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
作者:紫羿叶子      更新:2023-06-21 14:29      字数:6338
  那就还是衬衫加a字裙吧。明子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上辈子也没关注过父母年轻时候都流行些啥,这可真是难为她了。好在,这时候布料的样式已经不算少了。正流行的,就是热映中的电影喜盈门里仁芳和仁武媳妇水莲儿的衣服样子。自打这部电影上映,二姐夫忙得一个月都回不上一趟家,差不多每一个屯子都有人请他们去放电影。这时候放电影不卖票,跟唱二人转的一样,谁家请的请家出钱。一场电影十块钱。放两部。现在每场必放的就是喜盈门,剩下一场还是地|雷战,地道战,红色娘子军那一类的老电影。现在最火的电影就是喜盈门了,一听说周围哪个屯放电影了,十几里之外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小板凳过去看,很多人其实都看过好几遍了,也不腻。随着电影的播出,不光是如电影里仁文媳妇那样不孝敬公婆的要被广大人民群众谴责。电影里演员们穿的衣服,梳的发型也都流行起来。大姑娘小媳妇的,不是来个仁芳头就是剪个水莲儿头。还有那的纶绸的布料,也一下子流行起来,谁家姑娘要是不买上一条的纶绸的裤子,就跟没有青春了似的。这也算是这年代最最纯朴的追星和流行了吧。家里三姐老姐全剪了水莲头。明子可不赶那个潮流,她还是一如既往的马尾。从电影里的衣服样子,明子发散思维了一下,把衬衫的领子上延长出来长长的两条丝带,可以在胸前系成个蝴蝶结的。衣服和袖子都做得很宽松,表现出来飘逸感。再配上一条格子a字长裙,就差不多了。二姐跟大嫂两个人都是手巧的,经明子一说,就明白了一个大概。很快就做出来样品。明子亲自当模特。她个子高,已经长到一米七了,又瘦,穿衣服特别好看。衬衫裙子一上身儿,家里几位女士先相中了。都觉得好看。相中了就好,觉得好看就行。转了两圈,明子还觉得少了点儿啥,一抬头正好看到墙上挂的书包,拿过来挎上,但是不配套啊。又跟二姐和大嫂研究着,用做裙子的边角料,做了个单肩包出来,再一背上,感觉终于对了。明子特意出去,到县城里得瑟了一圈,逛了好几个小时,专门走卖布的地方。果然,不少人问她衣服哪里买的。嗯,感兴趣就好。大哥老哥都不在家,只好明子爹亲自出马了。明子跟老爹一起回的省城,到批发市场批发了各种布料,也不用坐车来回倒腾了,明子爹直接赶着马车进的省城。好在,这时候,马车上哪,都没人拦着,没有违章这一说。大半夜就从家里出来了,明子娘还给拿了个旧被子铺在车上,省得颠。这一路上,晃晃悠悠的,明子一直睡到大天亮。都到了省城近郊了才醒过来。批发市场就在原来卖马的马场边上,明子爹也不用明子带路,多少年前人家就进城里帮着大生产队买过马,路熟着呢。批发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了,只要没人跟着乱指挥,市场发展得还是很快的。有求就有供嘛。爷俩走了大半天,买了整整一马车的布料回去,还有两大箱子的缝纫机专用线和其它的工具、材料。一下子就花出去明子六百多块钱。绝对的大客户了,卖布的老板娘嘴都合不拢了,明子跟她多要两匹布的时候,她没多犹豫就给了。回到家里,姐几个加大嫂就开始忙活。明子娘也上手了,她身体不好,但是坐在炕上也能用剪啊。这种大批量的生产相当于是流水作业了,衣服都是均码的,剪好了一个样子,其它照着剪就行,明子上了一回大学,不会连怎么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配都不懂。几人分工特别明确。明子娘跟二姐负责剪衣服料了。明子跟老姐三姐手生,负责剪裙子的,因为裙子最好剪,就是两片布,前后一对,就是个裙子了,姥姥帮着整理剩下的边角料留着做背包。爷爷帮着看小伏雨。因为家里就一台缝纫机,大嫂专职组装成品。累了,就跟二姐换一下。一天下来,几人合作,能做出来二十条裙子,十件衣服。