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节
作者:青猫团      更新:2023-05-30 05:43      字数:8035
  余锦年只在花厅歇了那一时半刻,几乎算是一夜没有合眼,这会儿即便有些疲惫,心弦却也被当下之事紧绷着,一点睡意都没有,他就着石星的铜盆又洗了手,便吩咐道:“西阁的一应物件凡是被那病人碰过的,皆拿去烧了,隔离那些病者的房间门前俱撒上石灰粉,凡馆中用水无论饮食用度必须煮沸,三余楼同样。另外你且安排下去,今日之内打听清楚京中诸大医堂庙宇,可还有这般症状的病人出现,有几个,都来自何处。这病究竟是不是大疫,只看我们馆中的这几个暂时难以确诊,还需稍加观察。”石星应下,只道过会便叫人去办。等手晾干的时候,余锦年又忍不住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问道:“南边可传来消息了?可有我的信……”他没有明说,石星也知道他指的是什么:“还没有……”答毕他立刻补充道,“不过小公子,不是有句话说么,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我们三公子吉人自有天相,肯定没事的。”笼罩在余锦年头上的愁云更浓,他转眼看向那几个屈缩在墙角蠢蠢欲动的刁民,心里的烦躁便有了个小小的宣泄出口,顿时一个喝问:“你们究竟过不过来?!”——京郊城南外的官道,是通往大慈悲寺的唯一之路,如今大慈悲寺人满为患,京城自灾民涌入后又开始盘查人口、严加进出,导致大批无处可去的灾民们涌在城南外的一处荒林,靠富人老爷的粥米救济度日。这些日子在这林子边上设棚的便是富贵斋的薛家,此时正有一伙灾民排着长队去讨薛家的粥水和馒头,虽然这粥米也都不过是些新陈掺杂的旧米,馒头也是噎人的杂面,但至少不会让肚皮空空如也,诸人也就感恩戴德地吃了。但即是如此,灾民们也未必能老实安静,体壮的排挤瘦弱的,年轻的霸占年老的,且不提如何鳏寡孤独互相礼让,俨然已是弱肉强食令人不齿了。一个身材瘦削的小子坐在一处干净的树墩上,正要将新领来的馒头往嘴里塞,突然后背被人猛地一踹,一伙乞丐挤了过来,将他一脚从树墩上踢下去,其中领头的那个还抢了他手里的馒头,坐在树墩上大摇大摆地啃,吃罢还不忘嘲笑他:“平日一个子儿都讨不到,吃饭倒吃得不少!”那人重重呸了他一声,撕下一条馒头皮,悬在半空吊着他玩,随行的其他恶丐看他饿得扑上去咬那馒头皮,如狗一般,皆捧腹大笑。将他耍够了,那恶丐拿脚尖攘起了这小子的下巴,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啧啧饶舌道:“可惜了这张脸,若没有脸上这疤,还能在知春归卖个好价钱。”知春归是京中有名的花楼,也收些漂亮的少年,只是这一个脸上有疤也就罢了,腿也一瘸一拐的,年纪又很大了,卖不出好价钱不说,连人牙子都不爱要,只能跟着一群恶丐们当喽啰。被戏耍了一番,这脸上有疤的少年瘸着脚又走回粥棚的队伍里,企图再讨一个馒头来吃,他实在是太饿了,眼前饿得直冒星星,先前日子还好过一些,后来灾民涌来,他更是一文钱都要不到了。虽说这薛家粥棚他也极不愿意来,生怕被认出来连另一条腿也给打断,奈何薛家施舍的粥饭是最大方的,且他又脏又臭,基本没几个人注意到,他便放心大胆地过来吃了。排到最后,笸箩里已经没有馒头了,只有个掉在地上沾了泥土的,可怜兮兮地躺在一旁。