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141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46      字数:4746
  d,所以他决定立即让所有人都撤退到石头屋内。石头屋虽然不大,但是有着上下两层,屋顶还能上去,能够装满至少四百人,而且屋后地窖之中还藏有火药等火器,靠着这些,应该足够坚持到天亮了。第两百九十二章大明朝廷的争论黑夜总是漫长的,尤其是处于暴风雨的黑夜。石头屋内,藏身于其中的汉华王国士卒利用各种射击孔,窗户阻击着外面的土著人,而屋顶之上二层的士卒则利用高空优势,利用火器弓弩不断射杀着扑来的土著人。半个时辰之后,屋子周围已经死伤一圈又一圈的土著人了,那尸体堆的都快把一层的射击孔与窗户都埋末了。可即使如此,那些土著人似乎也没有丝毫停止进攻的意思,数千土著将整个营寨团团围住了,而数百人又将整个石头屋子给围住了,而随着土著人死的越来越多,那些土著首领也似乎变得不耐烦起来。“给我杀杀一定要坚持到天亮坚持到天亮”“杀”“杀”“杀”这一刻,不管是土著人,还是许海辉一方,都在咬牙坚持着。时间一点点过去,鲜血已经随着暴雨将营寨地面都染红了,而屋内射击孔处,也倒下了不少士卒,好在大部分都只是受了伤,并没有几个死去的。毕竟整个石头屋子修建的十分坚固,而且入口也只有一张小门,小门已经被重物给堵死了,敌人若有没有大炮之类的火器,是根本攻不进来的,而四周的墙壁的小窗户,也有着弓弩手长矛手严防死守着,再加上外围有着尸体作为掩护,那些土著人很难攻入到石屋内来。而且,二楼与屋顶还有着士卒掩护射击,那些土著人在冲到石屋檐口下时就会死上一圈,因而那些土著人就更加攻入不了屋内来了。其实,这座石头砌筑的屋子,在设计之初本就有过碉堡防御体系设计,所以那些射击孔与窗户都很小,而且是根据火力交叉来分布的,所以防御力极为强大,而这也是为何许海辉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所有人撤到屋内,甚至有信心坚持到天亮的原因所在。对于澳洲的土著袭击,李江自然是不知的,此时的他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他所关注的乃是大明的反应。自从陈诚率队离开东阳港之后,复兴社的情报就不断从大明各处传来,尤其是京师与应天府两地的情报,李江看得非常仔细。好在,情报并没有显示大明会大动干戈的迹象,倒是大明各处的麻烦再次冒了出来,民乱、贪腐、邪教等等动摇社稷的大事层出不穷,光是南方的福建一地,就有大大小小十几次乱民暴乱一事,虽然规模都很小,且很快就被镇压了,可是当地官府所承受的压力却是空前的。而且,对于这种事情,当地官府根本不敢隐瞒,他们也知道瞒不住,所以迅速上报了,而福建布政使司,也自然不敢怠慢,即刻将消息以八百里加急送达应天府南京城。大明自太宗迁都京师之后,南京的朝廷虽然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其六部等机构并未裁撤,一些事情,南京的朝廷六部是能够做主的。只是这种做主是相对的,像是民乱这种大事,南京的这些六部高官根本不愿意管,也管不了,他们在商议之后,即刻上书北部的京师,让当今圣上拿主意。而此时的大明京师六部与那位陛下在干嘛了事实上,经历了上次北疆蓟州大捷之后,宣宗就有意整顿官场,整顿军队了,而之前,他也已经在做前期准备了,不仅派了许多重臣到各地巡视,而且派出了许多巡查御史到各处明察暗访,可以说这位陛下已经对地方的种种贪腐现象忍耐到了极限。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这才没有再去管汉华王国那一趟子事,在朝廷里那些文官们看来,若是再有一场大胜,那些武官的地位就会蹭噌再次拔高,这在文官逐渐替代武官主导地位的如今,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大明京师皇宫奉天殿内。气氛极为沉闷,朝廷的十多位重臣皆都低着头,不敢说话,而坐在龙椅上的宣宗一脸愤怒,手中捏着的文书都快捏的变形了,一旁站着的宦官都不禁往后退了两步,生怕龙椅上的这位陛下大发脾气。而此时的宣宗皇帝是真的生气了,而且已经愤怒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咳咳混帐混帐这群该死的官员就知道一个个上报他们难道就不知道这些民乱的源头不正是他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宣宗皇帝自然不是蠢蛋,他很清楚,这文书上所写一大半虽属实,但真正的原因却并没有写上去,福建爆发数十起小规模民乱,其根本还是当地百姓与士大绅联合欺压当地百姓,百姓们没了活路自然会起来反抗,这才是民乱的根本原因。