可以说,效率非常高了。凑出来几十套衣服之后,明子跟老姐带着衣服进城,这回不光卖裙子了,卖套装。三十块钱一套,是挺贵的,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呢。那也挡不住爱美的女士们的热情。后来,明子发现,自己在街上一件一件儿卖太傻了,就到批发市场找卖布那位老板娘,二十八块钱一套批发给她了。老板娘第一次留下了五套,不到一上午就卖完了,回头就把明子手里剩下的衣服都留下了。还跟明子定好。以后做好了,直接给她送货就行。这下好了,连练摊儿的时间都给省出来了。一个暑假下了,姐妹几个,一人分了一千多块钱。全都提前迈进小康了。哈哈……作者有话要说:新年快乐熬了一个通宵,总算是码出来了。我要回家去吃饺子过年啦。明天见明天还要不要万字了呢?????第57章大哥旅行回来的时候,给家里人都带了纪念品,给爷爷和明子爹一人买了一顶皮帽子,冬天的时候不用怕冻耳朵了。给明子娘买的白底蓝花的衬衫,大姐二姐三姐一个一块大绒的布料,够做一个衣服的。给大嫂带了一套军绿色的的确良一步裙,给明子和老姐一人带了一条牛仔裤。小文哥是捡来的,啥都没有。谁让他不在家了。牛仔裤是喇叭筒的,还是大喇叭筒的,明子不喜欢,求着大嫂给改成小喇叭的了。明子娘死活不让明子跟老姐穿着牛仔裤出门,说是兜着腚,太难看了。明子默了。想了两天,有招儿了。织大毛衣啊,长一点织着,到臀部以下的那一种,不就行了嘛。对了,织成蝙蝠衫,还正好赶上流行呢。钱是挣不完的。关家人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知足。过完了暑假,成衣就不做了。城里该学会的也都学会了,价格也下来了。挣到第一手的一波儿快钱都很好了。过了暑假马上就要秋收,做衣服只是副业,不能耽误了本职工作。开学,明子就上大三了,学校里已经有了两届学弟学妹,虽然她还是最小的,还是小老幺儿,但至少学弟学妹们不敢当面这么喊。比较悲剧的是,明子终于有了年纪差不太多的校友,但是在恋爱市场上,她依然很不受欢迎,明子觉得自己这是要注孤生的节奏。也不是没有大胆的敢于追求学姐的男生,但是,还真就没有,大胆到敢追她这种非常有名的学姐的男同学。顾向北暑假的时候一直在军营里训练,开学了才回到学校上学。还是跟去年一样,回到学校收拾好行李,就带着水果来看明子。人黑了很多,看上去更结实了。“训练很辛苦吧?”明子看顾向北都快赶上小文哥的肤色了。“习惯就好了,不辛苦。你怎么样?暑假又做什么?”两人坐在食堂里聊天,顾向北就问明子,他是知道她的,假期肯定要做点什么副业挣钱。“哎,我能做什么呀,还是跟去年一样,做衣服呗。”明子觉得自己都对不起自己好歹也是个穿越人士的身份,一点拳打高富帅,脚踢白富美的感觉都没有,太完蛋了。折腾了六七年了,身家还没混上万元户呢。“没有发现新项目?”顾向北看明子的表情就能猜到,她这是嫌弃挣钱慢了,认识十来年了,顾向北对于明子对挣钱的执着,还是有些了解的,他都不得不佩服,明子为什么总能想出那么多挣钱的道道儿来。“大项目需要好多钱,可是我没本钱啊,小项目又太容易做了,别人一看就能学会,只有刚开始的时候能挣到钱,难呀。”明子感慨。这也是她为啥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折腾,却每一个生意都做不长的原因所在。“其实你已经很厉害了,别人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都指望着家里养活呢。你都能养家了,还能帮着哥哥姐姐们挣到钱,很不容易了。”顾向北看着明子的眼神特别温柔,他也是受惠者之一,当然明白明子有多“厉害”,他平时交不是一个多话的人,也就跟明子在一起,能说得多一些,因为他觉得,明子是了解他“底细”的人,没什么不能跟明子聊的。“啊,对了,你这两年没有收入,钱够不够花啊?以后别给我买东西了,过年回家的时候,拜年就拜年,也买那么东西了,都是看着你长大的,谁还能挑你不成?