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节
作者:海的挽留      更新:2023-06-04 01:38      字数:4376
  稳婆缓了口气,才道:“母子平安,殿下安心。恭喜殿下,娘娘方才诞下了一名……”桓澈心如火焚,根本没听清她后头说的甚,转身就要冲进去,却被稳婆拦住;“殿下稍安,您现下不宜入内。”桓澈正要问既是母子平安却为何没听见孩子的动静,就忽闻殿内传来一道嘹亮的婴孩啼哭。稳婆笑道:“殿下且稍候,等里头收拾好,奴等将孩子抱与殿下。”桓澈竭力引颈往殿内张望,但内中曲折,又有锦屏阻隔,他并不能看到顾云容母子状况,只能瞧见往来忙碌的稳婆与宫人。他问稳婆方才为何没听见孩子哭声,稳婆解释道:“小皇孙才出来时,没有即刻哭出来,后头应是被打了一下,才啼哭出声。奴知殿下一直等着音信,这便先自出来跟殿下报个喜。”桓澈长舒一口气。他先前就听人说在产房外等待产妇生产时,就是等着那一道婴孩啼哭,听到这一声,就表明这孩子顺顺当当生下来了。要不怎么说婴儿出生是呱呱坠地呢,哭了这一嗓子才是平安。若是哭不出,大抵表明孩子身子有毛病。他适才听稳婆说顾云容安好,却没听到孩子哭声,就一直提着心,如今听见孩子哭声,确认平安,一颗心就算是落了地。顾云容幽幽醒转时,头脑尚有些混沌。她想了半日,最后记忆停留在稳婆跟她报喜说小皇孙生出来了,之后的事,她便不记得了。一旁守着的宫人见她醒来,问她想吃些什么。顾云容摇头,只道想看看孩子。那是她殷殷盼了许久的孩子,也是她拼着一条命生下来的孩子,如今只想尽快看一看抱一抱。桓澈抱着孩子进来时,身侧还跟着太后。太后不断纠正他抱孩子的姿势,临了皱了皱眉,嫌弃道:“瞧你笨手笨脚的,我先前说什么来着,等你有了孩子,你肯定应付不来。来,把孩子给我,你别摔了我的乖曾孙!”桓澈侧身躲过太后伸来的手,不肯交出孩子:“孙儿从前也没抱过哪家孩子,不会抱也正常。等回头抱得多了,手法自然就熟练了。”他说着话,将孩子抱到顾云容身畔,又拉着她的手,轻声问她可还有甚不适。顾云容要起身给太后行礼,但被太后出声阻住。“你这回功劳甚大,我听闻皇帝那头已经着人搬来一批赏赐了,过会儿子,我也派人来颁赏。”太后笑道。顾云容垂首称谢。太后交代她几项产后注意事宜,转头见孙儿还坐在床畔跟媳妇儿子说话,赶他出去,说顾云容才生产罢,身子虚,让她清静清静。桓澈转头:“祖母才得了曾孙就不要孙儿了,从前总乖孙乖孙地叫,如今竟是嫌弃起来。”太后轻哼一声:“你说的不错,我现在只要孙媳妇跟我的乖曾孙。至于你,只能靠边站。”等太后与桓澈抱着孩子暂且出去,顾云容坐起身,命春砂倒杯水给她。春砂应了一声,将青花斗彩的瓷杯递与她时,看左右无人,含笑低声道:“娘娘方才生产,正是迷蒙之间,想是未曾听得外间动静。奴婢跟秋棠几个昨儿一直随着小爷等在外头,瞧得真儿真儿的。小爷寸步不离守着产室,连口水也没心思喝。陛下几番催劝小爷去别处等,小爷到底不肯离开片刻。奴婢还从未瞧见小爷那般蹀躞不下的模样。”顾云容喝水的举动一顿。春砂继续道:“后来稳婆打产室内出来,小爷头一句话问的是甚,娘娘可知?”“是否母子平安?”春砂点头:“是,小爷问‘母子两个是否安好’。娘娘一直被小爷视若珍宝,兴许不知男人无情起来如何令人心寒。奴婢是泥腿子出身,闻的见的世情百态不计其数。奴婢常听家中阿母说,这男人待你如何,生个孩子就知道了。产室外便是人间百态。”“有些男人守在产房外面,只为问一句孩子是男是女。要赶上在保大保小里挑一个,多半也是要孩子不要老婆。