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 52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3-31 00:48      字数:4325
  农历七月,初秋之时,秋老虎横行,日子依旧难熬。只不过夜间比起盛夏有所不同,多了一丝凉意。

  等到七月七这一日,日头高挂,还不到午间,地上就仿佛是泼了一勺热油一样。

  不同于往日,这一日却没有人抱怨这样烈的日头,反而一个个高高兴兴的——此时已经有了七月七过七夕的习俗,只是不同于后世‘七夕’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情人节,这时的七夕和其他节庆没有太大分别。

  而节日活动则分两种,一种是白天晒物,另一种是晚上的乞巧和守夜。

  后世名气更大的是晚上乞巧、守夜,但在此时,白日晒物才最重要!而若是晒物,那自然需要一个好天气,这也难怪今日东塘庄园上下都高高兴兴的了。

  此时晒物也不是什么都晒,基本上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衣物,另一种是书籍。对于这一点,历史上的典故可不少,比如‘竹林七贤’的阮咸,七月七时有钱的同族就在围墙上挂满了华贵的衣物,以为炫富,阮咸家贫,便敞开衣衫晒肚子,盖因肚子里是满腹诗书。

  如此也就算是‘晒书’了。

  许盈自己的私库中绫罗绸缎、裘皮锦绣多,各色书籍也多,今日就格外忙碌。

  整个院子都架起了竹架,这是用来晒衣的。另外,还安排了一层又一层的搁架,一册册书籍展开晾晒。这些书籍一部分是竹简,一部分是纸书,还有一小部分竟是用丝帛书写的!

  许盈实在受不得晒,只能在书房里帮忙,将书籍搜检出来——他的书太多了,大多是南来的时候家中抄录,现如今他日常虽然也会看些经史杂书,但大多数是没怎么看过的。他这个主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了解了。

  为了防止晒书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收书的时候乱糟糟,现在就得整理一番。

  正在忙碌的时候,关春来了。关春如今给裴庆做僮儿,越来越得器重,许盈这边的婢子也都认得她,笑着让他进书房:“莫非是裴先生有事?”

  关春解释道:“先生让我来寻郎君借书。”

  许盈此时在书房内室,听到外面的声音走出来:“这倒是奇怪,先生藏书海量,何必来我

  这里借书?”

  “先生要借《太史公》。”关春又稍稍说明了情况。

  原来是今日晒书,裴庆才发现原本收的好好的《太史公》,有几册久未翻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受了潮气,反正如今字迹模糊,黑黑白白晕成了一片。这个时候书很难得,又没有印刷术,这种情况只能重新抄录一份了。

  因为知道许盈这里肯定有《太史公》,这才让关春来借书的。

  许盈也不以为意,只让人将全套《太史公》都搬了出来,交托给了关春。

  《太史公》在这个时候绝对是鸿篇巨著,五十多万字的体量,只有《汉书》能更胜一筹了。此时的字都是抄上去的又不能太小,一部《太史公》竟有几十册之多!关春一个人拿不了,还得许盈派一个人和他一起捧着回去。

  另一边裴庆得了书,也没有急着让关春去抄。此时他也在晒书,便一册一册展开,打算今日晒过,明日再抄。就算是他的书损毁了,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抄好补上。

  随着一册一册的书籍摊开,摸到其中一本时忽然觉得哪里不对劲,然后就从书中掉出了夹带的白纸。

  裴庆翻了翻,发现原本夹带的位置正是《六国年表》一篇,沉吟了片刻后展开白纸,才发现这是一篇文章。

  “《六国论》?”裴庆自言自语了一声,不由得失笑。看其中字迹他就知道这是谁写的了,同时也为许盈的大胆失笑这题目也起的太大了,若是个有人生经验的儒生做这样的发声,那倒是合适。可是一个小孩子,开口就说要‘论述六国’,这未免就有些夸夸其谈了。

  许盈每日读书,讲究看、读、写、作,其中‘作’就是写文章、写诗什么的。这事听起来困难,但真的做起来却是不难的——现代人觉得自己写不好古文、古诗,很大程度上是先入为主了。

  一方面觉得古代这些东西佶屈聱牙,生僻又难懂,看着就不好下手,畏难情绪发作。另一方面,现代人接触的都是古代文章诗词的精华,等而次之的都十分陌生,更别提没有流传下来的平庸作品了这让人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古人的作品都很厉害。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事实就是,古代也有普通作品、流

  水账、稀烂文章,甚至这些才是大多数!而那些流传千古的光华文章才是极少数,所以才能做到耳熟能详、光耀千古,直到加入‘朗读并背诵全文’套餐。

  只是印象已经形成,现代人难免觉得自己不如古人,根本无法写到那种程度,连尝试的心都没有了。

  许盈现在生活在古代,反而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简单来说,一个现代人经过正常训练,写文章、作诗词都不是难事。至于说水平,只能说平均水平应该好于古人。毕竟现代人不缺教材,而且受到各种文化产品的洗礼,再加上眼界开阔,天然就高。

  至少比古代一大部分读书人的高!

