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作者:紫羿叶子      更新:2023-06-21 14:29      字数:7104
  只好等回到学校了,那去学校图书馆查资料。还有去医科大学求助。不过是吃个补品,这劲费的……难道这就是平民的悲哀吗?作者有话要说:一更第61章明子这回终于知道了当初大姐家的小娟儿出生时,三姐的心情。因为自家的大侄女跟她长得像啊。所以家里的亲戚一看到孩子,都说向小姑姑。明子回家一看,还真是。那种血脉相连的感动,瞬间就把明子给淹没了,特别想把那软软的小肉球抱过来揉揉捏捏。明子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来看孩子的,拖了兴隆镇跟县城之间通了车的福,才能一天就回到家。在家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早就得往学校赶。老姐本来还想在家多待几天,明子娘嫌在她在家添乱,也一并给撵走了。明子和老姐回到学校之后,二姐到底抱着孩子回家了。年前就不再回来了。回家住了二十几天娘家,才回了婆婆家准备过年。明子从此就多了一个爱好,也是习惯一样,只要有时间,就想逛商场,还就爱往卖童装和儿童玩具的地方去,虽然样子就那么几样,她也恨不得全都搬回家去给大侄女。猪年的春节关家过得很热闹,家里有了一个小生命,一下子跟多了很多人似的,全家都围着她忙活。这个给买点东西,那个给买点东西。小文哥过年又休假了,回来也给大侄女带了小衣服小玩具。家里天天听着明子娘中气实足的喊声,不是让这个别折腾孩子,就是告诉那个轻点抱,要么就是喊着别让亲脸,怕孩子流口水啥的。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晚上直播第一届春晚,晚上全家人终于不用再干巴巴的守岁,有电视节目看了。不光是明子家人,还有二姨家的人,八爷爷家的,单家的,都挤过来看电视,不到半夜祭祖的时候,都不动。看节目看得那个乐呵啊。大过年的,人家来家里,总不好就让人干座着吧,别的没有,炒瓜子总得供应上吧。明子家今天足足消耗了几大锅的炒瓜子。明子对于这时代的娱乐节目实在不是很感兴趣,就把孩子抱到西屋的炕上逗着孩子玩儿。年后,大家又都开始忙碌,小文哥初十就回部队了,今年没等明子爹过完生日,部队打来电话,让他赶紧回去,说是有事情。他今年第三年兵了,得考虑是退伍还是延长兵役的问题了,如果想要延长兵役的话,得有良好表现啊。他现在是班长了,还不是党员呢,挺说已经写了入党申请书,这次回去,可能就是入党的问题。大哥也开始忙了。综合厂倒是还没开工,他是发现了挣钱的门路,想要挣点外块了。去年明子爹在地里用上了化肥,秋收的时候,平均下来,一亩地的产量增加了三百来斤,周围都看着呢,也知道是因为用了化肥的原因,再一算成本,还是用化肥合算,今天大部分人家就都打算用化肥了,大哥就想要倒腾化肥。他都已经跟农机站的人打听好了,化肥就是在芬河边境上进的货,都是俄罗斯的进口化肥。过完了年,大哥就要先过去探探路子。小文哥回到部队没多久,大队里就收到了部队的来信,说是要确认小文哥的家庭关系。原来,小文哥的入党申请批了,最后政审的时候,让报直系亲属,不光父母要报,直近的叔伯和舅舅这一类的男性亲属都要上报。结果,小文哥一个没有。他是真没有,部分领导一看,不信了呀,这年头,家家少说都得四五个孩子,他这一个直系男亲属没有,看着就奇怪。人家部队就合理的怀疑了一下,小文哥是不是隐瞒了某些有污点的亲属关系。这不就给原籍政府写了信,确认嘛。这事儿闹的,想想还挺逗。也不能说人家部队领导没事儿找事儿,人家也是对工作负责任。确实也是明子爹妈的这命比较苦,都没有兄弟互相扶持。