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037
作者:七年玉      更新:2022-03-29 00:41      字数:11336
  宣江市的废品站的规模还是可观的, 毕竟有一个电视机厂和一个自行车厂。这两个厂生产出来的垃圾还是不少的,之后就会全部送到这个废品站来。

  这个废品站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简单地做了分类, 比如说纸盒、报纸、书籍放在一起。大的铁的零件放在一处, 小的铁的零件放在一块。还有什么玻璃瓶和碎片放在一起。

  贺知白一进废品站, 就像是老鼠掉进了米缸一样,兴奋地左看看右看看, 左摸摸右摸摸, 看到什么都觉得是钱。

  贺知非跟着姜大爷去跟看守废品站的雷大爷打招呼。雷大爷见贺知非是姜大爷带来的人, 还要来这里买东西,自然是十分欢迎。

  以后主要是贺知白跟雷大爷打交道,贺知非把贺知白叫了过来,把贺知白介绍给雷大爷认识。

  贺知白的胆子大, 脸皮厚,嘴巴甜, 一见到雷大爷就把他老人家哄得非常开心。

  跟雷大爷打过招呼后,贺知非就带着贺知白去寻“宝”了。

  在寻宝之前,贺知非什么话都没有跟贺知白说, 让他自己去找。贺知非是想看看贺知白能在废品站里找到什么东西。

  贺知非没有急着去找自行车或者电视机的零件, 而是去旧书堆里翻找宝贝。

  看着累积得像一座小山的旧书堆,贺知非整个人非常激动兴奋。他想着这么多旧书和破书, 里面一定隐藏着不少“宝贝”。

  贺知非先是蹲在地上,从旧书堆里一一翻找书,发现里面有很多都是教科书、杂志、小说, 还有不少国学方面的书籍。

  之前在平安县就找到不少从小学到初中的教科书, 贺知非不打算再买这些书了。他准备买一些国学的书籍回去, 到时候给贺知黑他们看看。

  找了一会儿, 贺知非蹲得腿脚有些麻了,索性就盘腿坐在地上,继续翻找书籍。

  贺知非发现这对书里面有不少民国时期的书,一本本不仅泛黄,而且非常破旧。他如获至宝一样把这些书小心翼翼地拿起来,放在一旁干净的地方。

  另一边,贺知白从一堆堆东西中,找出不少他认为有用的东西。

  姜大爷和何大爷跟雷大爷聊天,说着以前当兵的事情。

  找了一上午的书,贺知非终于在这对旧书堆中找到了几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这几本书有的是民国时期的,有的是清末时期的,有的还是元明时期的。

  最让贺知非惊喜的是,他竟然找到了一本手抄版本的《聊斋志异》和一本清朝时期的棋谱。不过,暂时还没有发现孤本。

  姜大爷他们过劳叫贺知非他们回去,等吃了中饭再来找东西。

  贺知非正在兴头上,舍不得离开,就请姜大爷他们先回去吃饭,他过会儿再回去。

  瞧着贺知非一来就来找书,而且找得还舍不得走,姜大爷他们就没有勉强他了,先回去了。

  另一边的贺知白也不想回去,他要继续找宝贝,舍不得离开。

  见这个两个孩子都舍不得走,何大爷他们只能无奈地随他们了。

  三个老人家就先去姜大爷家了,等他们吃完中饭,给贺知非跟贺知白带来了饭。

  贺知非跟贺知白急吼吼地吃完饭后,就继续找东西。

  接下来的几天,贺知非跟贺知白就泡在了废品站,拼命地寻找他们要的东西。

  贺知非还没有找完,非常舍不得回去,但是不得不回去了。在他回去的前一天,他把他找到的东西清点了下,整整地装了两大蛇皮袋。其中一个蛇皮袋里,装的都是古书,或者仿古书。另外一袋就是杂志、小说和国学方面的书。

  贺知白找的都是零件,坏掉的电器。他上次看到贺知非组装自行车后,就想着多找一些自行车的零件,多组装出几辆自行车,到时候一辆自行车卖四五十块,那就能轻轻松松地赚一百多块钱了。

  除了找自行车的零件,他还找到了不少坏掉的电器,比如说他找到三台稀巴烂的电视机、收音机、台扇、小吊扇等。当然,他还找了一堆零件。

  贺知白不知道这些零件有什么用,但是他看着这些零件都是铁的或者铝的,就觉得值钱,然后全部找了回来。

  不止这些,他还找了不少家具回来,比如说坏掉的摇椅、椅子、沙发、柜子等。他觉得这些东西修一修就能继续用,到时候便宜点卖出去,也能赚不少钱。

  贺知非对贺知白找回来的东西很满意,夸他做的不错。

  被贺知非夸奖认可的贺知白笑得非常开心,“二哥,这下你相信我能赚钱了吧?”

