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由来
作者:兀子周      更新:2023-05-22 22:44      字数:3403
  据说在少昊时期,黄河发生了大洪水,淹没了帝都犬城,许多人都惨死在洪水中。

  金天氏带着剩余的部落人员,靠着独木舟,躲到了山上,吃山果,喝山泉,打野物为生,山上竹林成片,建立了箐城。金虹氏就是这个时候出生在竹林里,他从小没有见过平原,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力量就大得出奇,能搬起几百斤的重物,被箐城的人们称为神童。

  早上,他爬到山顶,看着四处洪水淹没,除了山脉连在一起,可以穿梭,各处都是孤立的山头,只靠着木筏来往。母亲常告诉他,以前住在山下,有木架的草棚,有鸡,有羊,部落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听了,觉得很神奇,问母亲:“平地是什么样子?”

  母亲说:“像这洪水一样,一望无际,大家不用坐舟,四处走动,还可以养羊,养牛,织布,建木房子。”

  “那什么时候洪水可以走呢?我们可以在平地上住呢?”

  “有一天,洪水退了,我们就可以下山,住在平地里。”

  金虹氏于是盼着洪水退去的那一天,与母亲重新下山居住,后来,渐渐长大成人,他力量也越来越大,甚至双手一抱,就能拨出一棵参天大树,这对他来说,都是雕虫小技,人们啧啧称奇,金天氏看他力大无穷,就封他为勇士,让他保护部落。

  这时,四处仍是洪水滔天,天空长期乌云密布,在箐城山下的水里,窜出一条毒蟒,蛇长数十米,见牲畜便张开血盆大口把它吃掉,闻之色变,人们只要沾到一点蛇毒,便中毒而亡。金天氏为此整日茶饭不思,忧心忡忡,正无计可施之时,金虹氏自告奋勇:“首领,我愿为你除去这毒蟒,只缺一把顺手的武器。”

  金天氏听了大喜,说道:“我这里有一块上好的钨铁,你可将它铸成一把宝剑,然后用它来刺杀毒蟒。”

  金虹氏拿了这钨铁,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炼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宝剑烧成之后,金虹式别了母亲,告别乡里,跋山涉水,循着巨蛇的踪迹,终于找到了毒蟒的巢穴。巢穴就在一个幽深的峡谷之间,此时雾气缭绕,阴沉恐怖,那蛇把身子一半藏在山谷之后,仰头露出半截身子,白光闪闪,很是吓人,只见两个红色蛇头,对着天空不停探试,靠近一看,金虹氏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蛇头,不过是那巨蟒的信子罢了,只见它嘴如巨斗,眼如锣鼓,一眼望不到头。金虹式手握宝剑,趁着那蛇一时疏忽,跳到空中,拦腰砍了下去,这一砍不要紧,方才感到蛇鳞硬过龟甲,不仅没砍伤它,反倒把它惊动,巨蛇顺势一转身,张口便咬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金虹式朝它嘴角便劈了下去,只见那蛇躲闪不及,嘴部被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血流了出来,痛得蛇浑身直抖,喷出一口毒液,金虹氏急忙闪到一边。等到巨蛇再低头向他扑来之时,金虹氏一跃而起,跳到半空,朝着它的眼里刺了下去,这时,血涌如注,又朝他喷出毒水来,金虹式此时心里有底,不慌不忙地跳到一边,就这样,他们在山谷间,杀得天昏地暗,大战了七天七夜,直到双方都精疲力竭,此时,河水已经被染红,毒蟒终于被他杀死,不过,金虹式也因为中了蛇毒,死在了河里。

  金天氏听闻金虹氏战死在蛇巢,悲痛无比,封他为泰山神,自从泰山神把蛇杀死以后,就再也没有毒蛇祸害百姓了。

  泰山神死了以后成了东岳大帝,掌管着世间一切生命的生死大权,还能召人魂魄,执掌人间寿命,供人祭拜;那巨蛇死了以后,却变成了孤魂,游荡于山川五洲,无处安生,东帝怕它再来为害乡里,便把它镇压在南方的一座大山里,此山便叫方正山。

  他命此蛇化作一条小溪,把它困在此处,滋养山下的乡民,又教它摄魂,专门震慑此处的妖魔鬼怪,收了魂魄,让东帝发落。不知过了多少年,山下有了两个村,靠近山下的村,叫方正山村,自从来了人后,人们便改姓为方,从山脚穿过此村,沿着山下的小路,再从一条仅能容一人宽的山路过去,又有一村,此村人姓牧,名叫牧家口,这两村世代为农,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那蛇虽然被东帝镇压,可是心里却时时不服,总想找机会逃脱,只要东帝不来管它,到了谷雨季节,就生了洪水,祸害乡里,把人淹死,专食小孩的灵魂,以便得到法力,将来逃脱东帝的管制。

  东帝来时,常化作一白须道士,经过乡里,与村民招呼,来到山上,设坛作法,管束蛇怪,便能平安数年,山下人口渐渐就兴旺了起来,到了宋元年间,两个村里,已经有几百号人口,还有了不少外姓进来。

