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作者:九紫      更新:2022-03-26 16:05      字数:6550
  慕清家的青砖黛瓦四合院在甄家村还真是轰动了一番, 引得村里不少人都驻足观看,心里全都想着, 若是有一日也能建上一座如甄慕氏家这样的房子, 该有多么风光。

  这年头是有石灰的,慕清叫工匠们在墙面上全部都刷上了一层白石灰, 这样屋内会显得明亮许多。

  甄二郎甄三郎甄四郎他们可得意啦, 走在村里都是昂首挺胸, 仿佛自家已经脱离贫民走向了富裕的地主行列。

  实际上他家还是只有二十亩地, 其中还有五亩是山地。

  村里人都可喜欢找甄四郎玩了,甄家的房子不同了,连带着仿佛连甄四郎都不同了, 在村子里成为众孩子的孩子王。

  慕清怕他在外面闹事,每天都让甄香君教他学字认字写字, 要是布置的作业完不成,当天就没肉吃。

  怎么能没肉吃呢?

  肉, 那就是甄四郎的死穴!

  为了肉,识字算啥?

  刚好慕清家正在造房子,还多了许多从山涧里捞上的沙子, 慕清就让工匠做了几个沙盘, 专门供甄香草、甄三郎、甄四郎练字用。

  甄四郎这人还是有几分小聪明的,为了肉,每天甄香君教的字倒也勉强会写, 反正少写一个字就扣一块肉, 一天总共只有三块肉呢, 要是肉都扣完,就扣肉汤,要是连肉汤都被扣了,就要扣干饭,家里其他人吃干饭,他就只能喝粥。

  要是全部都会认会写,不仅有原本的三块肉一碗肉汤,还能多奖励一块肉。

  不光是他,家里除了甄二郎之外,全都如此。

  为什么甄二郎不用手惩罚呢?因为他干活多啊!

  房子建好后,甄二郎又开始吭哧吭哧挖地窖。

  受抗战剧影响,他们现在虽处于和平年代,天下战乱才刚结束不过二十多年,但在挖地窖的时候,慕清还是突发奇想,在地窖口建在厨房的水缸的下面,和仓库米缸的下面。

  除此之外,慕清房间下面也有一个小型的地窖,地窖口在她炕床下脚踏的下面。

  这事就只能甄二郎和过了年已经十二岁的甄三郎来做,至于甄三郎原本在放的羊,现在已经交到了甄四郎的手上。

  甄四郎过了年就八岁了,可以去当羊倌放羊了。

  甄三郎六岁就开始放羊呢。

  甄四郎一边放羊,还要一边拿着木棍在地上练字,回去阿娘检查,要是不会,不给肉吃。

  幸亏这大半年来慕清从伙食上从未亏待过家里人,甄二郎身体也算强壮,甄三郎身体也发育的不错,但他们小时候劳作太过又营养不足,到底有些亏了身子,慕清便在家里人喝的水里面,全都刮了一层回春丹的丹粉在里面,不光慕清能喝到,家里甄三郎小甄香他们,全都能够喝到。

  尤其是小甄香,她是个早产儿,已经三岁大的孩子,看上去和小孙青两岁大的人差不多。

  被稀释的回春丹丹粉效果不大,却是目前最适合甄家人目前状况的,也在一点一点的修复他们的身体。

  就连在甄家帮甄家干活的甄大伯和甄大郎他们一家,都得了这回春丹丹粉的好处,将身体中一些受损的暗伤给慢慢修复。

  回春丹回春丹,原本就是治伤用的,就连甄大伯一家在甄家干活的时间,每日好吃好喝,都觉得自己身体恢复不少,早年的腰腿疼痛,都仿佛减轻了许多,身体恢复到壮年的时候。

  等到地窖挖好后,慕清又请甄大伯一家来帮忙割麦子,虽然没有工钱,可想到慕清家的伙食,甄大伯一家都十分积极,和甄二郎一起,不过一天时间,就将两亩地的麦子全部割完,又花了一天时间打谷粒,晒谷。

  晒谷的时间,慕清让甄二郎将地窖全部铺了青砖,再以石灰和糯米浆砌成,地窖的入口是个圆形,被一块石板压住,再盖上脚踏。

  完美!

  此时慕清种的各种蔬菜也都长成了,什么土豆、生菜、青椒、红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先是在自家房子建成上梁当天,请村里的左邻右舍父老乡亲吃了顿酒,酒席上红烧肉闷土豆、霜糖西红柿、西红柿炒鸡蛋、酸辣土豆丝、椒盐土豆饼等。

  邻居们先是不敢吃,但是红烧肉闷土豆看着太诱人啦,喷香扑鼻忍不住啊,一大陶钵端上来,刚上桌,就你一块我一块,吃的他们满嘴流油,没了。

  吃完后,还啧啧嘴回味无穷的文慕清:“婶子,这是和肉一块烧的是什么?这么好吃?”

