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2023-06-16 15:11      字数:4483
  小皇帝说:“比你还差了点,不过我以后肯定会赢你的。”对方说:“我当然不如陛下。”小皇帝哼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转头说:“那个青苗法和市易法,真有那么好吗?”对方说:“我也不太确定,毕竟是新东西,谁都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能成……”小皇帝说:“不管了,大庆那边要推行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落后!”他眉飞色舞地自夸,“这次我们不仅不落后,还要抢先他们一步!阿应,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对方“嗯”地一声,伸手抱起怀中的半大少年回寝宫。这种亲密的举动在别人看来有些逾越,他们本人却习以为常,尤其是小皇帝,当初他落难时所有人都跑了,只有这个大块头还一路护着他。小皇帝一直很愧疚自己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出来,等接手了皇位,他始终把“阿应”当成最亲近的人。等西夏皇帝熟睡,一只飞奴悄无声息地从西夏皇宫飞了出去,一路往东,落在凉州附近的田岭县里。谢则安看完信后把它烧掉了,坐在灯下看着飘忽不定的灯影。以前他不是没有做过“大事”,只是那终归是在玩经济,玩得再大也只像在玩数字游戏——那是他的长项,所以他永远乐在其中。可如今不一样,一着不慎,会牵连不少人命。有西夏人的,也有潜伏在西夏的“自己人”的,谁都不能保证自己遇到的全都是傻子——就算遇到的是傻子,也难保对方不会渐渐学聪明了。每一步都要小心再小心。谢则安准备将西夏变成新法的“试验场”。这得益于他早年在西夏皇帝身边安插了几个亲信。这些人跟着西夏小皇帝逃难,属于西夏小皇帝的患难之交,在西夏朝廷中的地位很高。西夏小皇帝年纪小,有点天真,非常好糊弄,根本不曾察觉他能登上帝位是燕冲一手设计的。西夏“汉化”程度高,是试行新法的良好土壤,谢则安早早埋了线,只等着找个好时机正式试行。事实证明一切都很顺利。只不过“遥控执行”比亲自执行要难得多,很多事都是两眼一抹黑,光凭西夏那边的来信判断执行程度实在太困难了。所以谢则安需要更多人来帮忙。杜清和杜醒帮了谢则安很大的忙,给他找来了许多帮手。这些家伙大多有点古怪,根本不像听命于朝廷,之所以肯来谢则安这边是因为他们觉得很好玩。没错,很好玩。这样的计划实在太疯狂了,疯狂到让人不敢想象,刺激到让人欲罢不能。自家朝廷终归是自家的,再怎么不喜欢他们也不可能放开手脚把它玩坏,西夏就不同了,他们都觉得西夏从前是大庆的土地,是西夏人叛离了大庆。对于这样的“叛徒”,玩起来根本不需要留情,更不需要考虑百姓如何、后果如何,简直不能更爽啊!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有人控制商人线,有人控制朝廷线,有人控制“叛军”线——等选好立场后都把对方那条线当真敌人来撕咬,你来我往斗得要多欢有多欢。有这么一群疯子在,谢则安估摸着西夏很快就会被他们玩完了。柳慎行这个壮丁一到,谢则安很放心地把县务扔给了他,让戴石回来给自己打下手。柳慎行本来还想着观望观望,突然被赋予了“管理全县”的最高职权,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只能手忙脚乱地适应自己的新“职务”。谢则安一身轻松,终于腾出手来折腾端王了。于是端王最近过得非常憋屈,他从来没将谢则安看在眼里,没想到谢则安竟将他千辛万苦笼络来的奇人给挖走了。