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 生产率:古代世……
作者:北山小石      更新:2023-07-09 20:33      字数:4433
  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

  他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自从水碓、筒车等工具的出现,他们魏国农业的发展,踏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伴随着对炼铁、炼钢的支持,魏国民间的钢铁行业,也开始兴盛起来。

  于是,需要用到铁制组件的曲辕犁,也开始逐渐出现在平民百姓的农田里。

  这时候的李悝,还并没有完全满足。

  现在只是这些农具的使用,减轻了农人劳作的负担,但土地的产量还是个问题。

  他认为土地的潜能,还没有被激发出来,每亩土地,应该要产出更多的粮食。

  对此,李悝提出“尽地力”的主张。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每一分地力,让每一亩地,都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李悝:希望大家治田勤谨。

  治田勤谨,每亩土地将增产三斗。

  不勤谨,则减产三斗。

  如果是方圆百里、可以垦田六百万亩的土地,粮食总产的增减,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这幅度,大约是十之二。

  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区别了!

  战国末期,赵国。

  荀子在看见水碓、筒车、曲辕犁的兴起过后,同样也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拥有了非常厉害的农具,但是土地的产量,依然没上去。

  荀子跟李悝是一样的想法。

  如果大家都能好好种地,就能亩产数盆,一年收获两次。

  他们多抱有一种“广种不如狭收”的想法。

  盲目地多种,不如少种多收。“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却不知,后世的土地粮食产量如何?也是他们的这种思路吗?

  这一天,李悝与荀子看见了光幕。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农业的单产,比西欧古代与中世纪高得多,生产率也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李悝情不自禁地往天幕的方向走了走。

  他们的农业生产率,居然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这么猛的吗???

  李悝先前自然也与秦始皇、汉武帝他们一样,已经看见过世界地图。

  他看的是,战国初年的版本。

  李悝已然见识过世界的广大,而他所在的魏国不过是恒河一沙、沧海一粟。

  没想到,他们的生产率竟然是最高水平!

  虽然天幕所说的“古代”表示的时间太过笼统,但这已经足以震惊绝大多数人。

  他们也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至于西欧?那是西边的欧洲还是什么?

  有一部分人隐约地记得,之前他们还有个什么东西,似乎是领先了欧洲很多年。

  秦始皇:朕复习了。

  曲辕犁的普及,让我们在耕作、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的时期,领先了欧洲。

  汉武帝:朕也复习了。

  技术方面,足足领先欧洲近两千年。

  越国,越王勾践看见天幕上,飘过后世秦皇汉武两位皇帝的白色半透明弹幕。

  勾践:我靠!你们怎么都知道!

  寡人怎么不知道!

  你们手下人记录得这么全吗?寡人的笔记本里为什么没有!文种你干什么吃的!

  文种:咱就是沉默jpg

  文种思考了很久,终于决定连夜学范蠡同学跑路,他以后不再跟着勾践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文种怕了!!!

  众人在不同的时空里,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看向碧天之上的玄奇画面。

  那横亘于穹宇的光幕之上,徐徐浮现出一些水墨文字,波纹特效,宛若神迹。

  ——根据《齐民要术》,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麦类为20-44倍。

  ——根据《克路美拉农书》,西欧罗马时代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4-5倍。

  ——根据《亨利农书》,13世纪英国的粮食收获量,是播种量的3倍。

  ——根据《补农书》,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即每亩910-1125斤。比现今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

  这些文字缓缓浮现在虚空之中的时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众人都睁大眼睛。

  20-24倍,20-44倍。

  4-5倍,3倍。

  居然差这么多的吗!!!

  相比于西欧、英国等地,他们这里的土地生产率,居然领先这么多的吗!!

  突然有一种遥遥领先的感觉,而且是把其他地方全部都远远地甩在后面的那种。

  与此同时,他们也羡慕着后世的技术。

  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24倍、20-44倍,每亩最高产量可达4-5石。

  这是什么概念???

  李悝:这就是我想要的“尽地力”吧!

  在某一时空里,一名十分有文化的老农看见天幕的展示,不禁在田间唱道:

  “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五担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按照后世的说法——

