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节
作者:巫羽      更新:2023-06-03 05:31      字数:5486
  护送姒昊前往规邑的队伍庞大,领队的是帝邦旧臣姒帛。姒帛为规方的耆老,受人敬重,也曾得规君召见。他即是帝邦旧臣,又和规君相熟,很适合为姒昊引荐。这一路,姒昊和姒帛同车,虞苏独自一车,白日里两人分开,夜晚才能聚在一起。一路都在赶路,相当匆促,虞苏感到倦乏,夜晚往往挨席便睡去。两人没有过于亲昵的举止和言语,外人看来,大多以为虞苏是姒昊的随从,唯独姒帛发现,这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姒帛是个阅历丰富的老者,他不是鬲岳那样的粗心武夫,他瞧出姒昊和虞苏之间没有身份之别。不只没有身份之别,虞苏在帝子心中占据着极重的位置,两人的关系,颇类似传说中的世子朱与虞陶正。姒帛还只是猜测,他毕竟没亲眼见过两人亲好的样子。在一个午时,队伍浩浩荡荡抵达规邑,一路都是围观的人。不出乎意料,在姒昊前来规邑前,帝子在规方的消息早传开了。人们争相观看帝子,津津乐道于他的传奇经历,还有他的英武不凡。在众人的围簇下,马车来到宫城门口,真是人山人海。侍卫挡住兴高采烈的民众,姒昊和虞苏下车,由姒帛带领,进入宫城。此时,规君早召集来数位帝邦的旧臣,在大殿里等候帝子。从鬲岳派出的信使口中,规君得知帝子的样貌神似帝向,他需要帝邦旧臣帮忙辨认。规方的繁华,远胜缗方,规邑的宫城更是宏大,壮丽。身为偏居东北的古老大国,规方强盛到让晋夷畏惧,以致只能纵容穹人进入晋原,封堵规方和河洛诸国的联系。姒昊和姒帛站在大殿之下,等候通报。姒帛见姒昊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想帝子终究是帝子,天命之人,风度非凡。规君的侍臣出来告知进殿,姒帛对姒昊说:“帝子请。”姒昊迈步向前,两人步入大殿。规君此时还不能确定姒昊是帝子,在以往,曾有洛姒族人冒充帝子,规君不得不谨慎。此时,在大殿内张望的帝邦旧臣,早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见到姒帛带人进来,连忙围过去。规君沉稳坐在殿中,没有移动分毫,直到他听到一阵恸哭。这情景可是奇景,甚至有点吓人,帝邦的旧臣们哭成一片,悲伤不已。规君步下殿,朝众人走去,老臣们自觉避开,将姒昊呈现在规君眼前。见到姒昊的第一眼,规君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他仿佛看到了亡魂。同样的年纪,相同的样貌,庄穆沉毅,从容磊落。他是帝子,规君心中已信服。规君排开众人,用洪亮似钟的声音说:“帝子,可真是把人吓得不轻!”姒昊大步上前,恭敬地向规君行跪礼,说道:“姒昊,拜见规君。”规君立即将他搀扶起来,神情激动说:“帝子,快起来!”规君把姒昊端详,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他像极了帝向,可又不像。他高大而英武,眉眼坚韧而刚毅,截然不同于性情柔和的帝向,规君喟然:“帝向有你这样的儿子,无需害怕大仇不得报!”殿上,帝邦的旧臣们抬袖拭泪,心中悲痛又欣慰。姒昊心中感到悲怆,但眼中无泪,他很镇静,理智。“帝子,手中有帝邦的信物吗?”规君同样是个冷静的人,他问起要事。“有一件玄圭,我出生时佩戴,而今还在任方。”姒昊言语冷静,一字字说得清晰。