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威力不俗
作者:一笑澄明      更新:2023-05-30 22:50      字数:2444
  弘治皇帝担忧东宫出事,忙是赶了过去,到了却瞧见朱厚照手摇着一物转动,在火上翻烤。“父皇来得正好,要开了。”朱厚照准备撬塞子,严成锦对弘治皇帝道:“陛下,请捂住耳朵,退出几到大殿外。”“既然如此危险,怎能让太子胡来,来人,把太子押过来!”弘治皇帝叱声厉喝。朱厚照不管不顾,急道:“再不开就焦了,快让开!”嘭!一声巨响,盖子弹飞出几米之外。吓得刘健跳起来,马升等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惊吓。弘治皇帝有萧敬帮忙捂住耳朵,情况才好一些。严成锦躲在殿门外,等巨响过后,才跑回殿中来。“此物叫手摇爆米花机,是研究物理时,谢丕做出来的,不知怎么被殿下买回了宫中。”地上散落着一地米花,朱厚照忙是叫禁卫捡起来,有些心虚的看向弘治皇帝。严成锦曾经说过,理科是可以改变天下的学问。马升和刘健等人不以为意。可见了手摇爆米花机,又觉得好奇,这声响同信炮一样,威力不俗。谢迁微微低下头,儿子在良乡就是折腾这些玩意儿,同太子胡闹有何区别?“太危险了,怎能让它流传坊间。”李东阳等人后怕地点点头,显然刚才被吓得不轻。弘治皇帝责备的眼光直勾勾盯着朱厚照。“陛下,只是声音大点罢了,伤不了人,若想推广玉米,此物是不错的选择。”严成锦注视着朱厚照,心底轻叹。不出意外的话,这货又要挨揍了。手摇爆米花机虽然是个小发明,却极大的鼓励了良乡工程师的热情。他们不断用知识变成一个个小物件。改良着大明的各行各业。这是一种复兴,就像西方的艺复兴一样。按现在的时间算,此时,西方的艺复兴已经接近顶峰,再过不久,很快就会出现各种科学萌芽。若大明扼杀这股刚兴起的势头,恐怕,要落后一个工业革命。就如同史书中一样。闭关锁国的落后,正是从这里开始,当西方爆发艺复兴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工业革命。西方诸国纷纷崛起。慎重一手,大明不能比西方慢。“这与玉米的推广有何关系?”弘治皇帝关心玉米的推广,严成锦留给他的小半袋玉米粉,早就吃完了。太后天天念叨着,何时有黄金粥吃。他体恤太后,可玉米都用作种子,种下地了。“陛下,不妨尝尝那爆米花。”严成锦望向东宫的两个小太监,端着大碗,捧在手中,爆米花的焦糖味香气,飘满了庭院。朱厚照还想私藏,往前站了站。“端过来!”弘治皇帝故作厉色。“父皇一人尝就好,本宫买玉米花了二两银子,要给太皇太后和母后送去。”朱厚照数了一下,内阁和六部,加上老高,足足有十个人。一人伸一次手,再来两碗也不够。萧敬拿起一粒,准备试毒。朱厚照一把抢过来,塞进嘴里,“让本宫来。”“”萧敬。真是一粒也不浪费啊。朱厚照若无旁人地吃起来,爆米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塌,最后剩下小半碗。弘治皇帝伸手夹起一块,轻轻咀嚼,咬下去脆脆的,甜味在嘴中炸开,忍不住又伸手。李东阳和刘健等人望着,有点馋了,却不好意思开口。“诸公尝尝。”弘治皇帝对朱厚照道:“剩下的一碗,给太皇太后和皇后送去吧。”朱厚照自然不情愿,却不敢违抗弘治皇帝的旨意。命两个小太监给两宫送去。爆米花的香气四溢,刘健等人早就想尝尝了。“臣试试。”“臣也试试。”内阁和六部的反应和弘治皇帝一样,细细品味,吃了还想吃。严成锦道:“饴糖贵,若货郎走街串巷卖爆米花,赚到银子,玉米便如同蚕丝和棉花一样,人人争相种植。”玉米的食用方式多了,就会渐渐从小众的粮食,变成主粮。等它变成主梁后,紧接着就是开垦荒地。扩大大明的耕地版图。“朕记得,谢丕当初要去良乡学理科,谢卿家还不许,现在看来,倒未必是一件坏事。”弘治皇帝含笑道。也不知道是夸还骂,谢迁脸都绿了。学理科算什么好事?眼看就要秋闱了,他觉得有必要去良乡一趟,把谢丕喊回来,开一下小灶。“延绥的军田无人耕种,正好将玉米推广到延绥。”刘健道。弘治皇帝颔首点头。他想起严成锦说过,这玉米种在旱地就能活,头一次推广时,只推广了两京十三道。却忘记了九边。九边重镇,良田稀少,却有大把的荒地,若将玉米推广到九边,岂不是能将边陲的军田利用起来。“陛下想的,恐怕还太早了些。”严成锦道:“九边固然可以种玉米,但一爆发战乱,这些地就会成为荒地,要想种植玉米,还得九边安稳才行。”西北的大片土地,不适合种水稻,却适合种玉米。要想九边安稳不容易。苍蝇不舔没有裂开的蛋。一旦西北种满玉米,就会把鞑靼人招来。九边太辽阔了,鞑靼人寻找到薄弱的防御点,很快就能攻进来。“严卿家说得不错,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安定伯收复河套。”弘治皇帝怅然长叹一声。“陛下放心,有本宫的九宫战术,严师傅一定能找到鞑靼人。”朱厚照说这句话,就像他整天承诺“儿臣下次再也不会了”一样,毫无说服力。弘治皇帝和刘健等人,听了不仅不信,甚至有点生厌的感觉。“臣相信殿下。”反正相信朱厚照又不用掉脑袋,严成锦干脆应了一句。朱厚照兴高采烈。西北延绥,风沙满天。严恪松从宣府奔袭到延绥,凭借陛下的御旨,路过宁夏时,在边军中调了一万大军。前往与保国公汇合,执掌大将军印。河套的军营大帐中。“河套风沙不止,鞑靼人踪迹难寻,陛下竟派个翰林来接替本将的将印?”朱晖面色冷峻。阵前换帅,这是大忌,对他来说更是大辱。“严恪松原本是翰林,在翰苑呆了十余年,只是跟着王越打了胜仗,才得了军功。不知道为何,贺兰山一战,王越把军功都让给了他,说起来,此人运气真好,一路升迁。”提督史琳心底长叹一口气。“他儿子严成锦,也得陛下的信任,此次换将,恐怕与严成锦有关。”朝中情况他们不知道,但也能猜出几分。监军苗逵盯着保国公,阴恻恻地道:“保国公还想抗旨不交将印不成?”何为监军?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就是监督朝廷的旨意,能够及时执行。是弘治皇帝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