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节
作者:凌烟阁阁老      更新:2023-05-11 00:31      字数:4559
  至于甘蔗产量?看看蔗田里挺拔的甘蔗,两人在心里暗暗踱量,自家甘蔗区里的甘蔗长得有这么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还有含糖率等重要指标,也有可能会出现高产低糖的情况,但那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随后专家们的测产也显示了何劲松所言不虚:“嘉谷充分利用了高矮错落和早期空间,既抑制了蔗行间的杂草生长,又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甘蔗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甘蔗的产量,最终实现甘蔗、早黄豆双丰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嘉谷在应用大豆与甘蔗等作物间套作效果显著,是目前桂省大豆与甘蔗等作物间套作方面水平最高的企业。这个结论一出,队伍里心思各异。……榨糖厂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各家都是大同小异,真正吸引了众人注意力的,是嘉谷糖业对甘蔗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家都知道,嘉谷糖业在澳大利亚拥有最先进、附加值最高的蔗糖产业链,但明显可以看得出,嘉谷糖业没有在国内照搬这个模式。譬如澳大利亚的蔗糖产业一般用蔗渣发电和为蒸汽机提供燃料,这是澳大利亚政府最支持的产业。但在国内,没有政府的补贴,这显然是不经济的。国粮屯河和光明糖业的负责人对此还有些遗憾。何劲松介绍道:“我们探索用甘蔗制糖产生的废液制造有机肥还地,甘蔗梢用来养牛,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还田,即使是甘蔗渣也用来育菇……”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就是正在建设的一个中型养牛场;以及已经建好的育菇棚。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育菇棚里已经开始种植蘑菇了。何劲松解释道:“在甘蔗渣、甘蔗梢中添加牛粪,经过堆积,发酵,翻堆,可制成适合姬松茸生育的最佳培养料。现在甘蔗渣有限,我们只是试生产……”“松茸?”不少人大吃一惊,这里能培植珍贵的松茸?“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姬松茸与松茸是完全不同的菌类,它又叫巴西蘑菇,价格比松茸便宜多了。”何劲松连忙解释道。姬松茸原产地就是巴西,后来被岛国人证实,有抗癌、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因而声名大燥。“有抗癌作用?那价格肯定也不会低吧?”有人不淡定了。何劲松轻描淡写地说道:“还行吧,按照我们公司培育的姬松茸品质,加工后价格大概在每斤150元左右。”因为姬松茸的产地、品质、市场的不同,所以它的价格天差地别。当然,嘉谷培育的姬松茸,品质基本是达到了顶级,价格自然也是最高。一个占地仅为0.2亩的菇棚,一年可采十茬菇,每年可产菇三千公斤,年产值四十多万……看着眼前并排的上百个菇棚,众人默了。这哪里是育菇棚啊,简直就是“金窝窝”啊!都不用看其他项目了,单单是甘蔗渣作为原料培育姬松茸,就能看到,嘉谷糖厂的甘蔗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能带来多大的附加效益了。国粮屯河和光明糖业两家的负责人心情莫名沉重。何劲松没有说,他们也不知道,除了传统白砂糖、赤砂糖外,嘉谷食品实验室还通过合作研发了精制糖、高端药用红糖、液体糖浆、低聚果糖等产品,准备谋划着与日韩进口糖浆展开竞争。就拿低聚果糖来说,市场价是普通蔗糖售价的三十多倍——一根甘蔗中可以“榨取”的价值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两家国内大糖企的负责人同时想到了,如果是像今年这样糖业效益好的行市,他们和嘉谷糖业的差距,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如果是往年那样糖价低迷,行业亏损的情况,可能就是生和死的区别了。毕竟,哪怕嘉谷糖业在制糖业务上同样亏损,但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上是大赚特赚,霸气地说一句,人家亏得起。隶属国粮集团的国粮屯河还好,光明糖业的负责人却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已经从产品之间、企业之间甚至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升级为产业生态圈的竞争。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嘉谷已经初具规模的产业生态圈,自己该如何战胜他们呢?……第424章 “鲶鱼”与“咸鱼”如何应对“过江龙”嘉谷糖业的冲击?这不仅是桂省制糖企业深思的问题,还是全国制糖行业的困惑。打不过,就加入?老实说,没有一家糖企考虑这样做,尤其是今年这样的形势。——目前可是糖业牛市啊!意味着大家都有钱赚啊!更何况,经过上一个五年的整合,目前行业内剩下的制糖企业,实力和经验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如果没有达到山穷水尽,没有谁会考虑向嘉谷糖业屈服。不过嘛,竞争归竞争,合作也不是不可以谈。桂省很多糖企都知道了,嘉谷糖业的甘蔗资源综合利用链条已初现雏形。而其中,对于蔗渣的需求是无限的。目前,桂省除了少数几家大型制糖企业能利用自身剩余蔗渣制浆造纸,确保企业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外,其他制糖企业的蔗渣平均利用率还不到20%。说白了,不是谁都有资金和技术能力去建设制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蔗渣大部分都是粗放处理。既然如此,还不如卖给嘉谷糖业,还可以额外赚一笔钱。嘉谷糖业对此自然是来者不拒,外人不知道,嘉谷可是估算过,对蔗渣的综合利用,产值占到全厂的70%以上。也就是说,嘉谷糖业的食糖业务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真正摆脱传统脆弱的特征,哪怕全行业亏损,其业绩也不受大影响。此外,嘉谷糖业还可以借此与这些糖企产生联系,为日后的行业兼并变局做准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短视的。那些有志于成为中国糖业龙头的糖企,拒绝这种“慢性死亡”,在嘉谷糖业的刺激下,纷纷开启了各自布局。“看来我们这条‘鲶鱼’当得不错!”收回同行的反馈后,钟华志颇有几分得意。嘉谷糖业进军国内市场后,如愿产生了“鲶鱼效应”,真正刺激了一些同行业企业活跃起来,积极参与竞争。这样一来,谁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就一目了然了。“站在百万吨级平台上等待我们的是南糖集团,这是目前国内的糖业龙头,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我得到了准确消息,南糖集团正在谋求上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有更充裕的资本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钟华志首先关注了行业龙头的行动。