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 63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3-31 00:49      字数:4343
  ‘澄心堂纸’发卖之后确实如同许盈所想的那样,迅速打开了市场。

  一方面是纸的质量足够好,和现在生产的纸张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产品!或许有一些势族家族内部生产纸张,不计成本出来的产品能够与‘澄心堂纸’媲美,但那是不计人力物力堆砌出来的工艺精品!

  这就像是先秦时代还有种种让现代人惊呼‘黑科技’的杰作一样,其实没那么神奇!只不过是统治者们不讲究成本,举全国之力堆出来的。现代社会中,如果一个国家不讲究收益率,完全为了奇观而奇观,也一样能搞出让民众迷惑的‘黑科技’。

  总的来说,就算有一些纸能和澄心堂相比,那也是成本高的惊人,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的存在。澄心堂纸虽然成本也不低,相比时下的一些纸要贵,但贵的并不离谱(此时的造纸工艺还不够成熟,就算是普通的纸也没有后来那么便宜,至少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这样的价位,这样的质量,澄心堂纸简直无敌了!

  另一方面,许盈为澄心堂纸设计的简单小故事确实也帮助了推广虽然澄心堂纸很好,但一开始的时候人家怎么知道呢?酒香还怕巷子深呢!有了这个故事之后就不同了,在众多‘平平无奇’的同类产品中它一下就脱颖而出了。

  最开始‘澄心堂纸’不过是在豫章郡卖,后来有商人卖到了外地,市场打开的很快!

  到如今,短短时间内已经南北都知道澄心堂纸的大名了!

  因为产能扩张速度注定跟不上市场扩大速度,所以澄心堂纸只能专走高端市场卖的贼贵!许盈不知道澄心堂纸在外面的零售价是多少,但从东塘庄园贩售出去的批发价是一百二十钱一刀,也就是一百张。

  此时的商业环境不好,因为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的关系,商业规模跟着萎缩。而商业规模的萎缩并不会带来降价促销,众所周知,只有规模越大,才能成本越低,形成薄利多销的销售方案。

  表现在外,就是此时百物皆贵!

  只不过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自给自足,所以百物皆贵才能勉强维系下去——普通人家就不说了,就算是城市里居住的老百

  姓也往往有菜地、养鸡鸭,除了衣食之外很少有其他消费,乡间百姓这一点上更加极端!几乎没什么花钱的时候。

  至于富贵人家,他们大都有大片土地,甚至拥有大庄园,内部能够形成更完整、更丰富的自给自足链条。当然了,富贵人家的需求总是更高的,所以这种自给自足总有不能满足的地方。但他们有钱,所以向外采购商品,贵一些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

  此时普通的白纸,一刀售价在百钱左右。但那是零售价,从产地批发到底是什么情况,就得看各地生产了!

  澄心堂纸批发价都是一百二十钱,冒着巨大风险贩运货物的商旅买进澄心堂纸,发卖往各地时,差价是很大的!

  在江州本地,一百五十钱左右还能买到澄心堂,出了江州就是另一回事了!

  江左那边借着水利之便,贩运成本比较低,两百钱还能买到,北方地区真是一州一个价!

  然而就是这样,澄心堂纸依旧是供不应求的只能说,在这个世道里,除了粮食布匹等硬通货外,普通商品真的不好做——利润不好,规模也不大谁让普通人已经被这个糟糕的世道逼的生存都是一种奢望了呢?这种情况下还能指望什么消费!

  但奢侈品市场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个时代并不缺有钱人。只要东西让他们满意,确实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赚钱是很容易的。

  澄心堂纸的售价对于真正的富贵人家来说并不算特别夸张,不过考虑到纸是一种日用消耗品。对于读书人来说消耗还是很可观的,这个价钱也不能说是便宜了——也就是富贵人家,这种消费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可以花一百钱买纸,那么哪里又会在乎多花两百钱买澄心堂呢?

  澄心堂纸现如今很火热,此时正是书法兴盛的时代,不少书家用过澄心堂纸都是大加赞赏的!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用好的纸、差的纸差别不大,但这个时候能读书识字的大都不是普通人!

  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时候真就只求最好,不问价钱!

  那些善书的名士都用澄心堂,他们能不用?

  而对于东塘庄园来说,这意味着大量的财货入彀!也是从澄心堂开始,许盈主

  动改变起东塘庄园来。

  本来和澄心堂纸一起被弄出来的还有更好的笔墨砚,但考虑到这三者的市场远远不如纸,增派人手在这上面,还不如先扩大白纸的产能,所以笔墨砚并没有商品化。

  许盈之后就将目光放在了农业和畜牧业上听起来不如工业高端大气上档次,就连和手工业相比也嫌太质朴。随便搞点炼钢、水泥之类的工艺,似乎都要有前途的多。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都是农业人口的时代,维持最基本需要的农业才是真正的有前途!事实上,就算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近代社会,当时华夏能叫的出名号的有钱人,也都是从事农业、手工业的!

  在结合自身的优势之后,许盈确定了两种作物,一个是葡萄,一个是甘蔗。

  葡萄是汉武帝时期由张骞从西域引种而来,引进之后就推广的很快。西汉时,光是长安左近地区就有大量属于少府的葡萄园,每年可收获大量的葡萄。但相对于葡萄,葡萄酒却一直没有在华夏地区推广开来。

  并不是此时葡萄酒不受欢迎,事实上葡萄酒是很受上流阶层喜爱的。历史上就有记载,有人送给东汉时的大宦官中常侍张让葡萄酒一斗,因为这一贿赂,张让给了一个凉州刺史的官当——虽然这场贿赂里说不定还有其他的内情,但不管怎么说,史书里记了这么一笔,本身就说明葡萄酒的名贵和受欢迎是受到所有人认可的。

  葡萄酒没有在华夏推广开,是因为华夏始终没有得到适用于大量生产的葡萄酒酿造技术。等到明清时,葡萄酒酿制应该已经不成问题了,但那个时候葡萄酒也没了宋代以前备受推崇的特殊地位,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别人不会葡萄酒酿制,但许盈会啊!

