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节
作者:凌烟阁阁老      更新:2023-05-11 00:40      字数:4821
  ……第726章 如科幻般的农业中途休息时间一闪而过。尖锐的哨子声响起,霎时间,聊天的人就像是被唤醒了似的,纷纷的挤到女培训师跟前。只听女培训师大声道:“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农机农艺融合+一喷三防植保防控技术,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无人机植保作业……”“哗”的一声,培训现场气氛火热起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打飞机,呸,对搞机什么的,最感兴趣了。张司长也忍不住惊异道:“嘉谷这真的是倾囊相授啊。”齐政嘿嘿一笑:“都说是共同进步,藏着掖着就没意思了不是。”张司长无奈一笑。在一片热切的目光中,药物添加完毕后,随着女培训师一声令下,三名飞手同时启动,三架植保无人机旋即升空。植保无人机在飞手的遥控下来回穿梭,将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喷洒到小麦地里。仅仅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大片小麦田的喷洒作业。女培训师的声音同时响起:“……在北方,无人机一天的施药面积可达约700亩,而人工施药一人一天最多在30亩左右。另外,无人机喷防用水量可节约六成,人工成本则从原来的每亩6元降到1元以下,所以别看种地用上了无人机这样的高科技,着实能省下了不少钱……”一片热烈的掌声响起。现在还不是几年后,无人机几乎变成了大路货,呃,虽然在农业领域,貌似再过十年无人机也依然是高科技吧。再听女培训师兴致昂扬道:“现在是无人机植保,以后那就是无人农机了。想想看,夕阳下,一排排无人农机在麦田里作业,井然有序地收割着地里的小麦……是不是很带感?”回应她的是一阵大笑。考察团中也是一阵轻松的笑声。贺明哲自以为配合的道:“这样的画面,听上去似乎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嘉谷也是想得挺远的。”魏明就站在他旁边,却是点点头道:“不是想得远,嘉谷已经初步实现了。”贺明哲有些惊讶的微微张嘴:“现在?已实现了?”“当然。”魏明给出肯定的答案,然后问道:“你应该听说过ai吧。”贺明哲表示自己还是能跟得上时代的:“你是说人工智能技术?”魏明点头:“对。ai技术很早就已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了,从早期的气候灾害预警、土壤虫害探测,到近年来的无人机播种、耕作、采摘,曾经属于科幻作品的很多场景,现在都照进了现实。”“无人机可谓是最直观的表现之一,但无人农机也不算稀奇。一套ai系统安装在普通农机上,机子就可24小时在农地里精准作业。现在我们公司在东北的合作社,无人农机作业已经耕耘了上万亩黑土地。”严格来说,这不是嘉谷独自的成果,而是嘉谷实验室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联合研究的ai农业系统。贺明哲难以置信的道:“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了?”难道他的消息渠道已经落后至此了?魏明摇摇头道:“那倒还没有。虽然与道路自动驾驶相比,农田场景的应用在感知环境上相对简单,譬如不用担心车祸。但由于农具操作和农田土地的差异,其对系统的精准度、决策能力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实验室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系统的功能,并降低成本……”贺明哲颇有点如释重负之感:“我就说,这么科幻的一幕,怎么可能说来就来了呢?”“这哪算科幻?”魏明瞥了他一眼,笑道:“你是没见过我们总部指挥中心的智慧农业大脑。一个大屏幕上有一张清晰的种植基地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拖拉机’符号,每一个‘拖拉机’都代表一台农机,基地内所有农机都能在地图上动态展示。坐在屏幕前就能调度农机转移,统一安排生产作业服务计划。”“坐在屏幕前同时还能看到稻浪滚滚迎风摇曳。稻田边的摄像头有智能化病虫害识别功能,如果发现稻叶颜色异常、得了纹枯病,经判定无误后马上就会有无人植保机从附近起飞,最新型的无人植保机每小时可作业60亩地,通过特殊的旋翼设置还能在机器下产生‘风场’,让稻叶翻卷,确保雾化后的农药能‘精准打击’到躲在稻叶背面的害虫……”“合作社需要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一经申请,屏幕中能跳出该合作社的地块位置、经营规模、种植类型等信息,后台也能迅速查到该合作社的历史采购记录和废农药包装袋的回收记录等。