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古塔与段桥
作者:在乡下      更新:2023-05-11 15:47      字数:4725
  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个人继续前行。另外一边,王彬等人一路直接回到了姑苏城诗词协会。会长赖文旭也刚好外出归来。王彬见了,很是兴奋的说道:“会长,好事情,大好事情。”“哦?”赖文旭微微笑道,“你们今天不是去西湖游玩吗?怎么?在西郊湖遇到好事了?”王彬道:“对啊!我们遇到宋易先生了。”赖文旭一阵欣喜,说道:“宋易先生来我们姑苏城了?这的确是大好事一件。你们能够在西湖碰到,运气相当好啊!宋易先生有没有在西湖留下一诗半词的?”说完,赖文旭脸上露出十分期待的神色。王彬说道:“宋易先生没有留下一诗半词。”赖文旭听后很是有些遗憾。“不过,”王彬继续说道,“另外一位和宋易先生一起的诗人,现场写了一首诗。”“还有人和宋易先生一起吗?”赖文旭再次喜道,“是谁?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快写出来我看看。”在赖文旭想来,能和宋易一起的诗人,应该不会是普通诗人。他的诗让人期待。王彬点头,随后走到一张案桌前,将李悠然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出。他身上有李悠然的原稿。不过,他打算先卖一个关子。所以,没有直接将原稿拿出,而是先写出来让赖文旭看。将写好的诗拿给赖文旭,“会长请看。”赖文旭伸手接过,“好,我来看看。”这一看,脸上很快就露出难以置信的惊喜之色,急声问道:“王彬,那位诗人是谁?”王彬嘿嘿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会长觉得这诗如何?”赖文旭道:“两个字:绝妙!相当绝妙。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份诗才让人叹为观止。有了这首诗,以后的西湖只怕会更加热闹了。这是一位天才诗人。王彬,别卖关子了。赶紧告诉我他是谁?”王彬哈哈一笑,将李悠然《饮湖上初晴后雨》原稿拿出,说道:“那位诗人已经将原稿赠送给我们协会了。会长一看便知。”“当真?”赖文旭相当惊喜,又非常急切,“快拿给我看看。”接过原稿。打开。第一感觉是字写得真好,绝对已经有了登堂入室的水准。然后看到了署名。先是一愣,有些意外。然后又非常惊喜。哈哈笑道:“好!好啊!李悠然果然名不虚传。天赋的确相当高!也许,在不久之后,他就不仅仅只是年轻一辈中的第一人了。”“会长的意思是,李悠然在不久之后,会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的第一人?”王彬有些吃惊。赖文旭缓缓点头,“他在诗词上的天赋,很有可能要比宋易、王龄、白天易等人更高。他应该是现在整个诗词领域,天赋最高之人。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第一人,那是一定的。只是说看时间早晚而已。在我看来,应该用不了多长的时间了。”王彬等人也同样缓缓点头。他们都同意赖文旭的说法。他们今天和李悠然接触的时候,的确感觉李悠然的实力,似乎深不可测。也许在不久之后,李悠然真的会成为整个诗词领域第一人。一个那么年轻的小伙子,成为诗词领域第一人,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但又的确是事实。写诗作词真的靠天赋。天赋高了,没什么是不可能的。王彬等人心里感慨万千。而赖文旭则看着李悠然的原稿,越来越激动。说道:“这份原稿的价值和意义相当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意义还会越来越大。王彬,你们能得李悠然赠送这一份原稿,相当的有机缘啊!当然,这也是我们整个协会的机缘。”王彬等人点头。没有错,这的确是他们的机缘。本来已经平静了的心,这个时候又再一次变得亢奋和激动。……西湖边畔。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人继续往前走。慢慢的,李悠然看到远处一座紧邻湖边的山上,有一座塔。看上去似乎是一座,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的古塔。李悠然瞬间来了兴趣。他对一切古建筑都很有兴趣。随即问道:“那边是不是一座古塔?”宋易点头道:“的确是一座古塔。似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千多年了。”李悠然更有兴趣了,“我们过去看看。”宋易、古意两个人都是一笑,同时表示,“好”。继续往前走,慢慢到了古塔所在的山脚下。山不高,位于西湖南侧,是西湖周边数座山峰中的一座。登上山峰,来到塔前。塔高五层,没有名字,只给人一种沧桑的岁月痕迹。李悠然仔细观察一番,发现塔的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这似乎是五代十国时期,一种颇为流行的建塔方式。如果真是那个时候所建,的确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之前来西湖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座塔。然后还特意去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推算,这座塔应该是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大概率是由吴越国王钱俶修建的。”宋易说道。李悠然点头,建塔时间和他刚刚所想的一样。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吴越是十国之一。相比较于当时其它国家的混乱,吴越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国家存在了八十余年。或许正是因为比较稳定,吴越国王钱俶,才能够修建这样一座高塔。现在,这座高塔历经了千年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看上去还依然颇为雄伟壮观。不得不说,是一个建筑奇迹。这座塔应该被好好保护起来。事实上,姑苏城的确一直都在保护这座塔。这让李悠然非常高兴。“这座塔有名字吗?”李悠然问。宋易道:“似乎没有名字。当然,这座塔在建成之时,应该是有名字的。只是历经千年风霜之后,名字已经无处可寻了。相关资料上也没有记载。现在大家都称其为无名塔。‘无名’两个字,姑且可以当作是它的名字吧。又或者,它在建成之初时,本来就没有名字。”“这样啊。”李悠然缓缓点头。