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春(十)
作者:呵气成霜      更新:2022-03-26 13:36      字数:3291
  马车内

  顾曼桢与沈世钧相视而笑, 笑着笑着,脸慢慢的挨近,只是俩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笨笨的皮大衣, 相拥时如同熊抱。

  但, 他们依旧陶醉地挨近再挨近,明明别后不久,可他们稀罕彼此的模样,就如同隔了好几个春秋般。

  额头抵着额头。

  鼻尖挨着鼻尖。

  嘴巴对着嘴巴……亲了又亲,稀罕个不停。

  直到气喘吁吁,才无奈暂时松开嘴。

  片刻后, 又吻上了。

  最后,进了南京市区王府街,两人才依依不舍地松开对方。

  顾曼桢让沈世钧帮她拿着那绿色毛茸茸的发箍,自己则从一直斜挎在豹皮大衣里头的锈花的小挎包里, 摸出一把只有五指宽的黑牛角小梳子, 又拿出小粉镜照着自己。

  服用过‘修复丸’后, 顾曼桢感觉自己五官被上帝之手微调过般, 说不上哪里有明显的改变, 但是, 看哪哪都觉得好, 恰恰好!

  顾曼桢动作轻柔的梳理之前被风吹乱, 刚刚又被世钧揉得更乱的乌黑中长发,直到梳理的整整齐齐,方放下手上的牛角梳。

  进入这个世界, 已有一年的时间,顾曼桢总是将自己这头乌黑的头发,保持着同样的长度。

  一旁膝盖抵着膝盖坐着的沈世钧,一脸痴汉的望着女朋友打扮自己,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情绪,一直笑着,特可爱!

  顾曼桢不禁又捧上他微红的脸,一连啄了好几口,才道:“帮我,把发箍戴回去吧。”言落,自己开始对着小粉镜涂口脂。

  “呃,嗯。”沈世钧十分配合的将手上那毛茸茸绿色发箍,插入顾曼桢的发际线上面一寸的位置。

  马车来到王府街四十一号皮货店门前。

  这一回不像上回来店门大开着,还有顾客在那里挑选东西,走马楼上还有一只只上皮统子从窗口吊下来,用那大红绸里子就像襁褓似的,里面睡着一只毛茸茸的小兽。

  这一回,几间店门关着,门上贴着一张红纸黑字的告示。

  写着——开业时间为正月十六日。

  沈世钧先扶着曼桢下车,才转身拿下两个大箱子,两人一前一后往另外开的小门走。

  边走,顾曼桢边回头说:“你那边手的那个皮箱里头是带给大家的新年礼物,这边手的是我的个人用品。”

  “新年礼物?有我的吗?”沈世钧凝视着顾曼桢,认真问道。

  “有,不过得等晚上再给你。”顾曼桢笑得一脸的促狭。

  去年年底,她心血来潮去租界定制了一对素圈戒,是对无雕刻修饰,无宝石镶嵌的素雅型戒指。只在圈戒内部刻了s·g(沈·顾的缩写)。

  “……”沈世钧又开始露出痴汉般的笑。显然他十分满意顾曼桢这样子的安排。

  沈家皮货店里总有一种特殊的气息,皮毛与樟脑的气味,这一回顾曼桢觉得尤其的重,是没有大开店门透气之故吧。

  对沈家,顾曼桢也算是熟门熟路。

  楼梯上暗沉沉的,上楼梯的时候,顾曼桢看见墙上挂着两张猴皮,沈世钧在身后笑着指点着曼桢:“这叫金丝猴,出在峨眉山的,据说是额上有三条金线,所以叫金丝猴。”

  顾曼桢笑着凑近前,去看了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

  沈太太早已在楼梯口迎着,笑眯眯道:“曼桢,你总算是过来了。”也不知道怎得,老爷对这上海小姐特别喜爱,不光光在嘴上念叨着,还托朋友给弄来一件最上等的豹皮大衣。

  为此,少奶奶心下极不痛快,直接回了娘家,没过几日便跟朋友去了香港,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伯母,您瞧着气色大好,比去年年轻了好几岁。”顾曼桢与沈太太一照面,便由衷赞道。

  沈太太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仍旧收拾得头光面滑,脸上也不少搽粉,就连大少奶奶是个寡居的人,脸上也搽得雪白的。

  大概内地的旧式妇女是有这种风气,年纪轻些的人,当然更不必说了,即使不出门,在家里坐着,也得涂抹得粉白脂红,方才显得吉利而热闹。

  沈太太不自在的摸了摸脸,啸桐回来家后,她天天挖空心思,弄上好些吃的,一个是为老爷,一个是为小健:“真的啊!?”

  近日来,好多太太们说她年轻了,气色好,她打心底高兴,也明白是真的。

  自从老爷长住家里,小公馆那边一次也不去,也不亲自出面打发那边派来的,只是嘱咐了她几句,就让她出面看着处理,送家用、打发来人,如此这般的情况,与之前十几年的情况倒了过来。

  真真是扬眉吐气!!

