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作者:云长歌      更新:2023-06-22 15:59      字数:5206
  释雪庭立刻站起来双手合十说道:“臣遵旨。”释雪庭去找龙王重写诏书,李从嘉带着大臣们浩浩荡荡往后面走。等他们到李璟所居院落的时候,钟皇后和周娥皇已经卸了簪环等在了那里,钟皇后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李从嘉和李弘冀两个人的孝服。李从嘉瞄一眼就知道钟皇后这是早有准备,在想通这一点之后,李从嘉不由得心中一惊,开始思索自己以往有没有得罪过钟皇后。想来想去,除了在纳妾那件事情上,李从嘉撅了钟皇后的面子之外,也没别的冲突了,而那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也是李璟,钟皇后就算要怨恨应该也是冲着李璟去。说起来李从嘉还真要感谢钟皇后,如果不是钟皇后下手这么快,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李璟,杀不能杀,放不能放。钟皇后带着周娥皇迎出来的时候,李从简看到两个人眼眶红红,面色憔悴,再看看他和李弘冀两个人挂在脸上的两滴泪,深深觉得他们的演技还是不够逼真。演技不够道具凑,李从嘉和李弘冀一人手里被塞了一个香囊,只不过香囊的味道……李从嘉闻了一下顿时泪流满面。虽然开了挂,但李从嘉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太难受了,默默在心里给李璟记上了一笔。不过他转念一想,记上一笔也没用,李璟人都死了啊。李从嘉跟钟皇后说了对于李璟身后事的处置,钟皇后听了之后缓缓点头:“这是应该的,总要让圣人葬的体面一些才是,可惜当年营建的皇陵,却是用不上了。”李从嘉一听,顿时头都大了,他刚刚就觉得有哪里不太对,现在忽然想起来,没有陵墓安放李璟啊!西域这边的丧葬习俗跟中原不同,当然,如果想要找个风水宝地也未必找不到,昆仑山那里肯定有,只不过现修建估计有点来不及。大概也只能先停灵,等陵墓修建完毕之后再入藏。钟皇后一看到李从嘉皱眉,便说道:“之前圣人曾经言明,如今大唐疲弱,不应因他一人劳民伤财,薄葬便是。”李从嘉看了钟皇后一眼,点了点头说道:“是。”李璟自然是没说过这些话的,但是钟皇后作为结发妻子,她说李璟说过,那就是说过,就算大家不信此时也要当成信的样子,否则,按照天子规制给李璟弄陵墓陪葬,估计都要掏空肃州的国库了。众位大臣齐声赞李璟英明,而后压抑着哭声,毕竟他们还要秘不发丧,等龙王诏书下来之后再说,现在可不能让人知道。而李从嘉……李从嘉此时也有些同情李璟,事实证明,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老婆啊,得罪了老婆不仅能让你没命,还能让你连走都走不安稳。虽然说是秘不发丧,但是所有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众位大臣也回家让家里人将素服找出来。释雪庭当天就回来,告知诏书已经写好,明日便可昭告天下。内阁大臣们都放下心来,然后他们开始……造假!一群人开始研究怎么写遗诏,没办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李从嘉是太子,可按照道理来说李璟已经不是皇帝,所以他这个太子也不作数,而李璟登上了龙王之位,太子还没来得及立,若是按照礼法来说,继承人就应该是李弘冀。所以也只能从遗诏上下手,确定是李从嘉继位才行。李从嘉干脆挥手让大家随意发挥,反正大家都知道是走个过场,他则带着释雪庭回去休息了。释雪庭跟着李从嘉回到房间,看他一副没精神的样子,不由得抬起他的下巴细细看了看,微微皱眉问道:“眼睛怎么肿了?”如果说李从嘉因为伤心李璟去世哭的眼睛红肿,释雪庭是百分百不信的,可这……又是怎么回事?李从嘉暗搓搓的拿出了一个香囊,往释雪庭鼻子底下一塞说道:“还不是这玩意闹得。”释雪庭……就算释雪庭武功再高,面对这种生化武器的时候,也有些扛不住,顿时眼圈也跟着红了。李从嘉忍不住偷笑:“嗯,这才像样嘛,好歹是你公爹去世。”公爹?释雪庭顿时也跟着笑了,笑的李从嘉后背发凉,连忙说道:“明天还有要事做。”诏书昭告天下之时,就是李璟发丧之日,而后李从嘉要在灵前继位,剩下的就是处理最近堆积的国事,事情都不算很大,却很繁琐,再加上还要表现出一副伤心的模样来,李从嘉也是亚历山大。释雪庭淡定说道:“好的。”然后……然后他果然没做到最后,只不过是给李从嘉留了一身的印子而已。李从嘉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眼下居然还出了黑眼圈,若是不知情的看到了,恐怕还真要以为他是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伤心的夜不能寐。