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作者:歪脖铁树      更新:2023-06-06 18:43      字数:4622
  小哥儿家在城中数一数二,不但家财万贯,更有当官的叔叔辈,可以说是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爱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可自从丹县出来土豆片等等,小哥儿就经常吃,到现在都还没吃腻。这东西瞧着普普通通,但就是叫人吃不腻 ,天天吃都行。那些个山珍海味,要是天天吃,要么吃腻了,要么得大补的流鼻血。其实许多眼光毒的人已经发现了,柳爻卿弄出来的吃食,用的都是最寻常的东西,而且还是天天吃的主食。土豆天天吃也能填饱肚子,跟粮食差不多,所以怎么吃也不会补得太过,反而跟正经吃饭差不多。这就是柳爻卿的高明之处,用最寻常的东西,做出最不寻常的事情,却没有改变那种最寻常的东西。像是一些点心,味道自然也好,甚至比土豆片更好吃,但要么糖多,要么油多,要是天天吃月月吃,就算不吃腻,也得吃成大胖子。东西都是好东西 ,但就是不能像土豆这样吃的太多。“咱们比不得,比不得啊。”“更是想不到、想不到啊。”“若是我等能想得到,那还在此?”几个气势十足的汉子互相对视一眼,都是哈哈一笑,对此事是彻底看开了。天底下也就出了柳爻卿那么一个能人,还背靠皇家,旁人想见一面都难,更别说别的了。哪怕是心中妒忌,甚至是仇恨,也只能放到一边,堂堂正正的做自己的生意,过自己的日子,因为柳爻卿跟他们不一样,他不单单是做生意、过日子,而是在改变这个天下。晚上天都黑透了,村里还有不少人家点着灯。宋水祥在村口跟真哥儿分开 ,走了几步看到自家点了灯,顿时微微皱紧眉头。他娘眼睛不好,晚上从不点灯,这会子肯定是来人了。以前家里穷的叮当响,饭都吃不上,宋水祥也没见着家里来过人,现在倒是好了,不但村里人隔三差五上门,就是媒人都天天来。‘吱嘎’一声,宋水祥推开自家大门,抬头往屋里看去。“弟弟你回来了。”从屋里出来个脸上下尖,中间鼓的妇人,笑嘻嘻的出来,见着宋水祥手里的包袱,伸手就要拿,“我来拿。”宋水祥躲开妇人的手,快步走向屋里,看到他娘好好的待着,这才松了口气,但还是没说话。“祥哥啊,这是你姐姐,你咋不认得了呢?”老妇脸上露出笑容,道,“你姐姐难得来咱们家一趟,快做些好吃的。”“我去烧饭。”宋水祥板着脸。家里的屋子今年翻修过,还是真哥儿过来张罗的,这会子宋水祥晌午拿来的菜给了真哥儿一半,碗里就剩下一小半,他和老娘再回来炖了土豆吃是够了的。多了个人,宋水祥就多洗了个土豆。妇人瞧见了,道:“你们怎么还吃土豆?我看着家里的屋子都是好的,娘和兄弟你身上的衣裳都是新的,为何不吃点好的?”宋水祥不说话,土豆洗干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放到锅里,又打开包袱拿出碗里的小半碗肉倒进去。是饭堂烧的红烧肉,一块足有二指宽,极大,肥瘦相间,此时已经凉了,但香味还是叫妇人猛的咽了口口水。“有肉啊。”妇人讪笑道,“我来帮着烧火。”烧好饭,宋水祥沉默地吃了饭,并没有跟妇人说话。那妇人尴尬,主动站起来道:“我去洗碗。”等妇人走了,宋水祥才说:“姐姐嫁过去这么多年,从没回来过,不就是嫌弃咱们家穷。当年她出嫁,把家里的家底都掏空了,娘的棺材本也没落下,这回娘怎么叫她进门?”当时妇人出嫁,非说自己嫁妆带足了去婆家有底气,可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过。前些年宋水祥跟老娘在家里差点饿死,也没见着这个姐姐回来帮衬半点,这会子定然是听说他在丹县做工,所以才来了。“她来带了什么?”宋水祥问。老妇一脸尴尬,指了指墙角道:“说是带了一斤白面。”宋水祥过去看了眼,道:“那白面都长虫了,怎么吃?她还跟你说啥了?”“说是叫你跟丹县那边的管事说说,能不能叫她也去。”