他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般,大殿随即响起惊诧声,嘈嘈杂杂如同闹市般。本来还在抹泪的老臣,一时议论纷纷。规君大喜,激昂道:“玄圭乃帝邦王权之物,帝子在,玄圭亦在!这是天命啊,帝子日后必为帝邦之君!”作者有话要说:昊总:我的就是他的,你们有意见回规方养老,不带你们去帝邦。老臣们:没意见。吃瓜群众:到底世子朱和虞陶正是怎样的故事?导演:哦,就是个搞基,然后死掉的故事……第95章 成长当初逃来规方的帝邦遗民, 以洛姒族数量最多, 他们中有好几位懂得书写帝文, 被规君留在规邑任职。帝邦遗民的到来,给规方带来人才,也带来帝邦的漆器、治玉工艺。规方的西南两道虽然被封锁, 但北面畅通无阻,通往狄邦,东面则面向大海, 扬帆可抵达夷人部族。规方位置独特, 本为四方货物汇集之所,由来包容开放, 繁荣富裕。穹人和晋夷并没能完全封锁死规方,迫使规方屈服, 这个国家仍旧富强而自立。规方有如此硬的身板,在于规君鬲重是个公认的明君, 而且他还寿命长。自从前来规邑,姒昊时常待在规君身边,一老一少讨论打通规方西南两道的事。两人都认为, 穹人在西道(规道)的封锁会比南道薄弱, 只要借助昆戎力量,双面夹击,穹人必定得退出西道。现下的问题,是怎么通知昆戎,和他们约定攻打穹人的日期。“需要有人能穿过天岂山的毒雾林, 并且有胆识经由羽山西峰前往昆戎。”姒昊提出这个方法,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此事不难,召集几个住在规国的昆戎族人,只要他们肯出使,我会派出侍卫护送他们。”规君早就有这个想法,知道这条通道存在,得益于姒昊的到来。“不宜派出侍卫,怕会惊动羽山龙,只要招募到三五位昆戎族人,就可以出行。”人多目标大,没将羽山龙招惹,也怕被穹人发现。姒昊拿出一份布帛,将它呈上,对规君说:“我已经将路线画下,按这条路线走,能安全抵达昆戎。”规君接过布帛,把布帛打开,上面清晰绘制山林和通道,一目了然。他浏阅一番,将布帛收好,交给身旁的一位侍从收好。“帝子几时绘制的山图?”“在来规邑的路途上绘下。”“那时,帝子就已经有联络昆戎的意图?”“我在昆戎,深得戎首昆吉金厚待。我曾与他商议打通规道的方法,那时想的也是联合规君。”规君听着这个年轻人的话语,心中惊诧,在来规方前,帝子怕是把日后的事情都想透彻了。规君有意试探:“如果西道被打通,帝子和是留在规地,还是取道戎地,返回河洛?”“到那时,我会留在规地。愿见规方和任方联手,打通南道,将穹人逐出晋原。”姒昊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他这句话,说得毅然。规君从他的笑容里看出,打通南道才是帝子的最终目的。规君暗自称奇,帝子是在借力,即帮规方突破封锁,也是在为他的复国铺路。规君笑道:“帝子真是令人佩服。”姒昊嘴角勾起,向规君行了个礼,说道:“规任两地因穹人阻隔多年,消息不通,其实任伯一直有这个心意。”规君露出喜色说:“要真能驱逐穹人,让它再不能侵扰规国,我愿为帝子的复国大业,倾尽全力!”此时,在规君眼中的姒昊,已不再是一位小年轻,而是一位沉稳,有才略的君主。这人只带着一位随从,就敢途径戎地,前来规方。他看起来势单力薄,事实上,他身后有着庞大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便会汇聚成洪波。几天后,规君招募到三位昆戎族人,另配置两位规人勇士,组成五人小队。这支小队由规邑出发,抵达规西营地,从医师赤那边获得草药。