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作者:沉筱之      更新:2023-06-16 14:36      字数:4583
  柳朝明不温不火道:“你要留下也可以,先把舌头割了。”隔日一大早,苏晋拎着行囊从京师衙门出来,就看到一方端方宽敞的马车前站着的覃照林与阿留。二人已吵了一早上,脸色都不大好。原因是覃照林非要卸了阿留马车的马,换上自家殿下命人从太仆寺牵来的。阿留一个文秀小厮,虽拧不过他,却也念得他耳根子生疼。二人历经昨夜一夜,都被料理妥当,一见到苏晋,都十分热忱地迎上去。覃照林接过她手里的行囊道:“苏大人,俺奉了十三殿下的命,往后就跟着您混了,您别嫌俺是个大老粗就好。”阿留扶着苏晋登马车,和气道:“苏公子,阿留奉了柳大人的命,日后都要跟在您身边照顾您,您别嫌我话多有洁症就好。哦对了,柳大人还让我一定要告诉您,阿留犯洁症的时候话就少,话多起来就顾不上洁症,他说您可以拿这个治阿留。不过咱们之前就见过,阿留对您一见如故,我三哥说……”苏晋听他说着,沉默不言地上了马车,沉默不言地拉上车帘。覃照林跃上马车,握住缰绳,阿留也坐上车辕。马车辘辘地跑起来,混在这车声里,帘子外,阿留的声音又絮絮传来:“苏公子?您可知我为何叫阿留?当年闹饥荒,我们一家兄弟四个失散了,我与三哥流落到杭州府,是柳大人收留了我们。我二人自小就跟着他了,他为我二人起名为,且留安然。我嫌阿且不好听,就叫做阿留了。你又知道为何安然是我三哥,不叫且留却要叫安然吗?这是因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车帘忽然被拉开,苏晋一脸郁郁地盯着覃照林,吩咐道:“找东西,把他嘴堵了。”覃照林已被吵得双眼发直,听闻此言如蒙大赦,立时勒住缰绳道:“好咧,俺这就脱袜子堵!”阿留闻言一惊,趁着马车停下的当儿,跳下马车,甩下一句:“休想!”溜了出去。他看似文秀,没成想跑起来跟兔子似的。覃照林意外地“嘿”了一声,一扔缰绳,跃下马车追阿留去了。两人转瞬间就一前一后跑出数丈远。苏晋扶着车帘,甚是无言地看了他二人一阵,收回目光往四周看去。原来马车已行到山间了,新泥芬芳,道畔的草叶上还凝着露珠,更远处,晨光熹微,一缕日光在云团子边镶了一圈金。苏晋也下了马,负手站在道崖边,山岚阵阵,拂过她的发丝与衣衫。她望着即将亮起来的苍穹,忽然觉得岁月如潮,纵有潮涨潮落,仍有归海一刹那的平静,恰如朝阳挣破层云,藤蔓爬上古城墙,醒木惊断一出老掉牙的书段子,世间急风密雨,总有让人心安处。作者有话要说:注:湖广道武昌府,差不多等于湖南湖北武汉市,明时以“道”划分行政区。-昨天看了大家的留言,被你们的脑洞吓坏了,连np3p都来了。连夜在作话里添了一句不np。对,这辈子都不可能np的。还有一群人慌成一匹马,我跟你们说,稳住,根本不用慌。要信我,不管发生甚么事,都要怀揣着一颗慈悲喜悦的心看下去,相信之哥总会对你们好。再说了,本文男主男配的宗旨,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到女主的爱,而是得到你们的爱,只要你们爱他们,他们就美滋滋的了。第42章 四二章(一年半后)从南往北走, 越走越冷。冬至以后不见落雪, 反是淫雨霏霏, 回京师的一条官道格外泥泞,苏晋一行三人颠簸了两月余,才堪堪赶到应天城外的驿站。这已是景元二十四年的初冬了。时光转瞬即逝,这一年余, 她先在湖广治理了夏汛,后查出湖广布政使私吞修河官银, 以身犯险取得实证, 上书弹劾。二十四年开春, 圣上着令她巡视苏州府, 又查得一名吴姓人士拿着假的御宝文书,自称是锦衣卫千户,在当地大肆敛财,胡作非为(注1), 当即上表朝廷, 圣上震怒,下令将吴姓人士及其同党,以及当地知府知事一干人等枭首示众。