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作者:麻辣香橙      更新:2023-06-23 15:22      字数:6427
  “你看看,男人越拿着惯上头顶,她自己越娇气得不行了,走路都酸成这样了。”旁边妇女却笑着说:“人家男人愿意惯着呗。”没法子,大嫂越是看不惯忿忿不平,人家男人越惯上头顶,打从怀孕后整天小心翼翼照顾着。看不惯能咋地?大嫂抱着二儿子大葱到公婆门上溜达,气不过就跟婆婆抱怨:“他二婶想吃啥你就给弄啥,一家子拿她当上大人,我给你生了两个孙子呢,怀孕时也没见你问我想吃啥。”杨妈妈:“啥样人啥样待,你埋怨不着我。有那咬嘴说闲话的工夫,你还不如回去多干点儿活。”春天一天天暖和,冯荞院子里的樱桃花一夜间开出了好几朵,让冯荞很是高兴,去年只结了十几个樱桃,一不留神还让小鸟偷嘴吃了,今年这树大了不少,好多花蕾呢,希望多多结樱桃吧,她可早就想吃樱桃了。眼看着春种大忙就要开始了,生产队已经开始组织妇女们挑豆种、扒花生种子,地瓜也开始育秧了,忽然就传来了惊人的大消息,要包产到户了。生产队长在大喇叭里扯着嗓子喊了半天,让所有社员都去开会,各家必须去人,冯荞闲着没事,也跟着婆婆一起去凑了个热闹。开会主要的意思,就是要包产到户了,要把田地分给各家各户自己种了。“往后生产队不管你们了,我也不用整天给你们操心吧啦的,没人管你们了你们自己也勤快点儿,会种地的自己种,不会种地的挨饿也没法子,各家顾各家吧,上头就这个意思。”小罗庄的生产队长也姓杨,用杨边疆私下里的话说就是个烧包货,整天多了不起似的。看起来烧包队长对包产到户不是太满意。想想也不难理解,田地都分给社员了,生产队大集体解散,队长他还领导啥呀。队长以前自己是不干活的,整天吆五喝六地看着村民社员干活,干不好他还骂骂咧咧。以后包产到户,队长自己家也要分田地,队长那么大的干部,也要自己亲自干活种田啦。队长不满意,老百姓却蛮期待的,田地分给家庭,各家管各家的日子,总该比大集体日子好吧,这道理很简单,你去看看各家自留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得比大田里好。这可真是大事情,想都没想到的。杨妈妈陪着冯荞去开会,在人群中小心看顾着怀孕的儿媳。开完会杨妈妈便有些担心了。包产到户,二儿子家一个上班一个怀孕,咋办?☆☆☆☆☆☆☆☆杨边疆下班一进家门,冯荞就忙着跟他说这事。杨边疆是集体制工人,退伍后户口迁回到村里了,加上冯荞,他们小家庭按政策当然也要分田地,冯荞已经按队长说的数目算过了,整个村子多少口人,多少亩地,算算他们小两口也能分到四五亩地呢。杨边疆在厂里就已经听到这个事情了,他离镇公社近,消息更确切,想了想就跟冯荞说:“要不我去跟村里说一声,我们家不要了吧。”不要?冯荞说:“那怎么行?你就算上班有工作,我总不能干一辈子临时工,往后一家人不种地吃什么?总不能就指望你一个人的工资呀。”杨边疆:“我上班的话,你一个人在家,如今又怀孕,三年五年也没法种地干活。”“可是你现在不参加分地,行不行先不说,等三年五年你想要种地了,人家哪还有地再分给你?咱这一家人,长远看除了你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怎么着落?我的意思,地咱肯定得要,无论怎样艰苦三五年,等孩子大一大,四五亩地,我自己种都没问题。”杨边疆白天上班跟李师哥讨论这个事情,李师哥也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师嫂一个人带着俩孩子,大的六岁,小的两岁都不到,正是最累人的时候,以前靠着大集体,师嫂抱着孩子去生产队应个卯,总还是有一部分口粮的。现在包产到户了,不种地,一家四口光靠着师哥的工资肯定不行。分田种地,师嫂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怎么种?杨边疆:“我上班,让你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自己种好几亩地?