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作者:青猫团      更新:2023-05-30 05:36      字数:5911
  他这么自我安慰着,心里却还是有些忐忑的,又因跪下时压住了衣摆,起身时候还差点闹了笑话。他这人不爱脸红的,也许是众人皆井井有条,唯他手忙脚乱,而殿中又跪坐着不少面容严肃的修行和尚,更突显得他举止异状,余锦年发觉自己实在丢人,忙站起来低头往外走,耳根上羞臊了一片。才要出门,想起季鸿来,自刚才叩拜时这人便不见了,于是又回头四处去找。只是季鸿没找着,却迎面走来一列和尚,打头的也眼熟,正是秋夕日夜市上遇见的那位笑如弥勒的大和尚,身后的一众跟随当中正有那个神秘的一心小师父,不过一心一直微低头颅,见了余锦年只是轻轻地施礼,仿佛不认识他一样。那大和尚经过他身旁,停住,仍是满面蔼笑道:“心意虔诚,佛自会知晓,施主不必介怀。”余锦年深修医术,而医之一学又与道法颇有些渊源,故而若是论道,他或许还能胡乱诹上两句混淆视听,至于佛法上的修行,委实浅薄得几乎搁浅,连句像样的佛语也不会说,更不敢在大师父面前乱说,只好干巴巴地回道:“阿……阿弥陀佛。”“老衲法号虚清。”大和尚笑眯眯道,“素闻小先生与疑难杂症上很有见解,老衲有一弟子,今日于山道间行走洒扫,回来便突生红疹,遍体奇痒,不知可否请小先生一诊?”余锦年眨了眨眼,“啊”了一声。虚清道:“风波寺中虽有僧医,今日却是不巧,与侧殿礼佛的杨施主偶发不适,遂请走了数名僧医。我这徒儿原本也是要去往侧殿侍奉的,岂料突发红疹……小先生?”余锦年反应过来,连忙点头:“大师父信得过我,自然没问题。不知病人是哪位,可否带我前去一看?”虚清稍稍侧了侧头,嘴边弧度不减,仿佛那笑意是凝在他脸上了一般,他唤道:“一心,随小先生去。”那一心自动出列,礼数齐全地请余锦年过去,虚清又另派了个小沙弥跟着,三人辗转绕过宝殿,穿过一扇垂叶缠枝的雕花月门,行至一方供僧侣休憩的侧院。眼下正是主殿忙碌的时候,是故院中清净非常,一张圆石桌并几个小石凳,摆在尚且绿悠悠的藤花架下,禅意十足。也不知是不是山间花草均沾染了佛意,格外具有灵性,竟是比山下败落得还要慢一些,余锦年看了看那方石桌,心里想的是,若是一碗面馆的后院中有这样一张石桌,倒是方便。一心推开一扇房门,道:“先生请。”房间似乎便是一心自己的卧房,余锦年简单打量了一下,见房中陈设简单,窗明几净,并无分毫杂物,床榻间也是铺得整整齐齐,青灰色的床被叠得一个褶都没有,几案上铺陈着一本翻阅至一半的经书,笔挂上所有的笔均被清洗得干干净净——余锦年心目中僧侣所应具备的清心寡欲、内敛、枯燥,这间房里全部都有了,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说有何与之格格不入的东西,那边是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冷香,并非是寺宇中供佛的清香之味,而是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固然香,却淡淡发腥。那小沙弥也跟进来,垂手站在一旁,偷偷觑着。一心扫了他一眼,小沙弥连忙俯下头颅,道:“一心师兄,快叫先生看看罢。”余锦年听此说法,才恍悟过来,这生病起疹的并非旁人,正是眼前这位一心,他往前走了两步,一心便撩开宽大的僧袖,露出两臂来。若是离得远了,许只以为他手臂发红,唯有凑近了仔细看,才能看到一心两条手臂上密密麻麻遍布着细小的红疹,这些小红疹原只是散落着的,因起得多了,便就连成了一片,一团团地分布在两臂上,看起来很是瘆人。余锦年迅速投入诊病模式,问道:“只手上有?身上有没有?”一心道:“有。”余锦年问:“何时起的,洗过没有?”