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
作者:五色龙章      更新:2023-06-21 03:33      字数:6441
  而到乡试、会试这一步就都是大题,成段成段截取圣人文章,不加扭曲。而且每年会试后朝廷都要放出几篇程文,立准下一场乡试与会试的文字风格,之后市面上很快就会有仿程文的时文集出来,作者中也不乏刚考中的进士,选馆的翰林……就算写不好的,难道还不会背么?就是祖宗风水不好,前世有冤孽恶报,缠着人阻人上进,多也是在会试这一关卡人,乡试总卡不住他的。然而只有崔燮自己知道,他顶多就是那种头脑比较好,又拼命努力的学霸,并不是这群翰林、舍人一样的天才学神。所以为了应付明年的考试,他从八月起就开始找老师要历年考题,按着星期排班,每周一三五背《四书》题,二四六背《五经》题,礼拜日自己模考。至于明朝没有带星期的历法——那有什么要紧的,他开始背的那天就是礼拜一了。他回家时祖父母早已睡了,别的院子也都静悄悄的,没了人声。门房提着灯把他送进小院里,叫厨房的打水来给他洗漱,厨子又送来了养胃的米粥。崔燮打发他们回去睡了,自己坐在桌边慢慢舀着粥喝,就着半明半暗的灯光,闭上眼背着白天看过的四书文pdf。是他老师近日新作的文章,“由尧舜至于汤”三节。这篇文章与他那种朴实古文风格的时文不同,讲究声律“高下长短之节”,文章“操纵开阖”之法。李东阳称作海内文宗,自然靠的也不只是诗词清丽,文章也是叫当世人钦慕的。他将诗词韵律变化引入文章,注重把控文章节奏,文中常用虚字舒缓语气,排比对偶也极合韵律。作老师的文章长在此处,学生的偏偏正好差在此处,还有什么法子比仿写更快?李老师苦心孤诣,不盼着他能出自胸臆,就盼着他写文章时能仿仿自己的风格,将那古朴陡峻的文风裁剪得更圆熟些。崔燮看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定下心神,把满脑子恋爱的热情换成上进的热情,背起了“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道于同时,或传道于异世……”第157章才背完李老师的文章, 就又赶上李老师吟诗, 吟的还是应制诗。崔燮到李东阳家时,李老师正对着一盘盛在白瓷盘里的杨梅摇头晃脑, 吟着:“沁齿不知红露湿, 到诗偏助玉堂清。名从傅鼎遥分派, 价比隋珠……”见他进门,便朝他招招手, 叫他尝尝讲筵打包来的好东西。崔燮穿过来这两年都没吃过鲜杨梅, 前世也没怎么买过这种贵价水果,可还记着那该是夏天上市的, 不该是这么冷的天能吃到的东西。他拈了一颗杨梅, 看着那鲜凌凌、艳生生的颜色, 竟有点儿舍不得吃,托在掌心里感叹了一句:“这可真得阶比隋珠还贵了。初冬天气里竟然还有杨梅,肯定是温室种出来的。是京里哪个庄子种的吗?居然能让杨梅在冬天结果,可说是夺造化之妙了。”李东阳笑道:“不是京里夺天造化。这是福建一带不知怎么种出来, 拿冰镇着用船运进京的, 难得还能这么鲜亮。北京就是盖了暖房也养不出杨梅来——你没见过杨梅树吧, 树高可达数丈,茂冠蔽日,树干可有一人环抱那么粗,哪个暖房养得下。”他环臂比划了一把,怀念地说:“为师少年时代父亲回乡扫祭,到过江南, 那真正是文风昌盛、景致繁华之地……”风景繁华,远胜北京十景、天津八景,他家门口西涯(汲水潭)……他年少时写的《南行稿》还在崔燮案头堆着,里面各种游记、怀古诗,中间还夹着旅游时遇上某某官员请他吃饭的应酬次韵诗,又风流又雅致,比现在小清新出去旅行写的游记可高明多了。崔燮“嗯嗯”地听着,把那颗扬梅扔时嘴里,舌尖一碾便碾出一兜酸甜微冷的汁水,十分爽口。的确新鲜,不过这贡品太珍贵,他吃了两颗便拿手绢擦了擦手,不好意思再吃了。李东阳笑道:“这东西虽然稀罕,给经筵讲官们分的也不少,我家里还有小半篓,这碟是专给你留着的,不想吃了就叫人装回家叫家人尝尝。”御赐的贡品,不是这样吃经筵的日子轻易得不着,但得拿的时候,他们做讲官的也没有客气的。崔燮便也不客气,谢过老师,又问:“方才先生在吟诗,叫我打扰了这一番,不影响先生的诗兴么?”