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作者:衣青箬      更新:2023-06-09 21:15      字数:5229
  第110章 一个时代之后李定宸又问王霄可有推荐给自己的人才,这是每个老臣告老、病故之前都有的旧例,毕竟他们也有的是门生故旧,为朝廷忧劳一辈子,皇帝照拂一下也是应有之意。虽然王霄如今的身份是罪臣,但在李定宸心里,显然并不如此认为。既然接见了他,自是要问一问。但王霄却没有插手此事的意思了。李定宸这个皇帝太有主意,王霄深知,自己走后皇帝必然会大展拳脚。他既然连首相的位置都让了出来,又何必还在这些事情上掣肘?没退这一步的时候,李定宸不管做什么,他作为首相,都要放在心里反复思量,必要时就得站出来出声反对,不能任他胡来。那时他心里还存着一点能改变皇帝的心思,但眼看这些年过来,王霄心里那一点期望便也渐渐淡了。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走得如此干脆利落。如果不是他自己配合,单凭李定宸要扳倒他,怎么可能如此轻而易举?甚至就连现在这个结果,或许在李定宸的意料之外,但王霄却是早有准备的。他在朝多年,虽自问无愧于心,但到底树了多少敌,别人不知道,王霄自己却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以前一直不敢退,固然是因为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也是因为离开这个位置的后果,他或许承担不起。要不是皇帝对朝堂掌控愈深,要不是自己主动退却换来了皇帝的一点亏欠之意,愿意既往不咎,此事哪有那么容易就了结?归根到底,王霄对自己这个学生,可谓是知之甚深。正因为知道李定宸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他从容算计出来的这个结果。而既然有了这个尚算满意的结局,他也就不会再去蹚浑水了。因此面对李定宸的询问,只是摇头微笑不语。李定宸情知从他这里再问不出什么来,便也不再多言,说了几句闲话,便让人将他送出去了。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王霄走到门边。外间的大力将军适时推开殿门,四月的阳光从门口照进来,将那一方小天地照得亮堂堂的。王霄就站在这光明之中,缓步而出,渐渐走到那阳光里去了。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宫里回到家,王霄立刻召集家小,匆忙收拾好行李,没有任何耽搁就出了城。这个时候,京中最灵通的人也才刚收到他从大理寺的监牢中出来,入了宫的消息。而等皇帝单独召见他密谈了小半个时辰的消息传出来,有人察觉到皇帝并没有厌弃他,想再过来卖个好,结个善缘,或者商量一下送行的仪程时,却发现这座相府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朝廷赐下来的杂役,正在清理洒扫。而王霄此刻,早已在驿递的护送下出了城门。家人们都在掀着帘子,回望这座生活了几十年的西京城,但王霄却端坐马车之中,并没有半点徘徊不舍之意。马车往前行了一段路,就到了城外著名的送客亭。这是一段长亭,京中送行者往往会等在此地,制备酒菜,待宾主尽欢之后,写诗作文,依依惜别,时常传为佳话。但王霄走得如此匆忙,本来就是为了避开这些俗事,因此也没想过会有人来送他。马车停下来时,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车夫掀开帘子,朝他道,“相公,前头长亭里有人,像是冲着咱们来的。”京中每日有哪些官员离开,别人不知道,这些驿递却是消息最灵通的。今日除了王霄之外,并无外臣离京。既然如此,此人等在这里,就必然是来送他的了。“好灵通的消息。”王霄道,“那就下去看看。”他下车的功夫,亭子里的人也迎了过来,两厢厮见,王霄不由微微蹙起眉头,“怎么是你来了?你从何处得来的消息?”“恩相忘了?弟子如今在御史台任职,此次三司会审,最后的结果报上去,弟子自然也会收到消息。本是要去大理寺门口迎奉,却又听说宫中召见。”余敏程说到这里,微微一笑,“弟子一猜就知道,恩相出宫之后必然匆忙离开,便索性携了酒菜,等在这里。”顿了顿,见王霄眉宇间仍是不能舒展,便只得又道,“恩相请放心,京城虽然人多口杂,但这长亭却荒僻得很。弟子出来时走得隐蔽,不会有人发现的。”王霄轻轻叹了一口气,道,“也罢。”他哪里是怕京中其他人知晓,只是怕宫中那位知道了,又会多心。