这还算好的,还有些男人,老婆生产,连问也不问一句。薄情寡恩的男人,家中老子娘大抵也是一般德性。那种男人听说老婆生了女儿就撂着不理、婆家人也装死不问的,多了去了。”“女人生个孩子本就是九死一生,还要被夫家挑拣生的男孩女孩,思来着实艰辛。所以奴婢昨日瞧见小爷那般态度,委实替娘娘欣慰。”春砂跟着又细讲了桓澈因未听见孩子啼哭,以为出了状况,一径要往产室内闯的事,听得顾云容心下感喟连连,倒想将桓澈叫来,与他好生叙叙话,遂吩咐道:“你去与小爷说,待会儿得闲,来寻我一趟。”桓澈听闻顾云容叫他,放下手头事便即刻赶了过来,问她可是哪里不妥。顾云容问他孩子何在,他答说乳母正奶着。她抓住他的手,仰头笑道:“没什么,就是想你了。”桓澈低眉:“我好像头一回听你这样说。”顾云容趴在他怀里蹭了蹭,笑个不停:“不说不表示不想,说了表示一定想。”她觉着靠在他怀里实在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一时不想起来,就那样抱着他的腰,声声唤他“阿澈”,嗓音低柔,小奶猫一样。桓澈一把摸上她脑袋:“你从前好似总爱叫我殿下,成婚后也是‘王爷’和‘殿下’轮着叫,后头怎唤‘阿澈’唤得这样顺口,你是不是从许久之前就在心里唤我‘阿澈’了?”顾云容怔了一下:“你在说甚?我不是自打之前从杨村回来就一直在私底下唤你‘阿澈’了么?成婚后更是一直这样唤你,何时‘王爷’、‘殿下’轮着叫了?”桓澈一顿,即刻道了句“没什么”,回身要走。顾云容眼疾手快,一下拽住他:“回来!你给我说清楚,不说清楚不许走!”桓澈此前去显灵宫为顾云容母子祈福,如今母子平安,便要前往还愿。还愿的日子定在三月初六,这还是贞元帝命身边几个真人算出的吉日。顾云容要坐月子,自然不能随行。桓澈似乎不想劳师动众,只点了二百护卫随行,并带上握雾、拏云与几个小厮长随,就出了宫。显灵宫是帝京西面的一处道观。桓澈先前本是打算去佛寺里参拜,但贞元帝一心认为顾云容此番得以孕珠,俱是因着先前张天师提议建的那个祷皇嗣醮,定要他去道观里许愿,桓澈选来选去,便将地方定在了显灵宫。他只作世家公子打扮,车驾使的也是勋贵惯用的金饰银螭绣带香车,出了城门,一路往西。眼下正交阳春三月,和风骀荡,淑景融和,城外游人如织。桓澈还愿出来,在附近庙会转了一转,发现有摊贩兜售顾云容爱吃的猫耳朵和酥油饼,亲自上前去买了几袋子。他折回马车,将手里的东西递给小厮,正欲上车时,面色陡沉,侧身一避。一道破空声掠身而过,再抬眼时,一枚手里剑已深钉入车厢上。拏云大喝一声“护驾”,与握雾齐齐拔刀。其余二百护卫亦是一惊,潮涌而上,将桓澈围而护之。四外百姓一时惊慌逃散,闹闹嚷嚷,混乱不堪。桓澈迅速抽出随身佩剑,冷声道:“切记留活口。”顾云容低头看着摇车里酣睡的儿子,出神想着名字。这孩子是皇室头一个嫡孙,皇帝看重非常,金疙瘩一样宝贝,恨不能将孙儿接去跟他同住。也因着过于看重,在起名上很是犯了难。贞元帝苦想几日,毫无头绪,便敕谕内阁与礼部,命为皇孙拟几个名讳,以备遴选。顾云容觉得等这官名敲定,说不得就是半年之后的事了。国朝此前就有先例,为给皇子取名,整整筹谋了近一年,才终于定下。暂且没有官名不要紧,有个顺口的乳名也成,至少日常得用。但桓澈在乳名上也格外慎重,以至于儿子至今也没个名字。顾云容跟桓澈说,她觉得真起个什么铁蛋、狗剩子之类的乳名似乎也没甚大不了的,陶渊明的小名还叫溪狗呢,宋孝宗小名还叫小羊呢。但桓澈显然不能接受自己儿子叫铁蛋、狗剩子。于是顾云容只能得空便思量一下儿子的乳名。但这种事也是需要灵感的,她从生产次日醒来就开始思索,但至今也没能憋出来。