃了。”葛明理直气壮。“哼,亮亮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凭什么他的份都得给你?”小龙这孩子,到底还是太单纯了。“那你问他呗。”葛明不经意地又抓了只蝗虫丢到嘴里。“亮亮……”小龙忽闪忽闪着大眼睛来寻求我的帮助,我能说我跟葛明和我跟你的关系不一样,这种情况下你不能指望我吗?最终我还是扯着葛明上山去捉蝗虫了,留下一龙一狗你一只我一只在家里吃得开心。我们没有去别的地方,而是去了自家的田地,就算要捉蝗虫,那也得到自家地里抓,一方面满足口腹之欲,一方面保卫庄稼。可惜这两天山上的蝗虫已经被捕捉地差不多了,我们这一路走来,并没有看到密度高的蝗虫群,只能偶尔在草丛种见到一两只。葛明是个眼明手快的,一只也不放过,即使这样,从我们走出家门来到稻田的这一路上,袋子里也只有小十几只而已,从这个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饥饿的人们比虫灾强悍千百倍。我的那些水稻,虽然长得并不十分好,但是也没有出现被被蝗虫大面积啃食的情况,只偶尔的,能在稻叶上看到一两个缺口。这些蝗虫还没来得及肆虐,就已经被人们捕捉殆尽,成了在这个饥饿的季节里,上天赐给众人果腹的食物。我们在稻田四周寻找了小半天,随着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袋子里的蝗虫也渐渐多了起来,估摸着应该够炒一盘了,我俩这才打道回府。回家后葛明说要加花椒香油爆炒,我没啥意见,炒出来之后确实香,我也跟着吃了几只,小时候没少吃竹牛之类的昆虫,蝗虫也不算啥。后面的几天,小龙和小黑还是经常会到山上去捉蝗虫,可惜收获是一天比一天少,到了后来,出去大半天,也捉不到一盘的料了。也不知道小黑怎么跟小龙说的,这孩子追着我说要在家里养蝗虫,我跟他说蝗虫是害虫,咱不养,他却问我为什么小鸡可以养,蝗虫就不可以养?最后我只好忽悠他说小鸡会把蝗虫吃掉,家里不能两样都养,小龙捉着一只蝗虫去后院试了一下,结果那蝗虫还抓在他手里没来得及放下呢,几只被惯坏了的母鸡就冲上来一顿啄,小龙甩着手哇哇大叫。我在一边看得很无力,好歹是条龙好吧,怎么连几只母鸡都怕,这种事传出去还不得被人笑死。幸好小龙这娃还不怎么开窍,这么忽悠着就过去了,我暗示地拍了拍小黑的脖子,如果他敢跟小龙说什么箱笼养殖之类的,我就敢给他断肉。小黑了解地呜呜两声,然后赌气地背过身去,屁股对着我。镇上那个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出去捉蝗虫的,有一个没能回来,是个六岁大的小女孩。大院里的人并没有在这件事上多做文章,也没有不让那些孩子出门,只是让他们小心一些,用空的时候,也教他们几下拳脚。弱肉强食就是现在最强悍的规则,没有人能逃得过,这些孩子必须要适应,如果他们没办法适应现在这个社会,那么等待他们的,除了死亡没有其他。但是这并不代表为了生存就可以不折手段,这些军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即使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现在看起来并不十分仁义,但是只要在骨子里流着善良的血液,懂得分辨是非,那就足够了。眼看着秋收就要到了,大家都觉得接下来的日子应该会是平静的,秋天这个季节,蝗灾过后,还能有什么呢?事实证明,人类的想象力在多变的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太过匮乏了,是下雨还是晴天,是起雾还是大风,是冷还是热,这些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到了大自然手里,它就是能变出各种花样。人类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蝗灾之后,秋收之前,镇上迎来了一群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客人,饥民。小镇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存在,镇上的人不走出去,并不代表外面的人也不会走进来。第一批到达我们镇的是一群北方大汉,这才是真正的大汉,我们镇上的那些南方男人们在这些人面前,一般都要矮半个头。像所有逃难的人一样,这些人也一样拖家带口,可是他们的家人明显不多,也许是因为这几年人口政策的关系,一般家庭的孩子本来就不多,单身人群的比例也在一直增加。他们一来到我们镇上,就表示自己并没有敌意,报上自己的家乡,说明自己南下就是为了寻口饭吃,并无它意。即便如此,这些人的到来还是给镇上带来了安全隐患,但是我们并没有理由驱逐他们,或者说,驱逐的代价太大,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给自己制造麻烦。这些人也并不捣乱,他们到达我们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山上的田地去看了一圈,很快就来到了我们的村子,村民们很好奇,也担心这些外来人会破坏了自己的庄稼地,所以一直跟着。这些北方人在看过我们的田地之后,无奈地摇了摇头,从土地上来说,我们这样的丘陵地带肯定不像他们家乡的土地那样肥沃,从庄稼上来看,今年长时间的大旱,使得我们这一年的庄稼长势很不好。但是他们摇头,我们的村民倒是一点都不介意,巴不得这些人看不上我们的土地,然后赶紧离开,可惜没能如愿。“老乡,你们这边情况也不好啊。”一个四五岁岁的男人率先跟我们村的村民搭话,看起来这一群人里,他是头儿。“不好,这都快没了活路了。”我们村其他人都选择了沉默,而是让在场的一个在村里相对有地位的人出来说话。“是不好,但是也比我们那边好多了,我这一路走来,你们这里也不算太差的了。”那男人在田埂上蹲了下来,从裤腰带里抽出一根烟杆子,没烟丝了,就这么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