  贺知非点点头:“这下我相信了。”

  “对了,二哥我还找了一个大葫芦的盒子。”贺知白说完,就把他找来的大葫芦盒子递到贺知非的面前,“我觉得这个大葫芦盒子挺稀奇的,就把它拿回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贺知非看着贺知白手里拿着他所谓的大葫芦盒子,轻笑一声道:“这不是什么大葫芦盒子,这是小提琴。”

  “小提琴是什么东西,琴吗?”贺知白没有见过小提琴,也不知道小提琴是什么东西,所以不认识小提琴很正常。

  “对,它是一把西洋乐器。”贺知非说着打开贺知白拿回来深青色,并且表面上伤痕累累的琴盒。

  虽然琴盒被划伤得厉害,甚至还掉皮了,但是里面却保存地还好。不过,放在里面的小提琴,琴弦全部断掉。这把小提琴通身是深褐色,琴身上面也有辩驳的痕迹,像是有人拿着尖锐的东西在小提琴身上划来划去。

  贺知非拿起这把伤痕累累的小提琴,仔细地看了看,发现它是用云杉和枫木做的,而且还是纯手工做的琴。从外形上来看,是一把仿琴,应该仿的是意大利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前。可惜,琴弦断了,不然拉一下,听一听音色,就知道什么琴了。

  贺知白一听是西洋乐器,第一反应就是值钱,一双眼闪闪发亮地望着他二哥,开口问道:“二哥,那它值钱么,能卖多少钱?”洋人的东西最值钱了,那这个什么小提琴应该能卖不少钱吧。

  听到贺知白这句话,贺知非无奈失笑:“如果它完好无损,是有些值钱。但是它现在琴弦断了,琴的表面上还有这么多划痕,就让它变得不怎么值钱了。”一把纯手工琴是非常值钱,而且这把是仿名琴的,当初它的主人买它的时候,应该花了不少钱。

  “二哥,它这上面的划痕,咱们买油漆把它涂好不就行了么,到时候跟新的一样,谁知道它身上原来有划痕啊。”贺知白说道,“要不我马上就去买油漆?”

  “你想得太简单了,这把是手工琴,处处都非常讲究。不说其他的,就说它身上的油漆都不是简单的油漆……”贺知非简单地跟贺知白科普了下手工小提琴是怎么做出来,以及它的用料是有多讲究。“就算我们能找到符合它的油漆,但是它的琴弦就不好弄。”

  “琴弦怎么不好弄?”贺知白很傻傻地问道,“用铁丝做琴弦不行吗?”

  听到贺知白这么说,贺知非笑得一脸无奈,“你觉得铁丝能拉得响吗,拉得好听吗?”

  “铁丝能拉得响啊,而且我觉得挺好听的。”

  对于贺知白这番话,贺知非只能摇摇头:“小提琴的琴弦要尼龙弦,也不知道宣江市有没有卖的?”而且好一点的尼龙弦都是进口,价格自然是不便宜。

  贺知非低头认真地看了看小提琴身上残留下来的琴弦,果然是尼龙弦。就是不知道它身上的尼龙弦是哪个国家产的。

  贺知白听贺知非说这么多,得出一个结论,瘪瘪嘴说:“二哥,也就是说这个小提琴卖不了钱啊。”

  “暂时卖不了,如果能买到琴弦安装上去,哪怕它身上伤痕累累也能卖点钱。”贺知非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琴盒里,微微地叹了口气,“这么好的一把琴,为什么不好好爱惜?”从原主人对小提琴的伤害来看,原主人恐怕恨死小提琴了。

  “那我不是白拿回来了吗?”贺知白满脸失望地表情,“既然卖不出去,那就当做柴火烧了吧,这样它还有点用处。”

  贺知非听到这话,抬手敲了下贺知白的脑袋。

  “想什么呢,这是一把好琴,怎么能当做柴火烧掉。”

  “可是它坏了,没有任何用了啊。”