顾云容轻戳儿子的小脸:“你说你叫什么好呢,你自己有主意不?”小家伙睁着一双圆溜溜的乌瞳大眼看她,咯咯笑着,发出一点类似于“昂”的声音。顾云容捏起儿子的小爪子:“昂什么昂,要是有,就给娘亲些提示,要是没有,就安安生生睡觉。”小家伙又含糊“昂”了一声。顾云容忍不住笑,看他不住吮嘴,正想抱起他看他是不是饿了,忽然一顿。她低头看着儿子:“你的乳名就叫‘昂昂’好不好?”小家伙张着小嘴笑,又模模糊糊“昂”了一声。“那就这样定了。”顾云容在儿子小脸上亲了亲,微微眯眼。昂昂可比铁蛋狗剩之类的好上不少,这回阿澈应当没有异议了。顾云容正拿拨浪鼓逗儿子,忽见秋棠急急入内,报说殿下回了,但路上似乎遭遇了刺杀。桓澈此番出宫,所带护卫皆是他从前在王府里精心训练出来的,俱能以一当十,又兼他自家身手踔绝,因而刺客虽计划周密,但他仍是毫发无伤。然而可惜的是,那群刺客见刺杀不成,被桓澈俘虏之后,皆咬破舌下暗藏的毒囊自尽。桓澈没能抓到活口,很是恼火,跟贞元帝借了厂卫的探子,下命彻查此事。与此同时,暂避通州的梁王收到了淮王的密信。信上说,据他打探来的消息,太子因着那日刺杀之事大为光火,眼下已经查得了蛛丝马迹,可能很快就要搜捕他,他建议他尽快藏匿起来。亦或者,他将他的暂居之处告与他知道,他帮他安排。梁王凝眉。他虽和淮王有所通信,但往来书信都是藉由特殊途径传送的,淮王并不知他身在何处。为了迅速掌握京中消息,他如今就在顺天府的地界上,离京师太近,姑且不打算给淮王回信,预备等风头过了再行联系。他已经花重金雇来了最好的间者,但还是杀不了太子,思及此便不由暴躁。梁王思前想后,预备权且南下,从长计议。主意打定,他从速收拾,意欲连夜乘车遁逃。夜深如墨,弦月高升。梁王的马车才驶出三里路,就骤然被一群兵士阻住了去路,对方自称是奉太子殿下之命前来捉拿逆首。两厢人马厮杀之际,忽冒出一伙人将梁王劫走。待到了安全处,那伙人跟梁王解释说他们是淮王殿下的手下,此次是一路跟着太子的人追踪至此的,眼下可以帮他联络旧部南逃。梁王起先不肯相信这伙人,后来见对方拿出了戳有淮王宝印的密信,这才相信对方的确是淮王的人。但他并不全然信任淮王。他试图逃跑,可几度都未能成功,那伙人以担心他独自外出会遇险为由,坚持护送他。梁王大致能明白淮王的心思。他手里捏着几封淮王给他的亲笔信,这些信就是把柄,一旦他被捕,淮王自然害怕他供出他。梁王落后转了主意,预备且自联络旧部脱身。那伙人践诺,待他与手下人汇合之后,就径自离开。梁王权衡之后,一路往西南,到得山西境内。他寻了个三不管的蛮荒地带,集聚先前联合的万余人,又吸纳部分亡命徒,打算慢慢凝力谋事,等贞元帝驾崩后伺机而动。然而他才将人聚齐,就被不知如何得信的山西总兵瓮中捉鳖,逮个正着。他的那班人马也全部被俘,一个不落。他被押送入京时,还觉得恍然如梦。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了,以至于他一时之间无法反应,不知自己哪里出了疏漏。思前想后,最大的疏漏就是淮王这个变数。他认为如今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子不知怎的发现了淮王与他暗中交通之事,于是顺藤摸瓜,这才能在短期内拿住他。梁王想想便恨得牙痒痒。梁王及其部众被监押在刑部大牢,等候过堂。他再三要求见太子,狱卒层层传信上去后,太子竟当真亲临囹圄,问他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