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灵渠开(一)
作者:春溪笛晓      更新:2022-03-26 08:40      字数:4803
  灵渠是嬴政一统天下之后搞的小计划。

  主要就是凿渠把长江水系和岭南水系连通。

  其次是在灵渠上头搞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使得各个河道的江水可以持平,让大秦战船可以轻松深入百越之地。

  要是将来百越也顺利纳入大秦疆土之中了,灵渠的用处也是格外大的, 至少巴蜀之地和百越之间的货物运输会方便许多, 而咸阳又有直通巴蜀的直道。

  所以,挖灵渠的好处自然非常多。

  不过难处也同样多。

  这个工程十分巨大, 还很有技术含量,得计算每个时期水量,再思考搞些什么样的水利工程可以使得各河道的水面始终持平。

  要知道江水是会变化的, 这个维持水面持平的大工程也得有足够的弹性, 保证可以人为地控制江水流向。

  山川河海皆是老天生成的,一般人自然不敢有控制它们走向的想法,可嬴政不是一般人。

  嬴政选了个叫史禄的人负责这件事, 还给史禄选派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人才大多是云阳学宫出来的, 于测算一道十分在行,还精学过《自然》教材。

  他们谈起水利工程来那是一套一套的, 弄得史禄路上都拿了套《自然》教材研读了一番, 收获了许多心灵感。

  挖灵渠这种苦差事, 一开始当然是俘虏来干的, 史禄先安排人手开挖那些没有异议的部分, 剩下那些技术含量高的部分自己天天开各种大会小会, 带着人实地考察山川和河道的走势, 反复推翻自己的构想。

  最终史禄决定在湘江和漓江之间设置一个铧犁状的“铧嘴”,在这个位置进行三七分水, 三分入漓江、七分回注湘江, 并且设置了一系列应对汛期的大小工程。

  这一系列工程不仅庞大,而且复杂, 等闲人拿到他们的图纸都是看不懂的。

  史禄敲定方案把工程图纸送回咸阳时,嬴政看了半晌没看明白,还是看着底下的解释才弄清楚每个部分为何而设。

  嬴政想想云阳学宫那些乱七八糟的学科很多是扶苏设的,便把扶苏叫来看图纸,等扶苏确定没问题之后才命史禄开工。

  灵渠不成,军粮运不过去,百越不好打,征服南方的计划便暂时搁置了。

  嬴政这几年勤勤恳恳处理政务,发现各种事务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加班的机会越来越少,又生出了东巡的心思。

  在因果镜显示的那个“未来”,他东巡遇上了许多不顺心的事――

  比如什么封禅时遇上暴风雨往树下躲雨,还封了那棵树当五大夫。

  再比如他半路上遭到了刺杀,差点被人弄死在路上。

  再比如他最后还真的死在回来的路上,死了还一直没能发丧。

  可人不能因噎废食,他既然成了天下之主,总不能连自己的天下都不去看一眼吧?

  真要连出巡的胆子都没了,那他凭什么让天下归心?

  那样的话,每个人都能关起门来自称皇帝了!

  嬴政拿定主意,很快与朝臣商量起东巡之事来。

  扶苏原想争取一下跟着一起去,嬴政却表示咸阳这边要有人坐镇,还慢悠悠地给扶苏数了起来:你齐王宫修完啦?新皇宫建完啦?今年的赋税征收和财政规划搞完啦?

  扶苏遭受三连重击。

  这全都是他管的事。

  仿建楚王宫和燕王宫的时候,朝廷中有点小争议,讨论了挺久,主要在讨论到底是楚先亡还是燕先亡。

  要论谁的领土先沦陷,那肯定是燕国无疑,可在这之后燕王跑了,跑去辽东苟了几年,国没了,王还在,算不算灭了?

  两边意见争持不下,最后还是嬴政拍板决定把楚王宫建在前头、燕王宫建在后头。

  不过两边其实是同时开建的,落成时间相差无几。

  楚王宫用于各种珍禽猛兽的饲养以及畜力的买卖,燕王宫则是用于各种交通工具的生产和交易。

  两边还连通起来搞了个跑马场和蹴鞠场,不仅十分实用,还兼顾了燕太子丹的喜好。

  这两处建好之后,衣食住行基本算是搞定了。

  朝臣们感觉北市已经够大了,功能够齐全了,感觉不需要再搞新东西,再建谁逛得过来啊!

