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散佚典籍
作者:清唱华年      更新:2023-06-17 11:57      字数:4022
  翻检这近万件文物典籍之中,这两个少年不时地惊呼道:“这是什么难道是魏晋时候的墨宝”这三百四十二箱文物被拆箱后,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处理,只是按照基本的归类,将大体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书籍字画,瓷器,玉器,在保证不受损伤的前提下,满满堆了两三个船舱。这两个少年先从书籍字画,文字典籍一类开始整理。这一类,是这批古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果余生在此,很容易将一个少年怀疑是魏晋时期墨宝的东西给辨认出来,这一卷手抄的佛经,正是后世唯一留存的中国西魏时期的墨宝菩萨处胎经。是人间传世最古老的写经。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字体的方拙之态,其超凡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不知道,还要等夜叔请人来掌掌眼。不过这个我很确定是永乐大典其中的一个零本单册”说话的这个少年一只手中拿着一本远比其他线装书阔大的书卷。而他的另一只手中,还有与其形制相同的基本书卷在。这一个少年手中拿着的几本书卷。开本宏大,高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气度非常,明显与其他的书卷有所区别。这一个单册,有五十页,每一页都用的是厚实雪白的树皮纸。数百年以降,除了书页有些略微泛黄外,竟是毫无破损。显然是传世之物,珍藏许久。唯一有些破碎的,就是包裹在书籍外面的书衣,书衣这种东西,其实相当于后世书籍的封皮,因为永乐大典是皇帝专用的百科全书。所以,包背装的永乐大典的书衣,是用多层宣纸硬裱,并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裹。极有皇家仪态。两个少年仔细翻看一番后,基本上能确认这一册永乐大典,属于真品无疑。古玩这种东西,在后世造假容易,但是真正能高仿的却不多。即便高仿的东西有时候太过于考究标准,如同一个每一门都能拿到一百分的学霸一般,看着就假。遇到半懂不懂的人还能蒙混过关。一旦遇到行家里手。从细节的缺陷和物件的气韵中,很容易辨别出物件的真假。后世的古玩真假难辨,不仅仅是因为造假技术高了,更是因为行家里手,真正的国学大师少了。如果连验钞机都是假的,又怎么能检验出假钞来这部永乐大典,用朱笔手绘边栏界行,并书写引用书籍的著者和书名。用墨笔来书写题名、卷数、韵目、书籍正文并绘制图画。用朱笔描绘的大典的边栏四周都绘成双边。这些“朱丝栏”把每半叶隔成八行,版心间上、下各有一条粗粗的“象鼻”。中间还有一个“鱼尾”,“鱼尾”上方记载书名和卷数,下方记载叶数。行格的笔画粗细均匀,画得一丝不苟。如果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朱丝栏线上、下都有针眼。这些针眼,便是朱丝栏线能画得间距相等的奥妙所在。而这些手绘的朱丝栏线线条本身,也有包含笔墨气质的柔和温润。这样精细的手工,可不是机器能仿制出来的。即便是用人工仿制,也很难达到正品的效果。除了手绘的朱丝栏线之外,想要仿造永乐大典。还需要抄写者有一手漂亮的馆阁体楷书,并精通中国山水笔墨丹青,能用白描的手法,绘制精丽工致的山川器物和人物肖像。精通装裱,并能找来明代的纸张,而且精通仿古做旧的技术。不要说是后世的人,即便是国学大师遍地的民国,能同时做到这几点的人,也几乎没有。即便有,也是声望和学识隆重至极的大师,估计没有闲情逸致来造永乐大典一个单册的假。当两个专攻古籍文物鉴定的少年,基本断定这一册永乐大典是真品后,围观的众人便发出阵阵惊呼。永乐大典的名声太过响亮。数百年的散佚和流传,虽然让永乐大典损失惨重,但是,却也名声在外。永乐大典是燕王朱棣在谋权篡位后,为了收拢文人心思,而编纂的一部集中华古典文明大成而成的旷世巨典。中国古人有三不朽,分别为立言、立德、立功。编纂大典,纯属永乐帝想要在后世博一个好名声的立言之举。不过,由于是皇帝亲自关照,这部大典编纂的也极为用心。虽然后世失传了大部分,但是根据已有资料推断,此书约有三亿七千万字。字数之多,更新之快,质量之高,完爆后世的任何一篇以口水主要内容的网文。永乐大典共有六十卷目录,全书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据估计,汇集了古今图书近八千余种,其中还有不少在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古书。所以,后世英国人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数百年以降,万册永乐大典只有八百余册存世。原书不知去向,而两个少年手中的永乐大典,是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誊抄的副本。而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中华古文明,也有不少东西就此失传。譬如永乐大典上,对宋朝神器神臂弓的记载和图画。为明朝永乐帝代言的永乐大典在明朝后期并没有受到众人的重视,并且因为卷帙浩繁,也没有刻印。众人对这部书珍贵之处的认识,是在民国时,铺天盖地的报纸上。