  “它现在没用,并不代表以后没用。”贺知非想了想说,“这把琴我先带回去,以后要是有机会去省城,我在省城找找看有没有尼龙弦。”买了琴弦,这把琴就活过来了。哪怕到时候不卖,自己拉一拉也是不错的。

  “那二哥你带回去吧。”本来以为是一个值钱货,结果不仅不值钱,还要花钱修它,真的是太不划算了。

  “对了,我这几天没来得及去找瓶子和碎片,你明天开始帮我找找。”贺知非又把他要找的瓷器和碎片跟贺知白仔细地说了说,“记住我跟你说的话,哪怕是碎片,也要一片片地给我找回来。”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运气找到宋朝瓷器的碎片。

  “二哥,要不你写下来吧?”贺知非现在是记下来了,但是他怕自己过两天就忘了。主要是二哥说的太复杂了,他一个字听不懂。

  “行,我现在就给你写下来。”贺知非把唐宋元明清的瓷器的特点一一写了下来,让贺知白按照他写的特征去找。不管找到的是真的,还是仿的,他都是要的。

  “二哥,你要碎片做什么?”贺知白不明白他二哥为什么要玻璃碎片。

  贺知非一边写,一边说道:“你可不要小看这些碎片。如果你运气好,找到的碎片是宋朝瓷器的,那就非常值钱。”

  贺知白一脸期待地问道:“二哥,能值多少钱啊?”

  贺知非对于后世的宋朝瓷器的碎片的价格是比较了解的,对于八十年代的宋朝瓷器的碎片的价格是完全不了解的,只能跟贺知白说一说他猜测的价格。

  “几千块,甚至几万块都有可能。”

  贺知白一听值几千块,甚至几万快,惊得倒抽一口冷气,结结巴巴地说道:“几……几千……几万……块……”

  贺知非一脸淡定地说道:“宋朝的瓷器是很值钱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完整的瓷器,卖几百万都有可能。”在后世,宋朝的瓷器被拍卖到几千万,甚至有的过亿,毕竟宋朝的瓷器太少,太珍贵了。