  慕清笑容满面的走出来和大家伙说:“这是我去年在游商那里买的种子,据说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高产量农作物,亩产量能达到一千斤呐!”

  “我一听说,亩产量这么高?要是种出来我们岂不是不用饿肚子了?就赶紧买了些种子回来种,看是不是真有那么多。”

  “不过那游商说,这土豆挖出来后,不能放在阳光下存放,一定要放在阴凉的干草上,最好再撒些泥土,不然容易发芽发绿,一旦发芽发绿,这土豆就不能吃了,吃了就会肚子疼,呕吐。”

  “游商说,发芽发绿的土豆是不能吃的,不过你们放心,我家的这个土豆才刚挖出来,都新鲜着呢,我们自己家先尝过之后觉得好吃,才拿出来待客的。”慕清拿出一枚土豆出来,又指着桌上的土豆丝土豆饼说:“呶,你们刚刚吃的红烧肉闷土豆,还有这土豆丝土豆饼,都是这土豆做的,听说还可以切成片做成汤,或是和青椒炒着吃都好吃。”

  “和土豆丝一起炒的这个绿色植蔬就是青椒了,明天我将这些菜都带到县城,看酒店里收不收,酒店里要是收,对我家来说也是一个进项。”

  开始他们听到土豆发芽发绿的吃了会肚子疼的时候,他们脸色就是一变,此时听说慕清打算将这些植蔬卖到县城,眼睛不禁全都一亮。

  慕清叹了口气说:“你们当我家今年为什么能盖上这青砖大瓦房?实不相瞒,那是因为我去年种了这些植蔬卖到县城去的。”

  其中一人连忙大声道:“难怪我看婶子每隔十日就要去趟县城,原本以为婶子去县城是看博文兄弟的,没想到是去卖这植蔬的!”

  慕清装作被发现秘密一样,无奈地笑了起来:“居然被你发现了。博文在县学里有他的老师和夫子照应,我老婆子放心的很,哪里需要经常去看他,这不是他今年就要考发解试,我才想到种蔬菜去卖,许是这些蔬菜他们从未见过,烧出来味道不错,卖的还挺好,才有钱盖房子。”

  众人一听,回味他们刚才吃过的红烧肉闷土豆,果然都觉得回味无穷。

  慕清指着桌上这些菜说:“其实我哪里知道这些菜该这么做?都是看了人家大酒店掌厨做,回来依葫芦画瓢,在县城里都是卖给贵人吃的,今天我家房子上梁,是大日子,让你们也沾沾光。”

  她话音未落,桌上人的筷子全部伸向了酸辣土豆丝、土豆饼和霜糖西红柿。

  霜糖那是多金贵的物品,他们连见都没见过,此时吃到嘴里,全都是如食佳肴一般,回味不已,可抢的人太多了,大人们就只来得及给自家孩子喂上一块,等自己再夹,盘子已经空了,连忙去抢土豆饼。

  这顿饭吃完,慕清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等人群散了后,甄三郎不解的问慕清:“阿娘,家里好不容易有个来钱的进项,你为何要告诉他们?要是他们都种了这土豆,也将这土豆往县城里送……”

  甄三郎是家里几个学认字写字的人里面,最用功,也是学的最快的一个,哪怕他每天都要放羊,还要帮着家里干活,他也依然把一本三字经上面的字全都学会了,慕清打算过些天去买一些纸笔回来,送他去私塾。

  慕清对着一家人都不解的目光道:“阿娘往县城送菜不假,但阿娘送的是生菜,可不是土豆,这土豆种子也不是阿娘从游商那里得来的,而是和这两季稻一样,是县尊让他家的门客,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千辛万苦从西域那边找来的高产量农作物的种子,为的就是让我们老百姓不饿肚子,可让你把家里田地都拿来种土豆你愿意吗?况且这土豆发芽了还不能吃。”

  她笑道:“这是县尊给阿娘的任务呢,他给阿娘五十两银子,让阿娘帮他宣传这土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这土豆不再饿肚子,这是秘密,你们可不能说出去。”

  家里几个孩子连忙将嘴巴一捂,全都听话的摇摇头。

  “四郎放羊还没回来,他回来你们可千万别告诉他,省的他不小心说出去,阿娘也是相信你们,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答应阿娘,帮阿娘守好这个秘密好吗?”

