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26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41      字数:4780
  d限,而且这些工匠是直接从石器时代迈入铁器时代的,步子迈的过于大了,因而存在各种问题也在所难免。为此,李江最后也只能将就一点了,反正以百炼钢锻造出的冷兵器,完全可以秒杀那些青铜,乃至是生铁的武器了。更何况,在太平洋诸多岛屿之中,根本就没有一种原住居民在大规模使用矿石冶炼锻造出的武器,他们至多也就拥有少部分青铜器或者生铁器而已,也就是说,有了这些百炼钢,要想对付这些原住居民,完全不用研制更为锋利的武器了。当然,现在不研制,并不代表以后也不研制,钢制冷兵器或许还能够靠其他办法得到,但青铜长管火炮这等大杀器是必须要研制的,而且要朝着多种口径,射程长短以及炮弹种类等多方面去发展,毕竟这等大杀器即使是大明,也才刚刚起步,而如今的西欧各国,大多还在使用短管臼炮了。因此,李江认为青铜长管火炮,尤其是舰炮,必须尽快研制,否则怎能在火器上占据绝对优势了而想到这,李江忽然想到了之前郑全研究火炮的事情,尽管后来因为李江干涉最后不了了之了,但这或许是一条思路。因为就目前而言,在青铜长管火炮研制过程之中,所需要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工匠经验不足,或者根本不会才出现的。尤其是与之配套的开花弹,基本上是没有能力去研制的,而实心弹也只能算是勉强能够制造。如此这般,或许只有能够解决专业工匠问题,才可大量制造青铜长管火炮了。然而李江却依旧将此事想得过于简单了,因为就在不久的将来他便会发现,青铜长管火炮大规模装备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能够有此技术,没有足够原料也是白搭。而且就青铜长管火炮而言,其本身的锻造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锻造工艺废品率也很高。反倒是类似臼炮或者是迫击炮的短管火炮,李江比较有信心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几十门来,当然前提是提供足够铜矿原料。再说回那钢制冷兵器,其实李江之所以选择放弃继续研制,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因为大明有此技术,更有品质极好的镔铁。李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大明此时的钢铁冶炼技术乃至是工匠,甚至再不济也可通过秘密买卖的方式买来大量优质的钢铁,以打造出优良的钢制武器来。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大明初期,太祖朱元璋多次下达过禁海令,其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一旦有人将军用物质如钢铁,火药等卖与他国,一经发现,将会被立即处死的律令,但正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尽管禁海令存在,但依旧有许多大海商在偷偷进行这等贸易。所以从大明身上得到类似技术或者镔铁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不仅可以从大明身上,从天竺也能得到乌兹钢等优质镔铁。因此,有了这些,李江便将钢制冷兵器研发暂且放到了一边,而着重去去研发青铜短管舰炮去了。相对于研制钢制武器,李江觉得这青铜短管舰炮才是目前的重中之中,因为以目前条件,是勉强能够研制出来的,而且这种舰炮一旦被研制出来,便可装备各艏战船,其组成的舰队实力虽然比不了装备了长管舰炮的舰队,但其实力依然能够彻底碾压其原本的舰队。可以这样说,在整个太平洋乃至是印度洋地区,除了大明水师以外,几乎不存在任何敌手。并且,从世界舰炮发展史上来看,尽管铸铁炮是最先被研发出来的,但是因为铸铁炮气泡多,严密性不足,射程短等缘故,在十九世纪之前,舰炮的材质由最初的铁炮大量改为了铜质舰炮,而两者材质铸造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四比一,也就是说生铁铸造的火炮,几乎只占总火炮的两层,甚至是更少。如此从中可看出,相对于钢铁材质的舰炮,在十九世纪之前,铜质舰炮要更容易研发与制造的。当然,如果将来李江能够将钢铁品质提升到一定程度,钢炮便能替代铜炮成为主流。但现在不行,现在是什么时候,连舰炮这个概念都不存在的时代,别说铜质舰炮,就连铸铁舰炮也只有大明水师装备的大口径铜铳,或者铁铳。这等所谓的舰炮,不管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远远比不了后来的真正意义上舰炮,甚至连佛朗机炮这等小炮也比不了。