毕竟他才在李定宸面前表示了没有掺和之意,转头又跟余敏程私下见面,毕竟不妥。何况他之前让余敏程上书揭发自己,本就有撇清关系的意思,如今他这一送,之前那些安排就都白费了。但是考虑到李定宸未必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如今有驿递在侧,该不该知道的,也免不得会知道,他反而放开了。两人坐下来用了些酒菜,余敏程不由嗟叹了一声,看向王霄,“恩相……”“这两个字,往后可收起来了。”王霄阻止道。余敏程微微一顿,只得道,“恩师。”他深吸了一口气,“恩师就这般出京,着实让学生……”只要在京城略有些名声的官员,哪个离京的时候不是一堆人过来相送?王霄这样的身份,本该更风光,更热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低调得没有任何人知晓。“身外之物罢了,何必在意?”王霄道,“老夫这一生,想得的都已经得了,没得到的都是我不想要的,便足够了。”跟余敏程想法一样的,还有另一个人。当颜弘在王霄的家乡接到风尘仆仆的一行人,看到王霄第一眼,便忍不住跪了下去,声音哽咽道,“恩师清减了许多。”又看向他身后的队伍,“如此轻车简从……”“这已经很好了。”王霄抬手把人扶了起来,“走时有人相送,到了有人相迎,还有什么不足?”颜弘很快就收敛起情绪,先将驿递的人打发去了驿站安置,这才领着王霄入城,去了自己为他租下的院子。这是一套三进的院子,还带这个花园,虽然地处闹事之中,却也算是闹中取静,适合读书消闲。颜弘的意思,是让王霄在这里住一阵子,休养好了之后,再考虑别的。然而王霄只看了一眼,便道,“不需如此。老家还有几间茅屋,想来这些年你也翻修过,直接去那边住了便是。何况我住在城中,也不方便。”本地也算人杰地灵,出过不少官员,自然也出了几个世家。王霄住在城中,他们是必定会来拜望的。去了乡下反倒清净些。何况李定宸虽然对他表示了信任,但若他回乡之后一直高调结交党羽,只怕又会刺了朝中某些人的眼。颜弘闻言忍不住道,“难道便是回了乡,也不得自主么?”王霄当年给他谋了此地的官职,未尝没有安排后事的意思。如今有自己在,恩相本该安安稳稳的度日,不需要在为这些事发愁。何况只是住在城中,何至于……“一日在朝,就是一辈子在朝。”王霄大笑道,“便是我无心,也有人会担惊受怕。”见颜弘面露担忧,便又道,“你也不必如此,自古以来,位高权重、权倾一时者,皆少有善终。老夫能全身而退,已然知足了。别的实在不必多想。我清净了,陛下就清净,便能让我更清净,岂不好?”“那恩师闲暇时打算做什么?”不出门交游,不在家待客,岂不是冷清至极?王霄道,“前朝司马君实耗费十年之功编纂《资治通鉴》,此后便为历代君王必读之书。老夫虽不才,也愿效仿前辈们,也在家编一部书出来。纵使后世不传,留着自己赏玩也好。”颜弘见恩师的态度比自己更加豁达,这才略放下了心,先安排王霄去沐浴休息,又着人准备接风宴。……一个时代的结束,听起来很波澜壮阔,但放到当下来看,其实影响并不大。王霄离京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朝堂上很快就有人蠢蠢欲动,预备填补他离开留下的位置了。所以李定宸每天都能收到不少关于此事的奏折,有人直言朝政繁杂,内阁需要再添人,有些则更委婉,只是探问他的意思。毕竟内阁虽说员额四人,但历来很少有满员的时候,多是两三人。越罗见李定宸将这些奏折都留中,便问,“陛下暂时不打算给内阁添人了?”“已经够用了。”李定宸道,“再说,如今内阁的局面,杜卓华是王霄一党,纵然朕没有因为王相的事牵连,想来他总会识趣些。另外两人,多是看朕的意思办事。如此,将来朕也好提那御驾亲征的事不是?再添了新的人进来,谁知道又会如何?”没准新来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争权夺利,又折腾出一番事情来。所以,在御驾亲征成行之前,李定宸都不会考虑添人的。第111章 天子耳目其实从李定宸的角度来说,趁着王霄刚走没多久,内阁的局面还不稳定的时候提出御驾亲征,才是最容易成行的。奈何打仗这种事,他想打,也得有人配合不是?朝廷是正义之师,讲究个师出有名,不可能好端端的就把军队拉出去打谁,须得别人来犯,然后他们反击回去,才是正理。偏偏近来九边安稳,便也只能暂且将这种想法按捺住。让国内再安安生生的发展一阵,积攒些家底,也是很有必要的。何况孩子们都还小,尤其是年年,正是一天一个样的时候,李定宸也舍不得抛下他们离开京城。所以他兀自对着知政殿中那副盔甲发了两夜的呆,到底还是没让人取下来给自己换上,而是将脑海中纷杂的念头都按了下去,而后继续去过按部就班的生活。不过在那之前,还有一个人要处置一下。