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弘治革新
作者:一笑澄明      更新:2023-05-30 23:11      字数:2227
  弘治皇帝喟叹一声,脸色有些复杂,迟迟未给出决断。女子的事让百官廷议,亵渎庙堂。而且朝廷贸然降旨到坊间,着实会令人感到奇怪。张升怏怏不快地看向严成锦,质疑道:“敢问严大人说的母系王朝,距今是多少年?地处大明疆域,还是海外?”百官微微颔首,赞成张升的说法。“若真有以女子为尊的王朝,我等岂会没听说过?”严成锦仔细想了想:“番人所言,本官也不知。”“若能将史料找来,朕兴许可以下旨,但仅凭严卿家的一面之词,让朕下一道旨意,太过儿戏。”弘治皇帝郑重地道。严成锦心下微动:“臣有办法,可证所言真假。”百官的笑容僵硬在脸上。若母系王朝,据今真有万年之久,史书献,早已腐坏不存于世了吧?史馆的典籍,也只记载到夏商周时,此子竟信誓旦旦地说,有法子可证。即便史料有蛛丝马迹,也有前人改史乱撰的嫌疑。刘健暗自思忖,严成锦敢在朝堂上出言,定是有法子可自证。但他想不出来,此子要如何自证?谢迁深深地看了严成锦一眼,从刚才,他就猜测此子信口开河,只是没有证据。弘治皇帝神色略显担忧,若严成锦在朝堂上欺君,他想不处置,百官也不会罢休。“万年之事,你如何自证?莫要再提了。”礼科给事中张范道:“陛下,臣等皆对此母朝有兴趣,若真如严大人所言,女子可保国库充盈,岂不是国之大幸?”“不错,严大人还是说一说吧,我等听着。”户部主簿韦经道。一言既出,百官纷纷追声附和,饶有兴致看向严成锦。严成锦道:“请问柴大人,京营所征的十五万人,来自何处?”“来自宛平、大兴和房山等京畿之地,你问这个干什么?”柴升道。让你自证母系王朝的存在,你跟我们说这个?百官狼视眈眈。严成锦道:“即便母系王朝有史料留存,也不能辨真伪,若在房山下旨禁此旧例,十五年后查税赋,若税赋不降反升,可辨臣所言真假。”上一世,女子甚至作为生产力主力,男子反而不用干活。碍于儒家礼教,女子不便抛头露面,虽也有农妇劳作,却是少数,多是在家中以织造为生。想嫁入大户人家,甚至到富户府上当丫鬟,皆要缠足。故而,缠足虽是在士绅家兴起,在坊间,却也同样盛行。弘治皇帝面色微微一变:“十五年?朕还如何能看到?”“陛下,壮丁充于军营,田园无人可作农务,若能见其后效,十五年值得。”王琼道。“八年!”严成锦眸中微微一动,下一代还没长开,八年当然不够。却没有再辩驳。柴升等人不置一言,却早已将严成锦的话记在心里。缠足已成风俗,世人皆以三寸为美。即便朝廷下令,也难以禁止,更遑论没有下旨。此子就算得了陛下首肯,也无法废除。退朝后,张升道:“此举定会招来骂声,已非法令所能做到,依本官看,不过多此一举。”柴升颔首点头:“启昭兄说的是。”就宛如男人出门要传裤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严成锦非说可以不穿裤子,这不是找骂?过去两日,弘治皇帝在华盖殿阅到户部的疏奏。这两日,却心心念念着严成锦所说,女子可作为生产主力,增加朝廷的赋税。“严成锦在干什么?他命房山出告示了,坊间崇尚缠足,朕记得房山知县是张贤,定被人骂惨了吧?”弘治皇帝忧心忡忡,喃喃自语。萧敬微微抬头看了眼弘治皇帝,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支支吾吾,半天不作声。弘治皇帝看萧敬脸色不对,蹙眉:“朕说得不对?”萧敬吓得忙跪下来:“房山下了政令,可是可是百姓欣然接受了。”嗯?弘治皇帝龙躯一震,微微转过身来。萧敬言简意赅道:“严成锦说了,不缠足者,给五银子!凭黄册两年领一次,十五岁止。宛平和大兴的百姓,聚众于衙门,大呼朝廷不公,坊间都闹疯了。”弘治皇帝目瞪口呆。此时,房山的衙门。百姓皆围在衙门前,看官府贴出的邸报。一日前,他们就收到了消息,只是不敢相信,官府会下如此荒唐的政令,白白给银子!“房山妇人恐怕有两万余人,这出手一次就是十几两。”“都百姓,朝廷怎么能厚此薄皮!”围观的人,有宛平和大兴的百姓,不远十里,特意来求证,没想到竟是真的。若一家有三口女子,就白白赚了十五两银子。男人在京城中做长工,以一日五分纹银算,要积攒十个月。王不岁心疼良乡的银子,对着严成锦道:“少爷,这是亏本的买卖啊。”朝廷不下旨意,由房山知县张贤下令,房山境内妇孺,不许缠足,违者按犯律令,处以笞刑。此外,女子三岁起,不缠足者,每过两年,可以到良乡衙门领五两银子。国库不出这笔银子,自然是从良乡商会出。严成锦一副不想跟王不岁说话的模样,道:“你的格局太小。”房山的生产力结构,将发生变化,变革才刚刚开始。若税赋增加,陛下自会推行天下。两日晃眼一过。一匹快马疾驶回京,探子不停拍打乌黑大马,似是十万火急。午门前,马蹄顿了几下,才停住了。“急报!”禁卫知道,太子殿下离京后,陛下和诸公心急如焚,一日询问多次,忙送去兵部。“柴大人,探子送回来的急报!”柴升伸手夺过去,九边战事还长,应该是太子的消息。可打开时,他有些失望。片刻后,才带上官帽,匆匆前往奉天殿。思恩洲的征讨,大捷!严成锦以此弹劾他,如今,思恩州大捷,总算洗清了把柄。而此时,都察院。严成锦打开王守仁的急报:太子殿下现天镇,似在募兵。不由陷入沉思,朱厚照带着银票,募兵去商号兑换,都察院应该传回消息才对。竟无半点消息传回。朱厚照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