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作者:姽婳晴雨      更新:2023-06-15 21:16      字数:7203
  小溪中特有的小白鱼,肉质细嫩,而且特别的鲜美,无论是烤着吃还是炖汤,小石头都喜欢。这次跟二姐来秘密基地,他特地捧了个瓦罐过来,准备抓些小鱼回去。余小草促狭地看着他,道:“好啊!如果你能抓住的话!”小石头跃跃欲试,可想到以前捉小鱼时发生的糗事,他又悻悻地蹲了下来,撒娇地道:“我是抓不住,可不是有二姐你吗?二姐,我帮你抱着小狗狗,你去抓鱼,多抓些回来。”余小草把两只小狼崽子小心地移交给小弟,这次灰狼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反应,而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小石头身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的孩子。小草从草丛中捉了几只蚂蚱,掐成几段,洒了几滴灵石水,然后把蚂蚱碎屑放在小溪边上。刘方平好奇地问道:“二表姐,你这是在做鱼饵吗?小鱼会不会上钩啊?它要不吃蚂蚱怎么办?”“你看看就知道小鱼吃不吃了!”蚂蚱碎屑刚放入溪水中不久,就游来了一群小白鱼,每条都只有巴掌大小,身子细长细长的,有点像柳叶的形状。刘方平兴奋地伸手去捞,嘴里喊着:“小鱼,小鱼!快,二表姐!快捉小鱼!!”余小草笑着看他努力去捉鱼的动作,道:“慢点儿!别掉水里去。再等等,等小鱼聚得多了,我们用网兜捞。”不错,来次秘密基地不容易,姐弟俩准备得很充分。小白鱼越聚越多,挤在溪边白花花的一片,映照着阳光,闪着珍珠般的光泽。刘方平急不可耐地拿起网兜,朝着鱼最多的地方伸了过去。一网兜下去,捞了有十几条小鱼。刘方平乐呵呵地把鱼放进瓦罐里,道:“这些鱼好傻啊,网兜来了都不知道躲的!可能是山谷里没有天敌,太安逸了吧?”小石头撇撇嘴,心道:如果没有二姐做的鱼饵,你看小鱼躲不躲?我可是尝试过的,一个时辰能捉一两条就不错了!但小石头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他一直都知道二姐身上有秘密,直觉告诉他,这些秘密说出去的话,会对二姐不利。因此,小小年纪的他,把这个秘密深埋在心中,以此来保护自己最爱的姐姐。两个孩子,一个在岸边抱着小狗观看,一个兴致勃勃地捞着小鱼。余小草见附近没什么危险,便在溪边溜达起来。很多昔日开得茂盛的花簇,现在只剩下光秃秃的杆儿了。她记得干娘说过,有很多是非常名贵的珍品。真是可惜了呢!余小草在一些花的根部,洒了稀释过的灵石水,也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长出来。她还想着,将来挖一批出去卖到府城,或者让干爹干娘帮忙,卖到京城去,小赚一笔呢!山谷不算很大,她溜溜达达的不到半个时辰,就走了个来回。这座山谷四面环山,只有一个隐秘的洞口通向外界,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将来若是有战乱什么的,这里不失为一处世外桃源呢!余小草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好笑。现在和平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哪里有什么战乱。再说了,有战乱也是先从边疆开始,等打到东山村的时候,大明朝也算是灭亡了。大明兵精马壮的,又有不少杰出的将领,几十年内应该不会有战火的发生吧。余小草万万没想到,自己胡乱猜测,在不久的将来成了现实。这座山谷,也成了庇护东山村百姓的大功臣。这是后话。等刘方平把能装十斤酒的瓦罐装满小鱼后,姐弟三人就告别了灰狼,钻过山洞,穿越山林,回到了西山脚下的家。下山的路上,遇到山上修山庄的工匠。因为这场蝗灾,已经修建了一大半的靖王府西山别院也被迫停工了。工匠们惦记着家里的灾情,也没有心思在西山待下去了。前些日子阳郡王回京,把靖王妃也带回了京城。监督西山别院修建的管事,不得不亲自回京跟主子回报停工事宜。