没钱你可吱声啊,我多的没有,供你上学还是可以地。”明子被顾向北夸了两句,不知道脑子怎么转的,一下子来了“家长”的责任感,开始关心顾向北生活来源问题了。“哪里就没收入了?部队有工资,学校有补助,我们从部队里考出来的,还能拿两份补助。除了吃饭,我也没有别的花销。”顾向北被明子的“慷慨”给雷得够呛,这什么还要供上他了呢?“嗯,有收入也不能乱花钱,你以后就挣死工资了,花一点儿少一点。还是得多存点钱,万一有个急用什么的。”这个操心劲儿的。“我知道了。对了,我暑假在部队上见到小文了。”顾向北不想再跟明子继续讨论他的工资管理问题了。“啊?你见到小文哥啦?他怎么样了?你们是一个部队的吗?”明子的注意力果然立刻就转移了,小文哥都走了大半年了,就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家里都不知道他过的咋样了,气得明子娘一想他的时候就骂他白眼狼没良心,还总说只当是这个熊儿子丢了,不找了。“我们原本不是一个兵种的。我是步兵,他是炮兵,不过我上学之后,就不能那么分了。暑假我们下连队正好在他们团,我跟他见过几次。你是知道的,小文到哪里都不会吃亏的,我听说,他们连长和指导员对他印象特别的好,我看哪,年底他们班长退伍之后,他至少也能当个班副吧。”提起自己兄弟,顾向北的话更多了,听上去也挺骄傲的。“那是,我小哥,到哪儿都得是头子。”明子就更骄傲了,别看明子娘天天骂小文哥,要说起交人、办事儿来,还真就小文哥最像她,她也最放心小文哥在外面混,那是知道她儿子在外面吃不了亏。“对。”顾向北认同。顾向北学校规矩严,到点了学生干部就要点名的,他没有在明子学校多待,很快就回学校去了,他们也不如明子学校这边儿自由,下了课之后,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儿,干啥没人管,他们不行,上课,吃饭,出操,都是统一行动。周末出校门都得跟领导报备的。所以,虽然两个学校中间就隔了一堵墙,但是一学期,两人也就能见上三回两回的。顾向北出来不容易,明子过去倒是没什么人拦着,只是明子除了上课,天天忙着挣外块,哪有那个时间去看他呀,再说了,没事儿去看他干啥?明子对于进学校食堂的念头,一直放不下,开学之后,又跟学校管后勤的领导申请的两次,都以失败告终,她迂回着从自己学院这边儿着手,想着能不能以勤俭学的名义承包个食堂窗口,就像那些在学校里办报亭的学长一样,还是没成功。不过领导的口气已经松动了,说是现在还没有个人承包的先例,等他们了解了解政策再说。这当领导的,就没有一个不谨慎的,真是没招儿。学校门口卖卷饼的人太多了,最高跟明子竟争那人,人家已经配上三轮车的,看来这也是没少挣啊。所以,不能再卖卷饼了。明子想起来前世大学对面的小吃一条街里的那些吃食,嗯,百分之九十九都不适合现在干。炒面?不行,没有煤气灶,不方便。凉皮儿?不会做呀。肉夹馍?肉会做,馍不会做呀。不过喜妹应该会做,可以问问喜妹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对了,盒饭呀。笨。这会儿,盒饭还是新鲜事物呢。哎呀,没有饭盒呀!不要紧,那就不叫盒饭,要份饭好了。跟卷饭一个价,两毛钱,一大碗饭,四个菜,有荤有素。就不信生意会不好。就这么定了。明子给大哥打电话,让老姐秋收后就进城。结果,老姐三天以后就到了,大嫂说,家里那点儿地她跟明子爹两个人都干了,大哥和三姐放假了也都能帮忙,不用老姐在家里帮忙了,有这功夫,能多挣出来多少钱呢。也是。老姐经过去年这一年的锻炼,做饭的水平是直线上升。再说了,还有红梅嫂子呢,红梅嫂子可是烹饪好手。一看老姐回来了,红梅嫂子特别自动自觉的就把自己那卷饼摊子收了,回来帮忙。她自己一个人,还要忙孩子,一天做不出来多少饼,挣上一两块钱的,不值当了,要不是明子让她免费用三轮车,还不要房租,一个月可能连十块钱都剩不上。赵学长毕业分配工作了,刚上班,正在争取表现的时候,在研究所里没里没白的干,三五天都回不了一趟家,更别担帮忙了。还不如跟着明子一起干,轻省得多,挣了钱,明子也从来不亏着她。