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求降
作者:远征士兵      更新:2023-05-24 00:57      字数:2183
  思考了一会儿,昌平君便摇头说道:“副将有所不知。”“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这话说的是。其实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么事都不需要做。沈兵说的那一套多麻烦:先逃到楚国做了大王,再劝项燕降秦结果他昌平君还是像现在的处境一样,依旧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嬴政会杀他。不说结果与现在没有改善,与其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干脆死了算了,或者干脆做楚王与秦国拼个鱼死网破。沈兵的想法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他只回了句:“昌平君可知安陵君?”昌平君点了点头,然后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副将的意思是本君与大王谈条件保有自己的封地?”沈兵回答:“正是。”昌平君有些担忧的回道:“可本君并非安陵君。”“到时大王只怕”沈兵道:“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愿降,二是因为安陵城城坚城墙厚,三是因为安陵周围都为秦地无所有作为。”“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于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昌平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取与不取其实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若嬴政只需一念之间或是一句话就能取了安陵城,那么安陵城当然保不住。问题就在于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难度,且安陵愿降又注定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权衡再三,嬴政才会让安陵君保留封地。沈兵继续说道:“江东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安陵?”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声:着啊!江东有项氏一族还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网密布。若是能以江东封地为条件求降,那岂不就是另一个安陵城?现代江东也就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时这片地区却因为生产条件落后且到处是森林荆棘、野兽出没,于是被称为蛮荒之地。楚国也因此总被其它国家称为蛮夷之国。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十分困难。这是项氏当年能长期在江东生存最后被楚国收编的原因,也是楚国到现在还保持着贵族封地的主要原因自进入战国以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进行军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后,落后就只有挨打,于是不改不行。但七国中唯独只有楚国改革最浅,甚至可以说毫无寸进。究其原因,其中虽有贵族因利益受损横加阻挠,更重要的是国家地势、地形情况特殊。楚国是七国中唯一一个大片土地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长江以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大面积播种和收成,这对古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时十分重要。长江以南就开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这对生活、生产及灌溉都极为不利。现代人之所以对此感觉不明显是因为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隧道等已经将这劣势大部消除了。若只能走山路,从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过一座山其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同样,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也极为困难。若楚国像秦国一样实施郡县制将所有控制权都收为都城,那么一旦有盗贼流匪是否就该由都城派兵剿灭?而都城派来的兵士无法适应地形不知该如何作战,又要派多少来剿灭才合适?楚国数十年前就有过一次被称作“庄蹻暴郢”的叛乱。那庄蹻不过只带着数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这水网和山林间穿梭,以至使整个楚国对其无可奈何。最后历时十余年,才由项燕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随追杀,才将这次叛乱平息。项燕及江东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这说到底其实就是控制力的问题即便是楚国数十万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岭南这片多山多水区域,于是只能依靠贵族私兵自行解决。因此楚国就无法像其它各国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昌平君身为楚国公子当然知道这些情况,他轻抚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副将所言在理,若本君只求江东蛮荒之地自愿坐镇百越,大王或能答允。”这样一来就跟安陵没多大区别了。同样愿降,同样易守难攻,且因为蛮荒之地还没有多少发展情景,那么嬴政又何乐而不为呢?嬴政若是要强行攻下这片地区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但昌平君话锋一转,就说道:“然副将以为楚国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昌平君这话问得甚是大胆。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图,那横竖都是一刀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推荐下, \\app \\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沈兵听着这话就明白了。其实昌平君对楚国还抱着一丝希望。就像刚才说的岭南地区,实在不行打败了再退到岭南过苦日子呗。但沈兵却摇了摇头,说道:“昌平君此言差矣。”“大王的目的是一统中原。”“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昌平君以为大王会因安陵城坚而损其千古威名吗?”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长叹一口气。沈兵虽是没有明说但昌平君也听明白了。这楚国的岭南也是同样情况。虽说对岭南用兵十分困难也没有多少利益,但若岭南不降的话到时秦国就差这一块就能一统中原还能停下脚步?那时的秦国又不缺粮又不缺兵,那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岭南,便是千年老树只怕也会被连根拔起,消灭他们那还不是小事一桩?所以,昌平君这想法是很危险也是不现实的。到时只怕想偏安一隅都没这机会了。昌平君思考良久,终于才下定了决心重重点了点头,朝沈兵拱手道:“多谢副将指点。”“本君永生难忘,将来本君若是能侥幸求得一命,必报副将救命之恩。”沈兵赶忙回答:“昌平君言重了,属下不过是动动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