当然,李江此时研制短管铜质火炮,虽然勉强也能够研制出来,但其实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而最大一个问题,便是制造短管舰炮的大量铜源从哪里来要知道整个夏威夷群岛,也只发现了一个小型铜矿,而很明显,这样一个小型铜矿显然是远远满足不了大量铜质短管舰炮制造生产的。因此,李江思索来思索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勉强可行的办法来,这便是将铸炮与寻找新的铜矿产地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但考虑到目前的瓦胡岛已经被搜寻了个遍,并没有找到另外的铜矿存在,所以这次的探矿地点,他准备扩散到夏威夷群岛的其他几个大岛。不过,他也明白,要想在夏威夷群岛找到大型的铜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据他所知,或许只有澳洲,米国,以及智力还有印尼等一些地区,才有丰富的铜矿资源,然而这些区域目前都离夏威夷岛太远,而且又从未涉足过,所以李江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暂时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寻找了。第五十六章兰芳商盟对于找寻大型铜矿,李江其实并不抱大的希望,毕竟这里是夏威夷群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大型铜矿的,而且就算有,也不是目前他能够发现或者开采的。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安排阿里山带人四处探寻小型铜矿资源的下落,一边找来郑全以及尚阳二人,与他们商议尽快返回琉球亦或者是中原的计划。对于他二人而言,他们自然急不可耐想要返回琉球去,但此时此刻,二人突然转念一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坐在他们面前的李江,沉默不语着。他们似乎在猜测,李江提这事会不会是在试探他们但很快李江的话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这才长长松了口气,然而松口气的同时,他们也在感叹,自己还是低估了李江的雄心壮志。“其实你等二人心中所想,我自知晓,不过不用担心想说便说,既然是你二人心中意愿,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更何况,就算说想尽快回去那又如何其实我也急着返回中原只是”李江言道此处,突然冲着他们二人笑了笑,而后停顿了一下,喝了口水,看向郑全继续说道“不过你也不想想,这时候返回,可夺不回你的王位这样吧,我给你们二人两个选择,你们先听着”“这第一便是立即返回,我会安排阿里山送你们先到华盛顿岛”李江话落,不由瞥了一眼二人反应,见其还在斟酌,便再次说道“这第二个选择便是暂时跟着我干如果你二人能够让我满意,你郑全我倒是不介意帮你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而你尚阳,身为儒家弟子,我可承诺让你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此话一出,二人顿时惊住了虽然他们都知道李江此言并非虚言,但他们还是不敢相信李江会有如此大的雄心壮志,尤其是尚阳,他心中万分的激动。封侯拜相呀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虽然他是地地道道的琉球本地人,但是身为一名儒家弟子,他在乎的也就只有这一个愿望了。“这”二人听到此话,尽管心情非常激动,但还是显得有些犹豫。见此情形,李江不由暗暗叹了口气,而后道“好吧你这二人还是这般小心真是服了你们俩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而后再回复我下去吧”说完,他直接让二人暂时先退下了。待到二人离开之后,李江便开始着手组建接下来计划之中最重要的一环情报机构。没错就是情报机构准确的说是情报收集机构,专门负责收集东南亚各国以及如今大明各地的情报。而情报机构名字他都已经想好,对外就叫兰芳商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原因有二,一是满足李江纯粹的恶趣味,毕竟在几百年之后,东南亚地区就曾经出现过世界上第一个共和性质的政权,这便是兰芳共和国,而如今他所涉足的地域便是东南亚地区,以兰芳来命名,倒是别有一份乐趣在其中。而第二个原因则是这个情报机构外壳包装乃是一个商业联合社组织,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商人组织,所以叫“商盟”,并不为过,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情报组织。至于兰芳商盟最基本的人员构成,当然是一些懂得做各种生意的商人,不过这些都是他们表面上的身份,其实暗地里,他们在做生意的同时,都会从事情报收集工作,也就是说,他们会以商人身份作为掩护,来收集各地的情报。