“未曾洗过,午后洒扫山道时发现的。”一心答。余锦年抬头看了他一眼,心想,午后你拎着食盒不知做什么去了,何来洒扫山道一说,只是碍于有小沙弥在场,他没有将此事说出来,只疑惑地看着一心。若他只是个厨子,客人付钱过后爱去哪去哪,与他何干;可惜了,他现在身份还是医者,在病人发病的那段时间里,哪怕是一举一动、一丁点的小事,他也想明确知晓,以排除病因。毕竟大夫最讨厌且最苦恼的,就是不遵医嘱,还隐瞒病情的病人。余锦年问过话,便抬手去拆他僧袍衣领,想看看衣物之下是否也有类似红疹,以及红疹分布如何?是主要在胸前还是背后?是否对称,还是散乱分布?……等等此类问题盈满了他的思维。一心也并无抗拒,还稍稍抬起头来,露出颈部与余锦年方便,任这位小大夫查视了片刻,他忽然说道:“一心只听闻小先生擅厨,原来先生也擅医。”他说这话时嘴角微弯,依旧是温和客气的模样,可余锦年却从他眼睛里读出了一丝冷意,那不似僧侣所持有的清冷寡然、无扰无求的眼神,而是更具压迫性,甚至带着丝丝威胁。余锦年手还停留在他半敞的衣领上,散开的衣襟之间露出生有片片红疹的肌肤,他探手摸了一下,一心身上有些轻微发热。“略懂一二。”余锦年心中已有了些判断,只差证实了,他问,“小师父午后可吃过什么东西?”小沙弥闻言又抬头乱瞧了瞧。一心笑言:“师言‘过午不食’,一心又岂敢毁戒?”方才那眼神震慑住了余锦年,他愈发不相信一心的话,只以为此人绝不是看上去那般随和良善。也不知道这师徒二人是怎么回事,那位大师父整日笑得似弥勒下凡,这徒弟也是个不露真容的假笑派,尤其是一心,余锦年都分辨不出他口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了。一心说没吃,那定是吃了,可惜瞧他这模样,吃了什么肯定是问不出的。与他把了脉看了舌,余锦年更加笃定他此疹乃是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源大抵就是他死不肯承认的某种食物,只是有一个问题—— 一心究竟是明知他对此物过敏而非要食用的,还是只是单纯害怕被揭穿破戒一事而有意隐藏?若是前者,余锦年也不必多说什么;若是后者,出于医者的考量,他理应告诉病人此物不可再食用,否则病人日后糊里糊涂再接触过敏源,严重者恐有性命之忧。余锦年左右看看,寻着笔墨,边说:“一心小师父患得乃是一种瘾疹,日常所碰触的衣物、家什、花草、食物等皆有可能引发此疹。我与小师父开剂消风散,水煎来每日一剂,三日之内即可消退。小师父也好好想想今日曾碰过什么,往后尽量注意些,避免再受其侵扰。”找了半天,也没见砚台在何处,他只好先说些其他要点。因方才观察疹点时注意到一心身上的风团色泽鲜红,触手灼热,一般来说,此种特征的疹团都是剧痒难耐的。放在常人,早忍不住去抓挠了,余锦年更是见过因瘙痒难忍,来就医时已将自己挠出各种细小血痕的病人,就算有忍得住不挠的病人,也纷纷在就医时各种强调自己痒、特别痒、非常痒。反观一心,竟是毫无动摇,脸上甚至连一丝不耐都未曾看见,更是从始至终都未曾与余锦年抱怨过一句“痒”的事情,仿佛这身疹子并非出在他身上。余锦年心下不禁感慨,这人该是有多大的意志力啊,那与他们领路的小沙弥说得不错,若是一心能潜心向佛,仅凭这种意志,便注定他是个能成就大事业的。“如果瘙痒难忍的话,可用白鲜皮、苦参、苡仁、苍术熬药做外洗用。”他说着,又怕一心记不住,便问,“可有笔墨?”一心盯着余锦年看,直将他看得浑身不自在,才忽地微微一笑,道:“房中砚台昨日不小心被小僧摔碎了,寺中一应物什俱是按日发派的,今日还未到日子。”于是转头吩咐那小沙弥:“觉常,速去找慧静师叔领一新的来。”觉常小沙弥点点头,忙领命去了。门一关,房中便只剩下了他与余锦年二人,因院中累树参天,故而僧房里愈加幽静昏沉,一心转回头来又去看余锦年,且看得光明正大,毫无遮掩隐藏之意,几乎是拿视线在他身上剐了。