如果购买频率异常、废农药包装袋有未回收记录,随时追溯过去……”“怎么样?是不是科幻感十足?真实的画面比我描述的还要酷,而这就是嘉谷已经实现的高科技农业场景。”贺明哲,包括他身边的考察团成员,都是一幅“难道我们都是土包子”的模样。他本来还想说,农业要真能那么科幻,他怎么从没见识过?听到人家的描述,这个话就说不出来了。“这是真的?”“想象不到?不稀奇。众所周知,农业产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遗传种质、种植环境、农艺操作及差异因素。从选择合适的种子、适宜的种植密度,到病虫害防控、精准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获和仓储,农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项决定,这些决定都会影响最终收成。”魏明摇摇头,道:“正是因为流程复杂,农业可能是最后一个被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贺明哲的表情仍然怪异:“这样?”“你们不都是这个认识吗?”魏明耸耸肩,换了一个口气,道:“不过得感谢我们身在中国,社会环境、硬件、技术支持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我这么说吧,中国的无人机和基因编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国农业也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这是信息化技术从互联网行业、工业制造业溢出到农业的自然过程。”魏明看着天边返回来的无人机,昂起了脖子:“不过有一点你说得对。如科幻般的农业高科技不是说来就来的。事实上,无论是谁投身高科技农业,都必须脚踏实地,做好中短期难以盈利的准备。如果不是有嘉谷这种体量的公司支撑,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的技术验证和应用,距离成熟推广只会更晚。”贺明哲有感觉到,他又被diss了。但这一次,他无法反驳。身为国家部委的年轻成员,他有忧国忧民的资格,或者说是习惯。虽然庞大的嘉谷依然让他恐惧,但他也不能全盘否认嘉谷。起码,就眼光而言,嘉谷确实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那一撮。魏明所描述的“科幻”场景,甭管多久才能推广到位,嘉谷起码证明了,未知的未来似乎变的不那么未知了。张司长和齐政站在另一边,安静地听着他们的讨论。良久,张司长叹了一口气,道:“齐董,方便的话,我们部委得组织一下队伍,到嘉谷去上一堂未来已至的课了。”……第727章 挑战心脏的开支对于张司长说的让部委年轻人到嘉谷上一堂最新农业科技课的建议,齐政还真有些动心了。他不断巩固嘉谷光环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奠定嘉谷的地位吗?以国内的政治结构来说,这些部委的年轻人,几乎已经站到了最内环的跑道上,一旦机会得当,指不定就有可能宣麻拜相。对这样一群天之骄子来说,对于现实的世界问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要他们集体佩服某个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但不要以为他们的认知就是最先进最前沿的。就齐政所知,部委里的不少人,对农业高科技的印象还固定在大型机械化上。没有亲眼看到,很难理解农业科技前沿已经进化到什么何等程度。齐政也并不指望通过一两次的接触,就让他们集体看重嘉谷,但通过这种方式刷刷存在感,给他们一个较为明晰的嘉谷形象,怎么说也是值得的。于是,齐政爽快应下了张司长提的想法。当然,这还要等张司长回去后再安排,眼下他还要继续豫省小麦产业化的调研。不过,后面齐政就不随行了。他施施然回到总部,叫来了嘉谷实验室的大佬陈建章。齐政首先跟他说了农业部打算与嘉谷合作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农作物生产分布电子地图”的安排:“……按张司长的说法,先完善优质小麦的信息,就从豫省开始。大体就参考我们集团的专用稻麦种植地图,以解决生产侧和加工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陈建章倒是无所谓:“技术上是小事,只是开展联系检测小麦品质、查看优质专用小麦收获、给小麦测产等小麦普查登记统计工作麻烦了点。”不用齐政多解释,陈建章就明白了其中的好处了。