一九一二年,时任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建议教育部咨请,将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本六十四册送归教育部,其中六十册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这便是京师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随后,北平图书馆便想尽办法搜罗遗落散佚的永乐大典。砸钱砸的绝不心疼。而在受人捐赠后,也会广而告之。新闻时有报道。到一九三四年,北平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九十三册。而永乐大典的名声,也在搜罗中传扬开来。而在中国人搜罗自己的文明典籍时。其他国家的人也闻风而动。经验最丰富的就是当年带着八国联军一路进攻北京的英国人。英国人在焚毁翰林院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永乐大典翻检出来。英国大使馆中对中国文化有所研究的人见到永乐大典后,惊为至宝。在漫天大火中一路搜寻,传到英国后,便成为各藏书单位争相收藏的物件。及至后世,永乐大典还不时地在英国发现单册零本。除了英国人之外,对永乐大典图谋最深的,就是日本人。在收藏永乐大典的外国人当中,收藏永乐大典数量最多的,便是日本人。后世已知的。收藏永乐大典的单位中,共有三十家之多,而日本便有十一家占三分之一强日本人在从甲午战争后,对中国有预谋的入侵之中,劫掠而去的典籍,达数百万册之巨。其中有百十册永乐大典,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还只是有记载的大规模掠夺的数量,零星的掠夺不计其数。这次被几家财阀搜罗到手。又被陈天偷梁换柱的几册永乐大典,便是日本民间的私藏。而其具体的流传历程,早已不可考证。而这三百四十二箱,被几家财阀视为珍宝的中国古玩。绝对不止永乐大典这一种珍品。在两个少年珍而重之的将永乐大典放入一个防虫防潮防颠簸的木制盒子中后,又开始清点其他的文物典籍。对中国古代文明比较熟悉的人而言,哪一个朝代的文物典籍长什么样子,一般都心中有数。两个少年率先整理的。并不是各种线装书,而是一些一看就知道很是古老的竹简、木简、丝帛经卷。这些古旧的典籍,明显就是出土时间不久的东西。也不知道日本人究竟在侵略中国时。把哪一个大墓给挖了。而这些经卷中,有一些被两个少年推定为半个世纪前,被外国人大量骗走的敦煌经卷。敦煌经卷于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即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二日被看守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发现。这个王圆箓出身低微,眼界不宽,但是对道教却有由衷的敬畏,对当年独自西去取经的唐玄奘也有极大的崇拜。由于这些被发现的经卷,并不是王圆箓所期望的金银珠宝,所以根本没有得到王圆箓的重视。在被英国籍的冒险家斯坦因一通忽悠后,将其中二十四箱敦煌遗书换成了钱财,用以修缮道观。而这二十四箱经卷在西方立刻引起了轰动。各国探险家纷至沓来,其中日本人更是收获颇丰。王圆箓在得知这些经卷的真正价值后,追悔莫及,晚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惊悸而亡。中国人在开始重视这些敦煌经卷时,为时已晚。大量的敦煌经卷流失海外,其中大部分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在后世,甚至有外国学者直言不讳道,虽然敦煌在中国,但是敦煌学却不在中国。这几十卷被两个少年推定为敦煌经卷的典籍,只能算是沧海遗珠,稍有裨益而已。除了这些出挑的典籍,其他的线装书却容易处理。其中,除了几十本宋刻本,和百十本明刻本比较珍贵外,其他的大都是前清一朝所刻印。虽然有价值,但除了一些孤本和手抄本外,也不那么珍贵。三百四十二箱,近万件文物典籍,数量已经抵得上后世一个小型博物馆的规模了。即便是搜集他们的日本人,在仓促搜集中,也只是知道这些东西大体的年代和价值,而没有机会仔细研究考证。经过两三天的翻检,这近万件基本上被大体分门别类的登记造册,而有一些也基本上推断出制造的年代。而这近万件文物典籍中,总会有一两件,让人觉得很奇怪,比如说,一口这两个少年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启的铁盒子。这个铁盒子表面连一道锁都没有,甚至连钥匙孔都没有,显然是要用特殊的方法开启的现代铸造的东西,绝对不会是古物,日本人把它放到这一堆文物典籍中,自然并非无意。八成铁盒子里面,有什么值得收藏,并较为珍贵的古物。不过,少年们的战斗力不行,陈天的战斗力却很强。至诚之境的感应能力,在陈天将一身武人的骄气磨洗干净后,敏锐细微至极。他完全能感知到这个铁盒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他也不需要撬开暗锁的铁丝,只是双手一叫劲,沿着铁盒子合起来的缝隙一扭,各种暗锁便在陈天这一扭下破碎开来。这个大号的铁盒子被打开后,盒子中没有金玉珠宝,也没有书册典籍。只有几块奇奇怪怪的骨头。其中一个,隐约能看出骷髅的形状。陈天等人疑惑到这都是什么鬼虽然日本人在中国表现得很是变态,但是也没有变态到收集人头骨的程度吧只有两个少年在仔细端详后大惊失色,彼此确认道:“难道这是传说中的北京人头盖骨”“很有可能这两颗牙齿像虽然咱不是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不过,当年北京人头盖骨遗失之事,与日本人脱不了干系。能被几大财阀珍而重之放在有数道暗锁的铁盒子里,除了当年遗失的北京人头盖骨,还能是什么”这两个少年鉴定一些普通的古玩字画还尚可,古人类化石的鉴别,就并非其所长了。而无论是与不是,两个少年都决定将铁盒子中的几块化石珍藏起来。留待以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