一心道:“小僧记得……先生姓余?”余锦年越发局促,只略略“嗯”了一下。一心笑了笑,转身走到床边,当着余锦年的面伸手按住了床榻旁地面上的一块青石砖,他左敲敲右敲敲,竟是将那方形地砖翘了起来,正当余锦年大吃一惊之际,他便将手伸了进去。余锦年腹诽道,他竟在这样明显的地方私藏了东西,这人当着我的面去拿,是不是过会就要将我灭口了?他若是掏出一把刀来捅我,我该怎么办,我若是自卫反击不小心捅伤了他,会有人替我主持公道吗?又或者他拿的不是刀,而是什么毒药,这屋中只有我们两个,真是怎么死的都说不清楚!七七八八,有的没的,想了许多,脑洞一开关都关不住。只可惜事实证明,余锦年纯属杞人忧天。但这位一心小师父不合常理之处,也大大超出了余锦年的心理承受范围。盖因一心从地砖底下摸出了一枚锦盒,并不大,也就手心大小。他托着锦盒施施然走到余锦年身旁,僧袍衣袖在身侧摆动,若是忽略他头上那亮得出奇的脑壳,倒还真有点贵公子的风度。一心来到他面前,将锦盒啪嗒打开了来,道:“明月珠,喜欢么,送给你。”锦盒之中一片光洁荧白,掌心大的小圆球发出幽幽的荧光。余锦年瞪大眼睛:“……???”没等余锦年从震惊中苏醒,他接着又从袖中变戏法似的摸出一支梅花碧蓝琉璃簪,花蕊处用小粒珍珠镶嵌着,既素雅又不失华贵,隐隐日光透过琉璃,在一心手上映出万般纷呈。一心淡泊道:“总归是用不到。喜欢么,也送给你罢。”余锦年下巴快惊掉:“……????”大哥你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小和尚竟然比他还要有钱,而且金银珠宝多得用不完就罢了,还到处乱送!第42章 腌蛋一心见他只是吃惊而已,并不见对明月珠、琉璃簪有什么贪婪之色,又恍然道:“忘了小先生是医者,怎么会在乎这种俗物。”他又走回去,将琉璃簪放下,又另取了一个布包,道:“小僧曾有缘得到一套金针,可惜小僧不懂医术。既是和小先生有缘,那便送与小先生罢。”“……”余锦年看到他打开的布包里,一排九支金针,形制各异,竟是一整套灵枢九针!说实话……他真的有些心动。一心将金针往他面前推了推:“喜欢么?”余锦年伸手摸摸,过了个干瘾,便将手放下了,摇摇头道:“我不要,无功不受禄。”一心笑说:“如何无功,小先生不是替小僧诊病了么。”余锦年老实道:“这算不得什么,况且小师父这疹也不是什么疑难之症,只要日后不要再碰触引发病疹的食物,便不会再得。一心小师父,虽然不知你哪里来这许多钱财,不过以后还是不要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知晓了……”正好端端说着,他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你今日下午究竟吃了什么?”他是想突然诈一心一诈,谁知一心并不上他得当,而是一言不发地笑看着他,余锦年咽了声唾沫,感觉自己走错了棋,问了不该问的问题,简直坐立难安。正想着那小沙弥怎么还不回来,一心便随意走动了两步,仿佛是无意,又仿佛是刻意地站在了门缝前,一枝藤枝自房檐上垂下来,倒影在窗纸上似一只参差怪状的嶙峋枯骨,又仿佛是严守在门外的幽灵鬼魅,这下叫余锦年想拔腿而逃都没办法了。许是上天相助,挥来了一阵邪风,两扇薄木门吱吱咯咯响了几声,便突然向两边洞开来。一心伫立在门口,正在风中,山间寒风卷着散乱落叶将他僧袍鼓得猎猎作响。余锦年眯着眼睛避了避风,再睁开时,便见一心自空中随手抓了什么在手中把玩,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枚枯黄的叶片。余锦年只知佛有拈花一笑的典故,却不能尽然理解佛为何拈花,佛子又为何微笑,就像他现下也不知拈着片叶的一心所思为何。“今日寒衣节。”一心突然开口道,“小先生可有想要祭拜的人?”