一番休整后,小队出发前往昆戎。此时的昆戎,与狄人的战争刚结束,双方打得鼻青脸肿,一点好处都没占到,休兵修好。在规邑的日子,姒昊结识不少帝邦老臣,他待老臣敬重,被老臣视做有帝向仁爱之风。住在规方的帝邦老臣中,有一位帝向的卿臣,被尊称为伯密。伯密当年是帝向的左右臂,忠心耿耿。他率领帝兵,和晋夷及穹人有过数次交手,熟悉敌军的情况。伯密没在规君手下任职,而是选择隐居在规邑南郊。姒昊带上虞苏,两人驾车,前往南郊,亲自上门拜访伯密。来到伯密家门口,见到一栋竹屋,竹屋院中,一位老人坐在树下,正在和他的孙子交谈。老人就伯密,鬓须尽白,慈眉善目,难以想象他当年曾领兵和晋夷厮杀。听闻他进行过许多场残酷战斗,是个从死尸中爬出的将领。姒昊和虞苏上前行礼,伯密看着姒昊,样子淡然,他显然已知道姒昊的来历。帝子来到规邑的消息,传得很广,伯密家中常有洛姒族的友人往来。伯密的目光一开始落在姒昊身上,后来专注地打量虞苏,似乎虞苏让他更感兴趣。伯密的孙子见有客人来,连忙拿出席子,铺在院中,请姒昊和虞苏入座。伯密用苍老的声音对姒昊说:“帝子来规邑多时,要在规邑长居吗?”“即将动身前往雒溪,今日特来拜访伯密。”姒昊言语坦诚,态度谦和。在规方的帝邦遗民,主要居住在规南雒溪。听到姒昊这么说,伯密点了点头,回答:“帝子前往雒溪,就在那里居住,规邑再繁华,也是他人的都邑。”自从逃亡来规方,帝邦遗民中的平头百姓,十有八九,居住在雒溪。他们没能过上规邑富裕的生活,在荒芜的土地里开垦,营建屋舍,过着含辛茹苦的日子。这些人数量最是庞大,他们才是姒昊最主要的子民。“多谢伯密教诲,我将留在雒溪。”姒昊正有此意,他对日后的生活,看得很清楚。“我听闻帝子会骑马?”“在昆戎习得骑马术。”“帝子有这样的奇术,应该传授他人,建立自己的骑兵队。”“是。”姒昊颔首。骑兵神速,便于刺探敌情,传递信息。伯密看向端坐在席上的虞苏,他转而去问他:“听闻虞家子能识帝文?”虞苏恭谨地躬身,回道:“识得。”“阿舟。”伯密唤孙子姒舟,姒舟立即上前,应道:“大父。”他是位十三四岁的男孩,浓眉大眼,长得很精神。“到我屋里,将《谟书》拿来。”“是,大父。”姒舟回屋,很快拿出一份帛书,呈给他祖父。伯密接过,转手就给虞苏,对他说道:“这是古帝时代,君臣谋议国事的记述。当今天下,只有两份,一份在你,一份在我。这书你要好好研习,以后大有益处。”虞苏屈膝在地,双手捧住帛书,感激道:“多谢伯密赐赠。”认识帝文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谈拥有书的人,全天下也没有几本书,大多为君主所有,并不外传。虞苏不知道《谟书》本归帝邦君王所有,后来被帝向赏赐伯密,但他知道书的可贵。“起来吧。”伯密示意虞苏起身,他对这位虞氏子孙,寄以厚望。他对虞苏如此看重,是因为这人日后必为帝子的辅佐之臣。他的阅历相当独特,他和帝子生死与共。走前,姒昊和虞苏一再跟伯密道谢,伯密说:“我当年为晋朋击败,心有不甘,苟活于世。”他拉来自己的孙子,说道:“我这孙儿聪慧,我近来一直在传授他兵学,他日帝子攻打寻丘,请务必将他带上。”“伯密不用自责,当年兵败是天意。来日真有攻打寻丘之时,我必定再来南郊请教。”姒昊拜别,心中相当动容。知耻而后勇,兵败的父亲,渴望雪耻的自己,和伯密祖孙,何其相似。两人离开伯密家,姒昊坐在车厢,虞苏驾车,有着君臣之分。车出老远,虞苏坐车厢,他在大腿上缓缓展开帛书,一字字地读阅。“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姒昊驾车,在前倾听,心中思考。