余敏程送别王霄之后,情绪一直不怎么好,就连本职工作,也显得有些懒散。却不料这一日,正在衙中做事,便听得有内侍来宣旨,道是唐时有采风使,为天子耳目,巡查地方,如今欲重置此职位,借重于他,令他查访各地山川地理、水文环境、风土民情等,使皇帝能于宫中知天下事。这道莫名其妙的圣旨,以及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官职,着实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皇帝究竟想做什么。采风使这个官职,说起来好听,为天子耳目,巡查四方,但实际上就是没有任何权柄。毕竟朝廷如今已经有了十三路监察御史,根本不需要再任命职能重复的官员。何况圣旨里也写明了,要他查访的不是各地官员如何理政、百姓是否安居,而是风土民情山川地理,这就更与权势扯不上边了。一时间,御史台中的官员都不知道是否该开口道贺。有与余敏程亲近的,已经拉着内侍打听起来。但能在御前当差的内侍们久经训练,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到底也没被他们探问出来,皇帝究竟为什么要下这么一道圣旨。倒是问出了一点别的,“陛下有交代,事关重大,请俞大人即刻出京,不必陛辞了。”这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脸上的表情就变了。原本这道圣旨还是祸福难料,加上这句话,那就是祸非福了。按照惯例,出京的官员,若是品级很高或者身负重任,离京前皇帝必然要召见一番,面授机宜。这种见都不见就把人打发出去的做法,显然就是不待见他。于是各人收起了热络,客套几句,便都纷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继续忙碌了。余敏程倒还算镇定,领了旨意,谢了圣恩,便准备回家去收拾行李了。几位平日与他来往频繁,关系亲近的同僚跟了出来,纷纷出言询问,“此事俞兄心中可有章程了?”“无非是圣命而已,照做便是,能有什么章程?”余敏程笑道。“这好端端的降下旨意,难道俞兄也不知道是为何?”又有人问。余敏程一笑摇头,“若是知晓,我也就不会接到这旨意了。”众人只得叹息一番,因为皇帝要求他即刻出京,其他人又要当值,不能相送,只好在此辞别了。余敏程出了宫门,骑上马回家,心里对这件事,其实是有几分猜测的。是他第一个上折子弹劾王霄,最终成功将人拉下马来。不管这件事究竟有多少内情,皇帝恐怕都不会看他很顺眼,想把人打发出去,也是有的。倒是采风使这个官职,很有意思。如果皇帝只是想眼不见心不烦,那么直接将他外放即可。既然没有这么做,采风使这个官职,就必然还有别的玄机。只要弄明白这一点,自己未必不能再回京城。可惜到底还是恶了皇帝,没有陛见时面授机宜,许多事就只有自己揣摩着做,却是要多费几分精神。他一路琢磨着回了家,收拾好行装,便直接打马出城去了。李定宸在宫中收到他已经出京的消息时,已经快到晚膳的时间。他这会儿难得空闲,便将小女儿抱在怀中,考问大儿子的功课。听得内侍回报,只淡淡一哼,“还算识时务。”越罗在一旁笑道,“陛下既然欣赏他,又何必做出这样的表情?”“朕不过看他还有几分才干。”李定宸道,“只是心思太多,自以为聪明,总想走捷径,却是不可取的。朕如今就是要磨磨他这个性子,若是他真能耐得下性子去做这个采风使,将来未必不能大用。”越是只是看着他笑。李定宸被她笑得不自在,便住了口,问道,“皇后这是在笑什么?”“只是突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儿,陛下都已经能如此褒贬朝中俊杰,说得头头是道了。”几年前,他自己还是个冲动易怒,静不下来的人呢!“不过年少荒唐,阿罗总记着它做什么?”李定宸闻言不由赧然,面上露出几分羞怒的薄红,“难道还不许朕长进么?”越罗见状,脸上的笑意更深,“有长进自然是好事,但我却觉得那时候的陛下心性纯质,十分可爱。”李定宸忍不住咧了咧嘴,耳根越发红润,偏偏面上还要压着,竭力拉平了嘴角,故意摆出一脸正经与严肃,“难道朕如今就显得面目可憎了?”“陛下如今成熟稳重,思虑周全,行事大气,有英雄气概,又与从前不同了。”越罗大方的夸赞道。李定宸心下得意,面上也带着受不住的笑意,只低着头看手中的纸,一只手将女儿搂紧,口中轻斥道,“孩子们还在呢,胡说八道什么?可还有一点半点为人母的庄重?”年年生得比冬生还壮实,虽然才五个月,但已经很有力气了,被李定宸用力搂着,觉得有些不舒服,就举起小手啪啪啪地拍打他的胳膊,竟将皮肤都拍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