  他们多提倡集约经营、少种多收,通过提高土地的“单产”,来增加“总产”。

  如果盲目地扩大种植规模,效率其实是低的。

  恰似老农所言,耗费气力。

  西汉时期。

  氾胜之也看见天幕,并且为之震撼。

  他也提倡一种“区田”,希望可以在小面积的区田之上,集中各种精耕细作的方法。

  然后,争取高额的丰产。

  集约经营、少种多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是比“广种薄收”要更为节省的。

  同时,在对土地的利用上,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也不如少种多收。

  当然,他们的观念与思路,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境况之下。

  但与后世,也只是表述之别罢了。

  李悝、荀子、氾胜之、许行,无数人在不同的时空里,透过天幕看向未来。

  而未来之人,却给他们述说起了从前。

  【最初,人们选择山林作为耕地。】

  只见天幕的动画里,衣着颇为原始的人类,将山林里的树木一棵棵地砍倒。

  他们晒干这些树木,然后烧掉。

  再之后,这些人类在没有翻土的情况下,在这片土地上直接开始进行播种。

  动画里的年岁,开始无限拉长、变幻。仿佛存在着一只无形的、操纵着时间的手。

  种子发芽、生长,结成粮食。

  在进行了一轮收获之后,这些人类将这一片农田抛弃、废弃,迁徙去了别的地方。

  他们又找到了一处山林,将山林里的树木砍倒之后,晒干、烧掉。

  然后继续进行播种,没有翻土。

  周而复始,他们走过很多地方,种过很多的土地,也舍弃掉很多的土地。

  在这一段动画放映结束之后,天音也不疾不徐地开始了解说——

  【不经翻土而直接播种,这种耕地仅仅种上一年,就要抛荒舍弃。因此,人们每年都不得不另寻新的土地,进行新一轮的砍烧、播种。】

  【这种“直接播种”的耕作方式,我们称之为生荒耕作制,属于“撂荒制”的一种。】

  各时空的古人看见这里,俱是微微一怔。

  他们在天幕看见过很多来自后世的东西了,那些更为先进、更为厉害的工具与方法。

  但现在,他们却看见了更为原始的耕作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原来他们的耕作方式也是逐渐进化起来的、进步的方式。

  这种抛荒的做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每一年都要更换土地,意味着不断地迁徙,同时,也要耗费掉很多很多的土地。

  不断地砍烧、播种,然后舍弃。

  当时间推移,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他们的土地真的还会足够使用吗?

  天幕缓缓地往下述说——

  【在这个时期,只有刀斧、尖头木棒之类的简单农具,用于砍伐林木、挖眼点种。至于锄、犁这些翻土工具,自然也是尚未出现。】

  【在农业发生之初,我们一般都要经历这些刀耕农业的阶段。】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我们开始懂得在播种之前,要先翻土、将土壤翻松。锄、耜这一类的翻土工具,也就被创造出来了。】

  春秋时期,人们看见这些忽然有些释然。

  先前总觉得,自己的时代比不上后世。但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后世的往后,还有后世。

  比起原始农业的那些时候,他们至少已经发展出了锄、耜这些工具,懂得要翻土了。

  那些只会用刀斧、尖头木棒的“古人”,看他们肯定也是如同神仙一般吧!

  【这种“翻土播种”的方式,叫做熟荒耕作制,同样也是“撂荒制”的一种。在这种方式里,一块林地砍烧过后,已经可以种植若干年,而后再抛荒。】

  【从最初的砍烧林木,到这里的土地加工,便到达了“锄耕农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从迁徙不定,过渡到了相对定居。】

  【至此,种植业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同时畜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后来,从虞夏开始,原始的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的农业。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这两种“撂荒制”的耕作制度,也转变为“休闲制”。】

  【我们所说的休闲制,是指一种轮种、轮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耕地实行有次序的、短周期的轮种、轮休。】

  春秋时期,孔子的手上拿着一本纸质的、线装本的书籍,封皮处写着一个“诗”字。

  这本书,便是后世的《诗经》。

  孔子一丝不苟地听着天幕的叙述,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这里所说的耕作的“休闲制”——

  他大概可以理解。

  若要按照他们春秋时代的说法,结合后世的划分,那么菑就是所谓的休闲田。

  他们还有新、畬,这两者分别是开种第一年的田、开种第二年的田。

  他们这样种田,每三年一个循环。

  颜回的手中,则是捧着一本《周礼》。他看见老师点点头,自己也点点头。

  后世所谓的“休闲制”,他认为便是书里的“一易之田”“再易之田”。

  这二者,便是种一年、休一年。

  种一年、休两年。

  【从“撂荒制”转变为“休闲制”,土地无法像以前一样,凭借自然的过程来恢复。】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古人采取了新的措施,他们在夏秋冬这三个季节的时候,将“休闲地”的草木芟除。】

  【芟除的草木晒干烧掉之后,还要将雨季的水潦,引入田中浸泡。】

  【这就是所谓的“烧薙行水”,可以促进土地的恢复,还能减少来年开耕之后的杂草。】

  春秋时期,孔子依然点头思索。

  烧、薙、行、水。

  在周礼当中,便有“薙氏”一职,

  掌管、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

  【从战国时期开始,“休闲制”的耕作制度,又逐渐演变成了“连种制”。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连年种植的耕作方式。】

  战国中期。

  魏国:连年种植?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方式吧。

  他们实行的,就是“连种制”。只有土地贫瘠的一些地方,才会采用“休闲制”。

  有些农户看着天幕的叙述。

  他们实行“连种制”的地方,每户分配百亩份地。实行“休闲制”的地方——

  则有两百亩之多!

  【至于汉朝,我们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这时候的农田,通常一年一熟。】

  【只有那些因为耕作不善、而导致土地衰退的田地,连续两年长不好庄稼的那种,才会让它休闲一年,让这片土地自己恢复一下。】

  汉武帝:没错!到了朕这里。

  人类,已经发展得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