  “几百万……”贺知白被这个价格吓得要晕过去了。

  ~~~~~

  纵使贺知非万般不舍得离开宣江市,但是他必须得回去了。正月十二的下午,他就乘车回到平安县。

  他在临走前,叮嘱贺知白正月十四得赶回来过十五的元宵节,然后十五的下午带着三子来市里。

  贺知白表示他正月十四的下午,一定会回平安县。他要是不回家过十五,他妈一定饶不了他,到时候十之八|九就不会再让他来市里收废品赚钱了。

  有姜大爷在贺知白的身边,贺知非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也没有再多说什么。等他跟何大爷回到平安县,已经下午四点多了。

  在去宣江市之前,贺知非就跟赵素清说过,他会在正月十二的下午回来。等他们回来的时候,赵素清跟何奶奶已经烧好了饭菜。

  吃晚饭的时候,贺知非把在宣江市里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地全部告诉了赵素清和贺文山他们。

  赵素清跟贺文山他们听说后,再三感谢何大爷的帮忙。何大爷表示他没有帮什么忙,说贺知白他们跟姜大爷住在一起,陪在姜大爷身边,是帮了他的忙。

  吃完晚饭,何大爷他们坐了一会儿就回家了。

  等何大爷他们回去了,赵素清仔细地询问贺知非他们在市里的情况。

  “爸妈,宣江市发展的不错,适合我们去做生意。”这次去了宣江市,让贺知非有了新的想法,“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宣江市做生意。”

  “市里肯定要比县城好,比县城有钱啊,不过……”听二儿子说要去市里摆摊子做生意,赵素清心里有些迟疑了,“我们去市里做生意能不能赚钱还不一定……”

  “妈,市里的人多,而且比县城里的人有钱,我们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一定会比在县城里卖的钱多。”接下来,贺知非好好地跟赵素清他们分析了市里的情况,以及市里和县城的对比。

  听完贺知非的这番话后,赵素清他们有些心动了。

  “二娃子,我们去市里摆摊子做生意,住哪儿啊?”赵素清觉得他们要去市里做生意,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总不能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何叔的战友家里吧,他家里也不够我们一大家子人住啊。”

  “自然是不能跟姜爷爷住在一起的,你们要是去市里摆摊子做生意,当然要重新租一个房子。”贺知非说道,“等到十四,小四回来,让小四跟姜爷爷说一声,看看有没有要租房子的。如果有人租房子,我们就去租。”

  赵素清刚点头,但是她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连忙摇头:“二娃子,我们去市里租房子不划算啊,等到四月份,我和你爸就要回家插秧种田了,到时候就不能在市里摆摊赚钱了。”

  贺文山附和道:“对,等到四月份,我和你妈就要下田干活了,这一忙就要忙到下半年。我们要是在市里租房子,也就摆着这两个月的摊子,这太不划算了。”

  赵素清跟贺文山考虑的这件事情,贺知非自然也想到了。

  “爸妈,我的建议是你们不要回新安村种田了……”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赵素清打断了,“这哪行啊,不种田,我们哪来的饭吃啊。”

  “妈,我们家种的稻子,基本上都卖掉了吧,然后我们自己又去买米买面吃吧。”

  “我们家还是留了一点稻子。”赵素清说这话的语气就有些虚。

  “妈,我们家种田卖稻子是赚不了多少钱的,但是你们要是去市里摆摊卖东西,赚的钱是非常多的。”贺知非见赵素清还要说什么,伸手阻止了下,“妈,你先听我说完。”

  赵素清听到贺知非这么说,就没有再开口打断他的话。

  “妈,我知道田地是你们的命根子,你们是不可能不要田地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我们家的田租借给别人种,到时候让他们给我们钱或者稻子……”贺知非接下来仔细地跟赵素清和贺文山算了一笔账。他们家每天种田种稻子,一年最多最多买个二三十块钱,但是他们要是在市里摆摊子卖东西,一个月赚二三十块钱都有可能。

  一个一年才赚钱二十三块钱,一个一年能赚钱三四百块钱,到底是哪个划算。

  赵素清他们听着贺知非这番分析,觉得非常对,但是他们种了几十年的田,突然叫他们不要种田,他们心里一时间接受不了,也觉得不种田不安全,毕竟田地是他们的根。

  “妈,我觉得二哥说得对,我们可以把田租借给别人种,然后我们去市里摆摊子赚钱。”贺知黑非常赞成贺知非的提议,“妈,你们放着大钱不赚,是不是傻?”

  赵素清瞪了一眼三儿子,没好气地说:“你能保证我们在市里摆摊子卖东西,每个月都赚钱吗?做生意肯定有赚有亏的,谁能保证一直赚钱,而不亏钱。”

  “妈,我们做的是小生意,就算亏,也亏不了多少。”贺知非能理解赵素清他们的心情,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不种田就意味着没有了命根子,心里自然是害怕不安。“妈,以你和爸的手艺,摆摊子卖东西是不会亏钱的。”

  贺知非的建议是赵素清跟贺文山他们早上卖早点,晚上继续去卖炒栗子和烤山芋。然后,最重要的是卖衣服。

  “年都过了,在县城里卖衣服,怕是卖不了多少,但是在市里卖就不一样了。”贺知非继续劝说道,“市里的人有钱,对衣服的需求量大,我们家做的衣服好看,市里的人肯定喜欢。再说,市里比较大,我们可以换着地方卖。”

  去了一趟宣江市,贺知非就更加确定在市里买一套住的房子和一间门面房。现在市里的门面房不贵,所以得赶快买下来。等过不了多少年,市里的房价就会涨价,而且到时候还会拆迁,那个时候会狠狠地赚一笔。

  “二娃子,可以让大娃子去市里,跟四娃子住在一起。”赵素清心里还是不太愿意不种田去市里做生意,“我和你爸还是在家种田,等忙好了,我们再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

  “妈……”贺知黑叫道,“二哥都把话说得这么清楚明白,你怎么还要回家种田啊。”

  “田是我们一家的命根子,不种田不行。”赵素清坚持地说道,“我和你爸这两个月就在县城里摆摊子卖东西,等到四月份,我们就回家插秧种田。”

  “你妈说得对,我们不能不种田。”虽然二儿子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们不能抛下田不种,去市里做生意。

  “既然爸妈你们坚持回家种田,那就算了吧。”贺知非原本以为赵素清会答应,没想到他说了这么多,赵素清还是不答应。

  “二哥,你再劝劝爸妈啊。”

  “爸妈舍不得家里几亩田,再怎么说都没用。”既然赵素清他们坚持到底要种田,贺知非就懒得再多费口舌了。

  “可是……”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不去赚钱,真的是太亏了。

  “让大哥过了十五跟着小四去市里做衣服卖衣服吧。”贺知非说道,“有小四他们在,衣服不愁卖不掉,大哥你愿意去市里吗?”

  贺知是连连点头:“我愿意去,十五我和小四一起去市里。”

  “至于缝纫机的问题,就交给小四处理了。”贺知非这次打算考考贺知白,看看他怎么弄到缝纫机给贺知是做衣服。

  “听你的。”贺知是对贺知非是一千个信任,贺知非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

  “爸妈,我先回楼上了。”贺知非想着他这几天在市里都忙着捡漏,小说都没有写,从今天晚上开始,他得继续写小说。

  “二娃子……”赵素清觉得他们没有答应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让贺知非不高兴了。

  “我也回楼上了。”贺知黑刚走两步就停下来了,回头对他爸妈说道,“爸妈,种田是一辈子发不了财的,只有做生意才能赚大钱。你们这些年一直守着家里的几亩田,结果是什么,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还差点让二哥没钱读书。现在,二哥想了这么多赚钱的法子,让家里赚了钱,也让我们今年过年吃得饱穿得好,我不懂你们为什么不听二哥的话?”说完,他就转身离开了。

  贺知知也站起身说道:“爸妈,我也回房间了。”说到这里,她犹豫了下开口,“爸妈,我觉得你们应该听二哥的话,二哥说的话错不了的。”

  贺知是没有急着回房间,而是看了看赵素清他们。在心里犹豫了一番,也开口说道:“爸妈,二娃子的话错不了,你们应该听二娃子的话。”说完,他也回自己的房间了。

  赵素清和贺文山面面相觑,一时间谁都没有开口说话。

  楼上,贺知黑跟贺知知在贺知非的房间里。

  “二哥,你真的不再劝劝爸妈吗?”

  “这件事情要让他们自己想通,他们自己想不通,我说得再多也没用。”赵素清跟贺文山不答应去市里摆摊子做生意,贺知非并没有生气,相反他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也知道他们在害怕顾虑什么。“爸妈都是地地道道地庄稼人,让他们不要去种田种地,而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他们心里肯定担心。”

  “但是,种庄稼赚不了钱啊。”

  “家里赚钱的任务,只能交给大哥和小四了。”赵素清他们不愿意去市里摆摊子,贺知非也不好威胁他们去。

  “唉……爸妈的胆子太小了……”贺知黑忽然想到什么,一脸激动地说道,“不然我不读书了,我去市里摆摊子赚钱。”

  他的话刚说完,就被贺知非敲了下脑袋,“你给我好好读书。”

  “可是……”

  “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你的目光要放远一点。”贺知非能理解贺知黑想要赚钱的急切心理,“你现在为了赚一点钱就不读书,你是不是傻?等你读书考上大学,会想出更多的赚钱法子,到时候一定会比现在赚得多。”

  贺知黑受教地点点头:“二哥,我知道了。”

  “小三、小五,还有大哥,你们要永远记住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也能带来财富。”贺知非的神色前所未有的认真,“你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看长远的利益。做人,眼光要放长远点。”

  贺知黑跟贺知知:“二哥,我知道了。”

  “二娃子,我知道了。”