分馒头的薛家小厮瞧他可怜,便将没沾上泥的那一半掰给他吃,正说着让人刮点锅底剩下的稀粥给他,一回头,那疤脸少年竟伸手抢了另一半,一边往嘴里塞一边朝远处狂奔,生怕被别人抢了似的。一辆简陋的马车自城外而来,其车窄小,想来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车旁跟这个中年随从,络腮长须,骑着头黑驴。车夫挥着鞭子驱赶路旁乱哄哄挡道的灾民,忽地一个少年冲将出来,一脚踩滑了道上的石块,摔倒在地,嘴里的半个馒头也滚落出去,被受惊的马儿碾在蹄下。车夫甩着鞭子喝道:“哪里来的乞丐!还不快滚!莫要惊了我们老爷的车马!”那疤脸少年低着头,望着马蹄底下被踩扁的半个馒头,诺诺地爬起来往旁边走,本已走到了道路一侧,他忽地又趁车夫不注意,调回头来一把抓起马蹄旁边的脏馒头,三下五除二地吞干净了,直吃得嘴边都是泥星儿。马儿长嘶一声,车夫叱骂他道:“你个小王八蛋,不要命了!”车帘微微一动,一只骨节分明、指间布着几只武茧的手探出帘来,半边的剑眉星目向外望去,只见层叠灾民之间,有道瘦薄的背影,瘸瘸拐拐地往林子深处跑去,那人有一条腿显然不大好用了,在林间土地上以脚尖拖出一道明显的痕迹——他赫得一惊,愣在车中几忘了方才要说什么,只是手臂抬得久了酸楚胀痛起来,才痛嘶着回过神来。车旁骑黑驴的中年随夫立即问候:“主子,您的肩臂好像更严重了,没事罢?”“是……是他吗?”车中人低语自言一阵,忽地揭开车帘钻了出来,直往瘸腿少年方向走去。那中年随从立即下驴,随着自家主子的视线眺去,也见着了个极为熟悉的身影,他却清醒得很,当即附耳劝道:“主子,怎可能是那人。那人如今声名大振,是京中有名的善医了,又自有金幽汀做后盾,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沦落到此种境地。我们此趟无旨离京,若是叫人知道了,就是欺君的大罪,不该再在这种人多口杂的地方招人瞩目——主子!”可惜他主子鬼迷心窍,是半句也听不进去。他自是气得鼻下假须呼呼飞起,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跟上前去替他主子做好掩护。燕昶走过去,站在那少年背后,看对方龟缩在树下往嘴里塞半颗脏馒头,破破烂烂的衣衫下露出半条同样脏裸的腿,那腿自膝盖下有一处诡异的本不该存在的凸起,显然是曾被人打断过,又被不懂医的人粗暴地接起,以至于愈合错位,突出了一块。他眉间微微蹙起,伸出手去,道:“你……”地上少年脊背打了一个激灵,噎着两腮的馒头慢慢回过头去,大睁着一双无辜的眼睛盯着他。那是种说不上来的眼神,似是厌烦,又似仇恨,更似一种无声的诘问。他盯着面前这个人,馒头堵住了他的舌头,让他讲不出话来,但他从这人腰间的玉佩和发髻中的金簪可以看出,此人身价不菲。燕昶自也认出他并不是那人,脸上难免失落,但是视线却难以移开。这少年脸上虽落了一道疤,却恰好突出了那双与那人十分相似的眉眼,他像是忽然抓住了什么不可多得的东西,一种拆了东墙补西墙般的慰藉,遂半蹲下身,低声问道:“你叫什么。”“……”疤脸少年想了想,张口胡乱答道,“小九。老爷,我叫小九。我是元月初九那日生人,所以就叫小九。”“小九?这名儿有些太随意了。”燕昶一笑,将手伸了过去,“想不想做小少爷。”“真、真的吗?”