而遥远的京城,也被蝗灾扫了个边儿,周边的农田被蝗虫祸祸得不轻,但是比起东山村的蝗虫过后寸草不生,这里还算好的呢,顶多庄稼减产。第二百八十一章 牵挂(第二更送上)朱俊阳风尘仆仆地从京郊的试验田里回来,掸了掸身上的尘埃,从衣柜中取出一件月白色常服穿上。刘总管在外面请示了一声,得到允许后,步履匆匆地进来。“主子,老奴打听过了,唐古镇是蝗灾的重灾区,蝗虫过后寸草不生,庄稼颗粒不存……”刘总管一边回禀着,一边小心地偷看主子的表情。朱俊阳穿衣服的动作停了下来,脸色变得严峻,眉头紧紧地皱成一团。刘总管顿时觉得头顶阴云压境,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闷朝他袭来。他的腰弯得更低了,头深深地埋下去。“也就是说,东山村那十亩快要丰收的玉米,会颗粒无收?”朱俊阳首先想到的不是玉米种子能不能收回,而是担心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会不会因为这沉重的打击而伤心绝望哭鼻子。在唐古镇刘总管跟着主子忙里忙外,来往于东山村与唐古镇之间。那片玉米,主子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和希望,几乎亲眼看着玉米苗一天天长大,拔节,抽穗,灌浆……余小姑娘说,这几天嫩玉米下来,给主子煮了尝尝呢。谁料想,主子回了一趟京城,竟然发生如此重大的灾难。余小姑娘的承诺,今年是无法兑现了……“主子,那些玉米的确挺可惜的,可事已至此,您就别难过了!库房里不是还有些种子吗?明年再种就是了!”刘总管见郡王爷久久不语,忍不住开口安慰着。朱俊阳缓缓地把衣服穿好,刘总管赶紧上前一步,帮主子把腰带系上,替他把衣服整理好。朱俊阳沉默了好久,终于开口了:“东山村那边是重灾区,目前粮价如何?”刘总管庆幸自己打听的时候,问了这个问题,忙道:“据说开始的时候,除周家的粮铺涨了不到五倍外,其他都十倍十倍的增长。目前,原本五文一斤的粗粮,已经涨到了一百文,而且还限制购买的数量。白米白面更是离谱,一两银子只能买两斤……很多粮店的粮食储备已经跟不上了,估计不久以后两家还会成倍成倍的增长……”朱俊阳自言自语地低声道:“余家的田地为了种玉米和西瓜,春季一亩粮食都没种,全靠买粮吃!那个钻钱眼里的丫头,怎么舍得花大价钱去买粮?家中那么多人,粮食已经捉襟见肘了吧?”想到那个细胳膊细腿的瘦弱身影,朱俊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自己下次去东山村,会不会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小饥民?“刘总管,从庄子里运两车粮食,先给东山村的余家送去。就说爷过几天就过去,不要内疚和担忧玉米的事,天灾是谁也不能阻挡的。告诉唐古县令,让他主意维持唐古及周边村子的秩序,千万不能乱了。朝廷会尽快出台赈灾的政策,粮食的话,先坚持一段时间,赈灾的粮食很快就能到位。还有,让方荀立刻启动船队,去南方采购粮食。银钱,先用爷的私房银子顶上!”灾荒往往伴随着骚乱,余家在东山村是公认的富户,如果乱起来,只怕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一家了!刘总管迟疑地看了主子一眼,朝廷没发话呢,主子就号令船队去南方征集粮食,会不会引起上面的猜忌,说他有收买人心之意?朱俊阳看了刘总管一眼,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朝他摆了摆手,道:“你先去办着,我进宫一趟!”御书房中,建文帝召集了众大臣,商议赈灾的事宜。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虽说每年小灾不断,作为大明粮仓的江南,却一直是风调雨顺,国库还算充盈。这次蝗灾多发生在沿海一带,范围比较广,灾情重,又处在春收前夕,让人防不胜防灾难惨重!“皇上,阳郡王求见!”大总管轻悄悄地走到建文帝身边,小声在他耳畔耳语着。朱君凡大手一挥:“让他进来!”“臣请命前往唐古镇赈灾,望皇上恩准!”朱俊阳面容冷峻,一双冰冷的眸子,透出浓浓的担忧。朱君凡惋惜地道:“俊阳啊!