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
作者:刀豆      更新:2023-06-05 10:26      字数:3528
  他站起来,走到床边去,宏儿正在被中酣睡。拓跋泓居高临下地看了一阵,感觉宏儿模样很像他,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跟自己很相似。他对这个儿子是很满意的。冯凭也走上来,站在身后。拓跋泓轻声道:“朕回去了,太后也早些休息吧。”冯凭道:“皇上去吧。”拓跋泓转身离去了:“朕去了。”冯凭目送他背影消失。刘温不肯去长安,闹起了病,说是下不来床。拓跋泓本是有些生气,不过左右又建议说,不好从朝中调派人下去:“毕竟,朝中的官员,也不熟悉地方事务,去了也难办。不如从地方上,其他州郡转调一些熟悉事务,有经验的官员。空出来的位置,朝廷再调人去填补就是了。这样比较容易。”拓跋泓接纳了此议,遂从地方调派。剩下的就归拓跋泓忙了。冯凭也关心着他此事件的进展,然而不足两个月,矛盾就爆发了。拓跋泓派去长安的官员,和高曜发生了尖锐冲突。那高曜胆大包天,竟然找了个罪名,将人给杀了。这已经是□□裸的造。反,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四月,拓跋泓再度出京,御驾亲征,这回打的是高曜。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再度担当起监国的重任。朝廷这一摊子,再次甩给几位辅佐监国的大臣。战争是避无可避了。冯凭这次也担当起听政的事。拓跋泓离京的第三日,深夜,杨信入殿,手呈给她一封密信。“娘娘,是从长安送过来的。”冯凭正靠在榻上发困,手抚着猫儿的皮毛:“高曜现在已经造。反了,他给我来信干什么?这是要让我里通外敌?”杨信说:“臣没有打开看,不过信是秘送的。”冯凭抬手,接过那封藏在竹筒中的秘帛,展开看。杨信立在一旁,道:“他说什么?”冯凭笑道:“他让我跟他合作。”杨信说:“怎么合作?”冯凭说:“废了拓跋泓,扶太子登基。他可以助我一臂之力。只要我能发动政变,控制住京中,宣布太子登基,他会联众响应,届时替我拿下拓跋泓,稳定局面。”杨信说:“娘娘怎么想?”冯凭说:“我的确想。”她顿了顿,淡淡道:“但这个高曜,我信不过他。反复无常,诡计多端的东西。我跟他合作,摆不定与虎谋皮,到头来还是被他算计了。他对我能有什么好意,不过是想利用我,回头倒成了他的傀儡。我怎么能跟这种人联手,引狼入室。”杨信说:“娘娘考虑的周全。”冯凭说:“我也不想天下说我是背叛了拓跋氏的奸贼。一旦担上这个名声,可就没有回头路了。”杨信说:“娘娘说的对。”他道:“那这封信,娘娘打算怎么办?”冯凭道:“倒可以利用一下。”她问道:“那派来送信的人呢?”杨信说:“被臣拿下了。”冯凭说:“你可召见一下太子和众臣。”杨信当真就去,很快召见了太子,和朝中几位担任辅政的大臣。不一会儿,拓跋宏来了,高盛,元子推等人也来了,济济一堂。宏儿不解她的目的:“太后。”冯凭此时站在殿中,命杨信,将那封书信,给诸位大臣以此传阅。众人挨个挨个地看过去,都有些心惊肉跳。一圈传完,寂静许久,冯凭道:“你们有什么看法吗?”众人面面相觑。冯凭说:“这封信,是从长安送过来的,事关太子和我的清白,所以我才召集诸位,将此信给诸位观看。”拓跋宏听到太后提起他,心里有点惴惴的,又不知是什么意思,只是呆呆地看着她,眼睛睁的大大的,满脸懵懂。冯凭道:“我不知道高曜有没有给诸位送过类似的信,也不知道这京城,有没有旁的人,私下与他勾结的。不过,我在此必须提醒诸位,不管皇上此政是否草率,高曜公然地对抗朝廷,已经是无可饶恕的叛臣了。谁若是与他勾结,就是在通敌叛朝,罪在不赦。”他让杨信,将那使者带上来:“今后再有这样的奸细,一并处置了,或移交刑部。眼下非常时期,朝廷应当加强人手,各城门增强巡逻,谨防这些奸细混入。”众臣连忙称是。冯凭当众,将那封信投入火炬中,很快,信纸随着火苗化为了灰烬。“此事不宜对外张扬,有损皇上的威望,各位只心中牢记便是。”众臣齐声,再度应是。冯凭看到诸臣一派膺服,示意结束,让众人散了。高曜那边,没有收到太后的回音。他估摸着,太后是拒绝了。这个女人,沉着稳重,倒出乎他的意料。换做常人,和拓跋泓如此敌对,趁着这个机会,肯定会和他合作的。但是皇太后拒绝了。事情有点麻烦。