  ~~~~~

  一晚上,赵素清跟贺文山都没有睡着觉。两人一直在想要不要去市里摆摊做生意这件事情。

  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贺知非的提议是对的,但是他们心中就害怕,不敢不种田,跑去市里摆摊子赚钱。

  赵素清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情,等到天快要亮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了。

  “大山,我们听二娃子的话,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

  贺文山睡得正香,被赵素清这一巴掌给拍醒了。

  “你不是不愿意去,怎么又想去呢?”

  “就像三娃子说得,放着大钱不赚,我们回家种田赚小钱,是不是傻。”赵素清纠结了一晚上,把所有事情都想了一遍,最后让她咬牙下定决心去市里摆摊卖东西的是几个孩子的以后。

  她有四个儿子,到时候要说四个儿媳妇。如果不去赚大钱,怎么娶儿媳妇。最重要的是小三和小五也开始读书了,说不定以后也会考上大学。家里要是不多赚一点钱,哪来的钱供他们读书。

  最触动赵素清的话,是贺知黑说得那番话。他们守着家里的几亩田,不能让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守着有什么意思了,还不如放手一搏去做生意赚钱。

  贺文山一向都听赵素清的话,现在听她说要去市里摆摊子卖东西,他没有任何意见,只是……“我们家几亩田怎么办?”

