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节
作者:姽婳晴雨      更新:2023-06-15 21:20      字数:8756
  余家的房子是被某人推倒的,很多东西都没有被破坏,收拾出来还能用。却都被某个败家的男人自作主张送给村里一些困难户了,现在赵宅中的一干日用品,都是某男重新给置办的。地窖中的粮食,除了雨夜那天搬走的一部分,也够他们用一些日子的了。外公和舅舅们送来的粮食和物品,代表着他们的关心和亲情,自然不好让他们再拉回去。余海带着两个大舅哥来回搬了好久,才把一马车的东西搬到半山腰去。住半山腰有好处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采买个东西上上下下全靠人工搬运,的确挺费力气的。“你们家房子也被倭寇糟蹋了?唉!这糟瘟的倭寇,简直没有人性,不但抢东西,还烧房子!”柳存金擦着脸上的汗水,接过外孙女送过来的茶水,咕嘟咕嘟喝了一气。闺女家的茶水就是好喝,比茶馆里卖的几两银子一壶的香茶味道还好上几分。柳氏叹了口气,道:“何止抢东西、烧房子?还杀人呢!隔壁村不信小莫的话,除了五家跟小莫处的好的逃进了山里外,其他的都被倭寇给杀了。尸体挂在村口的大树上,风吹雨淋的,离老远都能闻到臭味,可惨了!!现在,隔壁村不能住人了,怕生瘟疫!”柳存金一听,心中无比庆幸:“幸好那天小草丫头去海里游泳,碰上了倭寇的船队回来报信,要不然……”“可不是嘛!村长和全村的乡亲们都这么说,说我们家草儿是全村的救命恩人!要不是我和她爹拦着,还有人要给她立长生牌位呢!”柳氏语气中带了几分自豪。“姥爷,还有人说我二姐是观音菩萨座下的善财童子转世,所以赚钱的法子一个又一个,这回还救了大家。就连二姐小时候体弱多病,也被传成是凡胎难以承受仙童的灵魂。你说好笑不好笑?”小石头凑过来,搬了小板凳坐在外公旁边,听他们拉家常,也凑上去说了一嘴。柳氏笑着拿手点他的小脑袋,道:“去去去!跟着瞎掺和啥?人家乱说的,别跟着瞎起哄!”“妹子,我觉得大家说得有道理!小草才多大,就能做出好吃的饭菜,还捣腾出那么多生钱的法子,就连我们这些做亲戚的,也跟着沾光!”柳沛笑呵呵地喝着茶水,跟着小石头附和。在小石头的心中,二姐就是无所不能,他不住地跟着点头,道:“我也觉得二姐是小仙女转世,而且还是很厉害的小仙女……”柳沛打趣他:“你二姐是小仙女转世,那石头你就是文曲星转世喽!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还是有廪米的那种。将来不得考个状元回来?”小石头不好意思地道:“是先生指导有方……再说了,状元哪里是那么好考的?我们院长说了,只要我肯努力,进入一甲应该没问题。最差也能进个二甲前列!”小家伙毕竟年纪小,心里存不住事儿,把前些日子师父对他的评价,洋洋得意地宣布出去。面对外公和舅舅们的夸奖,他有些害羞,跑到厨房里看他二姐做饭去了。柳存金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道:“见你们没事,我这心终于放进肚子里了!当初,你嫁入余家,我是不同意的,俗话说有后娘就有后爹。那几年,你吃了那么多苦,连着几个外孙外孙女也面黄肌瘦的,我和你娘看着心里都不好受。那时候家里也困难,帮不上什么……好在你们终于分家出来了,姑爷有是个能干的,孩子们也听话。看你们过的好,我跟你娘也就放心了。”柳存金最疼这个小闺女,本来想在本村给她找一户知根知底的人家,有他和三个哥哥撑腰,小闺女肯定受不了罪。谁知道,被东山村的余海给惦记上了。媒人把这家伙说得天花乱坠的,是打渔的一把好手,又会打猎补贴家用,家里房子一溜五间新盖的,人性子也忠厚……媒人唯一没说的,就是他有个自私苛刻狠毒的后母。当初他就该反对到底,要不然闺女也不会受这么多年的罪!