老妇探口气道,“你姐姐也是苦命人,她在家的时候就会好手艺,做饭干活样样拿手,你就帮着说说吧,到底是亲姐姐,以后还能互相帮衬着点。”以前宋水祥老实,眼睁睁看着亲姐姐出嫁把家里掏空带走,他当时还觉得这是正常的,此时却板着脸,一脸不悦。虽然是跟着苏七运送东西,干的都是力气活,但每天耳濡目染的,听着其他汉子如何,听着管事们如何,宋水祥心眼是比以前多了。“方才娘是不知道,碗里就那么些肉,她全都舀自己碗里,你碗里都是土豆。”宋水祥道,“丹县做工的都是什么人娘怕是不清楚,以为谁都能去。就我这样的,现在去连门都进不了,也就是当初运气好。丹县那些做工的汉子、哥儿,都识文断字,说话做事有条理,反正不会把肉都自己吃了,叫亲娘吃土豆。”“娘乐意这样。”老妇赌气道。显然多年未见女儿,老妇心里高兴,想叫宋水祥帮衬着些。“我不跟你犟。”宋水祥不说话了,自去歇息。妇人晚上跟老妇一起歇息,说了许多话,把老妇哄的心情一时好一时又觉得闺女受了委屈,心中打定主意要叫宋水祥照应照应妇人。天还没亮宋水祥爬起来,准备去灶房煮鸡蛋,一般都是煮三个,老娘一个,他拿两个 ,到外面再给真哥儿一个。屋里的鸡蛋动了地方,其他地方也都动过。宋水祥皱眉,把银钱、粮食等等都藏好,这才拿了四个鸡蛋去灶房煮。到了外头遇着真哥儿,宋水祥递过去一个鸡蛋,脸色还是不太好看。“咋了?”真哥儿递过来一张面饼,里头是糖馅儿的。“就是……”宋水祥心里憋闷,便把家里的事儿说了。“这有啥。”真哥儿道,“回头你再看看家里的东西少没少,叫你娘自己琢磨去呗。不过她这样的,反正饭堂绝对不敢要。”第191章“咱们丹县的人,哪天回家没有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就是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这回也得闻着味儿回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真哥儿道,“我可得跟你说清楚,你那个姐姐我不看好,以后来往可以 ,但可不能干傻事,要不然咱俩就掰了。”真哥儿是饭堂的管事,不知道有多少人给他说媒,就是镇上的地主老爷家的少爷都有来的,反正真哥儿是不瞅着找汉子。“我定然不会叫她赚了便宜。”宋水祥想到当年自家被亲姐姐掏空,穷了这么多年就心里堵得慌。这事儿甭管是真哥儿还是宋水祥,都没有瞒着人,很快许多人都知道这事儿了,也给出了不少主意,就连柳爻卿都听苏七说了。“谁家没个这样的亲戚。”柳爻卿道,“这就跟家里的木桶坏了似的,有些人不修补,依旧用坏了的木桶打水,每次都要洒很多,还打不了多少水,更是出了力气;有些人修补木桶,打水多,力气也没有白费;还有的人用坏了的木桶找人换了新的木桶;更有人直接把木桶扔了,叫家人买新木桶……”“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自己的选择。”最后柳爻卿道。话听着挺有意思的,听到的人都忍不住想,若是自己家的木桶坏了,或者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应该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的日子?等想了半天才猛然反应过来,原来自己过什么日子是自己选择的。此话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外面,就有不少人闲聊的时候也说,待客的时候也说。便是什么都不懂的妇人,也要说上几句,此时不懂,往后总有一天能懂。晚上再回家,宋水祥不动声色的各个屋子都去了一趟,发现很多地方都动过,就连院子里的地都被挖开过。屋里的土豆和玉米都动过手脚,还少了一点。“晌午我做的饭。”妇人笑道,“你给问了?我做什么都行,不会的话还可以学,这有什么难的,别人会我也能会。”“今晚吃了饭,明天一早你回去吧。”宋水祥道。“怎么了?我好不容易过来看看娘。”妇人脸色一变,回头便跟老妇说道,“我还想跟娘多亲近亲近呢,这怎么就……”“祥哥,你问了管事了?”