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谢则安也不知哪儿找来的高手,愣是把他埋的暗桩挖了大半,差点让他变得耳聋目盲,什么消息都收不到!偏偏他要维持“闲王”的风度,压根没法追究这件事。谢则安就是瞅准端王顾忌多,才敢做得那么肆无忌惮。端王这人才能是有的,可惜心思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整天琢磨这琢磨那,也不知道在琢磨什么。说他要造反吧,他又不敢出头——连出面保住自己的耳目都不敢;说他想安安分分当个闲王吧,他又小动作多多。晏宁不在了,谢则安做事可没那么多顾忌。谢则安蔫儿坏,叫戴石找来张新琴送过去,做工特别好,用料特别棒,出自名匠之手,要多好有多好。端王收到琴时脸都绿了,回头处置了身边一批人。没过几天,琴又被他砸坏了。谢则安转脚又叫人送了一张琴过去,这次还让人捎了句话:“听说皇叔是爱琴之人,怎么这么不小心啊?”端王:“……”端王派人下帖请谢则安过府一聚。谢则安正正经经地上门,一言一行依的都是拜见长辈的礼仪。端王看得心里更加憋闷,明明是个见鬼的野种,怎么短短两年就让他做到这种程度?端王无奈地说:“你到底想做什么?”谢则安微微地一笑:“皇叔憋了这么久,恐怕都快憋坏了吧……”他毫不避讳地点出端王的野心,“朝局如今安稳得很,皇叔你一时半会儿肯定等不到机会的。与其虚耗时光,不如和我一起来好好玩玩。”端王眉头跳了跳:“玩什么?”谢则安吐出两个字:“西夏。”端王:“……”第131章张大德回到了赵崇昭身边。张大德的起起落落看在许多人眼里,都有些犹豫不定,不知该不该向他“效忠”。张大德并不在意,赵崇昭肯重新让他在身边伺候,说明赵崇昭心里还是信任他的。只要赵崇昭信他,别人怎么看他又有什么关系?这日张大德照常跟在赵崇昭身边,赵崇昭竟召出暗卫询问凉州的情况。张大德心中一凛,噤声静立,并不细听。可即使他不想听,暗卫的话依然飘进了他耳里:“……驸马与端王往来甚密……”赵崇昭面沉如水,挥手斥退暗卫。张大德一咬牙,壮着胆子开口:“小的觉得里面肯定另有隐情,驸马定然不会无缘无故和诸王往来。”赵崇昭转头看了张大德一眼:“小德子,你还敢为他说话?我以为你最清楚我现在有多——”有多厌恶?有多憎恨?有多——有多——赵崇昭停顿下来,因为他发现自己竟找不出哪个词可以形容如今对谢则安的感情。赵崇昭说:“宁儿从前与端王叔亲厚,他与端王多些往来倒也说得过去。”他敲敲桌沿,“只是端王叔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他要是把自己搭了进去,可别求我饶过他。”张大德汗出如浆。赵崇昭说:“我允许你把我刚才的话写进信里。”他转开眼,“下去吧。”张大德顿时明白了赵崇昭的用意,赵崇昭是想借他之口敲打谢则安。不管怎么样,赵崇昭终于肯跟谢则安“间接说话”了,大概是个好兆头吧?张大德领命下去写信。张大德一退下,赵崇昭狠狠撕掉了桌上练字用的白纸。白纸上写着个硕大的“忍”字。不听不看不想,谢则安这个人仿佛就会从心里消失。可一旦听到了,他又怎么能平息心中的不平意。明明是自己一心想着盼着的人,突然有那么一天,这个人告诉他他想着盼着的那个人其实从不存在,赵崇昭根本无法接受。谢则安和端王为什么会越走越近?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端王是否又是谢则安“不敢拒绝”的人之一?还是说他们志趣相投、一拍即合?无数疑问盘桓在赵崇昭心头,让赵崇昭暗恨起自己的不争气。明明不是他想要的那个“三郎”,他还是无法忍受谢则安和别人太过亲近。光是想到那个画面,他就忍不住想立刻去把他们分开。赵崇昭猛地一拍桌子。他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可以真正把谢则安这个人从心里拔除。凉州路远,张大德的信过了许多天才到谢则安手里。谢则安看见信时微微惊讶,等拆开信一看,谢则安的手顿了下来,心里有点高兴又有点伤怀。