柳氏眼睛热热的,她拉着爹粗糙的大手,像个小姑娘似的,轻轻摇摇,口中道:“爹,女儿不孝,让您担心了!”“傻丫头!把日子过好,就是对我和你娘最大的孝心!!快把眼泪擦擦,让孩子们看见。”柳存金拍拍闺女的手,继续道,“我看到你家老宅又扩建了,金钱什么的,爹知道你不缺,就不提了。我跟你哥哥们在家也没啥事,留下来给你帮几天忙。”柳氏用手背抹了抹眼睛,摇头道:“爹,这次盖房子,是郡王爷在镇上找的有经验的泥瓦匠,就是孩子他爹都插不上什么手。您年岁大了,以后体力活就交给哥哥们……”“别看爹五十多岁了,这身板儿壮实着呢,干农活你二哥都干不过我。以后家里人手凑不过来,尽管说!我是你爹,他们是你亲哥,别把我们当外人!!”柳存金知道现在闺女家过得好,可当爹的总是不放心,什么都想帮上一把。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柳沛也连连点头,道:“爹说得对!咱们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妹,有什么事尽管开口!”今年余家东山村的地,全都种了西瓜。柳沛和柳汉两兄弟,在府城租了间铺子,一个来回府城与东山村之间,运送西瓜,一个在铺子里出售。一个多月就赚了三四百两银子!他本来打算跟二弟商议,把那间铺子买了下来,等来年妹夫扩大早熟蔬菜的种植后,他就从妹夫这儿进货,开个蔬菜铺子。谁知道二弟妹那个头发长见识短的,不愿意出那五百两买铺子的银子,怕亏了钱这几年赚到的银子都泡了汤。当时,他手头上只有不到七八两,铺子主人开价一千二,好不容易讲到了一千两。可他手中的银子不凑手。跟余海一说,这个妹夫二话没说,就给他拿了五百两银子,让他先去把铺子盘下来。至于银子,将来他生意好了,赚了钱再还不迟!现在,铺子已经买到手,孩子娘从小草的卤菜店进了些卤菜,每天都有几百文到一两银子的进项,这么一来,即使不做蔬菜生意,最迟四年铺子钱就能赚回来了。二弟妹一听,当时就后悔了,吵着嚷着要跟他们家一起做生意。早干什么去了?怕折本不肯出银子,看到人赚钱了,就要过来掺和一脚。谁惯着她的臭脾气?爹当场就发作了,娘背后把二弟妹说了一通,那婆娘才老实了。不过,对于雪中送炭的妹夫,柳沛心存感激。自家人不言谢,他却不能不记得这份情,将来有机会,一定把情分补回来。柳汉是个嘴拙的,他不怎么爱说话,这时候也出言道:“小妹,有需要帮忙的,只管给二哥说。二哥别的没有,身上有一把子力气。”对于小妹一家对自家的帮助,柳汉嘴里不说,心中有数。自家婆娘是余小草介绍她去周家的作坊里做工的,一个月有一两多银子的工钱,还能时不时带回些粉丝、皮蛋等福利回来,让村里其他媳妇婆子羡慕不已。他这个只会种地的庄稼汉,跟着大哥一起卖西瓜,这两三年下来,就赚了几百两银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虽说因着婆娘的关系,没能跟大哥一起买铺子,不过他想好了,准备把这些银子都买地。自己能种完就自己种,不能种完就租给别人,每年也多少有些个进项。要是没有妹妹妹夫一家,他们老少一大家子,还守着那几亩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呢!就连那个他混不吝的婆娘,对妹妹一家也是很感激的。柳氏见爹爹和两个哥哥都真心实意地想帮自己,心中感到暖洋洋的。娘家的日子现在也越过越好了,就连最小的哥哥,在建港口的时候也赚了不少银子。这次她家盖房子,小哥二话没说,拾掇了工具就过来了。现在工地上根本不用余家人看着,小哥一人就代劳了。有小哥这个有经验的泥瓦匠看着,谁都别想偷懒,更别想偷工减料糊弄人。让本来忙碌的他们轻巧了不少。柳家爷仨见真没他们能帮上忙的,吃了中午饭,就回去了。柳氏想留着爹在家里住几天,也被他拒绝了:“你们见现在事正多,我就不在这添乱了。