少年呆呆的看着他,半晌见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才欢天喜地的将脏兮兮的手放进了他的掌心,任他将自己牵起来。“只要你乖乖待在府上不乱跑,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找来。天上的明月,地上的珍珠,都是你的……走罢,回家了。”燕昶解下身上的外衫与他一披,也不嫌脏臭,径直将他打横起来抱进马车。哗啦——脏兮兮的少年被人按在木桶中仔仔细细地洗刷了一遍,虽然伺候他的侍女有些手重,见他皮肤搓得生红,可他实实在在地穿上了由真丝绢制成的夏袍,毫无重量的衣裳挂在手臂上,轻薄得如蝉翼一般,脖子上的宝石璎珞更是光彩夺目,手上的臂钏更是金光闪闪。他兴致勃勃地套上那双黑缎小靴,仿佛转瞬就忘却了在这些日子在那些恶丐手下受的苦痛,高高兴兴地向外蹦去——他单想着那老爷是个有钱人,却没想到竟是这样有钱!这可真是才瞌睡就有人递枕头,是天不亡他余旭啊!瞧这一应摆件,随便一个怕是都价值连城,他眯着眼睛想了想,心里默默地呸了一把,跳出了浴房,一个年轻俊朗的侍卫早已候在门前,他偏头看了看,才恍然发现这人就是先前骑驴的长须管家,原来那胡须也是假的。周凤回过头来,将他上下打量一遍,便将手中佩刀挂在腰间:“小九是罢,跟我走,主子在等你了。”余旭瑟瑟地跟着他拐过几道门廊,又偷偷抬眼去打量他的后脑勺,小心翼翼问道:“大管家,我们老爷是哪个府上的呀……”周凤头也不回道:“第一,我不是府上的管家,只是主子的侍卫,姓周,你叫我周侍卫即可;第二,主子是什么人你无须打听,想活着,就管好这耳朵舌头,除非它们你俱不想要了。”余旭立刻捂上了嘴,老老实实地跟在他身后,两人越是走,眼前殿宇越是富丽堂皇,直拐进一道月门后,竟见院内衣香鬓影,一群正当年纪的小婢女们端着食盘鱼贯而入,粉袖下香粉叠叠,莲足款款,如仙女下凡一般。他先前觉得那金幽汀已是最为华贵的地方了,可那处并没有这样多的妙龄侍婢,相比之下,还是这里好。他被引着进了齐慧院,瞧着屋中玉树琳琅,玛瑙生辉,看得眼睛都直了,恨不得冲上去摸一摸。眼看着已走到内阁,面前只有张大床了,他还想着难不成那老爷这样急色,就听耳边“咔哒”一声,那姓周的侍卫按动了床边的什么机关——只见脚边一块地砖竟蓦然翻转过来,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请吧。”周凤道。余旭愣了一愣,见他指的确是这黑洞,心里捉摸着这莫非底下还别有洞天?便撩起衣摆小心地踩着台阶走了下去。走下去前又听那周侍卫与人低声交谈,道了句“假货罢了”。往下有数十步才愈见光亮,是一盏橘色的小烛灯,将这巴掌大的房间映亮,屋中既没有珠宝玉器,也没有玛瑙象牙,只有一整面墙似的的书册,一些奇巧玩意儿,一张布满了各色佳肴的桌,和一个坐在桌前静静翻书的男人。他张了张嘴,才要唤人,燕昶突然问道:“姓什么?”余旭犹豫片刻,编造道:“不记得了……”其实这理由拙劣得很,他尚且记得自己是元月初九生人,却说不记得自己姓氏,但凡有些脑子的恐怕也不会轻易相信,他正要继续编些诸如撞坏了头、烧坏了脑子之类的谎话……桌前的男人便已放下了书,仿佛心中早已有了定夺,且这定夺并不会因他的理由而有所动摇,只是自然而然道:“那就姓余罢。”余旭嚯地瞪大眼睛,惊恐万状地盯着他:“我、我——”他怎知自己姓余!莫非这人也与金幽汀那群人是一伙的,只是一次痛殴还不够,又换个法子来折磨他吗!