开什么玩笑。”冯荞隔天让杨爸去问了生产队,全村的田地都是按人口分到各家的,还从来没听说谁家不要地,傻呀?眼下先分春茬,田里的小麦还算生产队的,等这一季小麦割完,便把麦茬地也分给各家,包产到户就全部按计划完成了。几天后,小家庭分到了两亩八分的春茬地。杨爸杨妈妈主动过来跟小夫妻说,也不用担心,边疆上班冯荞歇着养胎,这么点地爸妈先帮他们种吧。冯荞:“这怎么行?爸妈你俩也分到了好几亩地呢,加上自留田,你们自己都干不过来。”杨边疆晚上回来,跟她商量了一件大事。“冯荞,农具厂的工作我想不干了。”冯荞吓了一跳,这话怎么说的?这年头工人吃香,他这样有手艺的工人更吃香,别的不说,工资是中学校那些老师的好几倍呢,比公社一般干部都高。冯荞:“别瞎说,有困难我们也是一时的,就那么几亩地,咱现在能种啥样是啥样,二伯家人手多,我寻思忙不过来就请二哥帮一把,等孩子两三岁可以带下田了,我一个人种也累不着。”“那不行,大人孩子得吃多少苦呀。”杨边疆摇头,“我认真的,今天跟师哥聊这事,他也有这想法,总不能眼看着老婆孩子吃苦受累,那还叫男人吗。再说我也不光是考虑家里,我看农具厂现在活儿越来越少,现在私人也可以干,老百姓有点木工活随便找个木匠就干了,比农具厂还便宜方便,谁还专门往农具厂跑呀。如今厂里就靠着师父联系的加工活,靠着还有个带锯,工资是照样发,可眼看着就要超支了。”冯荞点点头,倒也是,以前老百姓买个锄头、镰刀也要去农具厂,别的地方没处卖呀,如今放开了,会点儿木匠手艺的私人也照样干,农具厂活儿减少是真的,厂里变得清闲了许多。“厂里的人也都忙着接私活,我就算辞职不干,无非是少了个集体工人的身份,农忙时我几亩地种好,不忙时我不用上班专门接私活,挣钱肯定不比工资少。”冯荞犹豫了一下,下不定决心。杨边疆如果辞掉工作自己干,挣钱不少是肯定的,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何况现在这年月日子越发好过了。不过她男人体体面面的工人身份,回家来种田单干不会可惜吗?男人面子上会不会过不去。杨边疆嗤之以鼻:他不辞职,他清闲体面了,让老婆孩子吃苦受累?“我一个大男人,虚头巴脑的面子能当饭吃?媳妇儿我知道你心疼我,你别担心,我跟李师哥商量过了,打算跟他一起辞,两人合伙接活儿,不然木工有些活一个人不好干。”“你想好了就行,反正眼下这形势,我们两个不懒也不笨,干啥也不能差。”见他打定了主意,冯荞也就不再拦他。结果这俩家伙就那么辞职了,师兄弟两个一起辞的,让师父很是不高兴,刚带出来俩得力能干的徒弟,好嘛,一起给我辞工不干了?算了算了,两人都已经决定了,也都是为了老婆孩子,师父也不能硬反对。师父说:“你俩好好干,混好了我也有面子。要是在外头混得不好,你俩就回厂里来,还跟师父混,咱们集体厂子,总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有我在这厂里一天,我说话就还管用。”李师哥走出农具厂大门,就跟杨边疆开玩笑。“师父他老人家啥意思呀,徒弟出师下山了,本事不行让人给揍了,回炉留级再练三年?”李师哥诙谐的说法让杨边疆失笑,笑着说:“就冲师父这句话,咱俩也得混出个人样来,千万不能回炉留级。”怕父母反对,杨边疆辞了以后才告诉他爸妈,杨妈妈急得惋惜埋怨了半天,杨爸爸则比较想得开,杨爸爸说,他辞都辞了,反正他那么大个人,有力气有手艺,只要肯干,你还担心他饿着?第98章 甜头杨边疆辞职的事情在自己家里没咋样, 在村里却引起一片惊讶,有人说,这人怕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吧。冯荞回二伯家, 被二伯娘一顿狠批。“冯荞啊,你咋也不拦着他,到底是咋想的!好好的农具厂工人, 工资又高又有面子, 别人挖空心思没资格进去, 他倒好,自己辞职了。”二伯娘气得直拍巴掌,“你说你这个丫头, 这事你也由着他。”冯荞赶紧安抚:“二伯娘你别急呀,他也有他的道理,再说家里也有难处。”“啥难处,不就是你俩分了那几亩地吗。