但是没有别的办法,打还是要打,不打,就是别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太后不合作,他也有准备,只要能打败拓跋泓,他可以逼她合作。他自然是当不了皇帝,但是要扶持一个毛头小儿还是不难的。太子才五岁,正可掌控。他琢磨皇太后的心思:当初李益也没说过,这个女人这么不好对付啊。第110章 番外三年前, 在长安。某个夜里, 高曜和李二公子谈话, 谈起朝中事。李益不无提醒地说:“各地宗主、都护,执掌兵权,坐地为豪强, 正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朝廷一直有意要拔除此患。而今圣上也是个头脑英明, 雷厉风行的, 将军有想过, 有朝一日他拿你等开刀,要削夺你的兵权, 将军该怎么办吗?”高曜说:“皇上?我看皇上年纪还小,当不会有这个想法吧?”他说:“我倒是担心太后。”李益摆摆手:“不,你错了。”他道:“太后是不会做这种事的。以我对她的了解,太后为人处世, 刚中带柔, 看似果断, 实则小心谨慎。她不会做这种犯众怒的事。可皇上就说不定了。当今圣上, 野心不小,你该担心的是他。”高曜说:“你有什么想法?”李益建议说:“真有那时, 为了自保, 唯有弃旧君,立新君。”高曜说:“哪个新君?”李益说:“李夫人所出的皇长子,而今在太后身边。太后为了抚养皇子而罢令, 他肯定会被立为太子的。”高曜想起听闻的一些流言蜚语,道:“我倒好奇,李夫人这孩子,真是李夫人生的?我怎么听说,这孩子其实是太后所出,只是放在李氏名分下,太后是为了娩乳才罢的令……。”李益听了,很无语的样子,斜了眼睥睨他:“先帝死了这么多年了,太后哪去生个儿子,梦里神交的?”高曜道:“她跟那位啊,你在京城,天天出入宫,你不知道?”李益白眼道:“我天天上朝,可没见她什么时候大过肚子。”高曜道:“看来还真是谣传啊?”李益道:“谣传不谣传我不知道,不过这孩子,千真万确是李氏所出,千真万确是将来的太子。我朝的惯例从来,立长不立嫡,更何况,这孩子还是太后亲手在抚养。”高曜说:“你说的有理。”李益道:“若立新君,新君年纪尚小,不能亲政,届时由太后辅政。太后毕竟稳重老成一些,只要她主事,不会对你们太刻薄的。”高曜心中想的是 ,幼儿妇女,毕竟比青壮的男子更好掌控一些,李益这话说得对。李益在长安呆了约摸一年,高曜和他成了好友。对于李益和太后的绯闻,高曜是听过一些的。不过,听归听,高曜始终是不大相信,觉得这只是传闻。太后年纪轻,思春是正常的,李益这人相貌长的英俊,那年轻皇太后,天天看着这么英俊的臣子在面前晃,能没点红杏出墙的心思么?换了他他也出啊。但李益,这么正经严肃的一人,从来不拈花惹草的,跟他夫人一直感情又好。说他跟太后有那啥,高曜打死都不信。就算有,人家肯定也是被逼无奈的。高曜觉得,肯定是皇太后垂涎李大人。出于对朋友的尊重,他也没有问起过李益这事,偶尔谈话时谈起皇上、太后,李益的神情,也没什么异常。高曜便心里认定那些传言只是些捕风捉影的绯闻了,毕竟么,哪个美男子身上没有几件绯闻。高曜是真心同李益交好,这人相貌美,性情也好,做事风格跟他也合得来。难得的朋友。后来李家遭难,他心里颇惋惜。拓跋泓要削除宗主兵权,他想起李益的话,只是皇太后并不肯跟他合作……时间再往前推两年。李益走出宫门。他心事疲惫已极,人像一片悬挂在树枝上,摇摇欲坠的枯叶。眼睛痛,口干舌燥,双腿沉沉像被人抱住似的,身体又仿佛在云中漂浮。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踏足这皇宫了。终于还是到了这个地步。他想不出什么,只是觉得心有点麻木。爱情,爱到最后成了这般难堪的样子,相对怒目,已经无法收场。他太累了。他怀疑自己已经糊涂了,说了什么糊涂的话,做了糊涂的事。是不是错了,不该来求她,让她放过慧娴?是不是他真的做的过分了?他不愿让她伤心,她不能让她伤心。她已经伤过一次的心了,他不能做那个第二个往她心上扎刀子的人。他头昏脑涨地想:我这究竟是怎么了……他想要水,想洗洗脸,他想睡个觉,好好清醒清醒,也许睡一觉起来,他会想到别的办法,也许醒来,他会知道该怎么选择。他腾云驾雾似地出了宫,腾云驾雾地上了马车,腾云驾雾地回到家中。他听到家人的哭嚎声,在堂屋里,一家上下的人全围在那哭,屋里停放着一具尸首,用白布裹着。他走进人群,揭开那遮布,看到熟悉的脸。慧娴。他心里还是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