李东阳道:“那是在文华殿领赐时就作好的应制诗,方才看着杨梅又想再琢磨一下,也没什么打扰不打扰之说。不过你来得晚了一步,没听到首联,我再给你念一遍,你也替我记着,回头我还要出个集子。”宫河催载满船冰,十月杨梅入帝京。这首诗前面写得清婉俏丽,不过应制之作,尾联总脱不了是两句拜谢天恩的套话。崔燮有些可惜地说:“台阁气太重,若没有谢恩这一句,还能更清丽脱俗。”李东阳微微摇头,不以为意地说:“台阁气怎么俗了?作朝廷典则之诗定要有些台阁气,不然没有皇皇正大气象;不作台阁诗就作隐逸恬澹诗,有山林气,这二气才是作诗时最该有的体气。”李大佬是天生要当阁老的人,虽然茶陵诗派是学唐诗风格小清新,他自己却从来都不会看低台阁体。阁老的品位自然高在台阁上,崔燮这个小监生是不敢相比的。他摸出管铅笔把这首诗抄在纸上,随手塞进袖袋里,问老师说:“先生有意做诗集,何不叫居安斋刻出来?上回杨大人写的院本先生不也看了,印的其实不差,弟子叫小启哥用心做这本诗集,拿上好的桑皮纸印,配上老师为主的彩图……”李东阳摸了摸脸颊,问他:“也印成迁安戚大令那本游记似的书么?只怕我生的不如他漂亮,人家看了图就不想看诗了。”没那事!高晓松都天天在微博上发美图,还上电视做主持,观众不还追着看呢吗?李大佬只是脸略长点儿,又不是真丑——就是有点儿不足之处不也有他做人工ps吗?起码李老师瘦呢,一瘦遮百丑!崔燮诚心地劝他:“老师是文坛宗主,天下才子哪个不以品读先生诗词文章为乐?口口相传毕竟传得慢,还可能有抄错、失漏的地方,叫外地那些盼求能读到学士诗文的学子怎么办?何况男子以才情重,长相本就无关紧要,弟子跟着还要印一本国子监费司业的讲学笔记,费司业亦不是美男子,可也是肯叫把肖像印在书上的。”李大佬问道:“你印他的讲学笔记?就是你抄记的那些?那怎么还有长相的事,不是只需印你的手稿么?”当然要印脸了!国子监名师讲学系列,不得有老师们的肖像印在上面当标志么。印上脸又防伪,又防盗,又有质量保证,能叫学生们认准名师成套的买……他越说自己也觉着好处越多,李老师也听得叹为观止,思忖了一阵才想到关键处,抓着他问:“我原以为你帮人印这些是为了方便同窗温习功课,这么说来敢莫是要拿国学教官们讲的东西赚钱?”“先生怎么能这么想弟子?”崔燮震惊地倒退了几步,脸上露出理想主义者般高洁悲悯的神色:“先生自幼聪慧颖悟,又生长在京师,得先皇重恩,自幼有府学名师指点,读书自然容易。岂知学生当初在乡下时寻蒙师都难,满屋同窗,一年也没几个能考上秀才;满县秀才,一届也没几个考得上举人,为的什么?“还不就是因为下乡小县地处偏僻,没有名师指点?!”四书五经印得再详尽,老师不好,学生们也还是读不懂。崔燮伤感地说:“我在乡间读书时,许多地方林先生讲的也不太细致,总叫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到了国学,教官便讲得深切透彻,往常自己望文生义、曲解经义处叫教官们讲破,对圣贤之意就更深一层。而跟着老师读书之后——”他深吸了口气,忽然背起上了回来李家时听李东阳讲的《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忽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原先学生在家乡听课时,林先生只讲这是‘圣道至大,唯圣人能行之’的意思,‘洋洋’是充满流动之貌,‘峻’是高大,剩下的则要我等学生们反复诵读以求真意。而先生讲这段时,便详详细细地解说:‘看他洋洋乎在天地,流动而不凝滞,充满而不欠缺。以言其功用,则凡洪纤高下,飞潜动植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此道之发育。’“学生自认不是愚钝之辈,可当初从林先生读书时,于‘洋洋’二字,也想像不出究竟是何状貌。而听了恩师这般详解,便可知圣道犹阴阳五行之气,充斥天地之间,无隙不存,万事万物皆由之而成。我等但居其中,知窥其一角而不知全貌,惟圣人能尽其道,所以称其为圣道。”李东阳点了点头,满意地说:“你记得倒清楚。”