张大德一向沉得住气,这样信若不是赵崇昭授意,他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写。赵崇昭这是愿意跟他说话了,虽然是借张大德之后说的。谢则安很矛盾,赵崇昭肯理会他,他高兴得很,可不免又担心赵崇昭故态复萌。那大概是他心里想要的,但却是他不能要的。谢则安搁下信,给端王煮春茶,两个人相对而饮,气氛仿佛和从前一样,实际上早就不大一样。端王拿起谢则安放在石桌上的信看了几眼,说道:“看来我那皇侄儿还是把你看得很紧。”谢则安泯了口茶,抬眼望向端王:“没有的事。”端王放下茶杯,俯身凑近:“你说我要是在这里亲你两口,皇侄儿会不会知道?”谢则安说:“皇叔何必开这种玩笑。”他淡笑起来,微微抬起头,与近在咫尺的端王四目相对,“皇叔若是愿意的话,我自然求之不得。”端王额头青筋抽了抽,坐回原位。谢则安哈哈一笑。端王心思虽多,对皇位的执念却并不深,只是他有个野心勃勃的母亲,一直教导他要夺回王位,把赵英那一支踩到脚下。端王母亲在世时他还挺积极的,后来就渐渐消极怠工了,只有他母亲留下的一批心腹还无知无觉地积极谋划“夺位大计”。相处久了,谢则安对端王的了解多了不少——这家伙演技一流,身边的人没一个发现不对,每次端王“吃亏”都心疼的要命,一个劲地宽慰端王说“不必太忧心,一切有我们在”。自从开诚布公地谈了几次之后,端王在谢则安面前越来越懒得掩饰了,平时两个人你来我往地抬杠,日子倒也过得挺舒心。端王甚至还提起了谢谦:“他的尸骨也不知被扔到哪里去了,你要不要叫人去找找?”谢则安花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谢谦”是谁,他摇摇头说:“没那个必要。如果我死了,我是不会在意我被埋在什么地方的,躺在棺材里、躺在泥土里,最后还不都是化为一抔黄土。”端王说:“也是。”谢则安说:“其实这也是因为我对他没多少感情。如果是我亲近的人,那我掘地三尺也会把他找出来。当然,如果是我亲近的人,我绝对不会让他们出事。”端王说:“万事无绝对。”他垂眸看着面前的清茶,“有时即使对方比你还厉害,一样有可能保不住他自己。”谢则安一顿,没再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端王也有。他不愿追问,因为端王肯定不想说。而且他无法替端王分担什么。只是即使不问,很多事也是可以猜出大半。端王对谢谦和长公主的事了若指掌,当初暗中推动的人恐怕不是齐王,而是端王这边的。端王的人怎么能拿出那么多信物、拿出以假乱真的骸骨?这说明端王肯定派人去搜查过战场。再结合端王平时透露出的一鳞半甲,谢则安可以断定一件事:端王有个极为亲近的人当时跟着前驸马出战,再也没回来过。从刚才的交谈看来,对方的遗骸应该还没找到。谢则安喊:“皇叔。”端王回过神来,顿了顿,说:“最近我挺快活的,”他笑了起来,“你给我找的这个乐子我很喜欢,比以前要好玩多了。”谢则安说:“那就好,”他也笑了笑,“忙碌其实是最好的良药。”两人对视一眼,没再说话。谢则安清闲的时间并不多,默然地喝完杯中的茶,没再多留。凉州知州年前已经致仕,吏部那边的批文也下来了,他以十八岁之龄接任知州之位,一州的事务哪会像县里那么简单?谢则安当然不能再当甩手掌柜。端王目送谢则安离开,站起来凭栏而立,望着远处的山色。人的执念实在很没道理,当年他才八九岁,小得不能再小的年龄,想把最喜欢的人找回来是应该的。可一晃这么多年,他明明连对方的样子都忘得差不多了,偏偏还是忘不了那种想把人找回来的执着念头。大概是因为他再也没有过半个可以亲近的人吧?端王回到府中,王妃畏畏缩缩地找了过来,说道:“官人,蝉儿他病了。”端王说:“哦,找大夫过去看看。”王妃垂泪:“蝉儿他说、他说想见见你。”端王轻笑出声:“你觉得我该去见他吗?”他抬手撩起王妃落在鬓边的一绺头发,“他爹已经死了,你亲手杀的,你不记得了吗?”王妃面色惨白,连连退了几步,踉踉跄跄地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