明子也要忙起来了,开学她就大四下学期了,要实习了。这上了班可就不比上学的时候。就没时间挣外块了。等她毕业了,估摸着学校不会再把食堂租给她了。果然,刚一开学,系里领导就找了明子,谈了食堂窗口的问题,说是她只能干到毕业。听那意思,下学期要租给某位领导的侄子,才上大二的某位学弟。明子能说什么,不让租就不租呗。不知道领导是怎么考虑的,明子的实习单位分到了省电视台。她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分到电视台能干啥呀?难不成让她当演员,当主持人啊?开玩笑嘛,虽然很多明星也没有她现在长的好看,但是明子对那行不感兴趣啊。早期的演员可不像后世的小花小鲜肉们,卖卖萌就能大把大把的挣钱,专业素质感人。早期这些演员日子过得苦着呢。她又不缺钱,也没想着大富大贵,何必为难自己呢。结果,报完道,领导说,让她跟着新闻组,校验新闻稿,检查一下稿子有没有错字啦,语句是不是通顺啦这些。得,还真是本专业相关。明子开始每天跟稿子打交道,一篇稿子,有时候要看五六遍。跟她一起分到电视台实习的是喜妹和方爱华。方爱华家就是市里的,好像是有亲戚就在电视台工作,她分到了主持组,去当实习主持人了,挺好,她本来就是爱出风头的人,人也爱打扮赶时髦,这种工作适合她。现在,人家那穿着打扮,跟春晚的时候刘晓庆那一身是一样一样的。明子跟喜妹分在一起。都是校稿,一篇稿子,两个要换着校验两遍才行。这个工作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接触到很新的国家政策,有什么新动向,也能第一时间知道。有一些新闻上不会播的,在撤稿之前,也都能看到。这时候喊的最多的就是开放,改革。每天十条新闻里得有三四条在播报着南方发展的日新月异。明子是真的想亲身去感受一下最初的小渔村是什么样子的。校稿工作实在是枯燥,明子就常爱往记者堆里跑。她一小孩儿,不招灾不惹祸的,还常帮着跑跑腿拿拿东西啥的,大哥大姐的也叫得亲近,也没有烦她,时不时的也教她一点儿东西。明子在记者里发现了后世某位年代剧的大拿编剧,没好意思特别跟人家套进乎,总算混上个脸熟。越熟悉就越发现,这一拨记者里真是卧虎藏龙啊,好几个都是后世有名有姓的人物。明子就越发的爱跟着他们混,不为别的,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学学也好啊。而且,一般实习在哪,最终毕业分配的工作差不多就在哪了,如果她要真被分到了电视台,总不能校稿校一辈子吧。明子就想给自己的未来先铺铺路。三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带着实习报告往学校一交,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六月末,分配的名单下来了。明子并没有分配到电视台,而是分到了省日报社。她们这专业的,估计不是编辑就是记者了。明子对分配没啥意见。其实分到哪里,她都无所谓的,不管分到哪,她都没打算长干,最终她还是要自己做生意的。坐办公室,可不是她的追求。崔艳华大姐分配到了省直机关,肯定是坐办公室了。方爱华和刘喜妹都分到电视台,王娟跟明子一起分到省日报社,王红玉分到了市报社,跟明子和王娟的单位就在一条路上,门对门。葛红梅分到了市政府。省大学做为省内最高学府,果然待遇是不一样,毕业生的分配全都留在了省城不说,还都是大单位,待遇好的单位。田静姝原本也分在市政府的,她没去。她父母的问题已经平反了,前两年都进京到大学里做了教授,老两口一辈子不容易,到老了没少遭罪,三四个孩子就剩下田静姝这一个活了下来。就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儿。