  于是齐王宫到底还建不建好,这事又在朝中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

  扶苏一向是乐于采纳众人意见的。众人提出的各种看法,他全都欣然接纳,按照众人的意见把北市原有的建筑群进行了更加完善的管理和整合,最后才拿出齐王宫的建设方案。

  扶苏的想法是,搞完了物质文明,可以搞搞精神文明了。

  齐王宫就可以用来搞文娱这一块。

  当年齐鲁之地出过一个孔仲尼,《春秋》《论语》《礼记》《诗三百》等等都是孔子或他弟子整合出来的经典著作,光凭这几本书便能夸齐鲁之地一句“文风鼎盛”,更何况齐国还有过一个稷下学宫,那可曾经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温床。

  扶苏准备在齐王宫搞印刷厂、书坊、稷下学宫纪念馆等等,还有什么琴棋书画相关的产业也都迁到这边来,还有可供文人雅士们交友的大型集会场所,将来大伙可以定期在里头举办个学术交流会。

  到这时候,六国王宫建筑群基本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建筑构造上还能瞧出点原来的风貌,所以扶苏提出的改造方案比以前大胆许多,基本上是按需而建,没再特意扯什么仿建的幌子。

  对于文化这一块,从前秦国人是不太自信的,觉得自己搞不来这玩意。现在很多人看朝中的六国士人,心里还是觉得他们身上有种文人独有的酸味。

  不过这几年随着官学兴起,国子学、云阳学宫又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新的一拨年轻人逐渐进入朝廷,官位虽还不高,但隐隐已经拧成一股不小的力量。

  这批人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其一,他们是第一批学习隶书的人,与不少基层隶卒打过交道,甚至自己就是基层隶卒考上来的。

  其二,他们或多或少接受过全面的基础教育,不管思维还是见识都比一般死读书的人要广。

  其三,他们年轻,充满热情和干劲,而且全部接受过统一的洗脑教育,认为东方诸国的文人没什么了不起,要论起文化这一块,他们的太子殿下才是文曲星下凡!

  没看到他们先拥有了纸,然后又拥有了雕版印刷术,天下图书尽归咸阳所有。

  更重要的是,在太子殿下的带领之下,他们创作水平越来越高,不仅文章策论写得好,诗歌水平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强。

  都说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嬴政和扶苏近些年爱读诗文、爱让文武百官搞创作,底下的人自然也纷纷跟进,上至公卿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全都有化身创作达人的趋势。

  举个例子,那就是去隔壁借把盐都能拟诗一首顺便唱起来。

  没办法,你不会写诗不开腔,隔壁不借给你!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写诗水平吗?

  这样的转变,身在其中秦国人很难有清晰的体会,但是对于那些刚考到咸阳来的东方诸国文人来说,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人自认自己在文化造诣上是碾压秦国人的,来到咸阳随便考考就能考个官当,可到了咸阳之后他们就傻眼了,有时候他们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来的一句诗文,来给他们送水送饭的伙计听了一句,竟随口给他们接上了!

  这就有点吓人了。

  偏那伙计还谦虚地说:“这没什么,我这学问在咸阳就只配端菜倒水了。”

  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

  这根本不是人说的话!

  六国文人备受打击,对秦国文人的歧视基本没了,平时往来应和都客客气气的,考入朝中之后也没敢再翘起尾巴,反而还十分谦逊。

  如今整个翰林院看起来一团和气,博士们也只在意见不合时吵一吵,其他时候都相处得还挺不错。

  所以,秦国已经有了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基础,汇聚各种文化产业的文化宫该建设起来了!

  与此同时,新皇宫也已经着手筹建,嬴政都登基数年了,总不能只画饼不开搞。

  再不开始建的话,俘虏都快释放完了,那可就没有免费劳动力可用了!