等你们家房子盖好了,我和你娘还有你哥哥嫂子们,过来给你温锅暖灶!到时候,如果家里没事,我跟你娘再留下来住上几天。”柳氏见爹都这么说了,也不再坚持,把爹和哥哥们送下山,看着他们出了村才依依不舍地回来。第四百零八章 夏收满钵金朝廷的军队,是在倭寇退走的第二日到的。领军的是曾跟着阳郡王一块儿出海的方大统领,被任命为镇海大将军,带领精兵一万,镇守津卫府沿海一带。不但如此,还在沿海一带,每隔十几公里就设置一个百户所,有上百名士兵守卫,要求每隔百户所设置一个瞭望塔,有两人轮流瞭望海面。东山村附近就设置了这么一个百户所,瞭望塔设置在小草她们经常去赶海的一处海边山崖上。那队士兵从东山村外经过的时候,东山村的村民们只敢远远地看着,怕惹祸上身。村长担忧的是,百户所离东山村那么近,怕这些士兵时不时道村里耀武扬威,索要财物!如果小草能看穿他的心思的话,一定会告诉他:村长爷爷,您多虑了。咱们村有阳郡王这尊大神杵着,再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在老虎嘴上拔毛!百户所设置在隔壁村遗址上,村子里已经撒了放瘟疫的药材和石灰等物。士兵们把村子里幸存的房屋收拾出来,当做是营地。每天往返于山崖和营地之间,辛勤地建造着瞭望塔。瞭望塔不但起瞭望的作用,当发现海面有情况的时候,此时就会燃起烽火,将讯息传达出去。余小草偶尔去海边潜水的时候,远远地望向山崖,那里的瞭望塔进度迅速,一天一个样。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她总觉得山崖上有道目光追着她。难道,百户所的士兵,把她当作了监视对象?打那以后,小草不太敢在山崖附近潜水赶海了。怕被那些时刻盯着海面的士兵发现自己的秘密,她总会在下水后,让小海豚把她驮到深海处,才敢露出海面。今年,周家进贡的海珍分量增加了,小草不得不趁着空挡多下海几次。每次她都收获满满,有时候还会带回大龙虾和一些深海鱼类给家人加餐。住进赵宅之后,距离别院更近了。更方便朱俊阳过来蹭饭了,每年夏天,他就有口福了,好吃的海鲜层出不穷。像什么“海胆龙虾卷”“碳烤三文鱼”“金枪鱼生菜饭卷”“香煎黄花鱼”“蚝汁烤银鳕鱼”……这些他见都没见过的菜式,吃得他连连感叹:如果离了小草丫头,他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于是乎,为了他将来的口腹之欲,阳郡王缠余小草缠得更紧了。东山村的房子才刚刚打好地基,庄子上的冬小麦已经成熟了。余海把监督造房的任务,全权交给三舅哥监管,他带着大儿子小女儿,再加上阳郡王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赴收割第一线。当然,收割麦子不需要他这个做东家的亲自出手。庄头站在他的身后,满脸带着喜气跟东家汇报麦子的长势。今年田里的麦子长得尤其好,麦穗比隔壁的庄子大了一杯不说,还粒粒饱满。根据他多年的经验,麦子的产量估计能突破五百斤!要知道,现在可不是动辄千斤产量的前世,小麦的产量一般在二百到三百斤不等。超过三百斤 已经是高产了。五百斤的话,只怕是前所未有的神话了!余海这个田地的主人表示很满意,口头对庄头一阵夸奖。在收割之前,余小草要求佃户们,把麦田里麦穗比较长,而且特别饱满的穗子,割下来单独放在一起。来年种麦子的时候,把这些作为种子,单独开辟一块地种植,看看产量能不能再创新高。亩产五百还达不到小草心中的目标,如果亩产能够像前世那样达到上千斤甚至更多,那么大明的百姓何愁不丰衣足食?朱俊阳见状,也让管事吩咐长工们,在自己那八百亩良田中,寻找麦穗超过食指长,麦粒比较饱满的穗子,全都集中在小草那儿。脱粒过后,居然超过了一百斤。这样一来,能开辟出五六十亩作为试验田了。