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
作者:桑阿豆      更新:2023-05-07 06:46      字数:4781
  第92章 为期这次谈判赔偿, 主要是由祝明源主持,他日前与谢良臣商量该让对方付何种代价,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一是对方不得再次犯我疆域, 否则必兴兵讨伐,灭其国。二是要每年前来上邶朝贡觐见天子,送上贡品。三则是赔偿此次我国舰船损失和人员伤亡抚恤,共计二百万两白银。对此,谢良臣摇头,表示只要其中之二就行, 不必方对方成为属国前来进贡。众所周知,凡是来朝觐的藩属国,几乎都是如交趾、朝鲜、暹罗一类的小国, 他们虽是要每年朝贡,但是同样, 朝廷亦需每年下放赏赐,同时若是对方称臣,则一旦其与人作战失败求援,朝廷还得出兵。例如朝鲜, 凡是遭遇倭寇入侵, 常常不敌, 而后要求朝廷派兵救援,其本国士兵则多数一战即溃, 别说帮着守疆界了,简直就是个累赘。葡萄牙路远, 若是收其为藩属国, 除了得个虚名之外, 几乎无一点好处。“那丞相的意思是?”祝明源疑惑的看着他。谢良臣直接提笔在最后一项上画了个圈, 笑道:“子川实在是太厚道了些,我朝陛下都在此一战中下落不明,调集战船、官兵更是耗时耗力耗物,只二百万两银子怎么够?”“那依丞相的意思该赔多少?”“两千万两,同时要求其军队撤回驻地,我大融商人凡去其国土以及附属领地经商,皆不得设置障碍阻拦。”“两千万两?!”祝明源瞠目结舌。如今大融因为贸易逐渐兴盛发展,税银也年年增多,但也不到三千万两,这什么葡萄牙也不知哪里来的小国,拿得出两千万两白银吗?“子川不必替他们担心。”谢良臣见他满脸的不可置信,安抚道,“对方号称海上霸主,盖为劫掠了许多地方,积累财富无数方有如此狂妄言语,两千万两虽多,但对方未必拿不出来,再说就算拿不出来,写借据签文书不就行了?”还能这样吗?祝明源着实开了眼界了,“要是对方签了文书也还不起呢?”“那也简单。”谢良臣一笑,“若是对方还不起,那咱们只管让水师上门去取,不愁对方不就范。”“我......我试试吧。”祝明源还是觉得这事不太现实,语气难免迟疑。谢良臣见状,拍了拍他的肩,笑道:“子川尽管放大胆子,我会让卢子望尽力配合你们谈判,记住,务必要说我朝皇帝陛下失踪,举国震怒,要是对方不答应,则要立刻出兵将其国土夷为平地。”“好。”祝明源听他这样说,认真的点了点头,真与鸿胪寺商量译员翻译的事去了。安排好这边,谢良臣即转身就进了后宫,请见两位太后。因着融安帝下落不明,皇宫后院可说一片凄风苦雨,尤其是随着时日渐长,众人对于融安帝真能活着回来已是不报什么希望了。听说他来访,圣仁太后李氏倒是强撑着接见了他,只是精神不大好,看着满面的愁容。“臣参见太后娘娘,愿太后娘娘千岁。”谢良臣朝她欠了欠身,却未下跪。李氏没说什么,只让宫中女官给他赐坐,“丞相公务繁忙还来看望本宫,本宫实在感动。”自从废除奴籍之后,宫中的宫女太监们也都恢复自由身,此刻皆由詹士府管辖,施行考核上岗制度,若是犯错,则将被赶出皇宫再不录用,各宫主位却不能随意打杀他们。因着此事,如今的大融宫廷之中,太监、宫女亦或是詹士府的官吏们,对皇室成员皆不似以前敬畏,对妃嫔们也多有怠慢。谢良臣亦知道此种情况,不过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或者闹到明面上来,他都不会管。“臣听闻二位太后娘娘身子不大好,本应早来探望,无奈前朝事多,还请太后勿怪。”谢良臣朝李太后点头致意。“劳丞相挂心了。”李氏亦客气还礼,同时心中盘算起谢良臣此次进宫的目的。毕竟谢良臣绝对不是真的忠于皇室,关心她们安危,此刻突然进宫,必有缘故。“臣这次进宫,除了探望娘娘之外,还有一事想与太后娘娘商议,因着事关重大,因此特来亲自相告,还请娘娘慎重考虑。”说到这,谢良臣脸上的笑意已经全收了,眉眼间皆是冷肃与淡漠,看得人心中发慌。