  家里小家伙们全都捂着嘴巴齐刷刷点头。

  就连甄三郎,神色都慎重了许多,“县尊可真是个好官。”

  在农家人简朴的思想里,能够让老百姓不饿肚子的官,就是好官。

  慕清果然说到做到,一大早起床,叫上甄二郎甄三郎,挑了一担子土豆、生菜、青椒、西红柿等植蔬,还有满满一大陶钵的红烧肉闷土豆,及土豆饼、酸辣土豆丝,去县城里送菜。

  红烧肉焖土豆块和土豆饼都被慕清放在篮子里,用一块麻布盖上防灰尘,实际上都被她放进空间里。

  早上天麻麻灰就出发,甄二郎甄三郎也看不清慕清的动作,他挑了一担子菜,甄三郎这个半大小子身上也挑了两篮子生菜,一边十斤,总共二十斤。

  足足走了两个小时的路,才到县城,到了县城就直奔清风楼。

  清风楼的掌柜还没来,小二听说慕清又过来送菜,还是他们没见过的新菜,听说是西域那边传来的,不敢耽搁,连忙去叫掌柜的。

  掌柜的已经起床,闻言连忙赶过来,慕清将框里的蔬菜全部露出来给掌柜的看,掌柜的怕被张家酒楼看来,连忙将他们往里面请,慕清让甄二郎甄三郎在外面站着等她。

  她和掌柜的一起到后厨,慕清才将这些蔬菜全部向掌柜的介绍了一遍,又拿出菜篮子里面做好的椒盐土豆饼,红烧肉土豆块,青椒土豆丝等,给掌柜的品尝。

  掌柜的一一尝过之后,果然大喜。

  这些东西在现代社会是极其普通平常的东西,但在这个时代,目前还算是独一份的,只要是独一份的东西,那就是别人家没有我家又,自然能卖的上价,那就珍贵。

  慕清又现场给掌柜的做了番茄炒蛋,番茄蛋汤,番茄炒茄子,霜糖番茄等。

  掌柜尝过之后点头问:“这土豆、番茄、青椒,目前有哪些人家种植了?”

  “只有我家。”

  又问储存方法和储存时间后,掌柜道:“这样,这些蔬菜你全部都供应给我清风楼,我全都按照生菜的价格来收,如何?”

  现在已经不是冬季,生菜的价格已经降到一百文钱一斤,可这对蔬菜来说,依然是天价,是人们口中的‘千金菜’,只有富贵人家能吃得起。

  清风楼作为这个时代的星级酒店,本身就是提供给富贵人家吃饭的地。

  这清风楼的掌柜姓陈,正是出自江南皇商家族的陈家,他其实只是一个旁支中的旁支,被派到怀安县当掌柜,实际上清风楼遍布整个大雍朝,尤其是京城那边。

  当然,陈家的产业不止如此。

  当初慕清送来生菜的时候,他就已经十分高兴,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但生菜毕竟不能长时间存放,而且慕清种植的有限,就只能供着一个店使用,饶是如此,在将张家酒楼的大部分客人都吸引到这边后,今年怀安县清风楼的账面也不是其它地方的账面能比的了。

  陈掌柜相信,等主家来查账之后,他的位置定要再升一升,现在有了慕清送过来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蔬菜,他就更加有了把握,说不定还能升为淮州地区的总管事。

  谈好价格和条件,就是签契约。

  这次慕清没有再避着甄二郎甄三郎,而是让他们全程参与,每种植蔬价格他都一清二楚,在知道这些蔬菜的价格居然真的能卖的比肉还贵的时候,这两个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的少年全都吃惊的瞪圆了眼睛,显得越发憨厚可爱。

  慕清对陈掌柜说:“以后我若不得空,就由我儿来给清风楼送菜。”

  陈掌柜看着甄二郎面容憨实的少年,含笑点头说:“应该的。”

  每次见这老妪……不对,现在看着已经不像老妪了,这妇人,自己挑两篮子蔬菜冒着风雪走几十里路,陈掌柜也感叹农家人生存不易。

  若他不是陈家旁支,估计也不比这妇人好多少吧。

  这越发的让陈掌柜坚定了往上爬的心思。

  慕清这次送过来的土豆足足有五十斤,也就是五两银子,生菜二十斤,二两银子,其它西红柿,青椒三十斤,一共十两银子。

  慕清知道,这些蔬菜之所以能卖出这样的高价,不过是占着这个时代这些东西稀有的便宜罢了,就好比在现代随处可见的花生,在清朝乾隆年间,都还是只有贵族和皇家才能吃得起的贡品。

  一下子就赚了十两银子,甄三郎就跟做梦似的,挑着空竹筐恍恍惚惚的跟在阿娘后面走出清风楼。

  难怪阿娘每过十天就往县城里送菜,原本他们都以为,那一篮子菘菜和秋葵,最多只能卖个几十文钱就不得了了,没想到居然能卖这么多钱?