老妇更了解儿子,这么问就知道他肯定是没有问的,便加重语气道,“你就是不想帮忙,你姐姐也得在家里多住几天,我还没亲近够。”接下来宋水祥没再说什么,只是把家里的东西都收拾到他那个屋里,等第二天早晨出门前,宋水祥给屋子上了锁,晌午饭用的粮食和鸡蛋都单独拿出来放到灶房里 ,这才出门。等晚上回来,老妇对着宋水祥劈头盖脸道:“你怎么上了锁,你姐姐进去拿粮食做午饭都拿不到。”看了眼妇人,宋水祥问:“娘你没吃饭?”“吃了,门叫我找人砸开了。”老妇道,她觉得儿子跟自己生分了,竟然把东西都锁起来,这是信不过她这个当娘的?“那娘跟我来屋里。”宋水祥道 。妇人想跟着,被宋水祥冷冷地看了眼,心中顿时冰凉,一时间没敢上前。屋里,宋水祥把自家放银钱木盒拿出来,递到老妇手中,道:“咱们家统共只有四百一十九大钱,现在就剩下三百一十九大钱。家里的土豆和玉米都少了很多。而且早晨我出门之前,拿了粮食和鸡蛋放在灶房,就是三五个壮汉一顿饭都吃不完。娘,你好是还听她说话,那往后家里的东西我就不叫你插手了,我管着。”老妇身体僵硬,过了吃不饱饭没有银钱的苦日子,她把银钱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年前翻新屋子,宋水祥积攒的工钱差不多都花完了,老妇心疼的好几天没吃下饭,这会子双手颤抖的摸着一个个大钱,竟是真的少了一百。“作孽啊。”老妇道,“你姐姐莫不是有什么苦衷……”“你拿了我家的银钱,交出来。”宋水祥不理会老妇,径直到外面跟妇人说。妇人神情慌乱,道:“我哪会拿什么银钱!你既然不欢迎我,那我现在就走!咱们这么些年没见面,竟是落得这样的下场。”一边这么说着,妇人竟是流下眼泪,叫人瞅着还以为她受了多大的委屈。邻居听着动静过来,便道:“祥哥,这是怎么了?有什么事大家坐下来慢慢说 ,何至于这样。”宋水祥谁都不理 ,进屋翻出妇人的包袱,直接打开,里面没见着大钱。“祥哥诬赖我啊。”妇人哭喊道,“我好歹也是这个家的闺女,就是嫁出去了也不能忘了自己是谁啊。家里的银钱就是放在桌上我也不会拿。”包袱里没有东西,却沉甸甸的,宋水祥拿了剪刀,一点一点的剪开,露出缝隙里的大钱。这一手叫邻居看的目瞪口呆,原本还同情妇人,以为宋水祥在丹县做工,觉得自个儿身份水涨船高,看不上原来的亲姐姐了。那妇人一句话还没说完,硬生生卡在喉咙里。“这两天家里少了很多粮食,都叫她偷吃了。”宋水祥道,“我把银钱锁在屋子里,她蒙骗我娘,叫人砸开门,拿了银钱。欺侮我娘看不到,把大钱缝到包袱里。你可别说这些银钱都是你的,我的银钱我自然能有辨认的法子。”事情说明白了,宋水祥还是照常做了晚饭,三个人吃了。第二天一大早,妇人便黑着脸走了。老妇难受的三天没吃好饭,宋水祥也没全解什么,这回要不是他态度强硬,怕是家里的东西都得叫那个亲姐姐一点一点全部搬走。因为宋水祥这些人每天去丹县,能够见着管事,还能偶尔见着柳爻卿,许多人都打他们的主意,想叫问问能不能去丹县做工。平时不来往的突然上门,这种的就算带着人来丹县,进了大门,柳爻卿也不会收。“咱们也不是什么人都拒绝。”柳爻卿道,“真哥儿带来的一个亲戚就很好。”真哥儿家里兄弟多,吃得多,爹娘拼命干活也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要不是后来有了玉米和土豆,真哥儿几个弟弟还不一定能养活的了。最困难的那几年,家里天天清汤寡水的煮粥,喝一肚子也不觉得饱。就有个真哥儿亲娘的远方亲戚,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是两家多少年来往的关系,年年都互相走亲戚,比旁的亲戚都亲近,那家也穷,但比真哥儿家好一点,从牙缝里挤出点吃的送来真哥儿家,说是给几个小孩子吃 ,总得把苦日子熬过去。也就是靠那亲戚家,真哥儿几个弟弟才能熬过来。这会子真哥儿成了管事,那亲戚倒也没求上门,还是真哥儿叫人捎信,带了亲戚家的榴哥儿来丹县,叫柳爻卿看看。榴哥儿头一回见这么大的场面,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