可就算知道这一点,宣宗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他不能因小失大,此时去动这些人,他需要一个契机点,不动则以,一动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地方上的毒瘤彻底清除。何况,根本如今这奏折上所述的情况来看,被镇压的民乱至少涉及十多万人,这些人虽然分散在福建各府,可是终究是个大隐患,谁也不知道今后会不会因此再引发暴乱,而且福建之地本就多山,地少民多,再加上那些士绅们贪得无厌,大量兼并土地,所以福建很有可能会再次爆发民乱。而对于这一点,在座的朝廷重臣都很清楚,可他们却不敢在这时候向眼前这位陛下提及,因为他们深知当今陛下的脾气,只能等待气消了,再另行上书。“诸位,福建已经有十多万所谓的叛民了都议议吧该怎么处置”宣宗放下手中的文书,定了定神之后,随即对着下方重臣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当乱世用重典,直接杀了一了百了”说话者乃是一位大将,可是此人是个莽夫,根本不知道他说此话时,众人都不禁对他投来一丝不屑。“臣不赞同赵将军之言那些所谓叛民,相信诸位大人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就是一群普通百姓,真正想闹事的人估计非常少绝不能都杀了否则朝廷的名声何在陛下的名声何在”第两百九十三章大明也想殖民海外奉天殿内,此人话一出,在座的诸位大臣顿时将目光投了过来,他们一见站出来说话之人是英国公张辅,不由一惊。要知道这位国之重臣,武勋之中的领头人物可是很少会站出来说话的,此时的他已经开始有些明哲保身了,毕竟他乃是武将之中第一人存在,再加上手中有着兵权,在军队之中威望也很高,所以怕功高盖住的他,平时上朝是很少会说话的。即使是正常的上朝时间,需要他说话时,他也基本上只会附和,当然他也不会昏庸的去赞同一些明眼就能瞧出来的昏招,毕竟他不傻,虽然想明哲保身,但他深知当今陛下乃是明君,不是那般好糊弄的,该反对的时候还是得反对。“英国公所言甚是如今大明各地民乱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却时常发生,这对于大明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必须得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来杜绝此事,否则国无宁日呀”老臣杨士奇在英国公张辅站出来说话之后,也即刻站了出来附和道。与此同时,三杨之中的另外两人,杨荣与杨溥也相继附和道,这样一来,其他数位重臣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都是支持善待处置这些所谓的乱民的。“那诸位爱卿有何办法来安置这些乱民是流放他地,还是按照上次广西那般流放海外”“陛下万万不可流放海外呀那汉华王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绝不能助长其实力成长”还未等宣宗把话说完,内阁首辅老臣杨士奇立即站出来说道。而英国公张辅也即刻上书附和道,他们虽然一文一武,但却看得十分明白,这汉华王国对于大明而言,如果利用得当那还好,若是不加以压制,一味迁就,甚至助长其国力增长,恐怕对于大明而言,将是一场灾难。“是呀陛下那汉华王国乃是汉人王国,自古以来,一山不容二虎,这天下怎能多出另外一个汉人朝廷,就算是在海外也绝对不行”“李尚书说的对绝不能让那番属国实力过于强大这些流民就算是流放,也不能流放当汉华王国去臣觉得旧港宣慰司是个不错选择,再不济云南或者北疆也行”在座的大臣都非糊涂蛋,他们都不赞同将流民再次送往汉华王国,毕竟这可是资敌呀然而,面对着众位大臣的反对,此时的宣宗却十分头疼,其实他昨日就收到了锦衣卫密保,不仅仅是福建一地,江西四川两地也有暴乱迹象存在,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不怎么安定,尤其是四川,那里土司众多,山民时常发生混战,当地百姓更是勇武好斗,一旦过于压迫,就会出现暴乱。再加上离京师不远的山东白莲教再次有死飞复燃的极限,这让宣宗颇为头疼,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不假,可是面对着永乐以来的乱摊子,他只能尽量去弥补自己爷爷数次北伐,六下西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些地方一旦乱起,其乱民就会数倍增加,再加上因为暴乱引出的流民等问题,如果一味的流放,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得想出一个稳妥办法来。