  “这还不简单,借给大哥大嫂他们种啊。”这个问题,赵素清自然想到了,“到时候就让大哥大嫂给我们点稻子就行了,钱就不用给了。再说,把我们的田交给大哥大嫂种,我们心里也放心。”

  贺文山听到这话,赞同地点了点头:“你这话说得对,借给大哥大嫂种,我们完全不用烦心的。”

  “那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去市里摆摊卖东西赚钱,家里的几亩田借给大哥他们种。”赵素清既然决定了,那就不会再犹豫后悔,“你今天或者明天回一趟新安村,跟大哥他们说一下这件事情。”

  “行,那我今天就回去跟大哥说。”贺文山虽然不做决定,但是他既然听了赵素清的话,那做事情就非常果断,不会犹犹豫豫拖后腿。

  他忽然想到一件事情,连忙说道:“我们都去市里了,二娃子他们三个还在读书,他们要怎么办?”

  “这个我也想好了,请何婶帮忙,让他们跟着何婶他们吃,我们每个月给何婶他们钱。”赵素清说道,“对于何叔跟何婶,我还是信得过。”

  “小三跟小五在镇上,他们两个天天搭车回县城吃饭睡觉啊,这样一个路费也要不少钱啊。”

  “这个问题也简单,让小三跟小五在县城读书就行了。”赵素清笑着说,“二娃子的班主任的老婆不是县城的小学老师么,请她帮一下忙,让小三跟小五在县城小学复读。”

  “你这个主意可以。”见赵素清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好了,而且也安排好了,贺文山心里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还是你想事情想的周全。”

  听到丈夫这么说,赵素清微微抬高下巴,一脸得意地说道:“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我既然决定要去市里摆摊做生意,那肯定会把家里所有事情都一一安排好,不像你什么都不操心。”

  贺文山讨好地对赵素清笑了笑:“有你这么能干的老婆在,我还有什么好操心的。”

  “哼。”赵素清又抬手拍了下贺文山的大腿,“起来摆摊了。”

  “是,老婆,我现在就起来。”

  赵素清被贺文山这副狗腿地模样逗笑了:“你这人啊……”

  等贺知非早上起来的时候,赵素清跟贺文山已经卖完早点回来了。

  “二娃子,我和你爸想了一夜,决定听你的话去市里摆摊子做生意。”

  正在刷牙的贺知非听到赵素清这话,惊得一口水呛进了嗓子里,咳了好长一会儿才停下来,“爸妈,你们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啊?”昨晚睡觉前,不是坚持不去市里摆摊做生意的吗?

  “我跟你说啊……”赵素清把她昨晚想的事情跟贺知非说了下,也包括家里事情的安排。

  听完赵素清的话后,贺知非朝他妈竖起大拇指,“妈,您真是厉害,一晚上就把所有事情都想好、安排好了。”

  “你妈我要是在古代,一定能做一个女将军。”赵素清小小地自恋了一下,随即继续说正事,“你待会带着小三和小五去找你班主任的老婆,请她帮帮忙。”

  “这个没问题,之前郑老师就提过为什么不把小三和小五接到县城里读书。”贺知非心想他妈还是很有魄力的,“郑老师肯定会答应帮忙的。”

  “我买了点东西,到时候你提过去。”赵素清卖完早点,就去店里买了些吃的东西,“请人家帮忙,总不能空手去。”

  “您说得对,还是您考虑得周到。”他妈不仅有魄力,而且做事真的是想的细心周全。“得好好地跟您学这一点。”

  赵素清听到二儿子这番话,笑得合不拢嘴:“妈以后会多教你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事情。”

  贺知非刷好牙洗好脸后,就把贺知黑他们叫了起来,并把赵素清决定去市里摆摊做生意告诉了他们,以及他们接下来要在县城小学读书一事。

  贺知黑跟贺知知听说后,连忙跑下楼,对赵素清是各种彩虹屁。

  吃完早饭后,贺知非就带着贺知黑跟贺知知去了刘明富家。

  郑青菊二话没说地就答应了,并且让贺知黑跟贺知知两人在正月十四就去报名。

  至于贺知非他们拎过去的东西,郑青菊坚持不要,让贺知非他们又提了回去。

  解决了贺知黑跟贺知知读书一事,其他事情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你们两个是回家,还是跟我一起去邮局?”邮局已经上班了,贺知非想着《武侠》那边的回信应该寄来了。

  “二哥,我们跟你一起去邮局。”

  “行,那就一起去吧。”

  邮局的工作人员见贺知非来了,笑着说道:“小伙子,你来了啊。”

  “阿姨,新年好,我来问问有没有我的信。”

  “新年好啊,有你的信,不过不是从帝都寄过来的,而是从广东寄来的。”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把贺知非的信递给了他,“我以为你初十就会来拿信,早早就把你的信找了出来,给你放着的。”

  “谢谢阿姨。”贺知非双手接过信,“我昨天才回县城,这不一回来就来拿信吗?”