  “嗯。”顾曼桢特认真的点头。还别说,女人啊,不论是多大年龄的女人,身边有个男人让她忙忙叨叨的,就没有时间想东想西。

  沈太太笑道:“请里边坐。”十分亲热。

  桌上已经摆好一桌饭菜,顾曼桢笑道:“我在火车上吃过了。”

  沈世钧道:“陪我再吃一点,我还没吃饭呢。”他心急,昨晚没法入睡,今早就起晚了,吃过近午时的早餐,早早就去车站等候。

  顾曼桢陪着沈世钧坐下来,看着他细嚼慢咽的吃饭,世钧吃饭很有教养,沈太太毕竟也是出生大户人家。

  顾曼桢静静地端坐在那里,忽然觉得有一只狗尾巴招展着,在她腿上拂来拂去。

  她朝桌底下看了看,是只狗,很温顺,她便去抚弄那只狗。

  沈太太指挥女佣把顾曼桢的行李送到客房去,听说有一皮箱是给大家的礼物,她直说破费。

  吃完饭,顾曼桢问:“伯父呢?”

  “带小健出去见老朋友了。你累不累?要不要去休息一下?”沈世钧道。

  顾曼桢摇头,道:“做早班车,我又买软卧,一路睡过来的,一点不累。”

  “那要不要出去走走?”沈世钧低声问。

  “外头冷,我还是想窝在家里。”顾曼桢笑了,笑的眉眼弯弯。

  “那好,咱们回房,我房间里生着火炉。”沈世钧立马笑了,很满意,去牵顾曼桢的手。他知道曼桢特别怕冷,就没有熄了火炉。

  正说笑间,女佣进来说:“方家二少爷来了,开着洋车,说要接二少爷与小健去玩。”

  沈太太道:“世钧,你下去招呼,小健出去玩了。”沈家与方家没有因为一珠(沈少奶奶)而有隔膜,还是好亲家。

  沈世钧便冲曼桢无奈一笑,道:“走,我们下去。”又低声笑道:“我去快快打发走他。”

  最后,不光没有打发走方一鹏,还连同女朋友一起被方一鹏接走了,方一鹏家里在宴客。

  在方家又遇上了石翠芝,后来被方少奶奶打发出去看电影。

  沈世钧知道顾曼桢不大爱看电影,还有在上海几乎每次有电影上市,他们都去看过。

  因而最后他们选择去了清凉山,四个人坐上了方一鹏的洋车。

  到了清凉山,下了车。

  午后淡淡的阳光下,沈世钧与顾曼桢肩并肩的走上山坡,清凉山的石级破烂残缺,一阶连一阶,走不完似的。

  不知什么地方驻着兵,隐隐有号角声顺着风吹过来。

  江南的庙宇都是这种惨红色的粉墙。走进去,几座偏殿里都有人住着,衣裳褴褛,形如难民。他们一行人到了扫叶楼坐了坐,就怀着低落的心情下来了。

  在回家的车上,方一鹏非要请他们吃六华春。

  沈世钧连连拒绝说:“不成,不成,今晚家里特特预备了几样菜,给曼桢接风。下一回,下一回吧。”

  “那就明天晚上吧。”方一鹏不放弃。

  沈世钧想了想,点头道:“好。”六华春因社会名流的垂爱而声名显赫。曼桢还没有去吃过呢。

  “六华春,是不是宋夫人请美国马歇尔将军吃瓢儿鸽蛋的馆子?”顾曼桢问道。

  当时还上了报。

  “是的。当时菜一上桌,马歇尔急忙品尝,味道极为鲜美,连声赞道:‘真好,真好!宋女士的脸蛋也像鸽蛋一样嫩白!’说得宋夫人满脸通红。”方一鹏笑道。

  一开始,顾曼桢只是抿嘴笑,可笑着笑着,就露出洁白整齐的一口牙。

  西方人向来如此,当面赞美一位女士,是一种社交礼仪!

  “还有中西合璧的凤尾虾排。宋先生、邵先生特别钟爱此菜,每次宴客必点。”沈世钧接着说。

  “将大对虾裹以蛋糊,用面包粉压实,香炸而成。”石翠芝撇嘴道。妈妈新请来的厨子也做的很好吃,干嘛非得去六华春啊。订婚去六华春,请宴去六华春……她,十分不以为然!

  沈世钧没有接翠芝的话,翠芝是一点幽默感也没有的,最没劲,因而只对着身边的曼桢笑。

  方一鹏接着说:“一品官燕盏,是六华春著名的‘头菜’,张少帅宴请宾客时,胡先生曾准备这道菜肴。”

  “好好好,明晚要吃穷方先生了。”顾曼桢打趣道。

  作者有话要说:  要全勤奖,因此加了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