  他渐冻症确诊之后,办理了休学,到处走走看看,当时在一个大学同学老家的葡萄园呆过一段时间。同学老家有酿葡萄酒的酒厂,虽然名气不大,但规模并不小,他在那里参观过。

  另外,同学家里的葡萄园也有酿葡萄酒,这种葡萄酒产量不多,也就是在本地集市卖散装酒。但这种生产方式更加适合许盈当下因为酿造工艺的要求更低,即使是现在的

  条件也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效率、品控等方面自然就不能和大酒厂相比了。

  但这不是问题,因为这种事全靠同行衬托!

  且不说还没有酿造葡萄酒的华夏了,就算是放眼西域,恐怕现有的酿造工艺都不如许盈所知的。

  考虑到葡萄酒确实是个好生意,在考察了东塘庄园的土地之后,许盈划了一大块沙地种植葡萄。沙土昼夜温差大,透气性好,非常适合种葡萄,唯一要注意的是沙土不好保水保肥,所以要做出相应措施——正好,这样的土地种其他的作物也不适合,之前一直荒着!现在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因为中原地区早有种植葡萄的,所以引种到东塘庄园来并不难。

  只不过葡萄需要精心伺候,需要的人力相比起普通的稻米、小麦、粟米要多得多,人手上非常缺乏。不过这个时候中原地区战乱不停,南逃的北人有不少,其中也不缺乏善于照料农作物的好手。

  许盈让人在江对岸招募,愿意来东塘庄园的就上船,招人并不难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一个东塘庄园,需要的人手再多也有限。如果目的真的是开发大片地区,哪怕只是一郡之地,那也是怎么招募都不够的。

  从北逃难到南,衣冠南渡,听起来很多人的样子。实际上能够南来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至少相对于北方的总人口来说并不算很多。只不过这些人都是‘精华人口’,所以能以更少的人口撬动更大的影响——知识分子不用提了,就算是能南逃的普通人,也大多数是年轻力壮的!

  一开始,葡萄园种植的葡萄是不能立即收获的,三四年之后才能收获葡萄酿酒。也就是说,前几年纯粹就是消耗!一般的小庄园白养那许多人口都会觉得压力很大,也就是东塘庄园实在富庶,自己就能产出大量粮食,这才觉得轻松。

  而等到第一批种下的葡萄陆陆续续产出,葡萄酒并没有立刻带来收入因为许盈能拿出工艺流程,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有这套工艺就能酿酒了,这里面可能发生意外的细节还多着呢!

  这就像是做饭,有菜谱到手,但能够一次就做出菜谱上那样成品的,依旧非常少见,一般都是多

  次尝试,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做到。

  所以一开始能做的就是不断实践工艺,积累经验什么的。这样一来,直到去年秋天收获了大量葡萄,东塘庄园这才大规模酿制葡萄酒,最开始一个多月的初酿很完美,接下来还得换桶继续酿造。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完成酿制,可能要等到今年的夏天了。

  这在后世的葡萄酒酿造中属于比较快、酿制时间比较短的那种了,不过这也不奇怪,这个时候的发酵技术摆在那里,时间太长的话说不定酒会坏掉——所以这个时候的人是不喝陈酿的,陈酿基本上都坏掉了!

  十八年的女儿红,那是酿酒技术进步之后的产物。

  所以江州司马才说‘绿蚁新醅酒’显然喝新酒才是当时的习惯。

  对于参与到葡萄园工作的人来说,接下来这段时间都是值得期待的他们不知道许盈是从哪里知道的酿酒法,也没人觉得这是值得追究的事。他们只是无比希望葡萄酒能够像前几次试酿一样成功,不会出什么意外。

  东塘庄园是为了葡萄酒才招募这么多人的,对于现在的庄园主来说,人口既是财富,也是负担如果葡萄酒的生产失败,他们不敢想会有什么后果——许盈肯定不会赶走这些人,就算葡萄酒不成功,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儿需要人手,但这些人又不知道许盈是怎么想的。

  葡萄酒之外,甘蔗则是从南方引进的,此时南越之地,甚至吴地都已经有甘蔗种植了,这应该是从天竺引进的。在西汉初年,就有南越王赵佗为高祖皇帝进贡石蜜的记载,而石蜜其实就是一种粗加工的蔗糖!

  派人从南越引种并不难,甚至顺便学到了相关的种植技术。

  只不过赣江流域的气候和珠江流域有很大不同,有很多地方肯定是需要重新摸索的。但也不要小看古人,许盈安排种植甘蔗的都是善于农事的农人,又找来了农学方面的大家指导(春秋战国时就有‘农家’钻研农业技术,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声名显赫,但却是一直存在着,默默地推动历史的进程)。

  现在的情况看来,已经解决了甘蔗种植的问题只不过甘蔗的质量和产量依旧无法和南越之地相比,甚至就连岭南

  都比不上。这不是许盈不努力,而是天候不同,根本不能比!

  这就像是南方的土地可以一年两熟,北方的土地就是只能一年一熟,能有什么法子呢。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反正有着更好甘蔗的南越没有他的‘熬糖术’,是不可能和他竞争的。

  许盈依旧没有打算引入现代制糖工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不过现阶段的话,唐代从天竺引入的熬糖术已经很有优势了。再加上许盈还知道明清时的一些技术,已经能够生产现代人眼中的红糖、白糖、冰糖了。

  在这个时代,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