一年之内连办三桩大案,朝野四惊, 老一辈的官员无不感慨后生可畏。直到今年夏末, 京师又传旨让苏晋去广西监察巡按, 谁知刚好走到一半,上头又下来一道旨意, 让她回京复命了。苏晋接到旨意,竟生出一种恍惚感,春去秋来东奔西走,离京岁余,原来已许久未曾见到故人了。一行三人刚在驿站讨了碗水喝,就看到不远处的茶寮一阵骚动,像是有谁说了一句“又死人了”,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往应天城内跑去。覃照林见此情形,问道:“大人,俺们要跟去瞅瞅不?”苏晋想了想道:“不急,先着人问问再说。”阿留闻言,默不作声地掏出官印给一旁的驿官瞧了瞧。这一年来,阿留已被苏晋料理得十分妥当,每日闭嘴两个时辰,若实在要说话,凡开口不能超过三句,统共不能超过三十句。驿官看了眼官印,竟然是回京复命的苏御史,当下跪地磕头道:“小的有眼不识泰山,竟未曾给大人见礼,请御史大人恕罪。”苏晋道:“无碍,你起来回话。”驿官这才忙不迭站起身,躬着腰道:“要说这出的事儿啊,倒还跟都察院有些干系。几年前,圣上为了防百姓有冤不达圣听,在承天门外设了个登闻鼓,御史大人还记得不?”苏晋点了点头。登闻鼓是景元帝命专人所设,由都察院的御史看守,凡百姓有冤,可上京至承天门击鼓鸣冤,由皇上直接受理,如有官员干涉,一律重惩,自然,如查明冤屈作假,那击鼓人亦会被处以重刑。数年来,不是没有人通过登闻鼓沉冤昭雪,但也有人因击响此鼓被施以杖刑,更有一些人,死在了赶来京师的路上。“这来敲登闻鼓的人,无一不是背负了天大的冤屈,可就在前几日,陕西一个知县敲完鼓后,也不说是甚么冤屈,就站在鼓前自尽了,大人您说怪不怪?”苏晋问道:“连诉状也没有吗?”“没有。”驿官摇了摇头,“更怪的还在后头呢,那知县自尽后,圣上本已着御史去查了,可就在第二日,居然又有一个书生模样的来敲鼓,敲完以后,也是自尽了。”覃照林听到这里,瞪大眼:“这知县跟书生咋看着像说好的哩?”驿官道:“这下官就不知道了,但听说两人确实住在同一家客栈。”然后又道,“出了这两桩奇案后,圣上震怒,命都察院与刑部,京师衙门一起查,谁知也就查了两天,就在刚才,又有人死在登闻鼓前了。”苏晋目光一凝,问:“这回死的是甚么人?”驿官道:“回御史大人,下官不知,但听方才茶寮那头的跑腿说,这回死的是个女的。”苏晋微一沉吟,负手走向马车:“过去看看。”进了正阳门,发现全城的人都在往承天门赶,巡城御史与兵马司只好在各个街口设禁障,以防止拥堵。苏晋不得已,让阿留在马车前挂了监察巡按的牌子,这才一路畅通无阻。承天门前仍是围着许多瞧热闹的人。覃照林大喇喇地拨开人群,登闻鼓下,果然躺着一具湿漉漉的女尸,且已有御史来探查究竟了。御史姓言,曾在都察院与苏晋见过,他身后还跟着几个都察院的小吏。苏晋走上前去,合手揖道:“言大人。”言脩一抬头,愣了愣,抬手行了一个更大的礼:“不知苏大人已至京师,一路辛苦。”他二人本属同级,但言脩这个大礼施得不是没有来由。这年年关刚过,景元帝久病不愈,大约唯恐自己驾鹤西去新皇无人可用,一连擢升了许多大员。仅都察院内,赵衍便被提为右都御史,钱月牵被提为左副都御史,都察院的官职本就出缺,这么一提拔,左右佥都御史的缺便没人来填。因此上头虽未挑明,朝廷上上下下都猜到这回景元帝一道旨意令政绩卓然的苏晋半道上折回京师,是要擢升她为正四品佥都御史了。苏晋道:“苏某本该在驿站歇一晚,明日再回都察院复命,但,还在应天城外就听说这里出了事,故而赶来看看。”又问,“现如今是怎样了?”言脩回过头,一看小吏们与仵作还有的忙,便将苏晋请到一边,压低声音道:“不大好。”他看了看天色,续道:“一大早,皇上就把柳大人,赵大人,钱大人,还有刑部和京师衙门的堂官招到奉天殿议事,眼下天都要暗了,人还没出来。这会儿又出了事,我真是,唉,都不知该如何交代。”