李太后见殿中气氛变化,盘旋在心中已久的猜想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想喊人前来护驾,未来得及张口,方才反应过来入京宫中已无可全信之人,又忍住,只双手紧紧交握,微微颤抖。“丞......丞相有何......何话要说。”谢良臣就似没看见她的异常反应一样,只淡然开口道:“臣虽悲痛,但亦难免猜测陛下恐怕难以生还,前头之所以言暂不发丧,乃是为了稳定民心,然国不可一日无君,臣此来正是为了新君继位之事。”听他说新君继位,李太后高高提起的心总算放了下去。“丞相所言甚是,珩儿既为皇后所出,又是长子,正该继位大统,只是他年纪尚幼,恐怕离不得母亲。”言罢,李太后随即抬眼看向谢良臣,想看他对于江婉垂帘听政有何意见。“太后所言亦是下官所想。”谢良臣笑笑,“若是大皇子登基,因其年幼,自然不能离开母后,臣亦不忍心劳累大皇子。”幼帝确实要待在母亲身边,只不过却不是待在前朝,而是后宫。这下李氏彻底放下心来,脸上神色比之刚才好了不少,“既如此,那便请丞相尽快将此事告知西宫太后,如此也好早择吉日为先帝发丧,迎新帝即位。”“是。”谢良臣退出来,微微侧头,余光即见里头的李氏满面喜色,轻哼一声。果然不是亲儿子,死了也就死了,只要自己能继续安享荣华富贵就行。不过她能如此,谢良臣倒是乐见其成,毕竟比起贪权,贪图荣华富贵显然要好对付得多。西宫,容和殿。“太后娘娘,谢丞相请见。”太监从外头进来,立侍一旁,朝张太后道。张太后此刻身着一身麻衣素服,头上鬓发皆乱,眼窝凹陷,双目红肿,其下更是一片乌黑,神色憔悴至极,显然多日来都未睡好。此刻她听太监来报,原本无神的眼中突然迸发出强烈的恨意,切齿怒吼道:“不见!让他滚!滚出去!”小太监被她这疯癫的模样吓得一缩脖子,更不敢去传话,开玩笑,让丞相滚?到时恐怕滚的还不知是谁。“太后,您还是赶紧梳洗更衣吧,丞相待会竟要进殿了。”旁边的宫女见状,有点担心,也上前劝道。“我不见他!我要杀了他!”张太后目眦欲裂,行止癫狂,说着竟真一副打算扑出去的模样。宫女见状吓坏了,要是真让太后这幅模样出去见人,那她也不用干了,明日定然就会被詹士府赶出宫,到时她们又该去何处谋生?于是殿内几名宫女立刻上前将她半扶半强迫的拉回了内宫,并给她穿衣洗漱。谢良臣进殿后见张太后恶狠狠的瞪着他,也不以为意,仍与在李太后那里一样,朝她欠身行礼:“臣见过太后娘娘,愿太后娘娘千岁。”“你这贼子!要不是本宫当初提携你,你安能有如今的地位!”张太后坐在上首,眼中的后悔和愤怒滔天。谢良臣朝旁边使了个眼色,殿中的宫女太监们随即便退到门外,连门口的人都撤走了,只大门敞开,算是避嫌。他也不管张太后,径自捡了位置坐下,轻啜了口茶,后才道:“太后娘娘说错了吧,要不是微臣,恐怕太后娘娘与先帝早为端王和成王所杀,人说贪心不足蛇吞象,如今看来倒是真的了。”“先帝?什么先帝?”张太后闻言脸色瞬时大变,死死盯着他道,“我的皇儿......皇儿......”“太后娘娘放心,先帝的遗体尚未找到。”谢良臣放下茶盏,缓声道,“不过臣与圣仁太后都觉得册立新君的事不能耽搁太久,先帝虽无遗体,亦该早办丧仪。”“我的皇儿没有死!”张太后猛地站起,却因身体太弱,头晕目眩,又跌回座位上。谢良臣扫她一眼,凉凉开口:“太后节哀顺变。”“呵呵,本宫不需你这贼子假好心!”张太后手撑在软塌之上,气息微喘,脸上冷笑连连。“太后既知保重凤体就好,否则新帝登基的典礼,太后娘娘恐怕是不能参与了。”谢良臣神色未动,语气依旧平淡如常。“哼,本宫现在就告诉你,你休想!只要一日不找到我皇儿,本宫便一日不答应册立新君!”谢良臣站起身,眼眸半阖看着张太后道:“臣已是来通知过太后娘娘了,若是太后娘娘那日身体抱恙不便出席,那也只好随娘娘的心意。”言罢,谢良臣再不理头后人歇斯底里的喊叫,头也不回的走了,同时命人将早就起草好的诏书送去皇后宫中,让其用印。江婉原本弱质女流,江牧也一直按着世家贤妇的标准对她进行教养,因此虽勉强也可承担国母之责,但实际却无甚胆识,更无政治觉悟。她初时还担心谢良臣也要来威逼她,该找什么借口避而不见,后听闻他直接出宫了这才将提气的心放下。