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
作者:凌烟阁阁老      更新:2023-05-11 00:27      字数:4336
  上万亩的厂房建设,四个月内投入使用,由不得高启源和付国辉不惊讶。高启源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对齐政说道“齐总,你们的效率……实在太高了!”“时不我待。养猪行业变动在即,养殖基地早一日投入使用,嘉谷农牧就能越从容。”齐政微微一笑“还要请县政府尽量安排一下,先确定养殖基地中草药合作种植项目的位置吧。”高启源和付国辉听得有些明白,又有些不明白。两人不知道嘉谷农牧与高盛的对赌,而且还有猪瘟爆发在即。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嘉谷农牧请了30个施工队同时进场施工。不到2个月时间,养猪场的大部分主体,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了!但有一点他们很清楚,政府的工作相对于嘉谷农牧的进度落后太多了——政府的林业扶持计划还处于规划用地阶段。两人相视一眼后,取得共识,回去后必须加快相关工作的推进了。……齐政带两人参观已经建好的猪舍600栋白色猪舍排列有序,猪舍之间道路宽敞。“公司计划建设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这个是第一养殖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投产后年可出栏生猪40万头。”三个小盆地,分为三个小养殖场,既隔绝,又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贯通。第一养殖场规模最大,也是最早完工的养殖场。猪的“口粮”——饲料必须用大罐车运输,每两个猪舍外面都有一个料罐,容量达3吨,按动开关,颗粒状的饲料被十几米长的管道送到猪舍里。猪舍有两层,“猪宝贝”都住二楼,地面全部采用钢筋焊接的漏缝地板,排泄物自动落下去。液体与固体如何分开呢?原来一楼地面设计成凹形缓坡,底部留有一条细缝,下面暗埋管道,排泄物在这里自动分离,猪尿沿着缓坡进入管道流走,猪粪则被电动刮板清理干净,运到肥料厂。这些年,即使有灵阵的庇护,嘉谷农牧也没有闲着。有了之前几个养猪场的经历,嘉谷农牧主动进行了研究探索,专门派人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猪舍,“一学、二改、三研发”。因此,嘉谷农牧在猪舍的设计上掌握了相当的经验,甚至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尤其在猪舍内的“绿化”设计,通过绿植的搭配,清新空气,为猪群的成长创造轻松自然的环境。此项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创。继续参观。在养殖场中央,一座白色大坝拔地而起,这就是治污处理中心。“巨型排污池”长宽各两百多米,总容积近三十万立方米,四周全部硬化,采用防渗透处理。大坝旁边,座落着两个30米高的巨大厌氧发酵罐。猪尿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沼气发电,沼液则进入到排污池。养殖基地生产的有机肥,不但可以供应安源县林业的种植所需,还可以用于嘉谷农业自有基地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齐政指着治污处理中心说道“我们嘉谷农牧的养猪场,正在朝着‘三零’的目标发展。”付国辉就问道“何为‘三零’目标?”“就是‘零疫病、零药残、零排放’!”齐政介绍道“利用中草药制定保健方案,根据季节、气候、环境以及家畜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进行疾病的防控,以保证所养殖的家畜不发生疾病——零疫病。”“全程使用中草药,杜绝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利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原生态,在防治家畜疾病的同时,避免药物在家畜体内的残留——零药残。”“同时,利用集团实验室培育的超级发酵菌,及时迅速地降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使得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排污——零排放。”“整个养猪基地建成后,不但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养猪基地,同时也是最环保、最健康的养猪基地。嘉谷农牧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全力扩充这样的养殖基地,发展生猪年出栏量达到2000万头,为解决国人吃健康肉、吃优质肉的问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齐政掷地有声。身后的两人目光炯炯。……第258章 风起云涌下的养猪同行年出栏百万头的单体养猪场,在这个养猪场规模多在15万头左右的年代,不啻于一步登天。嘉谷农牧的百万级单体养猪场正在建设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些消息不太灵通的养猪企业,甚至觉得这是谣言。现在的猪肉行情低迷,谁还会逆势扩张养猪规模呢?更不要说一次性养上百万头生猪,知道这是多大的风险吗?传这谣言的人咋不吹上天呢?因为嘉谷农牧的低调,也因为养猪如今真的不算一门好生意,亚洲最大单体养猪场这个本应大放光彩的项目,竟没有在行业内引起太大的波澜。大家更关注的,是双汇被外资收购,是新希望饲料的造富奇迹……至于养猪嘛,进入门槛很低,千家万户养,起早贪黑辛苦伺候不说,瘟疫袭来全部归零。与产业链前端的兽药、疫苗比起来,好像技术含量不高,盈利稳定性也不行;与下游的屠宰比起来,盈利稳定性就更差了,更别说与更下游利润空间更大的肉制品比。整个生猪产业链,市场空间最大的几块分别是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如今行业内的明星企业,主要集中在饲料、屠宰和肉制品上,偏偏就没有养殖的份。但也有眼明心亮的。在齐政看来,嘉谷农牧最大的机会反而就在养殖上。“饲料行业现在确实增长迅猛,但变数也是最大的。饲料行业的剧变是趋势性的,其下游的主要客户——散养、小养殖户将会不断退出市场。到那时,同质化竞争时代来临,行业必将迎来剧烈洗牌。”“配个饲料嘛,能有多大难度?大型养殖企业,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效率角度,都不会外购。”