最近一直是艳阳天,询问过小补天石后,得知半个月都没有雨水,夏收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庄子上的佃农们,每家都有自己负责的田地,收起来特别卖力。一百多亩小麦,不到五天就完成了收割、脱粒、晾晒的步骤,做到了颗粒归仓。粗略地算了一下,上等良田一亩地收获小麦六百斤,中等田也达到了五百斤,就连最下等的田地,也有三百多斤的亩产。整个庄子沸腾起来!这么一来,去掉交给东家的租子,平均下来每亩地还有二百多斤的粮食呢。有的人家劳动力多,分了四五十亩田,那岂不是有近一万斤小麦的进项?这还是只是一季而已,再加上秋季玉米的收入……天哪!就是天天吃白面白米,也吃不完哪!当然,这些高产的小麦,肯定是不能拿来吃的。小草准备留作明年的种子,看看经过灵石水改良过的小麦种子,明年会不会再创新高。因此,当小麦的种子全部脱粒完成后,余家以市价收购了佃农们手中的所有麦种。余家庄子小麦高产的消息,在附近不胫而走。首先来跟余海接触的是,周家祭田的管事。周家跟余家有生意上的往来,算是老相识了。那名管事略作寒暄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余老爷,我们老太爷听说您家麦子产量不错,想打听一下你们这小麦的种子从何而来?”余海刚想说,这些就是普通的小麦种子,却被小女儿拦下了。小草笑着把皮球踢到阳郡王的身上:“我们庄子上小麦的种子,是阳郡王赏赐给我们的。当初看着种子跟普通小麦没什么区别,哪曾想会如此高产。”阳郡王曾经下西洋带回不少高产作物的种子,这消息别说唐古了,就是整个大明朝的百姓,没有几个不知道的。那位周家的管事,沉吟了片刻,道:“那……不知余老爷能不能匀些种子给周家,周家愿意重金购买!”余海看了一眼自家闺女,见她冲自己点点头,便道:“不知周家需要多少良种?”那位管事略作沉吟,便道:“周家有祭田五百亩,大房名下良田三百亩,二房……”“刘管事,我们家也是头一年种头一年收获,手中的种子不是很多,只能给你们匀出五百亩祭田的种子。”一亩地需要十五到二十斤种子不等,周家光祭田就需要近万斤的种子。余家庄子总共收获了七万斤的种子,再让刘管事说下去,光周家一家就要把良种分去三分之一。心中略一计算,余海赶忙打断了周家这位管事的话,开口道。刘管事一听,只有五百亩祭田的种子?那老太爷给的任务,他只算完成了一半?还要再争取多一些种子时,余海却咬定了只能给一万斤,其他的免谈!余小草在一旁微笑不语,如果周家大房对周小三好一些,或许她就帮周家说情,多卖些小麦种子给他们了。可周家大房一屋子奇葩,没少欺负周小三孤儿寡母的。周家大老爷,还时不时地摆出当爹的谱,想要拿捏周家二房。他们的庄子粮食颗粒无收才好,她管他们去死!至于周家二房名下的田地,只要周小三开口,她爹还能不给他面子?那边,良种的价格已经谈好了。既然良种的产量比起普通小麦能够增产一倍,那么价格上至少要番上好几番。例如,普通小麦种子十十文一斤,一亩播种二十斤,那就是二百文。一亩良田能收获三百斤小麦,小麦市价一斤五文钱,那就是一亩地能收获一千五百文,是投入的七八倍。她家用普通的小麦种子,就能产出六百斤的高产,如果是明年换成良种的话,产量肯定只高不低。就按亩产六百斤算吧,一亩地就有三两银子的收入,那她一斤种子收五十文,应该不过分吧?刘总管心中的算盘噼里啪啦一打,脸上挂着笑,道:“余老爷,这价格是不是高了些?你看,你家良种只不过比普通种子增产一倍,而价格却高出五倍。你这也太漫天要价了吧?”余海也觉得自家闺女定价高了些,他只是笑了笑,没接话,把目光投向了自家小女儿。余小草给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笑眯眯地对刘管事道:“刘管事,我给你算笔账,你看看这买卖划不划算。普通小麦种子,一亩地只能有一两多银子的产出,而我们家的良种小麦,一亩地却有三两银子的收入。