只是在看清楚诏书上所写内容之后,她终究没忍住,倒吸了口凉气,方寸大乱。谢良臣送过来的旨意有两份,一份是以两宫太后的口吻写的让新帝即位的诏书,李太后那边已经用了印,另一份则是以新帝的口吻写的一份立宪诏书。这份诏书用词简练,内容虽涉及朝政,但江婉大体也能明白,这是一道关于律法方面的诏书,而且是在限制皇权。因此江婉根本不想盖上自己的凤印,同时打算让人出宫去请自己的兄长进宫商量,哪知却被詹士府以国丧期间,外男不便入内给拒绝了。孤立无援,江婉惊惧谢良臣要对他们母子下毒手,熬了十天,整日的忧惧难安,最后也没等到谁来相救,只得无奈盖上了凤印。谢良臣拿到诏书,确认无误之后,随即便令詹士府开始准备融安帝的丧仪和半月后的新皇登基大典。这边祝明源与葡萄牙人的谈判也出结果了,对方一开始拒绝了两千万两赔款的要求,表示太多,至少要减半。对此,祝明源也没说其他,直接带着对方谈判使臣参观了一下军营,并告知他们,若是拒绝,那么双方只好再次交战,同时若他们再次战败,那就不是两千万两的赔款了,土地也要割让出来,由大融驻兵且派官员来上任。这一套流程葡萄牙人最是熟悉不过,他们殖/民其他地方时,也是如此。先武力占领,然后派兵驻扎,设立总督衙门,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残酷掠夺,将对方原住民当做牛马一样随意杀害践踏。以往他们行此事时,只觉得丛林社会,就该是谁的拳头硬,那么谁就能活得好,弱者不配为人。如今同样的事即将落到自己头上,他们方觉此事难以接受,太过野蛮血腥。所以在他们认可的“武德”威逼下,这些人终是答应了条件,只是道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先给一半,剩下的写下欠款文书,又以国中一个港口的使用权作保,双方总算就此彻底达成协议。消息传遍全国,无人不为之高兴,毕竟这可不仅仅是扬我国威,更是带来了一大笔财富。不说别的,就说万一哪出发生天灾,朝廷也有了足够的银钱来赈灾,这可是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为此,当谢良臣与朝臣们商议,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融安帝久未找到,宜早日发丧之时,几乎也没什么人提出异议。只一点,那就是是否要皇后,也就是将来的圣母皇太后垂帘听政,此事稍有争议。谢良臣的主张自然是国事自该由内阁处理,皇后不懂政事,参与朝政只会扰乱朝廷原有的运作。但是支持的人却道,先帝自大婚后方才不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如今新帝才两岁,怎能临朝?恐怕是连坐都坐不稳。对此,谢良臣也未说其他,只道新帝登基那日,太后有懿旨下发,让诸位大臣们放心就是。新帝登基那日发旨?众人皆面面相觑,皆是莫名,只内阁的十七个部门的尚书大人们淡定得很,知道谢良臣要干什么。说实话,对于此事,他们是乐见其成的。此事若成,则坏名声都由谢良臣担了,以后切实的好处却很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因此当他提此那四条限制之时,十七人中竟无一人表示反对。听他说新帝登基那日圣母皇太后要发懿旨,朝中大臣们的好奇心皆被勾起,连詹士府都抓紧了时间来办融安帝的丧事,并于半月后准备好了新帝的登基大典。因为新帝年仅两岁,实在太小,所以祭祀天地、告慰宗庙的事便交给了臣下来做,办这事的人还是詹士府少詹士。告祭的祝词是翰林院所出,所写内容无非是说当今天子乃是受命于天,然后再当中宣读李太后,也就是如今的太皇太后的旨意,点明对方正统继承人的身份。祭告完天地、祖宗,随后便是皇帝升位了。“跪!”随着主持典礼的正使一声长令,文武百官皆同时跪下,迎候新皇到来。谢良臣站在最前头,便见一个内侍怀里抱着穿好冕服,头戴冕旒的小孩朝自己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