  这两件事都得扶苏坐镇,所以嬴政这次出巡压根没打算带上他。

  扶苏虽有些失望,却也知道自己手上一堆事,确实不适合跟着出巡,只能接受自己留守的事实。

  嬴政说走就走,把朝中事务移交给扶苏后便领着随行人员出发了。

  这是扶苏第一次独自监国,嬴政刚离开咸阳时没什么大事,他也没有放松下来,每日勤勉地处理着各方事务。

  现在朝廷各个衙门分工明确,真正要扶苏烦心的事并不多,他平时可以回东宫多陪陪裳华。

  本来他们成婚之后仍是住在宫外,这次他要监国,每日处理诸多政务,嬴政便命人辟出东宫让扶苏夫妻俩入住,方便他夜里接收急报。

  这次搬家是由裳华负责的,没搬太多东西,只带上几只竹熊。

  朝中有朝中的事,女眷也有女眷的事,夫妻俩入住东宫之后还没来得及适应,便要忙碌地挑起太子和太子妃的责任来。

  这天扶苏忙完一天的事务,正要回东宫去,却听有人来报说胡亥病倒了。

  扶苏已经没太插手国子学的事务,胡亥没有去国子学上学他是后来才知道的。

  他去询问了底下的人,才知道消失不见的赵高原来是被嬴政安排去教胡亥了。

  回话的人还悄然告诉扶苏,嬴政是发现胡姬私下接触赵高,才把赵高安排过去的,自那以后嬴政也不爱见胡亥了,还把他们母子迁到了接近隐宫的地方,明眼人都看得出嬴政对他们十分不喜。

  扶苏一开始听到这事时还有些愣神,后来想到他父皇可能是想到少年时的经历,才会这样发落胡姬母子俩。

  他父皇显见是不乐意后宫把手伸到前朝的,要不然也不会连个皇后都不立。

  扶苏私下与张良说起这事时,张良还明里暗里地对他说,帝王的恩宠就是这么靠不住,别太相信什么偏爱不偏爱,否则一旦嬴政想法变了,他根本无法自处。

  张良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即使他当了太子,也不算是什么保障,过去各国换太子的事也不少,没了胡亥,也可能有更小的皇子。

  张良这些话扶苏虽然听了,却没听进心里去,聚拢在他身边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他能真正交心的人却不多,他不愿连面对他父皇、面对张良他们的时候都得猜来猜去。

  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变了,对他心生厌恶或者弃他而去,那他即便能继承皇位又有什么意义。

  嬴政出巡去了,扶苏自然不能放任胡亥病重,他吩咐太医去给胡亥会诊。

  如今许多太医本从扶苏建立的太医署里出来的,回来后毫无隐瞒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扶苏:胡亥这次生病有人为迹象,许是有人想拿胡亥的病做文章。

  扶苏不动声色地派人去查了一圈,发现这事竟是胡姬这个当娘的干的。

  据胡姬身边的人招认,这事胡姬不是第一次干了,以前胡姬就做过同样的事。胡姬现在精神越发不对,对她们动辄打骂,她们实在忍受不了了,所以商量着直接招供算了,好歹能脱离苦海。

  扶苏命人把胡姬母子隔开了,另外派人去照料胡亥。因为此事涉及嬴政的后宫,扶苏便把这事写到信里派人送去给嬴政。

  扶苏处置完这事回到东宫,才踏入其中便觉气氛不对,还有不少宫人忙碌地把东西往外搬,搬的还都是盆栽和香炉之类的,全是裳华日常爱用的东西。

  扶苏察觉有异,迈步入内寻裳华说话。

  裳华正坐在那里喝汤,见扶苏回来马上放下汤匙,高兴地说道:“你回来了?”

  扶苏握着她的手坐到她身边,说道:“我怎么看到她们往外搬东西?”

  裳华说道:“我今日接见完两批女眷,感觉不太舒服,叫了宣了女医过来诊脉。”

  扶苏忙问:“好点了吗?”

  “我没事,”裳华开心地和扶苏分享喜讯,“是好事!”

  扶苏听了心里一紧,有些紧张,又有点期待:“我们要有孩子了?”

  裳华用力点点头。

  她嫁给扶苏已经两年了,张良和李由他们成亲早些,早就儿女双全,只她们还没动静,虽然扶苏一直说不急,可她心里还是免不了有些着急。

  扶苏可是太子,要是总没有孩子,即便他自己不在意,朝臣们也会有话要说。别以为她不知道,好多人都想给扶苏送女儿的!

  现在他们终于要有孩子了!

  裳华说道:“我仔细问了女医要注意些什么,所以把一些盆栽挪出去了,有些香也先不用了。”

  扶苏点点头。

  他前世没当太子,现在当上了;他们前世没有孩子,现在有了。

  一切果然全都不一样了。

  扶苏与裳华讨论了许久,又把东宫内外整顿了一番,这才补写了一封信给嬴政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