东山村的玉米还有半个多月就能收获了吧?你去趟也好,看看余家抢收了多少玉米下来。转告朕的旨意,就说哪怕玉米颗粒无收,余家也是大明朝的功臣。”“臣恳请启动舰队,支持赈灾事宜!”朱俊阳眼中的忧虑稍稍散开一些,继续道。为了大明的百姓,朱君凡没有不答应的,大笔一挥,一道圣旨扔给他:“准了,国库批百万赈灾款项,认命阳郡王为赈灾大臣,全权负责赈灾的事宜。见此圣旨如朕亲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赈灾,否则,斩立决!!”“臣,领旨!”朱俊阳捧着明黄色的圣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了御书房。众大臣百味杂陈地看着阳郡王渐去渐远的挺拔背影。稍微有风度些的,心中感叹一声:后生可畏。心存妒忌的,则暗恨皇上对阳郡王的宠信,盼着他把赈灾的事搞砸。朝廷中暗潮涌动,年仅十七岁的阳郡王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这才从海外归来不到半年,又委以重任。看来是要重点培养他了!有些人开始有意识地跟阳郡王拉起了关系。阳郡王为人冷漠,对谁都爱理不理?没关系,他不是有个靖王老爹吗?跟靖王府交好,总没错!阳郡王马上要出京赈灾,摸到不到他人影?小事一件,靖王妃不是已经回京了吗?夫人外交还是挺有用的!此时的阳郡王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些事,他从手下的庄子,调了一批粮食过来,亲自带领一队侍卫押送着,朝唐古镇的方向而去。船队接到圣旨之后,在方荀的指挥领导下,当天就启程前往江南采购赈灾的粮食。方荀跟着阳郡王到西洋晃悠一圈,不但开了眼界,回来还加官进爵,从五品的骁骑卫,升为四品指挥佥事,一下子升了两级。虽说在海上也遇到了不少风险,可富贵险中求,方荀尝到了跟着阳郡王混的甜头。一听这次阳郡王全权负责赈灾事宜,他被委派采购救灾粮也是阳郡王极力推荐的,心中感动不已,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做出点成绩来,不辜负阳郡王对他的推举信任!阳郡王押运着两车粮食,在前往唐古镇的路上,遇到了不少逃难的灾民。好在粮车伪装成运送煤炭的车辆,而且又有精壮的侍卫护着,才没有节外生枝。为了怕耽误时间,阳郡王命令绕过府城,直接往唐古镇兼程而来。三天后,运粮的车辆同样没有进镇子,拐向了去东山村的官道。一行人抵达东山村的时候,正赶上饭点儿,远远望去,东山村炊烟袅袅。阳郡王见东山村的情况比起一路而来其他的村子,还算能揭开锅,想到村民们卖海货也存了些银子,再加上临海,怎么也能找些食物。杨俊阳一路提着的心,才渐渐放了下来。因为蝗灾,荣轩书院已经放假,在家闲来无事的小石头,便带着刘方平这个小伙伴,要么上山捉蝗虫,要么下海捡海货,还要抽空温习先生布置的任务,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石头哥!那边来了一队官兵,好像是往咱家去的!!”刘方平捉了一只蝗虫,放进布袋中,一抬头看到清一色侍卫装扮的队伍,大呼小叫地喊了起来。小石头直起腰,眯着眼睛往车队看去,略带担心地道:“走在前面的好像是小郡王,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我们提前收玉米而问罪!”“可是,如果我们不提前收的话,就都被蝗虫吃了呀!我们抢收了那么多玉米,应该奖励我们才对!”想起那两天没日没夜抢收的画面,刘方平也跟着忙活。大忙帮不上,一些跑腿的小事还是顶了用的。小石头没心情捉蝗虫了,他拎着袋子对小方平道:“走!回家看看去!!”以朱俊阳为首的车队,已经在东山村村民好奇又胆怯的目光中,来到了余家门前。余家门外的窝棚里,收购海产的生意还在继续,棚子前排了好长的队伍,余航和余江叔侄俩正忙碌的过秤和结算着。看到车队在自家门前停了下来,余航偷空抬眼望去,忙停下手中的工作,跟堂叔一起上前见礼。朱俊阳从马上翻身而下,把缰绳扔给旁边伺候的小厮,冲两人颔首说了声:“免礼。”便毫不客气地抬脚朝着院内走去。那些卖海产的大多是东山村的民众。