第二日诏书昭告天下,整个肃州都很安静,这件事情基本上已经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只不过让大家意外的是,禅位给李璟?李璟是谁?李璟的存在被李从嘉隐瞒的很好,这也让许多人都摸不到头脑,不应该是李煜吗?难道是诏书写错了姓名?可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吧?这个时候才有消息传来,李璟说李煜的父亲。朝臣们有明白的,知道这是禅位给李璟,然后李璟再传位给李煜,更多的则是纳闷,为什么之前没听说这么一个人呢?那他们是不是还要准备两份贺礼,恭贺龙王登基?一想到这种可能,许多人都有点不太开心,结果还没等他们清点自家仓库,就又有消息过来,新任龙王驾崩了!不过呢,龙王有遗诏,令太子李煜灵前继位。所有人都被这一连串的变故给弄的回不过神来,想得明白的,安安静静的等着前任龙王发丧,想不明白的……干脆也就不想了,反正最后的就结果跟他们之前预料的差不多,他们只要知道最后登位的是李煜就行了。李从嘉灵前继位之后,第一道诏令就是丧事从简,当然打的也是李璟的旗号,说的是李璟之前身体不好,自知可能一病不起,便提前下了口谕。除了李璟亲子和朝臣之外,普通百姓就不用服素了!不这么干也不行,西域这边到底跟中原不同,一上位就将中原那些繁文缛节全部套用过来,估计下面人真的要造反了。可是完全沿用肃州以往的规章制度也的确是不行。天子七日而殡,李从嘉在这方面倒是没有再苛待李璟,做足礼数之后,登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定年号,反正他爹没有真正上位,他也不用等一年再改。李从嘉都没有给诸位大臣讨论年号的机会,直接挪用了宋真宗的年号乾兴——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谁有那个耐心在年号上面浪费时间?年号起的再好,政权不够强力也是白搭!这个年号大家也说不出什么不好来,于是四月开始就成了乾兴元年。定下了国号,李从嘉就开始对朝堂进行大整顿,反正现在暂时没有对外战争,正是整顿的好时候。首先是李从嘉的兄长李弘冀,封西肃王,李从嘉倒是想要给李弘冀封亲王,然而李弘冀称王,他也称王,听上去不是那么回事,只能降位给个郡王了,唐例双字王一般就等同于郡王,不过这个郡王之位只是代表他能拿到一部分肃州的税收,地盘是不要想了。前前龙王,李从嘉倒也给了他优待,直接封沙国公,依旧是裂土而不临民。当然了,这个封号,有点不那么好听,但是没办法,现在大唐国土一共就三个州:肃州、瓜州和沙州。肃州被李从嘉留给了李弘冀,瓜州李从嘉扣在手里没打算动,那就剩下一个沙州了,最主要的是沙州地盘最小。至于李璟留下来的两个幼子,李从嘉现在不打算给他们任何封号,反正地盘不够大,先丢给钟皇后去抚养吧,反正都还很小,不太记事,养好了跟钟皇后亲子也没什么两样。哦,现在或许不能称之为钟皇后了,现在是王太后,之前为了要隐瞒李璟的存在,钟皇后过的也很憋屈,虽然一应供奉都不短缺,可她想要却不能轻易离开自己那个小院子。如今她不仅有了尊号,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宫室,这更让钟皇后坚定了信心——儿子好才是真的好。周娥皇有些羡慕钟太后,只不过,钟太后这条路她大概是走不了的,不提现在的李仲寓她还指望不上,最主要的是李从嘉也不是李璟那样的糊涂虫啊,而且周娥皇现在跟李从嘉的矛盾也没那么深了,她儿子都要被封为王太子了,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后来什么一系列的册封王后,册封王太子的大典让整个肃州都欢乐起来,李璟的去世居然根本没有影响什么。在欢乐之后,李从嘉就开始了他的大调整,本来肃州的官员以为他可能就是要把自己的属官全部塞进朝堂中,大家也表示很理解。但是万万没想到,李从嘉直接打破了肃州原有的官场制度,开始了乾坤大挪移。内阁制度加上六部制,这些都还让人比较理解,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枢密院的出现。内阁的出现让原本属于大唐的老臣们都以为李从嘉不会再设置枢密院,毕竟从职能上来说,这两个机构比较重叠。可是李从嘉又把枢密院搞出来,这就让人很莫名其妙了。对此李从嘉的解释很简单:“枢密院虽然还叫这个名字,但职能已经完全不同,自今日起,枢密院统领武将,并且枢密院下属设立军事法庭,军事法庭有稽查审判军官职责。”李从嘉这一席话犹如将一盆冷水放入了热油锅中,顿时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鼻子敏锐一点的都能从中嗅到一些味道,这代表着文武分家啊。