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作者:舍自不甘心      更新:2023-05-06 01:17      字数:4456
  很少人知道闵清洙是妾室生的,不过为了面上好看,充作正妻儿子。秦国夫人归家后,闵大将军不敢再娶,外室留在府中,就是现今闵府内的韩氏、高氏,还有一个早逝的刘氏。说来也巧,秦国夫人正是陈姰生母的姑母。姑侄两人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姬羲元每次去闵府拜访,韩氏总要凑上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姬羲元叱责吧,要顾及闵清洙的面子,不说吧,实在难以忍受。干脆就少去闵府,能不去就不去。姚沁摇头晃脑读出书上标红的一句话:“士人之好名利,与妇人女子之好鬼神,皆其天性使然,不能自克。故妇人而知好名者,女丈夫也;士人而信鬼神者,无丈夫气者也。”随后疑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不语怪力乱神。两个都不是什么好名声,往自己脸上贴金,非要踩一脚女人,这文人真不要脸。女丈夫又是什么称呼?真是难听。”周明芹赞同道:“确实不要脸。古时多少好词都被修修改改成了男人用的。哦对了,就连男人的男,原先指的都不一定是男人。”“还有这回事?”姚沁好奇问:“那男最开始是什么意思?”赵同书说:“男,任也,任王事。先周朝许多官职都有男字在里头,而今还有县男爵,本身是个好字。男人为自己添光添彩才自称男人。”怀山州关于这方面的书籍珍藏以及研究的人都不是别处可以比拟的,留有许多顾忌、古言。当地方言里,女字与各地是相同的读音,男字是近似于“奴”的读音。赵同书见她们都有兴致,接着说:“这还不算什么,最有趣的是‘帝’字,最初是夸赞一个人生育能力的。从前上头坐着的是男人,平日里也没人敢大声嚷嚷这些。而今是陛下在位,此类研究才热闹起来。”她来鼎都好几年了,知晓有些话不该说。在场的都是人精,懂得她的未尽之言。上古时期知母而不知父,天知道眼下的三皇五帝怎么都是男人。即使古书中写明了黄帝产玄嚣,男人也不顾男人不会生子的事实,强行解释。甚至有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产翁”,男人在女人生产后模仿怀孕生产流程,名正言顺占据果实“孩子”;由女生二字组成的姓,因生以为姓,如今传的却是男人的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姬羲元虽然也好读书,但不如她们了解多,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种说法,当即脑海里思绪涌动。有一就有二,何不搜寻史实,编篡成书,昭告天下,姬姓传自黄帝,而黄帝本为女子,当今陛下无论是从父系论、还是从母系论,都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而姬羲元的正统地位,就更不必说了。作者有话说:《五杂俎》明代谢肇涮的一部笔记,内容也是引用原文。秦国夫人有历史原型,是戚继光的妻子王氏。两句孔子的名言都晓得,就不细说了。男之言任也,为王任其职——郑玄黄帝的分析引用自一篇1986年的论文,《我国母系氏族社会与传说时代——黄帝等人为女人辨》作者:郑慧生我不可能将论文内容全部摘抄,也无能用三言两语说清道明,但真的很有利于大女人们的内心构建,建议大家寻来看。第59章 公主姬羲元将想法与三人说了,一概赞成。当晚姬羲元留赵同书在公主府过夜,彻夜长谈,隔日写下记载自己的构思和规划的奏疏送往金龙殿。女帝首肯,并赐下弘文馆、集贤院、史馆、乾元殿四库的藏书查阅令牌,令翰林院任由姬羲元调动。翰林院内任职的多是文学、经术、卜、医、僧道等陪侍皇帝行宴嬉戏的小臣,并无正式职务,为百官所轻视。赵同书等三人受封翰林配公主修道不受阻挠也是因为翰林院内多小道的缘故。但今后不同了,只要她们能找到足够的史料,为女主天下做出合理的解释,她们所在的翰林院今后就是通天之梯,天子近臣。女帝特地问过姬羲元,是否需要钟牙子协助,被姬羲元拒绝了。钟牙子的开明是长者对晚辈的慈爱与关怀,上了年纪的老头子,一旦触及他某些坚持的底线,他未必比朝廷上的政敌好说话。