崔燮道:“弟子能记清楚,还是因为听老师讲得清楚。可那些下乡小县,不,便是进了县学里,有教谕授课的秀才们,也不一定能像我学得这们清楚。不知有多少志心向学的读书人就是这么年复一年耽搁在馆里,只因不得明师,就永远比不得像学生这样……其实也是资质平平的人。”李东阳断然摇了摇头:“你可不是资质平平……你这劝人的工夫,就连老师我都比不上你。”不过就是印一本抄记的讲章,竟叫他说得热血翻涌,像要拯救天下学子似的。估计费司业也是这么叫他劝的转了向,才肯叫他把自己的脸印在书上吧?真是羞人答答的。可是崔燮又说,若不印头像防伪,怕建阳麻沙的书局翻印他们的讲章、诗文稿集,印出都是错谬的东西,叫学子们读错了,科考时更耽误前程。居安斋久做彩印,多印个肖像不要多少工本,印出的讲义价钱便宜;那些盗版的若要也印成彩本,成本便会高出许多,也只能卖高价。到时候欲求名师的书生们自不会买那又贵又差的,都要来买正版,岂不就都能学到又好又准的东西了?就连司业费宏都没能挡住崔燮的劝说,何况是他的老师呢?李东阳无奈地挥了挥手:“罢了,你要印就印吧,印肖像也好,自己抄的笔记也罢,总归不是什么大事。”崔燮满意地笑了笑,又得寸进尺地问:“学生已求得费司业的同意,在他的《孟子》讲章后夹些类如给太子做的那些题目,好叫买着笔记的人读完了可以自做自查,知道哪里有不足。恩师与翰院诸公当初也给弟子留过不少题目,不知可否附在笔记后,也叫那些读书人做一做?”李东阳不甚在意地说:“那些题目也就是给你们学生做的,你拿去付梓便是。”崔燮又问:“那出题的还有杨检讨、王编修、谢编修……”李老师简直有些不耐烦了:“要印就印,我去与他们打个招呼便是。”谁不知道这种科考读物都是那些书局花十来两,几十两银子找个秀才、举子挂上“主编”名头,到县、府礼房抄些墨卷,或随便找些枪手写文章,挂上人名字就敢卖的?若现在就往市上搜一搜,恐怕能见着十来篇挂着李东阳之名,他却从没见过的文章哩。这时代既没有冠名费也没有版权费,文章一写出去便不是自己的,能似崔燮这样当面问问作者的就算是太有良心了。李大佬轻轻放走了超时代的版权待遇,叫崔燮留下来,攀比着司业费訚,讲了一段《孟子》的“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讲到“为父的自然慈悯他的儿子,为子的自然孝顺他的父亲”时,崔燮忽然想起快到年底,又得给他身在云南的慈父送年礼了。可他今年盖茶棚投进了不少钱,为了排一出琵琶记又做了许多衣裳头面,建铅笔窑更是纯属抛费,在北京庄子上种香花、蒸花露还影响了地里小麦、棉花收成……怕是今年又拿不出像样的礼了。不过好在他拜了李东阳这样的名师,过年时抄几卷老师的诗文送过去,父亲一定也十分喜欢吧?崔燮拎着那一小盘杨梅回去,让全家上下都跟着沾了沾天恩,领了领李老师的关怀,顺便给二弟、三弟换了作业,叫他们抄写李老师佳作,准备给父亲做年礼。他自己则去费司业那里求来了《孟子》的全套讲章,依旧是大字原文小字释讲,重点部分按着由红到蓝的颜色拿彩笔在外圈了框子,又在每章的笔记后面附上了翰林们出的相关题目。书封做得朴实,大红书笺上占满了书皮正中近一半儿的位置,印着两行大大的“科甲必读系列笔记之四: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内封,也就是印着牌记的那页,上半张印着彩绘的费司业半身图像;对页上方高高印着——本篇主笔:国子监司业费公訚;出题人: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公东阳,翰林院侍读学士谢公迁……长长一排看官职就叫人想买的出题人底下,印着“本系列出版方为北京居安斋书局,如有盗印,千里必究”的防盗宣言。印出来第一批热腾腾的笔记,他就揣着书去国子监送给费公叔侄看,请费司业指点需更改处,又请费小解元试做题目。费宏看着族叔名字下方那一排翰林院,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问他:“你别是把咱们陪太子做的考题印出来了吧?禁中的东西岂能随意外泄的?”