蝗灾来临,每家都或多或少经受了损失,好在码头上停工两天,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一部分壮年劳动力,去了码头找工作。更多的村民,带领一家老小挖海肠捡海蛎子,每天多少有些进项。粮食又涨价了,手中的存款越来越少,村民们不得不为以后的日子打算。外村也有不少来余家买海产的,看到阳郡王的阵势,小声地问着:“这是谁啊?看起来比镇上有钱家的公子还要气派……”第二百八十二章 惊吓“嘘——小声点儿,别让那些护卫听见!”东山村的村民没有几个不认得阳郡王的,小声又带着些得意地给身边人解释,“那位贵人是郡王爷,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要是冲撞了他,是要杀头的!”那个外村人一听,吓得缩着脑袋躲到人群中,再不敢多说一个字。一个余家关系还算不错的村民,小声地问余江:“江子,我听说你家玉米提前收了,会不会影响产量?郡王爷会不会因此怪罪大海一家?”余江心怀忐忑地看了一眼院门前守卫的侍卫们,摇摇头担心地道:“我也不知道!郡王爷对我二哥一家还挺看重的,玉米在灾前种得也好,又不是人为的失误,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麻烦吧?”朱俊阳走进院子,被一地黄澄澄、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惊呆了。余家的院子本来就很大,以前种蔬菜的地方,已经收拾出来,摆满了玉米棒子晾晒。玉米颗颗饱满,比他从海外带来的种子还大颜色还要鲜艳。余家人正围坐在一起,脸上挂着笑容,一边聊天一边搓着玉米粒。余小草也在其中,笑容如夏日骄阳般耀眼夺目。她雪白的小手,一手拿着搓完玉米粒的棒子,一手拿着玉米棒,两者相互摩擦揉搓,金黄的玉米粒就哗哗地往她面前的筐子里落。朱俊阳来时心中仿佛压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此时石头瞬间灰飞烟灭。他把目光从耀眼的小姑娘身上,转到院中晾晒的玉米上。发现几只小动物在玉米间来回飞扑着,追赶偶尔落在上面的蝗虫。玉米的缝隙中落了不少蝗虫的尸体,难道是这些猫儿狗儿咬死的?余家不但人能干,养的小动物也毫不逊色。等等,那只不是狍子吗?狍子不是吃草的吗,怎么也学着猫儿狗儿们,去追着蝗虫咬?“咦?小郡王,你从京城回来啦?”余小草一抬头,看到优哉游哉在院中踱步的朱俊阳,热情地招呼着。余家的其他人赶紧上来给郡王爷见礼。朱俊阳说了句“免礼”,让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去,留下了余小草,随口问道:“你什么时候又养了两只小狗?看起来像狼和狗的混种……”余小草自然不会告诉他小黑小白是纯种的狼。她耸耸肩道:“前几天在林子里捡到的,当时两个小家伙刚睁开眼睛,觉得挺可怜的,好歹是条命,就捡回来养着。”朱俊阳看了她一眼,面无表情地道:“看来,爷的担心是多余的了!灾年人家恨不得把家里养的动物都宰了,生怕浪费粮食。你倒好,还往家捡动物,是嫌自己家的粮食多,没地方扔了,是吧?”余小草早已习惯了他的冷脸,笑嘻嘻地道:“两只小奶狗,能吃多少东西?小家伙现在就知道自己捉蝗虫吃了,还会捡肚子里有籽的蝗虫,聪明着呢!小郡王,京城那边什么情况?”朱俊阳想起试验田中被咬得都是窟窿的玉米叶,叹了口气,道:“蝗灾没这边严重,不过也遭了灾!玉米正是灌浆的重要时期,干旱再加上蝗灾,肯定是要减产的……你们家的玉米,没收到蝗灾的影响?”余小草把自家老爹跟村长说的话,又进行了加工,说给阳郡王听:“我爹在山上挑水浇地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半仙的算命先生。他卜卦预知了两天后有灾难,也没明说什么灾难。我们瞅着玉米差不多快能收获了,要是真有大灾不白忙活了。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日夜不休地把玉米给掰下来了。还好,平时照顾得还算不错,晾了几天,玉米好像减产得不算很严重!”朱俊阳没有追问所谓的半仙的事,望向她的眼中带着赞许的光芒,缓缓颔首道:“你们做得很对!