内阁辅臣们显然想到的更多一点,这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吗?文武分家之后,文官管不到武官,武官管不到文官,但是有一个人是两边都能管到的,那就是李从嘉!虽然一开始大家讨论的很热闹,但是渐渐的,所有声音都逐渐消失,他们开始思考起自身的利益。对于枢密院新的职能,大家没有盲目反对,对此李从嘉松了口气,他也知道改革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如果不趁着现在把要弄的都给弄好,以后想要再搞估计就不容易了。比起内阁和六部这些已经有人占着位置的地方,枢密院是一个全新的,等待大家去瓜分的地盘。哦,或许应该叫五部,枢密院的存在代替了兵部的职能,李从嘉干脆裁撤了兵部。李从嘉也没跟人商议,直接定下了规定:枢密使的位置由皇帝兼任。这一道命令让所有人都看出来,李从嘉这是铁了心的要将皇权掌握在自家手里,没有人开口争,主要是不敢争,也没人有能力争。枢密副使一共设两个,李从嘉抬手就把它们给了李弘冀和李平。至于李弘冀身上那个什么宰执的官职,肯定是没有了,不过李弘冀看得出,这个枢密副使的位置比那个什么宰执强得多,至于剩下的官职自然要细细商议,尤其是军事法庭,一定要小心。这些都是细致活,李从嘉要做的就是把握大方向,反正下面人做的不和他心意,他就不同意,现在他说了算,爱咋咋地。内阁算是被直接大砍一刀,权利被分出去许多,但是周宗等人却是松了口气的,内阁看上去风光,一旦弄不好就容易戳到当权者的炸点,尤其是首辅,位高权重看上去风光,然而一旦被皇帝忌惮,除非是能够势压皇帝那种,否则就等着被收拾吧。在经历最初的大调整之后,肃州算是整体步入了正轨,再加上瓜州和沙州需要梳理,整个大唐一忙就忙了一个夏天。等到秋风吹来的时候,李从嘉之前在甘州埋下的钉子也算是起了作用,比起大唐的欣欣向荣,甘州那边显然开始走下坡路。顺化可汗并不仁慈,对于敢起兵造反的,直接就派兵剿灭,不招安,甚至连俘虏都不要,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杀掉。李从嘉知道之后不由得咋舌,他都对敌人都不敢这么干,顺化可汗对自己的子民这么凶残,将来肯定会有反弹。不过,现在看来反弹还没来,除了田大郎带领的那一支起义军因为有李从嘉的暗中支援,还能继续跟顺化可汗打游击战,其他的起义军倒是真的被扑灭了。田大郎这一支军队搞得顺化可汗很暴躁,给下面人下了死命令,抓不回起义军首领,就让他们提头来见。韩俦看火候差不多,就开始买通甘州上层官员,透露出消息,说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支撑到现在,完全是因为有楼兰王在支持。顺化可汗对此本来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赵匡胤最近一直在中原那边搞风搞雨,跟周国死磕,怎么可能还有余力来对付甘州?顺化可汗的儿子景琼倒是开口问道:“莫非……是有人栽赃嫁祸?”那么问题就来了,栽赃嫁祸的是谁呢?最有动机的一个党项,一个肃州龙氏,哦,或者不该称龙氏了,而是肃州李氏,肃州是李氏党项也是李氏,难道这两家有什么关联?只是在顺化可汗的眼中,无论是党项还是肃州,都是贫瘠的代名词,这些时日以来那支叛军的消耗并不少,肃州虽然新得了瓜州和沙州,可那两州也不富裕,打仗还消耗了许多。顺化可汗思考许久,还是下达了一个再仔细观察的命令。然而韩俦早就考虑到这一点,跟田大郎约好,故意放进来了几个奸细,田大郎本来就是周国人,对赵匡胤更是熟悉的很,奸细传回去的情报有鼻子有眼,顺化可汗到底是相信了赵匡胤在搞事,田大郎和韩俦见事情差不多,趁着一次战斗的时候,田大郎诈死脱离,跟韩俦一起回到了肃州。没有了主心骨的起义军自然是被消灭的干干净净,起义军被消灭之后,顺化可汗就对着赵匡胤举起了屠刀。第112章赵匡胤在见到顺化可汗派来要捉拿他的使臣的时候, 整个人都是茫然的, 他就怕甘州回鹘给他找事儿, 所以最近一应的供奉全都不短缺,可顺化可汗怎么还是翻脸了?不过很快他就知道了原因——据说是他要谋逆。赵匡胤整个人都被气笑了, 他如果要谋逆就不可能轻易对周国用兵,不管怎么说周国都是他生长的国家,对这个国家吹响进攻的号角, 赵匡胤本人也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的。可是如同李从嘉一样, 他也不甘心就这样窝在西北蛮荒之地,而他与周国如今已经势成水火, 想要投降都不可能,只能打,而这个时候顺化可汗发难,难道是想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