所以田静姝大学毕业之后,就跟学校申请了,让田静姝到学校里做老师。学生本人愿意,对方单位也乐意接收,这种情况,学校是不会为难的,很痛快的就办了手续。算下来,一个宿舍八个人,四年住下来,虽然偶尔也有个小矛盾小摩擦啥的,总的来说,感情还是不错的。工作也都分配得挺好。王娟和王红玉的恋情也都稳定,对象的工作也都不错,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办喜事。明子毕业了,食堂的份饭窗口也得收了。接下来参加工作,也没什么时候做生意了。所以二姐跟老姐都回了老家。房子也退了租,三轮车,工具啥的,都送给红梅嫂子了。她已经开始找店面了,说是打算在学校附近找个铺面,再雇上两个人,卖份饭呢。正好,堂姑姑给老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姑父的堂侄子,跟老姐同岁,是个泥瓦匠,人很能干,人品长相各方面的,堂姑姑从小看着长大的,也都很了解。明子爹娘对这个人选也满意,就在堂姑姑跟前儿,也放心。老姐这人大大咧咧的,用明子娘的话说,有点傻呵呵的,太没心眼儿。要真是嫁得远了,明子娘又得操心。堂姑姑年后就提了这个事儿,只是老姐这边儿活儿忙,也没倒出功夫回去,就等着食堂这边儿完事儿呢。所以,这边摊子收了,正好回去相亲。明子直接上班了,没有回家。后来听说,老姐相亲很顺利,没什么意外,两个人彼此也都满意,已经开始交往了,张家小哥跟未来三姐夫差不多,都挺积极,也是没事儿就爱往明子家跑,他跟未来三姐夫比起来更不容易,人家未来三姐夫学校离关家都没有二里地,他这二十多里地呢,来回一趟骑着自行车都得两小时。也不嫌弃累得慌,一周能跑上一两回。八爷爷家的新房子盖好之后已经搬去前院了。大哥春天的时候倒腾化肥挣了一笔钱,又开始给家里修砖院套,老姐在家正好能帮着大嫂忙活忙活。未来三姐夫家的砖房也盖好了,整两间。说是盖得可好了。也收拾得差不多了。三姐的婚期也定下来了,就在十月份。作者有话要说:二更三更会晚一点第62章明子报道之后,才知道,她为啥分到了报社。原来,是她以前写过的那几篇读书笔记,被主编看到了,颇为欣赏,特意把她要过来的。不然她还真是跟实习时一样,要分到电视台的。主编姓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对明子很和谒,也不说强制分配工作,就问明子想干什么,其实能选的不过就是编辑和记者呗,明子想了想,选了记者。她实在是不喜欢坐办公室。做记者好啊,不用天天在办公室坐着,只要按时交稿,平时上哪也没人管你。没过几天,明子就交上了第一篇稿子,内容就是关于批发市场的发展的,明子对批发市场熟啊,这几年,她跑批发市场是跑得最勤的了。所以,批发市场最初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她再了解不过。就写一篇批发市场发展变迁的稿子,还到批发市场采房了几个摊主,其中就有当年明子买布后来跟明子进套装的那一家。写完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变化,再加上一点评论,重点突出一下改革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大部分都是套话,都是后世记者们玩烂的老套路了,明子就按照那些个套路走了一篇。要么说这时候的人实在呢,哪见过明子这样的啊,那话都是一套一套的,全能说到领导心里去,领导想看什么她写什么。那稿子一交上去,主编当时就定了,发头版头条,报纸一发出去,据说大领导们看至之后特别的高兴,主管领导还把主编叫过去好好的表扬了一通。把主编美的啊,直说自己有眼光,选到了明子这么个人才。