更何况,其实在李江接下来的计划之中,以商业为主的经济手段才是最主要的征服手段,他可不想以武力去征服东南亚各个群岛上的土著部落或者小国。作为一名深入研究过世界大航海史的历史发烧友,李江可不是浪得虚名,对于郑和下西洋这等航海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他更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面对着小国势力繁多,宗教信仰复杂的东南亚地区,郑和能够做到宣扬大明国威,但又不完全插手各小国事务,最后令得东南亚各小国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朝贡,不可谓手段惊人。当然这其中也有着庞大舰队以及背后大明在撑腰,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最为主要的还是郑和处理国际事务的非常手段十分巧妙。的确,对于有着复杂局势的东南亚各小国,矛盾与联盟并存着,如果真的派遣强大武力征服,即使你真的横扫了各个岛国,却也不能真正统治那些地区,因为东南亚各国虽然没有十分古老的文明,但自两晋隋唐之后,华夏文化便经中南半岛各古国传入了苏门答腊地区。尤其是占城古国以及隋唐便已存在的大乘佛国三佛齐,也就是华夏宋以前所称呼室利佛逝古国。三佛齐国,这是一个横跨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控制太平洋与印度洋最为重要的通道马六甲海峡的王国,更是华夏文明的传播推动者。毕竟原本的东南亚马来半岛还是原始奴隶制社会,文明程度并不高,可随着占城等文明的传入,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到了大约华夏唐朝时期,更是已经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建立了许多封建小王朝。想到这,李江脑海之中不由想到了前世三本记述郑和下西洋的古书,而之所以李江回想起这三本古书,那是因为这三本古书的作者,皆都是郑和下西洋其中几次的亲身参与者,而他们所著的这三本古书也都是记述下西洋时沿路的国家势力,风土人情等内容的。如此这般,要是能够回忆起这三本书的大致内容,这对于东南亚现如今各国的大体情况,可是有着重大帮助想到此处,李江立马拿起了炭笔,喝了口白开水,微微闭着双眼,开始回忆着前世看过的那几本古书。第五十七章东洋与西洋尽管郑和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传记或者资料来记述下西洋之事,但李江却记得有三本古书是记录郑和下西洋的。一本叫瀛涯胜览,是明朝马欢所著,而他正是郑和下西洋时船上通事,也就是翻译官,此人精通天方语阿拉伯语,另外一本叫星槎胜览,也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人士所著,此人名为费信,与马欢一样,也曾经担任过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通事还有教谕。而这最后一本名叫西洋番国志,作者叫巩珍,也是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人士,与前面两人一样,同样也是参与郑和下西洋的官员,只是他只参与了宣德年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并不和前面那两人那般,曾经参与过好几次。不过,这本古书定稿成书却早于前面两位所著,是完整记述郑和下西洋最早的古籍文献。“根据这三本古书记载中,似乎无一例外都将东南亚地区以婆罗洲,文莱王国为分界线,以东,包括吕宋岛,苏禄群岛等地区称之为东洋,而以西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乃至是中南半岛南部海域,称之为西洋”一边回忆着,李江一边用炭笔在兽皮上不停书写着,他书写的很杂,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毕竟时间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一些地方已经记不得那么清楚了也属正常。如此时间一晃便是几个时辰过去了,直到他意识到肚子饿的咕咕叫之时,他这才发现所书写的兽皮已经有几十张了。这几十张兽皮之上所记载的内容除了大量有关各个小国的大体情况、风土人情习俗以外,还有着几副他记忆之中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吕宋岛,苏门答腊国所在的马来半岛,以及中南半岛各个国家的大致位置与势力范围。尽管他很清楚,他所默写出来的内容或许与真实情况有着一定差距,但想来差距应该不会很大,所以这些内容在整理成册之后,完全可以作为即将组建的情报机构的培训内容,让他们以此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