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节
作者:江陌南      更新:2023-06-13 09:00      字数:2091
  “把上一起案件的卷宗给我!我是侦察兵,也有侦察能力,请让我看看!”迟生提出的这个要求,钱清本可以拒绝,但是因为这起案件牵涉太广,钱清犹豫了一下,还是从抽屉里抽出那迭有点发黄的案卷,递给了迟生。迟生快速地翻阅了起来,麦克在他看完,也从他手里接过来,同样快速地翻阅了起来。“所用的迷药成份是一样的,受害对象的相貌特征和秋桐也很象,不管是长相还是个子。受害者骑的是一辆自行车,车子遗落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那段巷子比较幽暗……”迟生一边嘀咕着,一边和妻子的案件做着对照。“这些是什么痕迹?”麦克翻看过卷宗后,突然抽出其中一张相片问钱清。“应该是被划的痕迹,这辆自行车挺新的,当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划痕不是刮蹭,可能是放在室外不知道被谁划的。”钱清倒不怎么在意。以他的生活经验,自行车放在户外,被人故意刮划的概率还是挺大的,有些人是妒嫉,有些人是不满车主挡了路,出于泄愤的心理。“你们太小看这些划痕了,你看看,这些是你们拍摄的周边的照片,除了自行车,还有这辆桑塔纳、吉普车,身上都有类似的划痕,再联系自行车上的划痕互相呼应,可以大体判断出来,这些划痕是罪犯所为。其实从这些划痕就可以判定,今天的案子必然会发生,当然,受害者不是叶秋桐,还会有其它的人。”麦克摇摇头,感概地道。“哟,你是神探啊?还能预知未来?”虽然时下这种气氛不适合开玩笑,但是钱清还是忍不住道。“我不是神探,这是犯罪心理学,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建立了新部门,犯罪侧写部门,主要就是从作案手法、作案痕迹等等,对这个罪犯进行分析侧写,勾勒出做案者的性格、职业、犯罪倾向等等。我正好也去培训过。”麦克学过眼前这些人没学过的新兴犯罪学科,此时语气里不禁隐隐有种自豪感。正文 第四百四十六章犯罪心理“说说你的判断。”迟生对麦克道,才一个晚上,迟生就显得十分憔悴,头发乱了,眼睛里满是红血丝,眼圈也浮起了一圈青乌。“划车是突破一个普通公民道德底线的第一个举动,让你去划车肯定不会吧?”麦克问钱清。“当然不会。”钱清断然摇摇头。“嗯,你有自已正常的道德体系,不会去做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现在,我给你一把刀,让你去划车,还必须划,你的心理斗争是怎么样的?”麦克模拟现场。还别说,虽然一开始觉得这老外不靠谱,但是迟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已拿着一把刀,站在一辆车要划开车漆的感觉……“对,这就是罪犯的心路历程,你们现在经历的就是罪犯的心路历程。”麦克一看钱清和迟生的表情,满意地道。“可是,这种经历有什么用?”钱清一脸不明白。果然是老外,就喜欢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明白罪犯的心理,就能掌握他的下一步动向。我猜测,这个罪犯至少从两年前就突破了自已的道德底线,把心中难以克制的犯罪欲望付诸实现,第一起失踪案件里的女孩按此估算,已经不在人世。”麦克肯定地道。“什么?你怎么能如此肯定?”一听这话,迟生和钱清都紧张起来。“一个连环杀手是不会停止他的做案模式的,之前这个女孩如果还在他手里,他就能压制心底犯罪的欲望,而他会再次做案,是因为他的情绪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对于连环杀手来说,这种刺激只能来自于他俘获的作案对象本身。所以我猜测,第一起案件中失踪的女孩应该出意外了,不然,他也不会再次做案。”麦克一通事外人的冷静分析,结合物证,从犯罪心理入手,倒也合情合理,观点新颖,却让迟生的心沉到了谷底:“这兔崽子,我一定要亲手抓住他,如果秋桐有事,我一定一刀一刀剐了他。”又不是没见过血,没杀过人,迟生身上那股杀气一释放出来,麦克这个老手也隐隐闻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凶悍血腥味。“冷静,迟营长,我们应该还有时间去解救秋桐。如果我分析的没错,这个罪犯应该很有耐心,此前都沉寂了两年,此时才再次出手,所以,目前秋桐应该暂时不会有危险。”麦克的分析,让迟生象架在油锅上烤的心好受了一些,但是与此同时,他依然担心着老婆的安全。“我会发动所有能调动的人手去找,挖地三尺,也要把这兔崽子找出来。”迟生双眼充血,都快变成红色的了,钱清知道迟生此言不是夸张,迟生绝对有能力调用人手,部队也不会对此坐视不管。陈默的照片此时已经放到钱清的办公桌上,看着这个长相平庸无奇的男人的脸,迟生一拳头砸到了照片的脸上。“麦克,你和我分析一下,这种罪犯,最有可能把秋桐绑架到什么地方?”“他这种内向性格的人,其实内心也充满了不安全感,从他的成长经历分析,父亲嗜酒,家暴,后来早亡,只靠单身母亲拉扯长大,但是在他上大学前,母亲又突然过世。相依为命的母亲过世,应该是他第一次犯罪的爆发点。嗯,对,没错,我查了一下,那个女孩的失踪案就是在他母亲过世后半个月内发生的。这种人性格自闭,应该会呆在他认为有安全感的地方,要向他四邻和朋友、同学多做调查,了解他喜欢去的地方,然后再逐一展开排查。”麦克分析得井井有条,钱清接话道:“后面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始做了,现在接到反馈,他喜欢去的地方有几处,我们刑警已经前往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