我知道他就是怕你吃苦受累, 这个边疆也真是的, 疼媳妇也不用辞职呀。叫他去看看村里,谁家的孕妇不下田干活呀, 足月快生了都照样割麦子。”二伯娘大手一挥,“屁大一点活儿, 他真要心疼你,你家那地我给你种了, 你让他赶紧回去上班。冯荞弱弱地:“辞都辞了……二伯娘, 你就别担心了, 我相信他,他有能耐怎么都能混好。”“大包干”之后,老百姓最先面对的不是欣喜,而是一波告别大集体的无序忙乱:牲口怎么办?工具在哪里?这块地种什么?要知道,生产队大集体你只管听队长的安排干活,啥也不操心,耕牛是公家的,耕地的犁和耙是公家的,社员家里除了两把锄头和镰刀,其他东西统统没有,现在包产到户让你单干了,这些东西自然要你自己操心。生产队把牲口也分了,可整个生产队统共十几头牛和毛驴,哪里够户头分的,于是抓阄,抓到阄的人家分到一头牲口,找补给生产队一部分钱,其他分不到的人家,就只能拿着很少的补贴另想办法。当然,尽管忙乱,大家还是更愿意自己干。杨边疆辞职以后,首先迎来的第一波繁忙业务就是做各种农用工具,犁、耙、耩子,还有手推车或者平板车,“订单”竟然需要排队。李师哥那边同样也是,两位为了提高效率,有时就得合伙干,大件的木工活儿是需要合作搭把手的。杨边疆本来是打算自家养一个牲口的,他心心念念要养一匹马。当兵时候见多了草原的马,骑过马,他对马有一种情结。养马还有个好处,马力气大,一匹马就能耕地种庄稼,不用跟别人家“合具”,比如你养一头毛驴,耕地拉不动犁的,要找一家养牛或者毛驴的农户合作干活,这叫“合具”。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眼下忙于“订单”,加上家里的田也要种,他根本就没有工夫养牲口,让冯荞一个孕妇养,他又绝对不放心。于是杨边疆就跟杨爸商量,他出一半钱给杨爸买了一匹枣红马,马算是杨爸的,平时杨爸养着,需要耕地拉车他也可以用。于是,从包产到户开始,杨边疆除了抽空忙自家几亩地,整天忙着接各种木工活。他很快就尝到甜头了,从他辞职“订单”就没间断过,当然比不得在农具厂清闲自在,可这挣钱也远比他以前拿的工资多多了。他忙,冯荞就忍不住心疼。两亩多春田,种了一亩多花生,半亩豆子,半亩玉米,还种了三分的地瓜,种这么一小块地瓜也就是留着自家吃。田里重活冯荞干不了,也她也不肯闲着,杨边疆去刨地,她就跟着丢豆种,杨边疆去玉米田除草,她就跟着去间苗。两个人也不全指望种田的收入,干活也不着急,说说笑笑一起下田,一起收工,除了不许她干重活,杨边疆倒也不拦着她下田,全当田间地头活动活动了冯东起初对杨边疆辞职的事儿也挺不赞成的,好好的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了?简直是胡闹。可没过多久,冯东就琢磨出味儿来了,这家伙辞了工作,除了把家里照顾得更好,收入更高了,活得还更滋润了。冯东也只能服气了,这叫什么?疼媳妇的男人有好报?“大包干”之后,二伯娘一家算上小胭四口人,分到了七亩多地,冯东还在河边开垦了一块开荒地。他还养了一头牛,跟养毛驴的大堂哥合具,一家人甩开膀子干,劳动力多,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院子里那樱桃红了,冯荞的肚子也开始显怀了,杨边疆忙着挣钱,为了照顾媳妇,本村的木工活他便让人家把木料送到他家里来做。他做一辆手推车,冯荞便坐在旁边陪着他,给他递个工具啥的,有时还能搭把手。“媳妇儿,把那墨斗递给我。”冯荞于是从工具箱里找出墨斗递给他。杨边疆打开墨斗,拉出线,冯荞便很有默契地帮他拉住线,绷紧,杨边疆轻轻一拉线,便在木板上打出一条笔直的墨线。冯荞接过墨斗摇动手柄,把线收回去,杨边疆拿起锯子,顺着墨线把木板锯开。冯荞在农具厂干了快三年,虽然只是半成品的加工活,真正木工活她没学过,可真心不外行,起码木工行当她都懂一些,给杨边疆打打下手完全没问题。手艺技术是王道,想想这一辆手推车,他一天工夫也就轻松做好了,手工费拿八块钱还算看同村熟人的面子,非熟人手工费都是十块,就这还得排队,农具厂里可还要贵一些。