比自己忙活强多了。老姐和红梅嫂子一听,明子要转换经营项目,卖份饭了,都觉得挺好。也比烙饭省力气,那揉面的活儿,实在是很累人。做米饭就不一样了,米往锅里一淘,放上水,烧火就行了,能费什么力气,都是干老了的活计了。炒菜也不难,这年头也没啥别的菜,不过就是土豆萝卜白菜豆腐呗,仨人想了半天,定下来的几个菜,明子看完了那菜谱,实在没看出来任何的新意。米饭也不用大米饭,那多贵啊。二米就很不错了。大米和小米的,大米和高粱米的,大米得小碴子换着做。除了大米需要买,别的不用,自己家里就有,大哥求了砖厂的解放车给出了一趟车,连运费都省下了。第一天出摊的时候,为了一炮打响,明子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四个菜,两个里面加了肉,白菜片儿炒肉,干豆腐丝炒肉,里面肉还是不少的。别外一个土豆丝,一个酱炖大豆腐。这菜算是相当不错了。二毛钱,能打回去满满一大饭缸,女生两个人吃一份都够了。作者有话要说:一更今天不合啦,因为我没有码出来,面条泪……码多少发多少哈,争取码出来三更。下午见第58章老姐和红梅嫂子已经算是学生们的熟人了。她们摊子一出,不少同学都围上来了,掏钱准备买卷饼了,结果一看,换样儿了。原来的面板没有了,三轮车上直接放着五个特大号的保温桶,外面还都用被子围着保温。打开一看,二米饭,四个菜。两毛钱一份。那饭菜,可比食堂的看着香。再说了,四个菜呢,才两毛钱。还等什么,回去拿饭缸去啊。一中午,五大桶,连底儿都没剩回来。老姐和红梅嫂子,自己的饭还得回家去另做才有的吃。一天两顿饭算下来,挣了十三块钱,还行吧。比两个人卖卷饼的时候还能多上一两块呢。入冬之后,今年大姐不能过来帮忙了,家里新房子刚盖好,琮在收拾呢。每一年,也不能空着啊。明子娘早就交代过了,不让明子和老姐找大姐和大姐夫帮忙,也跟大姐说了,新房子不能空,必须住满三年。也不知道是个什么讲究。大姐是来不了,但是二姐可以啊。二姐夫的文化站,入冬之后天气冷了,不能再露天放电影了,也没啥事儿了,就跟着过来帮忙,主要是哄孩子加烧火,哈哈。多了两个人帮忙,用干的当然更多,份饭的工具就那么多,没法再加了。二姐来了之后,就又开始做糖水。有二姐跟着出摊,那效果明显就不一样。红梅嫂子和老姐都不是能说会道的人,只能说是沟通没问题。跟二姐,那就是天上地下。二姐有多会说呢?在明子家的份饭摊子越来越受欢迎,连校领导都偶尔出来买一份回去改善伙食的情况下,在管后勤的领导来过一次之后,二姐就整明白他是管啥的了。之后,每回那位领导过来,都多给一勺糖水,就一勺糖水的事儿,连送礼都算不上。再跟领导聊一聊冬天饭容易凉啦,学生们吃不到热乎饭对胃不好啦,明子自打上小学就没跟家里要过钱,因为家里困难,母亲身体不好,得想办法供自己上学啦,还有现在挣了钱也没忘了帮人,时常帮忙家人和同学啦。反正就是使劲儿夸大家里的困难和明子的努力。更重点表明,如果进了食堂,不但能改善学生们的伙食,领导也能得到个体恤学生的好名声。到寒假之前,明子终于收到了学校的通知,下学期开始,将以支持她勤俭学的名义,出租一个食堂的窗口给她,并象征性的一年收取租金十块钱。耶!明子对二姐真是太佩服了。这事儿办的,像样儿。放寒假的时候,大哥又是带着车来接的人。一个大车斗里坐上他们六个大一抱着一个孩子,也不算太挤。货车都带来了,空手回去当然是不可能了。接上人就直奔批发市场。市场可比夏天的时候还要繁华了,快过年了嘛,办年货的人多,卖东西的人也多。老姐和明子跟大哥说好了,这回办年货,不让他出钱了,她们两个包了,大哥就乐,特别高兴的同意了。还一边儿笑一边说,这是妹子们嫌弃他一个月三十二块五的工资少啦。这个真没有,大哥要是靠那三十二块五的工资过活加上养家活口,家里早饿死了。也就不是大哥了。别人不知道,家里人还能不知道,大哥上班这几年,早就不靠工资了,他在外面认识多,每年靠对缝儿,就不少挣了。所以,明子和老姐也不会把大哥的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