减产一些,总比颗粒无收的好!土豆呢,有没有抢收回来?”“收了,收了!都在东厢房呢!”余小草带头朝着东厢房走去。余家的窗子都是玻璃窗,每间屋子都开了不少窗户,推开门里面并不显昏暗。朱俊阳看到里面堆积如山的土豆,最小的也有成人拳头大小,本来的面瘫脸有了情绪的波动:“爷记得,咱们只种一亩土豆吧?一亩地,就收了这么多?”余小草心中窃笑不已,心道:这还算多?我们西院的地窖里还私存不少呢!她面儿上却一本正经地点头道:“是啊!土豆也挺高产的。一亩地至少有五六千斤吧?”跟在主子身后的刘总管,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一亩地产量超过五千斤?比番薯的产量还高?还是用不怎么肥沃的沙土地种出来的,是不是肥田种的话,产量更高?要是皇上知道了,一定会很欣慰吧?皇上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高产作物,让百姓能够填饱肚子,安居乐业。有了高产的土豆,还有院子里晾着的玉米,皇上的心愿应该能够达成了。朱俊阳弯腰捡起一个巴掌大小的土豆,反复看了看,问道:“你知道这土豆怎么吃吗?像番薯一样煮着吃?”余小草想了想,含含糊糊地道:“应该可以吧?不过土豆没啥味道,吃起来很寡淡,要蘸盐或糖吃才好吃。不过,要是灾年的话,倒是可以充饥。而且不像番薯吃多了烧心。”“你怎么知道的?是不是偷吃了?”朱俊阳妩媚的凤眸轻轻斜了她一眼,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余小草嘿嘿干笑两声,道:“土豆在挖掘的过程中,有不少受伤的,怕放着坏掉了,就尝试着用土豆做了几个菜。味道还算不错。小郡王,要不今天中午我给您做一顿土豆宴?”“算你还有点良心!”朱俊阳看着满屋的土豆,眼中闪着淡淡的笑意,看向余小草,道,“爷做主,这屋里十分之一的土豆,归你们余家。你想怎么吃就这么吃!不用偷偷摸摸的!”“小郡王万岁——”余小草的喊声刚一出口,就被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她身边的刘总管用手堵在嘴巴里。阳郡王脸上的表情也猛然间变色。刘总管气急败坏地压低声音嚷道:“你想害死我们郡王吗?‘万岁’这样的话,能随随便便说出口吗?要是被有心人听了,诬陷我们主子一个谋反的罪名,你担待的起吗?”余小草这才记起古代“万岁”是对帝王的称呼,并不能像前世那样,是一个欢呼的代名词。她也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憋得眼睛都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郡王,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太高兴了,高兴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怎么办?我一个平头小百姓,死了就死了,不会给小郡王你找来祸患吧?”朱俊阳往外面看了看,刚刚余小草的声音并不大,院子里搓玉米的余家人的反应看来,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边的动静。院门离得比较远,守卫在外面的侍卫都是他的亲信。他给刘总管使了个眼色,让他到附近探查一番,看有没有闲杂人等出现。刘总管吃人般地瞪了余小草一眼,转身领命离开。朱俊阳看着吓得已经变了色的余小草,脸上的表情不自觉间柔和起来,责备的话也化作了安慰:“爷相信你是无心的。以后说话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像爷这么好说话的!如果在京里,你口中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是要抄家杀头的!”余小草眼泪吧嗒地点点头,吸吸鼻子道:“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提那两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