人才明子很快成了报社里的香饽饽,时不时的找些热点问题,写一写,歌功颂德嘛,不难。主编也不强制她多久交稿了,说实在的,报社里好几十号人,一个人一年能写出来一篇受到领导认可的,就不错了。日常哪有那么多事儿啊。明子开始往外跑。不再只是窝要省城里。首先选择的,当然是老都县城了,老都县城是农业大县,正值变革时期,能采能报的事儿多了。正好,三姐要结婚了,明子假公济私了一把。工作之余,先回家参加了三姐的婚礼。三姐的婚礼也算是很奇葩了,送亲的时候,是大家伙骑自行车送去的。马车汽车全都没有。娘家这头二十多个人,骑着自行车送的亲。大哥骑车带着三姐,就算是压轿了。到了婆家,人家连饭都没准备,只把儿媳妇娶回家就算完事儿。送亲的亲戚们还是又返回了明子家,在娘家吃的饭,喝的喜酒。也是没谁了……要说是倒插门也行,啥都娘家办了,还不是倒插门。明子娘都没脾气了,谁让她姑娘年纪大了呢,都二十八了,再不嫁真嫁不出去了,冤大头就冤大头一点儿吧,那咋整。三姐一嫁,明子娘是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把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跟大姐二姐出嫁之后,明子娘还哭了一场不同,这回,她可高兴了。这回嫁闺女,真是喜事儿了。家里几位长辈都挺高兴,大嫂可难过了,因为她跟三姐关系好啊。要么说大嫂跟别人家的媳妇儿不一样呢。别人家的儿媳妇要是结婚好几年了大姑姐还在家不嫁,早都不乐意了。大嫂一点儿都没有。三姐手慢,一直在上学上班的,也不会干什么,棉衣啥的都是大嫂给做的,平时干活也没帮上多少忙,大嫂一点儿都没嫌,还总说三姐就那样人儿,不知道挑理,咋样都行,挺好。平时明子娘看孩子,晚上孩子饿了,在外屋里就喊,孩子妈,过来喂奶了,大嫂在里屋穿着衬衣就过来了,往三姐被窝里一钻,喂完了孩子就回去了。这几年,姑嫂之间真是一点矛盾没有。大嫂就念叨,觉得三姐一走,家里都空了不少似的。三姐的婚礼刚结束,未来老姐夫家就急三火四的来跟明子家定婚期,这姐两个不好同一年结婚,就把婚期定在了过年之后的农历三月。大哥本来入冬之后就没啥事儿了,在家休息。原计划还要去芬河联系明年的化肥呢。临时收到乡里通知开会。原来是砖厂改制,工业办的领导对于砖厂的工作不满意了,要对砖厂之前的领导班子大换血。大哥又被调回了砖厂。原来的牛副厂长成了一把手书记,乡里派了个姓王的厂长。会计还是原来的钟会计。大哥还是做出纳员。工作安排好了,过了年才正式上班。跟综合厂那头儿交接好了之后,年前算是放个大假了。大哥哪是闲得住的人啊,就又往芬河城跑,这一次,明子跟着一起到了芬河。她是记者嘛,什么都可以报的。边境贸易不也是个很好的点嘛。化肥都是进口了,芬河出化肥的地方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场地,里面很多个大仓库,有专门的管理部分。主管领导是一个六十来岁的大叔,姓韩。明子跟大哥到芬河之后,在大哥常住的宾馆开了房间。之后就去拜访那位韩厂长。明子没有亮出记者身份,她可不想把自家的生意跟工作混一起,麻烦太多,不值当。大哥跟韩厂长应该是老熟人了,见了面,寒暄了一阵子。“韩厂长,咱们明年,能给多少指标啊?”大哥给韩厂长递烟,并给点上了火,大哥自己是不抽烟的。“不好整啊,现在各地都在要指标,农民开始意识到化肥的好处了,咱这进口的化肥好卖,进口的货是有数的,我给谁是不给谁是啊。”老头儿一个劲的摇头。“您说的是啊,但是咱们这么长时间的老关系了,您好歹也得给我批点儿吧?”大哥跟着套交情。“这是谁呀?”韩厂长也不说答应不答应,转移话题,问起来明子的身份。