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特立独行与世俗樊篱
作者:沉舟钓雪      更新:2023-05-20 18:48      字数:2149
  流芳亭中,鸿泰的转播暂时告了一个段落。太子出题了,崇文院中的众考生则有一个时辰的答题时间。一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要等宫里出结果,又还要等消息传出来,一时片刻肯定是不成的。在流芳亭中听转播的江慧嘉和素霓郡主短时间内必定是得不到答案了。素霓郡主挥手叫鸿泰退下,这俊俏的太监就退到亭子外头,却又绕到了素霓郡主身后的位置,隔着凉亭守护着她。人们都说他是我的面首。素霓郡主伸手一指身后的鸿泰,野性中带着几分冷艳的面容上露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她们都怕沾着我妨碍了名声,你不怕我江慧嘉记得,太子也曾问过这样一句话。嗯,你不怕我为什么他们秦家人都喜欢问这句话呢或许在皇族的特权中浸染久了,就总使人容易觉得自己不再与凡胎俗体相同。其实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不同的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的身份背景不过时代特性如此,倒也没有什么好不平衡的。太子性格独特,就不必说了,就连这位素霓郡主,瞧来也是十分放纵出格的性情。江慧嘉也大致明白了,如吴大奶奶这些人怕素霓郡主,一来怕的是她的身份,二来怕的其实还是她出格的行为。江慧嘉想了想,便道:人若畏惧世俗眼光,大体总有两个原因。哦素霓郡主有些意外她的答非所问,饶有兴致道,你有高见江慧嘉笑了笑道:不敢说高见,个人浅见罢了。世俗中的人,要么本身心有成见,不必旁人来说,她自己就过不了自己心头的关障。又道:要么本身或许心无俗见,然而身在俗世,跳不出樊篱,要在规则中生存,因此无可奈何,只得接受世俗眼光束缚。大约这话说得太精准,素霓郡主本来还有些漫不经心,可等到江慧嘉第二条理由一出,她霎时却竟然怔住了人若畏惧世俗眼光原来是这样吗这样的缘由她并非不曾思量过,然而从前只是模模糊糊有这样的概念,直到今日江慧嘉如此这般一说,她才恍惚生起恍然之感。原来是这样江慧嘉的话,竟说到她心坎里了。不自觉间,素霓郡主直起了腰。俗世樊篱,又有几人能跳出呢她目光略微和软下来,神色中带着幽幽的怅然。江慧嘉道:郡主难道不是吗这句话对素霓郡主而言,显然是嘉奖。素霓郡主却又怔了一怔,随即唇边逸出笑意。她轻笑一声:是么世间之事哪有如此简单,非黑即白又看向江慧嘉,但若照如此说来,你也是跳出了樊篱的。你不畏惧世俗眼光,因此敢于坐在这里,可是如此江慧嘉想了想,老实道:第一条我或许能达到七成,第二条我也只能跳出一部分却跳不出全部。不太严重的出格之事,偶尔做一做倒也无妨,但若是太过出格的,我怕承受不住。哈哈素霓郡主站起身来,真是妙人,你是谁我却还不认得你呢江慧嘉:敢情她们坐这里说了半天,居然是她知道素霓郡主,而素霓郡主不认识她江慧嘉倒也没有不好意思,本来就是这样,素霓郡主凭什么就一定要认得她江慧嘉此前要不是有袁大奶奶等人相告,江慧嘉也是不认得素霓郡主的。我姓江。江慧嘉也站了起来,笑了笑道,名慧嘉,心系于事之慧,乐善于行之嘉。我家夫君也是今科会试贡生,因此郡主娘娘说到殿试,着实将我吸引住了。你夫君名讳是什么哪里人素霓郡主道,既是如此,我便叫你慧娘啦面上带了笑,向亭外走去,又邀江慧嘉道:总是坐着也无趣,慧娘不如与我同来赏汴河春景。汴京本来就是一座精致繁华的城市,汴河两岸间植了桃树与柳树。此时春风吹来,柳枝都发了嫩芽,桃树都生了繁花,一眼望去,绿树红花,似翠云蔚霞,轻带波光,在春风中悠悠招摇。说不出何等茂盛惬意。江慧嘉与素霓郡主走在汴河岸堤上,素霓郡主道:白乐天说,人间四月尽芳菲,山寺桃花始盛开。但我们汴河边的桃花,到了四月也不凋谢的。江慧嘉道:北方天气本就比南方要暖得迟些,汴河边上水汽足,早晚寒气也更重,因此桃花也比别处谢得晚。素霓郡主侧过头来:我与你论诗,你倒与我说这个江慧嘉抿唇一笑。两个人此前从不相识,这时也未曾深交,可如此萍水一相逢,双方竟都隐约生起一种倾盖如故之感。时间仍在不停歇地走着。皇宫,崇文院大殿中。众考生仍在提笔作文,殿内一片安静,清晰可闻的是人们的呼吸声,还有考生们纸上落笔时,那些极轻微的摩擦声。殿内气氛其实是紧张的。崇文院中的考试虽然是敞开式的,不像贡院里头那一间间号房,逼仄压抑,但贡院中,一个考生一间号舍,其实也并非全无好处。封闭的环境既容易使人孤独恐慌,也更容易帮助人静心沉思。而此时此刻,在皇帝的注目下,在储君太子与一众高官的视线中,二百多名经过重重考试被精选出来的考生,在此现场作文。以这一场考试,来定科举场上最终成绩其中压力,不是亲身体会的人,或许根本无法想象。考生们还在继续写,而点燃在大殿一侧的线香则被烧得越来越短了。有些考生将草稿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有些考生,提着笔却久久无法落笔,还有些考生,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忍不住用眼角余光去看别人。当然,其中也不乏游刃有余的,姿态闲逸的等等。嚓忽然,皇帝从首位宝座上站了起来。他起身时,带有隐约刺绣的衣袍从椅座上滑过,引动了轻轻的声响。然后他脚步往下。他穿的是厚底朝靴,行走时脚步声不重,但是在这安静的大殿中也已经足够了清晰可闻。跫跫跫昌平皇帝停在了郑锦逸的桌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