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书局 第13节
作者:夭野      更新:2023-06-01 06:43      字数:2653
  游向文年近半百,几经浮沉,竟破天荒地当众失态。他手捧着印好的纸,老泪纵横,颤声问:“皇……上,皇上,这……这……”激动难耐,不成整句。同为武将的彭兴国和常康安见状,罕见地对视一眼,撇撇嘴,又偏过头,若无其事。不就印了张纸?至于吗!文官就是这般没见识。游向文若知晓他们二人所想,定会大喊一声:至于!非常至于!这印刷术的意义,这两个老匹夫也不会懂的。彭、常二人的反应,被温宏毅收入眼中。他没说话,又看向游向文身边较年轻的一人——徐振明。温宏毅问:“徐爱卿,你觉如何啊?”徐振明正盯着游向文手中的那页纸,目不转睛,越看越难掩心中惊诧,温宏毅一问,他立马回神,回礼道:“禀皇上,臣觉这两种印刷术实为惊世之技艺,倘若推行开来,于万万学子有福。”“臣附议。”游向文面上仍有激动之色,语气却甚为镇定,言语间很是推崇它们。“臣已预测到,用此两法,我大宋书籍会与日俱增,书价也会下降,这样会有更多有才学之人,走上向学之路,届时,我大印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栋梁之才。臣恭喜吾皇、贺喜吾皇啊!”游向文说着,俯首相叩。徐振明随后跪下,附和他。他们二人皆有同一心愿,望之推行开来。“两位爱卿,请起。”“谢吾皇!”“召诸位来,朕便是有此意。”随后,温宏毅讲了《大印出版集团暂行规划》,以及如何推行这两种印刷术之法,游、徐二人听得频频点头,心潮澎湃,对温宏毅交口称赞。彭、常二人听得直皱眉,又不知从何阻止,好像听他们话里的意思,阻止了便是同万民作对?这个罪名太大,当不起。君凯康是管钱袋子的,涉及银钱之事最敏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所花甚大,国库恐支撑不住。“他们所做、所印之书,用以出售。有进有出,怎会不行?”游向文率先反驳。“首辅大人言之有理。”徐振明附和。“我大印好学者众,买书者定会也多。”君凯康:“……”任他们如何争执,温宏毅决心早定,只命他们快些订好章程,择日行动,不许耽搁。接着,在商讨任命的时候,局外人彭、常二人毫不犹豫加入,意图分一杯羹。待一切暂定,游向文问出心中疑问:“敢问皇上,这是何人想出?可否让此人到印经院中任职?他有此大才,应是能胜任……”彭兴国:“游大人,这不太好吧。”常康安:“游大人,已商讨好的事,不可再动。”游向文:“老夫只是惜才!”“好了,不要吵了。”温宏毅出声阻止。“此人不去印经院。先前忘了告诉众爱卿,想出此法的,以及你们今日所看到的,皆出自三公主之手。”“什么!”御书房内响起接连不断地抽气声。三公主???他们震惊当地,迟迟难以回神。怎么可能?!连方才竭力推荐的游向文,也愣在当地,张着嘴发不出声音。“皇上,您是不是……”彭兴国讪笑着,小心试探。“确是著儿,此法推行下去后,朕也会昭告天下,朕的著儿不一样了。”温宏毅欣慰笑道。当此事昭告天下后,震惊的何止他们几人,亦有熟知温知著的、听过其“光辉事迹”的众人,他们纷纷面露疑问,不敢相信。这定不是真的!说不定,是皇上偏宠三公主,为她洗刷名声故意说的。他们无一心里不是这样想。当然,这是后话。此刻,温宏毅觑了眼不愿相信事实的大臣们,懒得多言,挥挥手,命他们退下。君凯康落后一步,待人走出后,向温宏毅请教:“皇上,臣斗胆一问,为何准民间也开设书局?若全由官府印书,似更有益啊。”温宏毅沉默,良久方道:“君卿可有想过,若全由官府来做,结果如何?”君凯康犹豫:“结果会……”“会好事变坏事,坏事变难事。再者,允民间做,尚能给百姓多条活路。”“皇上圣明!”“下去吧。”-搞定了钱,接着定选题。温知著在教辅中盘桓,最后锁定四月中旬的府试。现已二月底,她约有一个月的功夫,瞄准市场,做一套教材,快、准、狠地击中学子们的痛点,并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以在短时间内为新生书局积攒名声,令其站稳脚跟。之前,考察印刷术,她逛了大大小小的上京书铺,这会也派上用场。书铺中卖的书,都是原本,连注本都少见,别说什么练习题真题模拟题了。凡是考试,真题必备。没有真题,不知命题人喜欢什么、爱考什么,犹如盲人摸象,不见全貌。接着,总结出题规律、做题方法,虽讨巧了些,但学习就是这样,善用学习方法,事半功倍。还有,模拟题之类的,也要有,猜不猜得中,是一说;重要的是,试考试的感觉,为考试做好准备。温知著又命宝枝打听了一番,府试皆考什么,不知和她印象里的科举制像不像。“你快说说,府试考什么?”“回公主,考五经、杂议、策论。奴婢打听出来的就是这些。”“好好好,辛苦了。”温知著咧嘴笑。叫法有差,内容差不多,前世经验可用。于是乎,确定了要做什么选题之后,一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出现了——《十天搞定府试一本全》。如此倒推时间线,四月五号之前,图书需印好上市;晾晒、装订成册扣除五日,三月底应全部印好无误;这样往前推,刻版时间长,非一朝一夕,她对此项不熟悉,得打出十天往上的富余,按照十五天来计,从选题到定体系、写成初稿,再到校终稿下印,只有十五天,多一天都不行。温知著脸色肃然。至于选址,暂且被她放在后面。因为,选址可以在创作间隙来做。眼下,一是找来真题;二是,真题拿到手之后,找有经验、不涉及命题的人来研究出题规律,出模拟题、划重点。这个人不能马虎,关系着书馆首战的成败,和后续的发展。重中之重。“宝枝,你可知有何人擅四书五经?精研府试等考试之道?”“奴婢不知。”“宝叶呢?你可知?”温知著看向宝叶,随口问。“奴婢倒是知晓一人……”宝叶抬眼觑她,不敢作答。“嗯?”温知著好奇,“你大胆说,我不责怪于你。”“君公子为京中第一才子,于十四岁时得中状元,三元及第,应是精通的。”“他啊,就算了。这过去五年了,时效性过了,不行。”话虽如此,温知著知道,这是借口。前未婚夫呢,再好,大家还是别联系,比较不尴尬。那该找谁呢?温知著抿唇不语。算了,先去找一下上京同知,商量一下出往年真题的事。只要他们愿意给题,她就给稿费。-上京府衙门前,宝枝一脸委屈,温知著脸色莫名。一刻钟前,她们进了府衙,见了同知,说明来意,然后被客客气气请出来了。那人碍着她的身份,没说不行,也没说行,就是得请示。请温知著回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