杨边疆辞职可真是辞对了。当初他任性辞职,村里可不少人等着看笑话呢,包括大哥大嫂那种人,结果却是,那些人只看到小两口日子更加滋润了。冯荞现在打算着,等孩子大一大,她就帮着杨边疆一起干。虽说没有女人当木匠,可她给他打个下手也比旁人强,嗯,还能帮他收钱呢。“媳妇儿,中午吃啥?”杨边疆一边拿凿子在木头上打眼,一边问她,想了想提议,“要不我骑车去割点儿肉,做个四季豆烧肉?”四季豆烧肉?冯荞脑子里想着肉,胃里不知怎么就翻涌起来,捂着胸口一阵犯恶心,恶心偏还吐不出来。按说三个月过去,孕期反应也过去了,可她一直反应不重,也一直偶尔犯恶心,好像这孩子平日里很乖,冷不丁就来点儿叛逆似的。哎。冯荞捂着胸口不舒坦,杨边疆顿时也不敢提什么四季豆烧肉了,忙拿了个竹篾扎的苍蝇拍递给她:“媳妇儿,去,转移一下注意力,去看着咱那樱桃树别让小鸟啄了。”冯荞撅着嘴哀怨地看看他,当真接过苍蝇拍,去围着院里那棵樱桃树转圈圈散步,守卫樱桃。樱桃树今年结了不少于樱桃,已经开始变红,吃起来还有点酸,杨边疆为了保护媳妇心爱的樱桃,给树上罩了一张渔网,可架不住机灵的小鸟儿还会飞来啄靠近网眼的樱桃。冯荞拿着苍蝇拍,围着樱桃树转悠了一会儿,又跑去吃了两个蜜枣,那种油腻恶心的感觉终于压下去了。恶心感压下去了,食欲也就上来了。冯荞:“哥,我想吃野杂鱼汤了呢,啥时候有空去捉一些吧。”杨边疆看看手表,丢下刨子:“河边有个李老头每天捉鱼卖,我去找他买。”☆☆☆☆☆☆☆☆冯亮从大学回来过暑假,对杨边疆辞职单干的行为很是佩服,笑着说,换了是他,他大约没那魄力。这年代,绝大部分人都十分重视工人身份,就算知道单干能挣钱,舍得辞职的有几个?“其实也无所谓,时代不一样了。”冯亮说。他在省城学校信息快,给他们讲起了新鲜事,听说南方的深圳,甚至都允许台湾香港和外国人来办厂了,他同学的姐姐去深圳打工,计件工,一个月光工资就能拿到两百块。以前大集体,冯亮回家过暑假的日子就俩字:吃和玩。他又不用去生产队上工,每天便各种懒各种玩,捉野兔捞河鱼,跑到田野里捡野鸡蛋,用蓖麻叶子包着泥鳅烧了吃。你说他大学生,他比村里那些野小子可会玩多了。今年再回来,便没那么多闲工夫去玩了,他家里六七亩庄稼呢。别看冯亮考上了大学,却是个能吃苦的,白衬衫一脱,粗布大汗衫一换,扛起锄头就跟着家里下田除草去了。在学校里一整年养出来的小白脸,没几天就晒黑了一层。二伯娘却还笑话他,说他现在娇气了,不禁晒了。所以当几个大学同学从城里跑来找他玩的时候,对着他脸无比惊讶。当时不时兴阳光肤色男人味儿,冯亮那一张晒黑的脸尤其让女同学惋惜:才放假几天呀,冯亮同学你咋黑成这样了?来找冯亮玩的大学同学一行四人,一个男的三个女的,三个女生都穿着连衣裙,吸引了村里大人孩子新奇的目光。四人跑到村里来找冯亮,找到二伯娘家时家里没人,一路打听着就找到田里来了。一家子都下田来干农活了,连小胭也来了,三岁的小宝也被带到田间,带着个遮阳的小帽子,跟在大人后头跑着玩,玩累了就到田头树荫下休息吃喝。那年代治安好,农村孩子都这样,也不担心人贩子。大片的玉米田,玉米苗齐着大腿深,四个同学一路打听找过来,看到田里干活的冯亮了,远远看着像,喊了几声冯亮没听到,一个女同学指着田里的冯亮问坐在田头吃饼子的小宝:“小朋友,那个人是不是冯亮?你认识他吗?”小宝嘴里还吃着大人专为他准备的面饼呢,含混不清地回答:“认识,我三福(叔)。”女同学一听,赶紧掏了一把糖果给小宝,然后吃货冯小宝同志就丢下面饼,吃着糖果,屁颠屁颠领着人家顺着田边的墒沟找进来了。可把冯亮意外得够呛。据冯亮介绍,四个人,男的叫李红岩,是他中文系同班的,三个女生都是隔壁美术系的,其中李红岩和美术系的李红彤是一对兄妹,四个都是省城来的。冯亮介绍之后,四个人纷纷跟二伯他们打招呼,说话倒是挺有礼貌的。城里人啥都新鲜,看着玉米苗也新鲜,看着吃草的老牛也新鲜,美术系的女生们兴奋不已,表示要赶紧画下来。三个女生叽叽喳喳地感叹美景,拉着冯亮问这问那。“冯亮,这个是什么呀,好漂亮的藤和叶子。”冯亮:“那是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