燕昶轻轻抬了抬眼,少年在豆灯中朦胧的侧脸一时间令人晕眩,仿佛时间回溯到了初春,他抄起银箸,忍不住放轻了声音:“饿了罢。过来,吃菜,都是你爱吃的。”余旭心中已是充满了不解,这人不仅知道自己姓余,还知道自己爱吃什么菜?他战战兢兢地坐了过去,屁股还没挨到凳子,就被一张大手揽住腰拽了过去,硬摁在那人腿上,被对方半搂在怀里。“看看,想吃哪一个。这麻婆豆腐乃是之前你在我这时好吃的一道,这辣椒与花椒均来自蜀中,豆腐更是新点的嫩豆腐,都与三余楼中是一样的原料,只不过我这儿后来换了厨子,也不知口味做得比之前如何,合不合你的意思?”余旭咽了口唾沫,转眼扫去,登时哑口无言——满桌的菜,俱是加了青红椒子的辣菜,即便不那么辣的,瞧着也并不对他的口味,还有几道更是他最为厌恶的菜色。他乃是南人,四方村全村上下几代,从来不吃一丁点辣,他更是没有吃辣的本事,可如今这人给他夹了,他又不敢不吃,只好硬着头皮强咽了半碗,直辣得从舌尖到喉咙都失去了知觉,全是阵阵痛麻。吃过辣菜,燕昶端来远处一盘乳色的糕点,余旭已辣麻木了,腹中更是辣得抽痛,伸手便抓了一个往嘴里填去,舌尖瞬间弥漫开一股浓郁的乳香味道。他觉得这是满桌最好吃的东西了,不禁多吃了几块。好容易结束了这不是折磨胜似折磨的“美宴”,余旭抹抹嘴,心想这下可以从这地儿出去了罢,谁想这大老爷将他抱上墙角的罗汉榻,又不知从哪儿摸出个银镯,扣在他的腕子上。他下意识微微挣动,却听昏暗密室中响起泠泠的动静,他这才留意到银镯上连着的竟是条细细的锁链!“菜肴嗜辣,点心嗜甜,却又不能太甜,喜食乳品,好饮酒。我都记得了,这次绝不会再错。”燕昶侧坐在榻边,望着少年的眼神似水一般,可余旭却隐约体会到一丝彻骨的寒冷,他盯着燕昶,而燕昶却像是透过他的眼睛,在注视另一个并不存在于此的人。余旭脊背升起一种比在季鸿手下更加恐怖的感觉,在季鸿手里他只是肉体之痛,而眼前这个人,却更加的阴森可怖!他欲翻身下床,脚却被银链勾住,一头摔倒在榻边的书柜前,撞翻了几册旧书。翻开的书页上,是赫然醒目的墨迹,写的是甘草陈皮苦黄连。——是药方!是他娘该死的药方!燕昶替他一册册捡起,按上下册的顺序叠好垛在他怀中,体贴至极道:“这些书是下头人搜集来的,想来你会喜欢,只是一直难有机会送你。这儿确实清冷了一些,有些书看,也不至于太过无趣。你若还有什么想看的、想要的,便写了单子来,我差人去置办。”余旭双手发抖,明明盛夏炎炎,他却陡然如被寒风击中,狠狠地打了一个冷战,“大人……”他一张嘴,燕昶的诸多热情便凉去了一半,他抬手制止他说话,只摸了摸少年的发梢:“休息罢,晚些再带些美酒过来看你。”“……”那通往光明的唯一的洞口,就在燕昶冷檀味的衣袖下轰然合璧。余旭彻底瘫痪在地,眼神直愣愣地望着书柜上琳琅满目的医籍和话本,这才苦笑一声恍悟过来,明白了周侍卫那句意味不明的嘲笑,原来他这是给那个人做了好大一只替死鬼。他确实想成为余锦年不假,想取代余锦年获得众人宠爱也不假,可他却从没想到,实现这愿望的方式竟是这般荒唐——他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假货。第147章 银花生地蜜浆“苏亭,照这道方去煎药。必须逼他吃东西,若是寻常食物吃不下,就先给他灌糖盐水。”大半张脸都蒙在棉纱口罩之后的少年皱着眉头,身上倒穿着府上婢女们连夜缝制的窄袖白衣,将后院隔离病室中的患者一一看过,走至最后一位病者面前,那病人霍地一个挺身,呕出一口清水,他匆匆避开,叫下人用石灰粉来消毒,之后才抬眼问身边的徒弟,“此人你看该用何方?”