苏晋回头看了眼那女尸,问道:“这个是跳河自尽的?”言脩道:“是,前两个一个撞死一个拿匕首扎的脖子,没防住,这个来的时候,那些小吏已十分当心了,总不能拦着不让人敲鼓吧,谁知一敲完鼓,回头就扎进护城河里去了。”苏晋道:“可溺死之人,必定吃水过多,腹部肿胀,这女子身姿依旧纤细,并无此状,可见是一落水便被人救起来了,如此怎会是溺死的?”言脩点头道:“苏大人所言甚是,仵作也这么说,他怀疑是早就服了毒,敲完鼓后毒发身亡,所以现下打算抬回衙门开膛验尸。”正这么说着,一旁的小吏与仵作过来请示,问是否可立时将女尸带回京师衙门。言脩准了,几人将尸体抬上板车,盖了白布,一路推走,那群瞧热闹也跟着走了。承天门前这才静下来,言脩又抬目看了眼天色。初冬的天暗得早,申时刚过,已白濛濛一片了。瞧不见太阳,周遭仿佛也冷了些许,言脩拢了拢袖口,似面有难色,想了想却道:“眼下天已晚了,苏大人离家年余,赶紧回府上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经,明日再来都察院不迟。言某还要在宫里逗留些许时辰,自会带话给柳大人说您已回来了。”他不知苏晋的身世,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她哪里有甚么家人。苏晋也没有在意,反是道:“言大人自方才到现在已瞧了两回天色了,是有甚么急事赶着去做却又被绊住了么?若如此,苏某倒可以帮忙。”言脩一听此话,本想推拒,但他手里两桩事确实都是大事,耽误不得,只好跟苏晋施以一揖道:“如此,言某便却之不恭了。”“苏大人想必已知道这头一个死在登闻鼓下头的人是陕西鹿河县一名姓曲的知县。言某已去查过了,曲知县来京师后,曾登门拜访过他的一位故友,谁知这位故友只见了他一面,之后便对曲知县闭门不见,可谓十分无情。前几日曲知县一死,这故友竟说要为他办丧事,还要办三日流水席请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去吃。这前后态度反差,实在太怪。”苏晋算了算日子,明白过来:“今日是流水席的最后一日,言大人本想趁着这个时机,混进去打听一下究竟,没想到登闻鼓这里又死了人,您一时走不开才为难?”她一顿,说道:“言大人不必忧心,流水席那头,苏某可代您去。”言脩心想眼下也没别的法子,便道:“那苏大人记住了,这家人姓冯,曲知县的故友正是这一家的老爷,叫冯梦平,家里是做茶叶生意的,住在城东鱼袅巷,门口有两尊石狮子的那家便是。”苏晋点了一下头,折身欲走。言脩叫住她,大拜而下:“如此,当真多谢苏大人了。”苏晋道:“言大人客气了。”言脩直起身来笑道:“苏大人有所不知,前两月皇上命你回京的旨意下来,都察院里里外外都高兴,钱大人还说,等你回来要找一日为你摆酒吃席,柳大人一向不喜热闹,当日竟也没推拒。”苏晋一听这话,顿了顿问:“柳大人,他还好吗?”言脩道:“好是好,但还是老样子,操持太过,常宿在都察院,除了公务就是公务。”说着又笑道:“等登闻鼓这桩事结了,想必年关也快到了,圣上的寿辰也赶在那几日,陛下他今年高兴,打算好好祝寿,早便下了旨令在藩的各位殿下回京,脚程快的,说不定近日就要进京了,咱们都察院到时也赶在年关歇上几日。”苏晋目光半沉,须臾又抬起眼问:“十三殿下也回来吗?”言脩道:“也回,但仿佛听人说,南昌府有些事耽搁了,要晚几日。”说着又一笑,“苏大人您这一年来不在京师,是不知发生了多少事,回头得空,言某一桩一件讲给您听。”苏晋点了点头:“那先谢过言大人。”天暗得实在快,方才还白濛濛的,眼下暝色四起,大地仿佛擎起一团苍蓝的雾,苏晋穿过雾色往前走,心里头竟突生了一丝情怯。是近乡情怯。她头一回有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