  原来县城的钱这么好赚?

  甄三郎觉得,他的三观被刷新了。

  此时,他单纯稚嫩的心里,已经给县城里的人打上了一个标签:人傻,钱多,速来!

  甄二郎上次已经跟慕清来卖过一次霜糖,这次虽然吃惊,但他外表木讷,反射弧度长,一直没什么表情,看着就好像很淡定的样子。

  甄三郎看甄二郎如此淡定,丝毫不大惊小怪,只当他几次跟着阿娘出来,已经早已有了见识,连忙控制自己的表情,学着甄二郎的样子,努力做出一副沉稳淡定的表情,可他那双滴溜溜转,好奇的到处看的眼睛,依然出卖了他对外面世界好奇的内心。

  一直等他们出了清风楼,他才突然反应过来似的:“阿、阿娘……这些土豆居然这么……”

  话没说完,就被机灵的甄三郎用力拽了下衣袖:“二哥,有什么话咱们回家说。”

  甄二郎这才反应过来,咧嘴笑出一口大白牙:“是,是,回家说。”

  甄三郎长出了一口气,他就说嘛,二哥怎么可能那么淡定,原来是反应太慢了。

  小小年纪的他无奈地看了个子越发高大的甄二郎一眼,心里无奈地叹了口气。

  甄博文和席镶现在在州府岑知州家里读书,为下半年的发解试做准备,所以不在县学,慕清这次就没有去县学,而是带着二人去书铺,给甄三郎买了一份笔墨纸砚,又给甄香草和甄香君一人买了一份,然后带着二人去县衙。

  她做的那些菜,全都是给席瑞安吃的。

  在甄二郎甄三郎面前,慕清和席瑞安还是很正经的。

  两个人一个坐在正堂桌子的左边,一个坐在右边,慕清坐过去的时候,席瑞安很自然的扶了她一下。

  这是前世两人老年养成的习惯,席瑞安现在虽身体年轻了很多,但有些小动作小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之后又特别自然的给她倒了杯水,推到她面前,问她:“早饭吃了吗?”

  慕清毫不见外的摇摇头:“没。”

  一个‘没’字,却带着说不出的亲近和一丝撒娇的意味在里面。

  两人说话的时候,都是含笑看着对方眼睛的:“我叫人传膳。”

  慕清听他说‘传膳’二字,又笑了。

  她只一个笑容,他就明白她在笑什么,也跟着默契地笑了起来,眉眼之间全是只有他们二人不用言语多说就能明白的默契。

  甄三郎看看县尊,再看看他阿娘,总觉得好像有哪里怪怪的。

  不过他还是很崇拜县尊的。

  在慕清说了两季稻和土豆等农作物全部是县尊叫人千辛万苦弄来,为的就是让老百姓不饿肚子后,他对席瑞安的崇拜已经超过了他的大哥甄博文,成为他心中最厉害的偶像,甚至心中隐隐生出一丝模糊的野望,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县尊一样,至于像县尊一样什么,此时他还没有想过。

  这只是一点模糊的想法罢了,甚至连他自己都还没有察觉。

  吃过早饭,慕清又和席瑞安说了,想给甄三郎去私塾读书的事,问他有没有什么好的私塾推荐。

  慕清和蔼地笑着望了甄三郎一眼,对席瑞安笑道:“以前家中穷困,只能供得起博文一人读书,这段时日我让香君教他们读书,发觉三郎和他大哥一样,很有些读书的天赋,为人也勤勉认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我便想着给他找个好私塾,好夫子。”

  这段话自然是说给甄三郎听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慕清发现,甄三郎属于需要鼓励和夸奖的人,需要别人认同他关注他。

  说白了,就是在家当透明人习惯了,心里缺爱。

  这事本来可以问甄博文,但现在甄博文不在家,慕清对怀安县教育这一块也不熟,只能问席瑞安了。

  甄三郎这孩子脑子有些活,她怕把他放在不好的学校,让人给带坏了。

  这世上有一类人,很容易跟好学好,跟坏学坏,如果将他放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这样的人不说成才,但发展一般不会太差,但如果待在他周围的都是奸吝小人,纨绔二流子,那么他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奸吝小人二流子之类。

  慕清此时并不觉得甄三郎是这一类人,只是她很清楚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三迁,现代父母为了子女有个好的教育环境都知道往名校里送,慕清觉得,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甄三郎在慕清说给他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睁大了眼睛,甚至眼睛里还有水光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