  “帝都的信,我还会帮你留意着。”工作人员可惜自己没有女儿,不然一定要把女儿介绍给这个小伙子。

  “阿姨,不用您帮我留意了。”贺知非说道,“估计他们忘了给我写信,所以不用留意了。”吴爷爷他们没有写信给他,也不知道是忙得开心忘记了,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他希望吴爷爷他们是因为回帝都太开心、太忙,所以一时疏忽忘了给他写信。

  “行,我知道了。”工作人员心想也不知道这个俊小伙在等谁的信,过年前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结果年都过了,这信还没有来,让小伙子失望伤心了。等等,小伙子不会是在等对象的信吧?这么俊的小伙子,肯定早就谈了对象。

  贺知非跟工作人员打了一声招呼后,就带着贺知黑他们离开了邮局。在回去的路上,他就把信件给拆了。

  是《武侠》编辑,名叫宋建程给他的回信。

  宋建程在回信里把贺知非的《大侠》从头到尾夸了一遍,不管是剧情,还是是文笔都是非常好的。

  贺知非有着上辈子经验的人,他的文笔自然是老练,笔力也是收放自如的。

  宋建程还在回信里说《大侠》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篇武侠小说,还是一篇令人感动的小说。从头到尾都在夸贺知非写得好,唯一说不好的,就是这篇小说太短了。

  总之一句话,贺知非第一次写小说,投稿投成功了。不过,由于他是新人,所以只能先给他新人的价格,千字八块钱。

  宋建程表示千字八块钱,在新人的价格中是最高的。要知道他们杂志社的老作者,千字也就十块钱。

  对于千字八块钱的价格,贺知非虽然有点小小地不满,但是他也能理解,毕竟他是新人。

  宋建程还说等到他的《大侠》刊登后,如果销售量和反应都还不错的话,他的下一篇小说的稿费就可以提升到千字十元。

  之所以这么快就给贺知非千字十元的价格,主要是宋建程觉得不能错过他,让他却别的杂志写小说。

  见贺知非看信半天没有说话,贺知黑他们心里急死了,急忙问道:“二哥,你的稿子通过了吗?”

  “通过了,千字八块钱。”贺知非把手中的信递给贺知黑,“下一本小说,他们会给我千字十块钱。”

  “我看看。”

  “我也要看。”

  贺知黑拿着宋建程写给贺知非的回信,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着。贺知知踮着脚,伸着脖子够着看。

  “二哥,我就知道你写的小说能投稿成功。”贺知黑见这个叫宋建程的编辑在信里一直夸他二哥写得好,心里特别高兴,也特别骄傲。

  “二哥,你太厉害了!”贺知知在心里更加崇拜她二哥了,“这个编辑从头到尾都在夸你的小说写得好。”

  “二哥,是不是你再写一封信给他,他就会把你写小说刊登在杂志上?”

  “是这样的。”

  “那二哥,你赶快回去写回信啊,然后今天就寄走,这样他那边就能早点收到了。”贺知黑等不及了,拉着贺知非就跑了起来。

  贺知非见贺知黑他们比他这个当事人还要高兴焦急,忍不住失笑。

  等回到家,贺知黑就让贺知非先回房间写回信,报喜讯这件事情就交给他来做。

  贺知非没办法,只好听他的话,回房间给宋建程写回信。

  楼下,贺知黑拿着宋建新写给贺知非的回信,非常大声地念给赵素清听,听得赵素清满脸都是喜悦的笑容。

  贺知非之前在过年期间写了《法医》,他也打算投到《武侠》。如果《武侠》不要除武侠以外的小说,那他到时候再投到《故事会》。

  写给宋建程的回信很快,没一会儿就写好。除了回信,贺知非还把他写地《法医》的前几章,准备一起寄给宋建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