普通小麦,需要二十斤种子,我们家的良种只需要十五斤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你投入七百五十文,能换会三两银子一亩的收入,净收入是两千二百五十文。五百亩祭田的话,就是一千一百二十五两的收入……如果只用普通小麦种子的话,你们顶多能收入六百多两,这可是多出将近一倍的银子啊!”刘管事从身后伙计那儿拿了算盘,噼里啪啦一算,果然如此,相同的田地,产出的银子却多出将近一倍,这买卖不做的是傻瓜!第四百零九章 蔬菜基地刘总管迟疑了片刻,琢磨着对方有没有降价的可能。这时候,余小草又开口了:“刘管事,你也知道我们家跟你们未来少家主之间的关系,这样吧!我们就给周三少个面子,一斤种子算你们四十文!不过,希望刘总管嘴巴紧点儿,对外就说是五十文一斤买到手的!”一斤一下子减掉了十文,五百亩地总共减去一百两银子啊!刘总管朝着余海看了一眼,见他没有反对,心中暗道:人都说余家真正管事的是他家小女儿,三少爷成功的起步点——珍馐楼,很多畅销美味的菜肴都是出自她之手。以前他还以为传言夸大其词了,一个小丫头能有多大本事?不过家人疼爱她,把功劳加在她的身上罢了。今日看来,他信了!一百两对于任何一个农家出身的人来说,都不是小数目。尤其是刚刚经历过倭寇的烧杀抢掠,全村都在重建房屋的东山村。一百两,能建一处不错的房屋了!而小姑娘根本没有和家人商量,就自作主张地帮着减了,人家老爹还一副习以为常的神态。看来,二房母子交好余姑娘,并非没有原因的。刘管事寻思着,以后见了小姑娘,一定不能怠慢了,要用伺候主子的态度对待她。珍馐楼跟她关系不错的小伙计,不都提拔成管事级别的肥差了吗?他管着祭田二十多年了,也应该挪挪窝了……这么想着,神态间带了几分恭谨,他笑着道:“不用,不用!以余家跟我们主子的关系,肯定不会漫天要价。回去我们三少爷要是知道老奴跟余姑娘讨价还价,还不扒了我这管事的位置啊!就按五十文一斤的价格!”余小草挑了挑眉,还真有给便宜不占的!既然刘管事这么上道,到时候也不能让他空手回去。价格上,余小草不再说什么,按照五十文一斤的价格,给刘管事称了一万斤种子。刘总管顺顺当当地付了五百两银子的种子钱。临走的时候,余小草悄悄塞给他五十两银子,说是刘总管的辛苦钱。刘总管大惊,慌不迭地退让道:“使不得,万万使不得!要是让主子知道老奴贪了祭田的银子,不扒了老奴的皮?”余小草赶忙给他递梯子:“瞧你说的,这怎么是贪的?种子钱不银货两讫了吗?您一路过来辛苦了,这是留给您喝茶水的……”“不行,不行!老奴在祭田上做了二十多年,一直清清白白的,余姑娘您可别引人犯罪啊!要是给人知道了,老奴这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刘管事哭丧着脸,攥紧了衣袖,生怕她把银子硬塞进去。开玩笑,他现在的首要目的是交好余家,尤其是余小草姑娘。五十两银子看着不少,差不多有他一年工钱多了,可他不能因小失大,坏了大事啊!他知道,只要余姑娘在三少面前提他一句,以后的路就顺当多了!余小草见他真心不愿意要,心中对刘管事的印象好了几分。想了想,从荷包里掏出几个蜡丸,里面有治疗腹泻、伤风感冒和咳嗽的药丸,这可都是在同仁堂排着队买不到的好药。尤其是她家作坊也被朱俊阳那臭家伙给推了,现在正是缺货的时候。听说,京城同仁堂一颗药丸子都炒到了百两的高价。你还别说,这价格并不夸张。同仁堂的药丸子和金疮药,效果极佳。就说伤风感冒吧,喝个三五天的苦药,未必能够痊愈,一颗药丸子,严重些的两颗,就能药到病除。金疮药也是,受伤的地方撒上一些,立刻止血止痛,而且发炎的几率大大减轻,三天五天伤口就全部愈合了。要是换成其他的金疮药,没个十天八天想要脱痂想都别想!京城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了,一百两银子换少受几天罪,当然乐意了。