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殿试(下)
作者:柯不贰      更新:2023-05-31 09:07      字数:2279
  忽地,李志被身后的声音打断,他转过了头。“在下郑向,见过李兄!”因为众士子来参加殿试的时间略早,要专门等候一会,后面的郑向见李志这位最靠前的省元面色淡然,毫无紧张之感,郑向顿生新奇。他心生触动,暗道不亏是省元,但是这一份气魄,就不知道让多少人黯然失色,反正他郑向是比不过。左右有些无聊,郑向即主动搭讪道。两人又客套了两句,眼见一个穿着朱红朝服的中年人面带笑容走了过来,马上退回了原位。能穿得上朱红色的官服,至少说明是朝廷的五品大员,又能出入宫城,也就证明对方很受大宋官家重视。而对方又来招待他们这群参加殿试的士子,大概率是主持本次殿试的副使。李志脑中不自觉地出现了小弟私自给他抄写的《从官经》,待着朱红色的方脸官吏走进于他面前停步时,马上行礼道:“学生李志见过使者。”“你就是今次省元李志,果然相貌堂堂。你之省试的诗赋老夫也看过了,确实不错!接下来的殿试,官家是为主考官,万不可懈怠,当多努力之!”来者正是在寇准罢相后,担任三司盐铁副使的丁谓。他人的风评在朝堂上虽说因鼓励大宋官家泰山封禅及建造宫宇,而变得有些差,但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如之诗文,读过的人,多言之文追韩(愈)、柳(宗元),诗似杜甫。几年前,王禹偁在世时,直赞丁谓乃是“今之巨儒”。此外,丁谓更是精通天象占卜、书画棋琴,几乎是个无所不能的全才!前些日子在宫城内,正巧官家看到了礼部递上来的省试前三的诗赋文章。便邀待见的丁谓一同看了看,看罢过后,丁谓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叫李志的士子的诗赋。今天他受官家之名把参加殿试的士子带至崇政殿,亲眼见到站在前列的李志,心里暗呼一声好少年!又看李志这士子非常有礼貌,丁谓索性勉力了几句。李志又行了一礼,安安静静地站定。虽不知这位大叔的名字,但能被人认可是件好事,他对于接下来的殿试更有信心了。清点完人数,除了一两个突然染疾,不能前来参加外,余者都到了。于是,丁谓便领着一群人往崇政殿而去。殿试起源于宋太祖,可要说真正地成制成型,还是赵恒朝上。要举行七日,地点就在崇政殿,殿试的饭食之类,有的自带,没带的皇家也会提供一些饭食。虽说殿试是皇帝主持,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皇帝出来露个面,后面的事情交给底下的官吏去处理了。这一次同样如此,待各科学子找到座位,并由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后,主考官——大宋皇帝赵恒来到崇政殿走了一圈。以后这群士子,便是天子门生了!等正式开考后,赵恒就溜走办公去了。又是主考官,又是皇帝,赵恒当然不能把时间都耗在这上面,那堆积的朝政可就没人处理的。随后几日内,赵恒有空也回来崇政殿转转,偶尔会在某个认真答题的士子面前站着看看,刷刷存在感。一晃七日过去,殿试结束。李贤把检查数遍的试卷交给了考官,由东华门出了宫城,向柳永招了招手。“柳兄感觉如何?”李志见柳永的神色有些不对,出言问道。“唉,不瞒李兄,此场考试打起来很是流畅,多是贵弟所着《殿试大全》内的题目,但柳某总感觉心里有些不踏实!”柳永摇了摇头。考试的几日内,柳永对于诗赋确实是非常顺手,只是到了后面的策论,想到了《殿试大全》里的某些解法,且又押对了一道。柳永最终没有照着抄,怕就怕他和李志给撞答案了。这样的话,心里难免有些不踏实,何况阅卷人的口味不同,他虽掌握了破题的法子,谁又能知道阅卷人会不会不喜,这也间接使得柳永的心情在试后有些七上八下。李志比柳永年纪虽要小上两岁,但身个要高半个头,他拍了拍柳永略显清瘦的肩膀,再回头望了眼大宋宫城,还有陆续走出的士子们。想到殿试的经过,心里并不想很多人那样担心。诗赋、策论,他不知道做了多少遍,小到季弟十年前就给他布置的休沐考,再到月考,季考,年考,他有着绝对丰富的应试经验。诗文,墨义,他不知背了多少。各种书册,还有季弟托关系给找来的大宋近些年官方报表,皆是他的课后阅读材料……可以说,刚刚结束的殿试,那是他过去十五年以来,所有才学的完美展示。经过这场考试后,他更有信心拿下状元。唯一让他烦恼的是,考试途中,不断有脑袋在他头顶停留,差点就打断了他的思路。当然,自己的好友心情绪如此低落,李志不可能戳好友的痛处,他又是个直男,只好出言宽慰道:“柳兄放宽心,你要自信一点,我们的试卷绝对不比别人的差。只待过几日,你我一同看榜。不说那么多了,今夜我二人不醉不归。”说道喝酒,柳永来了兴趣,这段时间在李家和李志一起为殿试做最后的冲刺准备,可谓是滴酒未沾。他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偷偷溜出去,弄些酒喝,但最终放弃了。一方面是囊中羞涩,另一方面是觉得这样不够义气。“就如李兄所言!”柳永来了兴致。由于两个都不怎么带钱在,只好在宫城外努力找到接他们回家的孙二狗,拉着这个移动的钱袋子去了距离李家不算的远的一处中上等的酒肆。算是庆祝本次科考的结束。几人欢喜几人愁,殿试结束,多数士子留在开封等待殿试的开榜。数年前,殿试后的进士榜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五等为同出身。其余诸科,则为三等。录取率在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也就是有相当一部分落榜,且可能每次都卡在省试后的殿试环节,弄不到进士功名。因此引发了一些列危机,最显着的就是有不少有学问的士子,因为榜上无名,新生怨恨,叛逃到了帝国……只是现在问题还不怎么严重,朝堂上下也没多少人重视。国子监内,李贤也在进行自己的小考。还是寇准和王旭联手给他布置的实践类考试,说到缘由还和他上次写的策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