而且,就算按照大臣说的,流放云南或者旧港,这样问题依然存在,云南不用说,虽然是西南边陲之地,可这些乱民流放过去,只会带来更大隐患,而且人数过多,会引起当地土司恐慌,毕竟那些土司也是人,这些乱民都是不安定的因素,流放过去,他们会以为这是在跟他们争抢地盘,而旧港宣慰司,那就更不用说了,旧港宣慰司虽然名义上属于大明管辖,但其实比国内的土司还不受控制。至于北疆,那还是算了吧,如果流放过去,这些乱民大多处于南方,如果流放到北疆,路上就会死一大半,而且北疆此刻也不安定,这些定时炸弹流放过去,一旦北疆有外敌入侵,如果这些乱民再被挑唆闹事,那可就糟了。所以宣宗觉得关键还在于让这些乱民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想发动暴乱造反了。而对于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了却很难,国内那些士绅们就像是吸血鬼,贪婪至极,不断吸收着大明各地百姓的血液,而损耗的则是大明威严与国力。“怎么办难道真的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宣宗暗自嘀咕道。而就当这时,突然站住最后面的一个不起眼的大臣突然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对于这些乱民其实还有一种办法来安置”“哦你且说来”宣宗此时一听有人竟然还有与众不同的处置办法,顿时来了兴趣,他连忙看向那人言道。与此同时,他也在回忆眼前之人的身份,他记得此人虽然位列朝廷重臣之列,但在他的印象之中,此人很少发表言论,且就算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大多是附和朝廷重臣,这次他没想到此人会主动提出不同意见,这让他很是意外。“陛下,臣以为要想根治天下乱民,首当是一个稳字,百姓安危自不会生乱,而要想安稳,就必须让百姓能够吃得饱穿的暖,而当今天下各地的局势,在座诸位大人还有陛下应该都清楚,地少人多,土地兼并日夜严重,所以要想一劳永逸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开荒扩地,增加土地如此就必须向海外移民将那些土地兼并严重之地大量移民到海外,占据那些蛮荒之地”随着说话之人滔滔不绝的说着,在场的众位大臣脸色各异,文臣们大多都觉得颇为荒唐,而武将们则觉得有些兴奋,当然他们关注的可不是什么乱民安置,而是战争,毕竟武将要想升官进爵就必须靠战功,而开疆扩土自然可以获得这些。而坐在龙椅上的那位陛下却是若有所思,似乎在为之深思。“咳咳可以了”宣宗听了一部分之后,已然明白对方意思了,不由说道。第两百九十四章招募倭国武士奉天殿内,一时之间,颇为寂静,当上书的那位大臣把话说完之后,在场的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亦或是坐在龙倚之上的那位陛下,皆都愣住了。众人皆都没有料到眼前这位不起眼的朝廷高官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解决之道。向海外海疆扩土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人想过,事实上华夏一直在向外扩张,但在传统文人看来,那海外之地比蛮荒之地还蛮荒,别说是移民,就算是作为使团前往,大部分朝廷大臣皆都不想前往。只是,现如今,愣了愣之后的在座一众大臣与当今那位陛下,却不由得又再次陷入了深思当中。若是纯粹分析这解决之道,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之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可是此事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到各阶层各势力之间的利益,根本不是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人就能拍板的,即使是当今陛下,也很难做主,因为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华夏之所以历朝历代没有向海外移民,并不是他们没有想过,而是这里头涉及了各种利益。就拿移民而言吧,过多的向海外移民会让地方上的士绅们失去佃户,没有了他们耕种,他们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