特别是那些日进斗金的大商贾,早一天痊愈能多赚多少银子?娇贵的达官贵人世家子弟,更受不了病魔的折磨,对于能药到病除的药丸子,别说一百两,就是再贵也有人抢着买。听说,下一次皇商选拔,同仁堂已经入了宫里那位的眼。各种药丸子、糖浆,已经内定为贡品供应宫中呢!现在整个唐古镇,能用得起药丸子的,也就那么区区几家。周家老太爷年岁大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家中备了几个药丸子以备不时之需。大房的小少爷小小姐,一有点咳嗽,就吵着要喝甜甜的药水。下人们只有老太爷和大老爷身边得力的人,才偶尔有机会得主子赏一颗药丸子,像刘管事这样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郊区管祭田的,药丸子连见都没见过。此时余姑娘一出手就是五颗药丸,刘总管能不激动吗?理智上他觉得自己应该推辞,可情感上他怎么也不舍得推掉。这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好药啊!最近几天,老父亲贪凉吃了几块冰镇的西瓜,有些闹肚子。吃了好几副药,都不见起色,而且越来越重。大夫说父亲年纪大了,各种器官老化,很小的病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今天刘管事出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卧床起步来了,脸上也有了灰败的气息。余姑娘给的药丸子中,有两颗就是治疗拉肚子的。他要是推脱不要的话,那很可能推掉的是他老父的命啊!挣扎了很久,刘管事一咬牙,用颤抖是手接过那五颗珍贵的药丸子。他现在不到四十岁,前途以后还可以再挣,老父亲就这一个,没了就永远没了!见刘管事收了药丸,余小草松了口气。这刘管事也太谨小慎微了,她随手做的几颗药丸子,还磨磨唧唧半天才肯收!好像她会跑周小三面前告他收受贿赂的状似的!要知道,她随手做的药丸子,比作坊里的药丸效果更好,灵石水加的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在做的过程中,手腕上的五彩石溢出的灵气,作用到药物中间。一颗看着不起眼的药丸子,是作坊出品的药丸功效的两到三倍!因此,刘管事回到家给老父亲吃了一颗药丸后,腹泻立刻止住了,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半天后就能下地在祭田边遛弯了,身体比没生病之前还要精神。刘管事把剩下的药丸子,当做圣药一般供起来。这些药丸,在必要的时候可是能救命的!!难怪那些有钱人对同仁堂的药丸子趋之若鹜,钱再多也买不回命啊!周家管事来余家庄子买良种的消息,怎么能瞒得过那些密切关注高产小麦种子的其他人家?唐古有钱人不少,哪怕是从商发家的人家,哪家置办家产的时候不买上几百亩良田?这些不动产都是必须的,好吗?第二个过来采买良种的是非余家蔬菜不吃的姚家。姚家管事已经提升为老太爷身边得力的大管事,可他毕竟跟余家比较熟,所以大材小用被派过来跟余家接洽。他也没有麻烦在田里忙碌的余海,直接找到正在育玉米种的余小草,笑着寒暄道:“多日不见,余姑娘别来无恙?”“姚管事啊!好久没见你了,听说您被提升为大管事了。可喜可贺呀!”余小草向他道喜了。姚管事连连摇手,谦虚地道:“还不是沾了余家的光?余家的蔬菜让我在老太爷面前露了脸,承蒙老太爷错爱,把老奴我调到他身边伺候着。可惜,你们家的菜被倭寇糟蹋了大半……买不到余家的蔬菜,我们老太爷饭量都减了,一到用餐的时候,就对着蔬菜唉声叹气的!余姑娘,不知你们的房子,什么时候能完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