李东亮默默点头。就以嘉谷农牧为例,自家养殖场的饲料全部是自购原材料,自给自足。“至于屠宰,看似扩张容易,实则隐性门槛极高。一是屠宰最终要依靠终端渠道动销和扩张,这事耗时费力;二是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巨头统一市场,真当多地存在的涉黑‘肉霸’是浪得虚名的呀;三还要面临低成本的私屠滥宰竞争。”“至于肉制品,双汇一家独大。但由于我国猪肉消费主要以热鲜肉为主,说实话,双汇肉制品表现相对平庸,反而是屠宰上有不错的表现——龙头都衰成这样,阿猫阿狗的日子只会更惨。”相比起来,养殖反而是产业链各环节中,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环。本质上,商品猪是一种无差别的商品,是没有定价权的,竞争核心是效率提升带来的低成本。即使有地方保护主义,也保护不了低效率的散户,规模化养殖必将加速成为主流。在齐政眼中,国内生猪养殖行业正处在集中度大规模提升的历史性进程中。“从小规模散养的原始粗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技术管理,后发优势下,养猪行业正在从史前时代快步跨入科学时代。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开始冒头的大型养殖企业。”齐政如是说道。……与此同时,齐政口中的那些开始冒头的大型养猪企业,更加关注发展势头更猛的嘉谷农牧。在越省。温氏股份最能体会嘉谷农牧年出栏百万头的单体养猪场的分量——就在越省边境,主打市场又是珠三角地区,当然无法忽略。早在97年,“养鸡大王”温氏股份把养鸡的模式搬来养猪,率先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后来的众多大型养猪企业,也大多沿袭了这种模式,不过在规模和品控方面都远不及温氏股份。这种模式下,企业负责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等技术密集型工作,农户负责育肥,享受保底利润,将生猪按统一价格销售给公司。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户既可以获得饲养费,又无需承担饲料、仔猪、疫苗等费用,风险大幅降低,合作热情高涨。企业则无需承担猪舍等固定资产投入,轻资产模式下扩张很快。截止目前,温氏的养猪规模已达到年出栏四百万头,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养猪龙头,而且每年还以极高的增长率在扩张。不过也正是因为与嘉谷农牧的发展模式不一致,温氏更多关注的,是嘉谷农牧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以及国内首个年出栏百万头的单体养猪场投入生产后,对越省猪肉市场的冲击。而另一个主角,对嘉谷农牧就不仅仅是关注了。在豫省。早在03年,38岁的秦营林就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栏目。当时,靠着养猪,他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了。论养猪,他是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他真有热情——给猪做直肠截除手术,他用手一点点往外掏猪粪;设计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带领团队研究降低饲料成本的方法,每头猪饲料成本最高下降了上百元……秦营林创立的牧原股份,一直坚持“直营制”的一体化养殖模式,坚持自繁自养。但这种模式的问题也很明显前期资金投入大,扩张慢。牧原股份比温氏股份早5年开始养猪,规模上还远不及后者。不过,当规模到达一定程度,这种模式在成本端的优势就会渐渐凸显出来。秦营林是想后发制人。但是很显然,在这条道路上,有人比他先走一步。今年牧原股份的年出栏生猪约有10万头,但受限于市场大形势,陷入了亏损当中。当他知道,采取同样模式养猪的嘉谷农牧启动了百万级的单体养猪场建设时,眼珠子都瞪出来了——差距太大了,自己最大的养猪场都还没突破十万头,人家已经在百万头的道路上狂奔了。反应过来后,他又羡慕得要流口水了,真有钱啊——人家是没钱才养猪,养猪的嘉谷农牧是真的有钱!除此以外,秦营林还是养猪技术狂人。在他看来,猪舍几乎是一切技术的载体。好的猪舍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的指标,非常精细、需要相当的工业沉淀。随着单场养殖规模的提升,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也将指数级上升。百万级的单体养猪场啊,简直是一个标本。他已经打定主意,等嘉谷农牧的百万级单体养猪场建好后,他要在第一时间上门参观学习……同一时间。日后为a股贡献了“猪饿死、巨亏30亿、股价却暴涨80”段子的雏鹰农牧,面对嘉谷农牧的大手笔,也是若有所思。半路出家的雏鹰农牧,采取了结合温氏和牧原的混合养猪模式,在几年后弯道超车,在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之前,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养猪企业,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但如今的雏鹰农牧也就是“战五渣”的水平,财务负担极重,融资无门。他关注的,反而是坊间的传闻,嘉谷农牧得到了高盛的大笔融资,才能有如此的手笔。受此启发,雏鹰农牧开始酝酿走上资本市场启动融资的计划了……齐政自然不知道,嘉谷农牧的百万级单体养猪场项目,给后世的养猪龙头温氏、万年老二牧原股份以及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当然,现在的大型养猪企业,彼此都称不上竞争对手——大家的对手,仍是国内千家万户的中小散户。相互的关注,更多的是为了调整自己的战略,或者是想要学习对方的优秀之处。总之,在风起云涌的养猪江湖,嘉谷农牧已不再寂寞。……第259章 风口上的猪7月,前一轮在江右省爆发的“猪无名高热症”开始在越省和江南省露头,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猪肉价格有所抬头。但无论是业界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爆发的案例来看,猪瘟来袭,最先倒下的是这些中小散户。他们大多用泔水喂养、卫生条件差,也没有足够的钱来建生物安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