余锦年想到了这具身体的爹娘,只不过原身父母亡去太久了,他甚至已记不太清他们长什么模样,只还有些朦胧轮廓,他道:“一心师父,你若非要想送我些什么,不如替我给故去的爹娘念念经罢,我这人也不懂佛法,更不会背经。”一心笑起来,并非是无心无意的假笑,而是发自内心深处觉得这句话好笑,他僧袍清素,显得他这般年纪便已如暮秋之人,毫无生气,只是这突然而来的笑容又使他宛如冬去春来,有了几分盎然之意。余锦年被他这笑弄得摸不着头脑。一心边笑边微微摇头:“一心念的经,只会招来恶鬼,小先生还是另请高明罢。不过小先生若是有什么钱财之忧,一心倒是可以为你解厄除困。”这话说得,翻译一下便是——我别的什么都没有,就是钱多。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送先生东西,也不全然是因为先生与我诊病。小先生的饭菜也很是美味,我母亲定然喜欢,尤其是糖姜片。她生前流落街头,贫困潦倒,最终被冻死在漫天飘雪的大年夜里,死前最后的愿望,是想喝一碗糖水。”说及此处,一心指节暗暗攥响,只面上却很是淡漠,轻描淡写道,“我去讨糖水,没有讨到,母亲便死了。”余锦年不知该如何安慰他,便低着头不说话,做个老实的倾听者。一心往余锦年方向靠近两步,微低头望着手上珠宝,又叹道,“一心即便有万贯之财,若是无人分享,与两袖空空又有何分别?这些黄白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尚不如粪土与之春花,腊雪与之稼苗……实在是无用。倒不如送给有缘之人,也算是它们的佛缘。”余锦年也不是很明白一心的逻辑了,他见过守财奴,也见过炫富哥,却偏偏没见过一心这样的。你说一心不爱财,他却随手便是一个明月珠,你说他爱财,他却称其还不如粪土,他到底是想怎么样?可一心越是执意要送他东西,余锦年越是觉得这些东西很是有问题,自然不敢收,他一连退上七八步,仿佛一心是什么逼良为娼的恶人。倒是搞得一心颇有些哭笑不得的表情。说着话,那去领砚台的小沙弥终于回来了,一心又不动声色地将珠宝藏进袖中,接过砚台便自行去研磨蘸笔。余锦年再去观察他,发现他脸上早已没了笑,又变成了一派温和淡泊,仿佛是浸淫佛法多年那般心无外物,只如在寺宇中所见的其他僧侣一样普通了。人怎么能变脸变得这样快,余锦年感慨道。“先生请。”一心起身让出书案。其实余锦年看见纸笔仍是头疼,提起笔便感觉是在考校学业,心中不由紧张,唯恐自己写错字划惹人嘲笑,他磨磨唧唧地写,一心也不打扰,转而去柜中翻找东西,旁边那小沙弥反而等不住了,瞧他们两个又枯又燥也没什么看头,便朝一心施礼,提出先行去与师父复命。“消风散内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石知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余锦年心中默念方歌,又加减了几味药,写至蝉蜕时又愁住了,他拧着眉心,不自觉咬住了笔杆,仿佛是在认真回忆这两个字的笔画——其实心里却是在呼喊,季大公子你究竟跑去哪里了!要说季鸿,也着实没有乱走,他只是在宝殿外等着。然而等了许久也不见人出来,再回神去找,殿内早已没了少年身影——自然是找不见的,因为那时余锦年已被一心领着,从宝殿侧门离开了。他瞬间冷了脸,一路上拦住了不少和尚,一一问过去,才从一个过路的小沙弥口中打听出,似乎是一位法号“一心”的和尚带走了余锦年。季鸿想及榕树下所见的一心,那看上去温和无害的年轻和尚,心中愈加惴惴不安了,脚下也不免多快了几步。沿途摸索到僧院,院中藤花枝木缠绕,烟笼青翠,本都是称情称景之物,只此刻在季鸿眼中却无端觉得它们阴森坚寒,仿佛是吃人的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