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野人
作者:远征士兵      更新:2023-05-24 01:05      字数:2146
  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虽说西套的侧重点已经定下,但依旧要一步步经营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繁华起来。沈兵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牧养耕修筑水利,争取在明年开春时就能在西套屯田解决西套粮食自给问题。其实沈兵不只是在西套如此经营,而是经河西走廊一路往西域都是以西套的模式发展服务业。试想,自西套穿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约有两千里。若商队以每日五十里计算虽然商队使用马车运货,且运的货也是质轻的丝绸布匹,但河西走廊道路不平是以速度不快,至少需一个多月才能横穿而过。道路不平是之前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月氏的锅,月氏此时还是游牧民族之所以说“此时”,是因其西迁之后就转变为农耕为主。游牧民族自然不会修路,而是骑马骑得多了自然就有路。这些路或许适合骑马,却不适合运输的马车行走。且这还只是穿过河西走廊没有到达西域,其间还要穿过干旱带甚至沙漠。一支商队若携带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粮食横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经商,那么他们还能带多少丝绸?这其间还要冒着被劫掠、粮食不足、水源不足、马匹不足、车辆损坏等风险。是以商队一考虑这些,便是有极高的利润也同样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若商队望而却步,那么这条丝绸之路便永远也无法繁华当然也无法得到发展。为了保护商队的安全同时也为减少商队成本增加其利润,沈兵打算往西域方向每五百里就设一个点。事实上李岩的部队已经这么做了。其所领的五万兵士自五原起就每五百里留下千人设一城寨。当然,并不是严格的五百里。而是大概五百里距离寻找一有水源有适合屯田且利于防守的位置建寨。之后留守部队就有两个任务:一是的负责清剿流匪及来不急撤走的匈奴。二是修筑水利准备屯田。完成这两个任务之后城寨周围就是安全地域,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追逐利益的商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城寨附近开设客栈。有了客栈,前往西域的商队就只需要携带十余天的补给每十天就可以到沿途客栈补给一次,而且还可以得到官兵的保护。这就成级数的降低商队经商的成本及风险。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沈兵开个头。因为这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商队经商和沿途客栈是互赢共存的关系。没有沿途客栈商队经商成本高风险大,于是商队就少。商队少又会反过来使沿途客栈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敢开设太多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者的发展都受限。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是沈兵以北地商人的身份在各城寨先行开设客栈以保证商队的补给。商队有利可图于是就会越来越多,商队一多,沿途的客栈也会跟着增多。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沈兵所说的引导和调控。否则,若是任其自然发展,最终或许也能发展成形,只不过在这商业极不发达的古时,完成这发展并最终繁荣起来只怕需要数百年。沈兵当然等不了这数百年的。沈兵这做法可以说是照搬了汉代发展丝绸之路的模式。西套就是现代的宁夏。从宁夏的甘塘到武威约五百里。从武威到张掖差不多五百里。从张掖到酒泉还是五百里。从酒泉到敦煌就远了些,有八百里,但在中间还有个瓜州。这些城市会有这么整齐划一的距离并非偶然,而是为丝绸之路的商队沿途补给设置方便,而且出于经营和防御需要必须选择水源附近及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时间一久,这些补给地的规模就越来越大进而发展成一城市。沈兵的第一步就是将牛羊往西套赶这其中主要是羊,因为牛这东西作为农耕工具肯定是要尽可能留在需要大规模经营农业的地区。羊就主要是为了食用了。北地从匈奴那换了一批,再从边境百姓中购买一批,首批就收集了两千多头羊投放到西套南面。然后这些羊会吃草,会长肉,羊还会生小羊,小羊长大又会生小羊两千头羊不出意外的话够几百人生存了。这其实就是匈奴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可以在草原到处机动而几乎不需要考虑补给的原因他们跑到哪就将羊群赶到哪,再加上还有羊奶、马奶之类的,几乎可以自给自足。以至于之后汉军进攻匈奴也采用这种模式。也就是每次北上征讨匈奴,汉军就总是赶着成片成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出征。这战术很聪明,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匈奴人一样几乎可以不用考虑补给问题,于是就不用像刘邦一样担心补给线被切断被包围。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汉军没有匈奴人养牛、养羊的经验,于是总是成片的牛羊赶出去,回来时基本就只有人和马了。投放羊群时还有个小插曲。秦军进入南部山区圈下一片草场时吓得山区部落里的“野人”四处奔走。这或许是因为之前匈奴人进驻西套时对他们不太友好。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野人”大多已狩为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们只怕早就被匈奴抢光、杀光了。沈兵严令部下不得与当地部族冲突,甚至还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这些部族。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app \\ 。这不只是人道的原因。更是这么做会减少秦军许多麻烦,再一个就是西套需要劳动力。这些原始部族既有在西套生存下来的能力又十分健壮,只要稍加训练或许能成为很好的农民。后来沈兵才知道自己想多了。这些“野人”自小就在山区狩,他们是很出色的人,对种田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他们也许可以转化为农民,但很可能要经过几辈的同化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