这些是前人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无价之宝。他们两人在不知不觉间,已超越同龄人,不只是阅历,还有知识。隔日,姒昊和虞苏辞别规君,还有规邑的一众帝邦遗民,两人在一队士卒的护送下,前往雒溪。两人坐一车,由御夫驾车,他们身后还有一辆马车,用于运输财物。规君的赏赐极其丰厚,帝邦的老臣们也纷纷赠与丝帛,贝币。在规邑的日子里,姒昊让他们信服,他们相信他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雒溪两岸有大小聚落多处,洛姒族住在左畔,寻人住右畔,他们的衣食和习俗略有不同。无论如何,帝子的到来,都让雒溪的人们激动万分。他们远远就出来迎接,夹道观看,兴奋不已。这里的居民人口众多,不亚于一座城,里边还多数是青壮。普通百姓的寿命短暂,四五十岁就已不多见,生活较艰苦。姒昊一来雒溪,就将各聚落的头目唤到溪头的长屋议事。长屋外,是来自规邑,携带精锐武器的士兵,很是气派。头目们早有耳闻帝子要来雒溪,面对姒昊,各有各的心思。他们不如普通的百姓率直,对帝子到来的喜悦发自内心。姒昊让他们上报各自聚落的人口数目,老弱情况,虞苏执毛笔,在旁用木牍记下。这还是头目们第一次看到帝文,不由得心怀敬畏。获得各聚落的情况,姒昊将部分财物分赠给头目,让他们筹办酒饭,宴请百姓。在雒溪,姒昊仅用一旬不到的时间,让人们习惯了他的存在。数日后,他让百姓在溪头营建一处屋舍,在雒山下,建造一座冶炼作坊。屋舍建好,有高高的台基,宽敞的房间,除此外很朴实,这是姒昊和虞苏的房子。后来雒溪的人们称呼此屋为:帝屋,在帝屋四周分布的士卒房子,则被统称为帝营。虞苏将从昆戎带来的麦种分给平民,当地也种麦,但麦穗瘦小。冶炼作坊营建造好后,姒昊将雒溪的冶炼工都召集起来,勉强有五六人。姒昊带着这五六人,外加十数位学徒,在作坊里浇铸兵器。冬日,户外雪花飞舞,冶炼作坊里热气朝天,浇铸的工匠光着膀子。一个季节过去,溪畔的农田里,长上昆戎的麦苗,嫩绿的麦苗,压在薄雪之下。虞苏在帝屋里,跪坐在木案前书写,姒昊在他身旁,闲谈请妇人裁冬衣的事。虞苏边写边说不用他人代劳,由他来裁缝。姒昊的衣服,他想亲手制作,自己的衣服,倒是无所谓。两人正谈着,突然听到屋外车马辚辚声,姒昊朝窗外看去,见到是一辆规邑派来的马车。马车上有使者,使者手执符节,很好辨认。“阿昊,是谁?”虞苏搁下毛笔,抬起头来,他看到姒昊嘴角的笑容在扩大。姒昊笑答:“规邑的使者,看来派去昆戎的队伍带回消息了。”秋时,那支翻越天岂山,取道羽山,前往昆戎的队伍,此时也该完成任务,返回规邑复命了。第96章 夺取西道姒昊随同使者的队伍, 前往规邑, 留虞苏在雒溪。虞苏得人爱戴, 雒溪的平民喜欢他,各聚落的头目就是有人不服,也忌惮姒昊, 不敢为难虞苏。虞苏体恤下民,振济贫乏,他的仁爱惠及众人。平日里人们有纠纷, 习惯到帝屋院中来, 请虞苏听讼断罪。身为雒溪稀有的“文化人”,虞苏总是将讼事断得合乎情理, 令人服气。自从秋时,姒昊和虞苏到来雒溪, 就不时有散居在外的帝邦遗民,从四面八方前来雒溪。他们得到安置, 在雒溪开垦土地,营建屋舍。雒溪人口多,事务也多, 单是虞苏一人治理不来。姒昊走时, 给虞苏留下两个人,一位是姒帛,一位是寻云息。姒帛本是洛姒族的耆老,声望高,镇得住人;寻云息是寻人头目之子, 得姒昊赏识被提拔,此人武力值惊人,很有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