有没有名字,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依然可以站在这里,穿越千年的时光,看到这座塔初建时的模样。遥想当年建塔的时场景,只感时光犹如白驹过隙。恍惚之间,便已经是千年之后。这是时代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能够看到这样一座古塔,李悠然非常感慨。在塔前看了好久之后,才和宋易、古意两个人一起下山。又走了一会儿之后,时间已经不早,太阳已经落到西边。回头看看那座古塔。只见橘红的霞光照在塔身上,让整座古塔显得更加静谧。就像是在千年的余辉中,永远向世人展现它的雄壮与辉煌。非常有意境的画面。李悠然拿出手机,打算将如此有意境的画面拍下。宋易、古意两个人见了,也都拿出自己的手机。他们也要拍照。在他们看来,不远处的古塔在夕阳的照射之下,同样非常有意境。周围还有其他的游人。游人们看到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人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拍照。便都好奇的看向三个人拍照的方向。一看之下,很是有些惊喜。“好有意境的画面啊!以前怎么没发现呢?”有人如此说道。说完之后,也拿出自己的手机拍照。其他的游人们也同样如此。现场所有人都在拍照。大家总是都会很喜欢有意境的画面。部分游人刚拍完,就迫不及待的将照片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且配文,“西郊湖边的无名塔。以前真没发现,这塔在夕阳的照射下,会如此有意境。”而朋友圈刚发出不久,“还别说,真的感觉很有意境。完全可以拿来作背景图片了。”“这是西湖边那座古塔吗?可以啊!竟然可以这么有意境。”“明天太阳西照的时候,我也去现场感受一下。顺便也拍几张照片。”“……”现场。李悠然拍完之后,看到周围的游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都在拍照。有些好笑,又十分高兴。这是好事情。之后,和宋易、古意一起继续往前走。现在要去找个地方吃饭住宿了。前面不远就有住宿的地方,有些类似于民宿。到了地方之后,开房间、吃饭……一夜无话。……第二天。清晨。吃过早饭之后,三个人继续游西湖。今天能将剩下的路走完了。西湖中有多座岛屿。正走着,李悠然看到前面湖中的一座岛屿很是有些漂亮。然后似乎还有一座石拱桥连接湖岸与岛屿。游人似乎可以通过那座石拱桥直接到岛屿上。“前面那座桥是不是可以直接到那座岛屿上?”李悠然问道。宋易点头道:“可以。那座岛屿有个名字,叫做孤岛。在孤岛上看西湖,别有一番趣味。”李悠然眼前一亮,又说道:“那我们上去看看如何?”宋易、古意两个人当然都没有意见。继续往前走,慢慢到了石拱桥处。这是一座拱形独孔环洞石桥,桥长一百余米,桥宽八米左右。中间拱起,两边均斜向下延伸。这座桥的修建年代,应该也有点久远了。怕是有好几百年了。“宋老哥,你知道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吗?”李悠然问道。宋易摇头,“这个倒是不清楚。不过,这很明显是一座古桥。应该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李悠然点头,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不止数百年,这座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一个声音说道。声音来自在桥头钓鱼的一位老者。有一位老者在这里钓鱼,李悠然三人自然早就看到了。李悠然其实正打算过去看看老者的鱼获如何了?不只是李悠然,宋易也有这样的想法。作为钓鱼爱好者,遇到钓鱼的人,总是会很想去看看鱼获如何?现在,听老者这样说,三个人更是立刻围了过去。李悠然问道:“老人家,这座桥真的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吗?”老者点头道:“有啊!这座桥修建于唐代。是不是有一千多年了?”竟然建于唐代,比那座古塔的历史还长。李悠然、宋易、古意三个人都微微一惊。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老人家,你对这座桥似乎非常了解。可以更详细的和我们说一说这座桥吗?”李悠然又问答。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石桥,总是会让人非常有兴趣。老者微微一笑,点头道:“那我给你们说说。这座桥修建的具体年代,已经难以考证了。但可以肯定在唐朝时,就已经存在了。在历史上曾经有多个名字。最近一个名字叫做段家桥,也称段桥。”“段桥?”李悠然道,“以姓氏为桥名。这其中应该有什么典故吧?”老者哈哈一笑,说道:“不错,小友很聪明。‘段桥’这名字,的确有一番由来。在很早以前,这里没有这一座桥。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些自家酿的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一天,日落西山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老人身无分文,却希望能够留宿—夜。夫妻俩热情的招待了老人。第二天清早,老人临别时,为了感谢夫妻二人的热情留宿,赠送了夫妻三颗红色的酒药。说用这酒药,可以酿出好酒。夫妻二人果然用酒药酿出了好酒。从此之后,顾客盈门。夫妻二人的日子过得红火起来。三年之后,那位白发老人又来了。夫妻二人见到恩人再来,十分高兴。留老人在家里长住。而老人在第二天时便要告别。夫妻二人见留不住老人,便拿出这些年赚的银两,要送给老人。以感谢老人的赠酒药之恩。老人却说银两对他无用,要夫妻二人将银两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然后,老人踏上木桥而去。然而,木桥年久失修,老人刚一踏上去,就因踩断了桥面而跌落湖中。夫妻大惊失色,赶紧前去营救。却见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然后飘然而去。夫妇俩这才知道,老人不是凡人。同时,也明白了老人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老人让他们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那么,最需要的地方是哪里?当然是修一座不会让人跌进湖里的桥。于是,夫妻俩出钱,将原来的木桥拆了。重新造起了一座石拱桥。和之前的木桥相比,石拱桥相当安全。附近的相亲们出行,走在石桥上,再也不用担心会掉进湖里了。为了感念段家夫妇造桥,乡亲们便把石桥称为段家桥,也叫段桥。这便是‘段桥’这一名字的由来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