崔燮抬手拍了拍费解元比他高一些——其实也高不多少——的肩膀,安慰地说:“我也是在国学受教多……一年多的人,我能做这等事么?这些题目是恩师和翰院诸公私下出的,我请恩师问过,大人们都不计较这些的。”虽然不是给太子的题目,但能请到这么多翰林替他出题,这也是够了不起的。费宏翻开看了看笔记,又看了一眼后面的题目,便迫不及待地在心里做了起来。崔燮随手抽了一只铅笔给他,叫他只管在书上写,做完了拿馒头擦一下就能擦掉铅字,却不伤书上印的墨字。费宏平常没用过硬笔,此时却无暇磨墨铺纸,拿着不大顺手的铅笔就划了起来。他叔父也翻着这本熟悉又亲鲜的笔记,看着附在后面的题目,啧啧叹道:“这书印的确有法度,看字框颜色便能分出轻重,题目也和每章内容相应,看罢笔记就能立刻做题查验自己学的准不准……”他倒没怎么看书封内自己的图像和编委会那一串人名,抬眼看了崔燮一眼,问他:“若是做题人有不懂处,做错了可怎么办?若叫那读书不精的书生拿着这书教人,可比教经书教岔了更害人……”崔燮早想到了这问题,稳重地答道:“学生于此处,也有一点微末想法——咱们监里见有许多才学之士,也都愿意读这笔记,做这题目,学生便想将做过的人的答案集起来,挑出最好的编一本《参考答案》,与这书同售。那些远乡僻野的读书人,就是找不到好先生,也能看着答案校对自己的错处,不至于自己叫或他人错解的引上歧路。”费司业思索着他的主意,费宏却忽从题海中抬了抬头,坚定地说:“将这些题目附在笔记后的法子确实极好,我想咱们这些给太子伴考之人都能做、愿做这题目,也正合适集……集参考答案。”作者有话要说:文中李东阳的诗和讲义都是李东阳的,原诗是宫河催载满船冰,十月杨梅入帝京。沁齿不知红露湿,到诗偏助玉堂清。名从傅鼎遥分派,价比隋珠亦称情。再拜文华门外地,讲筵恩重若为荣。第158章费司业查看了那套笔记无误, 又校看了一遍题目, 觉得这书可出了。崔燮敬上了一份润笔,便将第一批印出来的送了五十套给费司业, 留下几摞给翰林们, 剩下几十套捆扎好了带到国子监, 要分送给当初朝他要印制笔记的同窗。司业主笔,后面又搭着一溜看头衔就让人眼晕的翰林出题……别说是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学生, 就连在翰院随着名师念书的翰林秀才们若知道了, 都得伸了手来抢。崔燮先数出八份给费解元,叫他分送陪太子考试的另外七人——多的那份送他叔父, 剩下的便按着预约顺序分给同窗们。彩印笔记一套四本, 纸张雪白厚实, 分出七八种颜色套印,字体清楚工整,写书人又是当世名师,拿出去卖个二三两银子都不成问题。那群监生们不意他能弄出这么精致的一套笔记, 也不好意思像当初借他笔记抄时那样伸手白拿。有钱的便要给钱, 囊中羞涩些的只好摆着手说不要, 等别人买了再借来抄。崔燮也不打算从同学身上赚钱,见有那么多想要又买不起、舍不得买的,便与众人说了自己要集参考答案的事,请同学们做书后的题目。若有做得好,能集入参考的,便送一套题集作润笔。这么一说, 就有些银子不方便,却自信经义娴熟、文采足可观的同学来找他借书。崔燮印的书少,想看的人却多,又都是至亲的同学,给这个不给那个也不合适。他数着数量不够,索性趁午修时跑去跟费司业、林监丞他们打商量,请教官允许他捐给藏书楼五套书,再往六个讲堂各放两套,方便同学们有空时借阅做题。国子监只有拦着不许学生逃学,从来没有拦着不许学生捐书的,费司业去跟丘祭酒提了一句,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林监丞倒是于这事上更热心,翻看着那套《国子监名师费司业讲孟子》问崔燮:“你将这本书列到第四,是打算把四书集齐了?五经又当如何?”崔燮心头一喜,目光灼灼地看向他:“先生说的是,学生正有此意。这回已做了费司业的孟子,往后学生还想做丘祭酒的大学、中庸。论语因学生入学晚了,只听了后面几卷,就是要出恐怕也得过一两年。五经义上……学生是诗经科的,暂且做不成那四本,却得烦扰先生与谢助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