同样打扮的苏亭忙放下纸笔,上前去观舌摸脉,并用余锦年教过的办法触摸了腹部,之后游疑不定地退了回来,小声道:“依苏亭看,可能用……解毒活血汤?”“大点声!”余锦年眉头紧锁,质问他,“你是医师,为何要反过来问我?”“是解毒活血汤!师父!”苏亭立即站直了大声说道,说完他战战兢兢地去瞧余锦年,生怕自己说错。“写下来。”余锦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出去,头上天光黯淡,灰云层层,背后是病人的哀嚎,前面是伤者的痛呼。院中命人焚了一只火盆,以便随手烧些衣布,他望着那跃跃火苗,不由发起怔来。距离在京中发现疫病已经十日有余,据石星的访查,如今京城内外包括大慈悲寺当中,有此病状的灾民不在少数,且多是从滁南府及其周边水患之地逃难而来的。有些人还未抵京就死在了路上,有些人携带着病逝者的遗物至京中,才感染疫气而发病,许多医馆先时只做腹泻诊治,待意识到乃是疫气作祟时,此病已经开始在城中蔓延了。苏亭写好了方跟出来,见余锦年杵在院中发呆,于是走上前将药方交给他过目,小声道:“师父,要不歇会儿罢,为这你已经好几天没睡过安稳觉了,这样下去不行的。”余锦年低头审过方子,心中一片慰藉,这苏亭虽说读书作文不成器,却真真是个行医的好苗子,当年白海棠时,他就一眼看出了自己的底方,如今更是才跟自己学了半年有余,药方就开得颇有些模样……只是这时间还是太短了,若是能再长些,他即便是出去独立行医都不成问题。取来笔,在方中某些药味的用量上稍加改动,便交于下人去煎。周围人行色匆匆,余锦年叹了口气,问苏亭:“你可知,此疫将要死多少人?”苏亭被问得一愣,他是第一次经此大疫,先前也只是在书上听闻疫病之可怖,一时回答不上来。余锦年转而问道:“小海棠可安置妥当了?”苏亭点了点头:“依你所说,棠儿阿春他们和乳娘一起,皆由人护送去往西北涂城,那儿是乳娘的老家,虽说路途颠簸遥远,但总比待在眼下京中妥当一些。”余锦年也稍微放心,解下了身上白衣和口罩,丢进火盆中,赤焰将白布一舔而尽。一个小厮匆慌跑来,引进一位着灰蓝色制衣的小太监,递他一份帖子,他困惑着接过来,苏亭也凑上去瞧了几眼,讶道:“文公请你去诊病?”余锦年并不认得这人,但自苏亭闪闪发光的双目中便知此人不一般。果然苏亭一脸崇敬道:“文公乃是天子太师,英采博览,气宇不凡,已先后辅佐三任君王,便是如今的闵相,当年也是文公门下的生徒。眼下虽说已因年事愈高而辞去了朝中之务,只担个太师的虚衔,却仍然备受天子倚重。”那来传信的小太监又说,此番乃是御医司的陈大人举荐。余锦年使劲想了一想,才记起这位陈御医,原是那时闵二公子在热谷行宫受箭伤时的那位御医先生。余锦年收了帖子,回头向苏亭等人稍作安排,便背上医箱,跟着来请人的小太监一同去了文公府上。路上与那伺候文公的小太监打听许久,才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是文公家的小孙儿也得了吐泻之症,据说之前已请过了京中数位名医,但一直反复迁延,不曾痊愈,如今已病了两周有余,眼下城中发了大疫,文家老主母极其疼爱孙儿,心中忧惧,恐自家孙儿得的也是疫病,特此前来求医。余锦年尤为年轻,衣着矜贵,又由于郦国公世子的缘故有了些不太好听的传言,这些日子还因救治了大量灾民而得了个善医的名头。京中不被其他医馆收留的伤患都知晓要去三余楼求医,更有人一进城便听说了三余楼的名号。