齐政若有所思:“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方式扩张,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我估计,南糖集团拟上市,预示着更多糖业巨头将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届时获得资本支持的国内食糖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钟华志认同地点点头,继续道:“另一方面,国粮屯河不但继续寻求收购对象,还将全面接手中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及相关资产,有意建立横跨国内、国际食糖生产、进口原糖深加工的大食糖业务版图……”齐政撇撇嘴,国企的优势,这种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国粮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食糖进口贸易企业,一旦国粮屯河全面接手国粮集团旗下的食糖进出口业务,必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糖贸易商,其进出口渠道优势将更有助于其进一步布局海外市场。这种天然的优势,是嘉谷目前难以比拟的——嘉谷糖业的国内外业务板块,目前还是割裂的呢!“光明糖业也不甘示弱,借助光明集团在食品加工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构建糖业供应链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以避开原料和生产环节的激烈竞争……”也就是说,有雄心壮志的未来糖业巨头们,都在学习嘉谷,积极打造全产业链。不过,这才有意思不是?齐政饶有兴致地说道:“我们充当‘鲶鱼’,自然有人不愿意当‘咸鱼’,糖业部门还真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才好!”……这世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如果只是充当一条“鲶鱼”,嘉谷糖业现在可以满足了;但如果想成为行业龙头,如今不过只是开始。而要推动国内食糖产业的改革,糖料种植还是第一源头。桂省省委大佬在参观了嘉谷的甘蔗间种黄豆技术示范基地后,单独与齐政就此进行了对话。“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我们省制糖效益最好、单位面积产糖总量水平最高,而且蔗糖产业科技水平总体来说也位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如果放在全球糖市中却并不占据优势,与世界产糖大国相比,我们省的甘蔗收购成本和蔗糖生产成本都高出很多……”制糖产业作为桂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省大佬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两人都知道,国内外的食糖价差,有赖于国家的保护政策和对糖进口的严格控制。如何降低糖产业的生产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才是省大佬想要的,也是在海外产糖大国拥有较强产业的齐政所思考的。而齐政给出的答案是,以糖厂为主体,建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提高糖料的产量,提高含糖率,才能有效降低成本。齐政指着示范蔗田:“之前这里甚至没有路,车都开不过来。在嘉谷糖业的建设中,通过挖高填低,适当调整蔗田坡度和平整度,清理出露石芽;将小块地变大块田,按格田化要求,完善灌溉系统,建设机耕道路,为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后续降低的成本颇为可观……”嘉谷利用资本和技术的力量,解决困扰桂省蔗糖业发展的零散问题,这没有出乎省大佬的意料。当然,资本和技术,无论哪一样都是瓶颈,还是那句话,不是谁都是嘉谷。但省大佬对这点还不是最头疼的——资本和技术的瓶颈,通过慢慢整合,终究还是能解决的。作为全局思考的大佬,他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如果实现了甘蔗种植、管理和收割全程的全机械化,那么现在以此为生的大批蔗农,出路在哪里呢?”……第425章 贡献长寿的“果篮子”省大佬的这个问题,类似于后世的“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人力将何去何从?”有人觉得是世界末日,也有人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齐政理解省大佬的忧虑,简单来说就是蔗农们素质不高,也习惯了种蔗收蔗,如果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哪怕他们能通过合作社的股份得到分红,但总不能游手好闲吧?不过从嘉谷以往的机械化实践可以看得出来,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其实,现代农业产业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农民们不怕没有出路。就拿我们的甘蔗套种大豆来说,大豆收割显然是要靠人力的,蔗农们也能尝到另一种甜头。”齐政斟酌了一下,缓缓说道。“而且,在桂省,除了甘蔗,还有一个现成的很难实现机械化的产业,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发展潜力很大。”“哦?”省大佬眼前一亮,“你说的是……”“水果种植业!”齐政揭晓了答案。水果的采摘、包装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还能与大豆、甘蔗的收获期形成错峰,对解决蔗农就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省大佬面露难色。无他,桂省的水果种植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就算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吸纳这么多要转型的蔗农,还是难度颇大。而如果想要继续扩大水果种植规模,又极易导致生产过剩——水果算是最容易滞销的农产品了,因为不耐储存,加上集中上市,一不小心就有大量果子溃烂在地里。但齐政既然这么建议,自然是心有成算的。他轻声说道:“我们嘉谷即将推出一个‘农产品上行供应链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大规模深入田间地头,基于嘉谷的平台、技术、资源,让农村农产品上行,用更好的产品和更具优势的价格触达全国消费者……我们希望将桂省的水果业作为计划的起点。”在国内,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流通都没有工业化,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经历可谓要经历重重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因为劳动、投入、损耗等要加价30%到50%左右。嘉谷的“农产品上行供应链计划”,本质就是加速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敢实行这样的计划,是因为嘉谷经过多年来对仓储物流网络持续的投入和建设,又并购整合了普洛斯物流地产后,有了一张成熟的低廉的仓储物流网络,能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直接从土地到消费者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