  只不过,蛇怪在此,人们始终不得安宁,又没有什么办法,就在方正山上建了一座土庙,修在小溪旁边,敬奉东帝,希望蛇怪不要作乱。

  那时,在牧家口有一户人家,祖姓危,是一个官员的后代,隐居在此,因为家里兄弟太多,东帝不在时,蛇怪出来作乱,没有收成,实在没有办法,便去了村里几十里外的西海市里讨生活,给一个盐商作苦力,过了几十年,经过两代努力,到了危世同时,成了西海最大的盐土商。

  此时,危世同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叫危世才,年方十六;女儿叫危奴岚,那年才十四岁。

  一天,奴岚起床时,世才正在书堂上早读四书五经,危世同递给他一本黄黄的书,只见他拿过书,大声朗诵着:“早叶初莺,晚风孤蝶,幽思何限。檐角萦云,阶痕积雨,一夜苔生遍。玉窗闲掩,瑶琴慵理,寂寞水沈烟断。消无言、春归无觅处,卷帘见双飞燕。

  风亭泉石,烟林薇蕨,梦绕旧时曾见。江上闲鸥,心盟犹在,分得眼沙半。引觞浮月,飞谈卷雾,莫管悉深欢浅。起来倚阑干,拾得残红一片。”

  世才读了半晌,也没有背得下来,危世同看着他吃力的样子,把他叫到身边,笑道:“你可知道你读的是什么吗?”

  “孩儿不知。”

  “父亲告诉你吧,这是父亲的祖父,祖父的祖父,他当初在宋朝做了大官,后来到元朝,元帅郭昂荐为儒学官,教那蒙古人学习咱们汉文,后来因不愿为朝廷效力,便隐居在西海,在那方正山里写的一首词,再后来,我们祖先便住在那山下一个村庄,那村因为原来住着牧家一个大族,所以,叫牧家口,我们便是从那儿出来的。”

  “祖父的祖父,那就是高祖父。”

  “对啊,是父亲的高祖父,是你的天祖父。”

  “那他叫什么名啊。”

  “天祖父叫危复之,那是我们危家祖祖辈辈里唯一一个做官之人,自从住到牧家口后,耕田为生,你的曾祖父一家五兄弟,他排行最小,因为太苦,便带着祖父来到西海,起先靠出卖体力为生,后来,又贩卖盐土,六七十年来,我们也成了西海数一数二的大户了。”

  世才说:“父亲,原来我们也是种田为生的人啊!”

  “可不是吗,我们祖辈都没有忘记读书,学好四书五经,将来再考一个功名啊,指望你为族争光呢。”

  奴岚觉得很有意思,便跑过来问父亲说:“原来这诗是天祖父写的,那风亭泉石是哪里呢?”

  危世同笑道:“我们岚儿又在后面偷听你兄长读书啊。”

  奴岚笑了起来:“就兄长那读书劲儿,他念了三遍,我早听会了,他到现在还背不清呢,谁爱听他的啊。”

  “哈哈,岚儿比你兄长厉害多了。一听就会,那你背给我听一遍。”

  奴岚立即背了一遍,危世同听了很是高兴,回她刚才问的话:“说起这风亭泉石,可就有故事罗。”

  “那父亲讲给我们听吧,我们喜欢听。”

  “说起这方正山,它四面环绕,孤峰兀立,山上繁茂,翠竹成阴,山壁陡峭,一股清澈的山泉从那山顶下来,半山中蓄一水池,泉水甘甜,不过,传说那山上的小溪是一条蛇怪所变,被东帝镇压在此。高祖父刚来时,到了山上游玩,觉得这里山水十分迷人,出钱修了一座亭子在半山中的土庙旁边,名叫方正亭,立于水边的泉石之上,远远望去,正对山下的方正山村和牧家口,走路来时,也不到半日的功夫,每日上山饮酒作诗,过着悠闲地隐居生活。”

  危世同接着又说道:“有一天,高祖喝得有点多,微微醉了,正准备下山,突然下起了雨,无法下山,无奈只好在亭子里等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突然,天空出现一道白光,从天际飘来,又从天而降,朝着山顶的那岩石而下,没入林中,一声巨响,好似闪电,但又分明不是,紧接着后面也跟着一道白光,在山头停了一会,便唆的一下,冲向了牧家口,高祖这时酒也醒了,哪里见过此等怪事,连连称奇,心想,这是哪路神仙路过此地,好似两个调皮的顽童般,一前一后,最奇的是后面那光,明明在山头盘旋好一会,好像是在找前面那光,最后没找到,就落在了山下,不知所终。”

  “从此,每年到了谷雨时节,连降大雨,家家颗粒无收,高祖父把这事说给乡里人听,大家认为肯定是不该在山上修亭,得罪了方正山上的蛇怪,蛇怪发怒了,不如推了土庙,建庙祭神,再请东帝,做好供养,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于是,高祖父带领大家修了一个方正庙,建在山腰的亭后,第二年,便来了一个白须道士,专门来此修道,又设坛作法。就在那一年,方正村和牧家口的百姓就有了大丰收,人们又在山下修了牧危两家祠堂,把东帝神位供在中间,从此高祖父每日便上山与那道士饮酒作诗,好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