  但要比肩古代大家,这就要看个人天赋了。相比起古人,现代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文学方面肯定也有了更高的,但古人毕竟是开拓者,很多题材已经被他们写尽了,现代人再写也脱不出窠臼。

  再者说了,能够在文史上留下大名的古人都是超出了同辈,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竞争也没有落下风的人物!这种依靠时光岁月自然筛选出来的大才,天赋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这种超绝天赋,也足以抵消现代人的一些优势了。

  许盈也不求自己一开始就能技惊四座,只求循序渐进之下能够在这一方面表现良好。至于说能不能成为一代文宗,那就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行路一百,九十九在自身,还有一步却是不由己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盈一方面学习此时写文章、写诗的体例(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文体尚不成熟,以诗为例,格律要求很松散,这让许盈适应起来很快)。另一方面,他也尝试着自己动手去写。

  不管质量好坏,他都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一首诗,一篇文章(策论、骈文之类的体例是不定的)。

  一开始写文章肯定是从仿照开始,他都拿此时大家的文章仿写。写完之后就收起来,等攒下一些就拿出来评判,觉得不堪入目的就烧掉。若有可观之处的,就留下来,作为自己进步的一个见证。

  这半年多的时间,许盈攒下来文章也有几十篇了。其中大多数都能看出现在一些名家之作的影子,也是因为这个,许盈只是

  自己总结文章好坏,并没有拿出去给人品评的意思。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他现在写文越来越少参考名家之作了。他知道,这是文章到了另一个阶段,不管写的好不好,至少是有自己的东西了。

  至于这篇《六国论》,则是他最近的作品。

  他除了参考现有的名家之作,偶尔也会参考记忆里后世的名家作品写文章。这种作品他是不会收在一堆的,因为其他文章若是被人看到了,他只说启蒙之作,多有参考大家,别人见他是个小孩子也不会说什么。

  但这些文章被看到,那真是解释不清!

  所以许盈一般都是写完就烧掉,只有这篇《六国论》是个例外。

  虽然是仿照前人文字写就,但通篇文章也有许盈自己的东西,而且当初写的时候一气呵成,通篇读来他也喜欢,觉得这是写文以来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这样一来,他倒是有点儿舍不得烧。

  就算是做个纪念,展示一番自己的进步也好。

  许盈也有些纠结,这件事就放下了。只是事后他再找那篇文章又找不到了,显然是不经意间夹在了一旁的《太史公》中,他本来就是读《太史公》的时候有感而发,这才仿照《六国论》写下这篇《六国论》的。

  许盈这篇《六国论》,内容其实大改了很多,毕竟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读的又是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历史上的认识绝对不是一个古人可以相比的——这并不是说大话!古人想要了解历史其实比现代人困难的多!

  不要说现代人有互联网,任何内容搜索一下就能得到一个大差不差的解答。就算是没有互联网,古代的知识传播也远远比不上现代。

  古代,哪怕是书香门第,研究历史的时候也只有一些官方修订的史书可供阅读,了不起了读一些名气比较大的野史、笔记。想要更多、更冷门的书,在这个时候难度太高了!古代很多书籍的印刷数量是很少的,和现代图书根本不能比,一些书籍真的就是极少数人手里才有。

  再加上没有现代意义上一般人也能接触的图书馆,查资料是个非常要命的事!

  但是在现代,这些问题就简单多了。

  另外,现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可

  比古代多多了,每年相关的学术专著不知道有多少。还有史学理念的进步,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是可以吊打古人的。

  这一点可以看古人写的小说,一部《水浒传》说的是北宋故事,里面的种种风土人情却全是元明时的样子。这一点,晚明成书的《金瓶梅》更明显,基本上后世学者都拿它作为研究晚明风俗民情的参考。

  现代人写个小说什么的,除非是瞎写,但凡用点儿心的、有历史背景的作品,谁不会了解了解当时的物价、习俗、穿衣、吃饭?准不准确先不说,但至少都在尽力往上面靠!这既是因为现代人的历史普遍学的较好,真要是书里太乱来,会让读者大倒胃口。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想要查资料佷容易,对于作者而言找到可供参考的史实并不费劲。

  在这些基础上,对于当初的六国灭亡的认识,许盈的视角肯定要比苏辙更加科学全面。不能说苏先生就错了,只是他的论据全集中于一点——而事实上,六国亡于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事实上,说来好笑,许盈虽然是仿照苏先生《六国论》写下自己这篇文章,但文章的核心论点其实来自于杜牧的《阿房宫赋》。

  就是那句著名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正如《红楼梦》里贾探春说的那样,他们那样的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头杀起来一时之间是杀不死的,得自己人先自杀自灭起来,这才会真正完蛋。

  六国为秦所灭,表面上是秦过于强大,实际上却是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学习历史时经常强调的‘根本原因’!

  虽然嘴里说着许盈写《六国论》实在过于唐突,但裴庆还是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只是这不读不要紧,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

  特别是许盈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第一段就拿了出来,开篇明义,并没有挪到最后才发叹,在裴庆读来简直震耳发聩!

  一般来说,文章风格往往受世道影响,如今大行其道的是绮丽纤弱的文风,如许盈这样文气雄壮者十分少见!

  或许人会因为喜好偏好某种文风,但就算是有所偏好,

  在面对真正的好文时也会放下偏见。之前裴庆其实没什么文风偏好,只不过受时世影响,平常读的也是一些精巧文字,特别是四六骈文,堆砌精雅者甚多!

  然而此时读许盈的《六国论》却没有一点儿排斥,一眼扫过之后,就大声朗读起来!光读还不算,干脆站起身来踱步,一边读一边走动,随着后面越来越鞭辟入里,走动都快了起来。

  一口气读完,立即发叹道:“好文!好文!人家文如春风,他倒是文如刀匕!所谓字字如刀,刀刀见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