不说别的,单单是能填满嘉谷数据库的各地专用农作物的面积、品种、订单对接等这些信息,就值回票价了。他只是警惕地强调了一点:“先说好了啊,这部分投入不能算在实验室的经费里。”齐政哑然失笑:“行了行了,看你这抠样,我会让老王专门拨付一笔资金的。”三言两语交待了这件事,齐政又提起了农业部会派人前来“开开眼界”的打算。陈建章笑了起来:“这还不简单?带他们到我们试验的生态无人农场中去,想要看到的农业黑科技都有,精准农业、生物防控、绿色循环农业、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保证让他们像是在看好莱坞科幻大片……”就运用高科技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国内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大型自动化农机的普遍应用和从业者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在最前沿的试验中,国内农业是不甘示弱的。陈建章说的生态无人农场,是嘉谷实验室与国内几大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也是各种不成熟的行业最前沿科技的试验场。进入农场,可见一台台形态各异的农机在田间或是伸展双臂,或是扭动腰肢,或是行走自如。不仅驾驶舱内无人,周围也不见人影,如同在上演“科幻秀”,第一次看到这一幕的人足以颠覆对农业的固有印象。当然,未来很美好,但就目前技术水准来看,大量农业“黑科技”还要继续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实际应用。因为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则不然,数据积累需要更长时间。说到这一点,陈建章顺势汇报了另一个相关的安排:“农大等13所国内高校已经回复了我,同意联合举办‘嘉谷农研科技大赛’,明年正式举办第一届。”齐政有些好奇道:“这就商议好了?”陈建章吐槽道:“经费都由我们出了,这种既得名又得利的好事,他们大概喝多了才会拒绝。”两人说的“嘉谷农研科技大赛”,是嘉谷谋划的一个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沉的最新探索。大赛的调子很高——邀请全球的青年农业科学家和顶尖新农人分别组队,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或精湛的园艺技术切磋与交流,探索出一条将国际最前沿的数字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路子,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并在中国各大农业产区落地。但事实上,齐政只是希望能发挥涉农高校的人才储备优势,又有效利用嘉谷的市场号召力,能唤起更多年轻人才对农业的兴趣——当农业不再是“看天吃饭”的粗放农业,而是“知天而作”的高科技农业,成为“新型农民”一点也不low。参加比赛的选手,甭管是不是获得最后的胜利,只要表现出色,就有机会收到嘉谷实验室的邀请;如果不愿意加入嘉谷,嘉谷也会为他们提供科研指导或经费支持。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这是加入门槛渐高的嘉谷集团的一条终南捷径。当然,创新,从来就并非易事。而一个人、一个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所要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可能就越大。陈建章瞅着齐政心情不错,见机就递上了一份文件:“boss,这是我们实验室明年的开支预算,给你过目一下。”齐政恍然,又是新的一年降至,对实验室来说,伸手要钱的时机又到了。因为今年推广了好几个重点新型作物,齐政对实验室的表现还是很认可的,微笑着接过陈建章的预算。低头一看,只见金额栏的最后,有红色的手写数字:400亿元!齐政脸上的笑容一滞。他眨眨眼,再去看后面的数字,然后默默的数了三遍的“0”:40,000,000,000。非常漂亮的手写数字,长长的一串,怎么看都是那么醒目。但是,“400亿”这个数字,让齐政只想把手上的报告扔出去。事实上,往年的嘉谷实验室,申请过更大笔的经费,但那是分几年投入的。这份坑爹的报告上,却明明白白写着“2015年的经费申请”。就是齐政,大脑也宕机了那么一下。“你给老王看过了?”陈建章一脸无害道:“还没,这不是尊重您大老板的权威吗?”“哦?我看你是瞅着我好欺负。”齐政已经回过味来了,语气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