是故他最近正是个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文公府上也有不少小厮婢女知晓他,瞧他进府来,纷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文公年纪颇大,瞧着已至花甲,两鬓斑白,眉间额纹深皱,与一披锦穿绣的老妇人拥在榻前,小声地安慰着床上的孙儿,想来就是文老夫人了。余锦年走进去也不敢造次,规规矩矩行了礼,报上自家名讳,文公心下焦急,挥挥手免去那些虚礼,只叫他快些诊病。余锦年洗过手,挽起袖子上前查看。文小公子约莫十岁上下,生得白胖,看得出是极受宠爱的,只是眼下深受病气折磨,两颊微红,烦躁难安,一手按在肚皮上痛苦呻吟。余锦年坐在榻前一边静心切脉,一边细细思索,霍地这小少爷哎哟一声,折身起来朝床下盂盆里吐了几口秽物。伺候的侍女正要将秽桶拿开,余锦年叫了声“稍等”便躬身去看——只见盂盆中的秽物混杂着血丝,质地颇清,瞧着是有几分大疫的意思,可再仔细观察,却又有些困惑之处。他向那侍女问道:“小公子之前的呕吐之物皆如此一般?几时呕吐一次?”那婢女忙说:“也不尽然,小主子胃口不好,吃什么吐什么,先前还有些酸臭之味,如今吃得少了便只能吐出些酸水。至于这次数,也不好说,有时是隔一会儿便吐一次,有时好半天也不会吐,但常常是吐前便嚷着肚痛。”肚痛,呕吐……余锦年在脑海中飞快地搜索,他忽地想及一病,赶紧回头松了松文小公子的衣领,扯开胸口,他恍然大悟似的“啊”了一声,心中很快有了相应的决断。再命那侍女将文小公子的裤腿一并松解开,果不其然!小公子胸口生了些红紫色衄斑,双股两侧和后臀更是密密麻麻出了一片,有些都已融成一处,瞧着颇为瘆人。余锦年问:“这斑疹之前可曾得过?”侍女连连摆手:“不曾不曾!我家小公子先前身体好得很。”文老夫人瞧了这疹,吓得倒仰一气。“不是当下之大疫,更不是痢疟。”余锦年反而松了口气,放下心来,说道,“乃是葡萄疫罢了。”堂中霍然一静,老文公和文老夫人皆回过头来看他:“葡萄疫?”余锦年道:“先前进府时,府上丫鬟小厮皆形色恐慌,传文小公子生的是大疫,我便有些先入为主。这大疫之吐泻发病急骤,会频繁呕吐泔水样物,与小公子之症不符,我才有了些困惑。方才掀看过小公子的双腿和后臀,发现其双股左右皆有一片红紫色衄斑,色若葡萄,正是葡萄疫之症,其哭闹也是因为腹部疼痛。若是脾胃证候的葡萄疫,那么小公子会有呕吐之症也是自然。”文老夫人依旧面焦不解,问道:“这葡萄疫是何疫,可严重?”余锦年摇了摇头:“请夫人放心。虽说名为疫,但葡萄疫若是能够妥善救治,并不会夺人性命。我现在便与小公子开些方药,吃过药后,这呕吐之症两三日内便可解,至于身上的衄疹紫斑,若想完全消退,恐怕需得半月。”他说着,执笔写下丹参三钱,加青黛、三七粉各半钱,并紫草、丹皮、白鲜皮等药,为止其腹痛,再添木香与延胡索少许,反复斟酌数遍后才交给小厮去抓药。写好方,余锦年想到这葡萄疫虽说在大夏不甚常见,却也不至于如何难治,文家之前请过人来瞧病,不知何故没有瞧好?于是多嘴问了一句:“小公子最近衣食上可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比如说以往不常吃的东西,或者不常穿的旧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