“韩厂长您好,我是省大学的学生,正在做化肥使用方面的市场调研,一直听大哥说韩厂长随和,这不跟着大哥过来见识见识,也希望能从您这儿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嘛!”明子没说自己是记者,只说是学生,还把学生证拿出来给韩厂长看了看。“啊,大学生啊,了不得,了不得。那什么,我安排个人儿,带着你在厂里转转?”这年头大学生金贵,都知道大学生毕业之后前途无量了,不是情商太低,太不会办事儿的,一般的地方,都不会太为难的。“那可就多您了。那韩厂长,您先跟我大哥聊着,我先去厂里看看?”等韩厂长叫一个叫小周儿的人过来,明子就离开了。在厂里转了一大圈,跟小周聊了一个多小时,再加上跟仓库工人们闲聊了几句,明子大概知道这厂子一年的库存和管理层的结构了。还别说,这位韩厂长真是个厉害人物,在厂里基本上是一手遮天,下面的工作人员也多跟他有关系,很多都是他的亲戚。因为这几年业务发展得好,挣了不少钱,每年上交的税收都不少,上面领导也不怎么管化肥厂里事儿。明子回来的时候,大哥已经从韩厂长的办公室出来了,正在校门口的门卫室里等着明子呢。哥俩一碰头儿,信息互通。心理就有数儿了。还是得跟韩厂长搞好关系。大哥这一年给他送得东西不算少了,才拿了两百吨的指标,运回老都县城,批给农机公司,一吨的差价才三十块钱。去掉送礼和运费、路费,就能剩下四五千块钱了。这折腾劲的,还不如明子卖一年份饭剩得多呢。“哥,不行,咱们得下大本钱,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这儿还有两万块钱,回去咱就收猪肉,给他运一车啦,我还就不信了,拿不下他。”明子发狠,就不相信了,这年代的人能见过什么大手笔啊,一大通“福利”送下来,就不信拿不到指标。再说又不是坑谁,就是为了要点指标,也不是坑谁骗谁了。这啥事都按计划来,是烦人。“那万一要是没挣回来这些钱,咱们不赔啦?”大哥的原则向来是不动根本,宁可小来小去的挣,绝不会进行堵博式的投资。“没事儿,哥,反正我那钱放那儿也是放着,赔了也不影响我什么,我不是还有工资呢嘛。万一挣着了呢,不就挣着了嘛。”明子想得开,那钱放那儿就是死钱,不动起来肯定不行。再说赔也赔不哪去,不是还有两百吨的指标呢嘛。“我这儿也有点儿钱,那咱俩一人出一半吧,万一赔了,得给你留点儿吧。”大哥总是把事儿先往坏处想,做好一切不好的准备。“不用哥,你那钱还是留着,一大家子等着你养呢。我是自己吃饱了全家不饿的。怕什么呀。再说了,我真没钱了,你还能不管我呀?”明子就跟大哥以小卖小。大哥一想也是。家里还好几口人指着他过活呢,他还是得求稳。哥俩定好了方向,回到家就开始收猪肉,收粉条。明子回单位送稿子,收肉的事儿都是大哥在办的。还好家里人多,冬天的,也都闲着呢,大姐夫二姐夫三姐夫都在自家屯子周围帮着收,还有堂姑姑和几个姨家的表兄弟们,都没闲着。进了腊月,到底凑了两大货车的猪肉和半车的粉条,花了明子五千多块钱。一起给送到芬河化肥厂去了,就说是给厂里工人送的福利,别的啥也没说。五千多块钱的东西。不是开玩笑的,大哥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二块五毛钱。一年才挣不到四百块钱。就是韩厂长,他一年工资顶天也不会有一千块。一下子就送了他五六年的工资那么多的东西,就不信拿不下他。因为这么一大笔有点赌博性质的投资,大哥这个年过得就比较焦灼,明子心里也直打鼓啊,她也没干过这样的事儿啊。还得特别潇洒的开导大哥别想太多,才花了五千多块钱,比预想的省多了,就是都找水漂了,也赔不上什么。小文哥已经入了党,延长了一期兵役了,又回来过年了。明子都觉得,他这兵当的,是不是也太舒服了?作者有话要说: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