并且他是姬羲元的授业恩师,有着绝对的立场否定姬羲元提出的作品。女帝被姬羲元说服了,决定送钟牙子回他的钟山书院养老,过几年再回来。还有朝堂上几个半只脚踏进棺材的老头,年年上书致仕,又因为各种原因留下,今年也一起赐千金荣归故里养老。宗室后继无男人,后嗣都是女儿,为子孙考虑不会拆台,就留下以观后效。姬羲元又一次亲自上门去请了大长公主帮忙,请她为自己举荐通晓古书的女人。大长公主沉吟一会儿,“到了我这个年纪,记得的东西多,却未必记得有年轻人牢靠。如果清河还活着就恰恰好了。你若是只想找个‘百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谢家小子确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勉强能给你做个目录,还是你的未婚夫,值得信任。”姬羲元苦恼道:“我想找个女人,如王施雨那般背后有家族的,能走官途最好,我不愿干扰。可手头几个没背景的,就缺了些底蕴,赵同书这方面算专长,但她只有一个人,累死她也完不成。至于表兄,不是不好,但我对他总免不了三分警惕。到底是个男人。”“你的顾虑有道理,但你不能一辈子提防他。说以心换心吧,过了,至少你俩要有一定的默契。”大长公主对皇帝妻夫的事略有了解,举例也不顾忌,“陛下与太尉何尝不是如此,年近四十又各自手握权柄,让他们两个人如胶似漆、全心全意是不可能的。两人守着底线,相安无事多年,自有一份忠信在心胸。”姬羲元心知大长公主在理,一时半会儿放不下心中防线,摊在座位上望天,“难道鼎都这么大,就没有一个女人能胜任吗?”“胡说什么呢。”大长公主嗔她,“我就是提出人选来你难道敢用么?与我私交甚笃且学识渊博的多是贵妇,要么豪门世家要么官宦老封君,家族牵扯众多,突然拉出来帮你做事,她们子孙后代不记挂、猜测么?”姬羲元嘟囔:“男人在针对女人的事情上总是能不约而同的统一,女人往往四处牵挂,稍微立起来些就要被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真是没意思。”大长公主轻笑:“你呀你呀,你过的是最不要操心的好日子,就是我当年也及不上你。多么幸运。哪里能强求人人如此。”“骨子里会反抗的人,在哪里都是要反抗的,轻易放弃自我的人,叫我瞧不起。”姬羲元仰躺在靠枕上,气鼓鼓的很不服气。大长公主不急着反驳她,循循善诱:“阿幺,你生来站的太高了。不说女男,你真正能放在眼里的能有几个人,三十个有没有?”姬羲元暗自过了一遍亲近的人,回答:“差不多吧。”“听说你这次在西州救了许多被略买的妇女,她们许多人在你看来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吧。可在极端的地方,反抗不屈服的人都已经死了。姗姗来迟的救世主能救下的也不过是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永不复生。你游历一场,不单是增长见闻,也要多思考。”虽说是教诲后辈,说着大长公主难过起来,“你最想见的、看得起的人,躺在地下了。普通人啊,能挣扎地活着就很好了。”人生在世,绝大部分的人所求的仅仅是活着。尊严从来都是奢侈的。事实如此,姬羲元无可辩驳,正坐于榻:“善君受教了。”“你能明白就好,否则天下子民能依靠谁?”说到这,大长公主自个儿也笑了,“我也是昏了头,反正世情不能更糟糕了,你尽力就好。没必要负担太多,庸人自扰。”大长公主的口吻温和:“去吧,去找谢川好好聊一聊。不是要你必须信任他,而是要让他实打实的忠心于你,比起情爱,君臣大义更能让男人信服。”告别大长公主,姬羲元果真换了衣衫车马,自侧门拜访恭王夫妇,恭谨地表示希望能借用两位老人家的名号,请谢川过府一叙。恭王妃那珠儿无不应允,香茶瓜果殷切招待不提。谢川到时,姬羲元吃用八分饱,与那珠儿推拒糕饼,连连告饶吃不动了。听闻下人说谢川已至,火烧屁股似的离开那珠儿处,远离劝吃劝喝的地狱。姬羲元开门见山地要求谢川帮助自己查找三皇五帝以及尧舜禹的相关文书,谢川不问缘由一口答应。谢川平静地抽出纸笔一条条记录具体要求,白皙颀长的手指握着笔,耳际鬓发垂落一缕,写下的字端正清晰。姬羲元想,避子汤的事,是否要交代一下?真的有必要么?她不可能允许谢川纳妾,也不愿生子。无论说与不说,谢川都只能接受结果而已。奇怪啊真奇怪。春去秋回时,长亭遇故人十里相迎的触动万千。眼下都散尽,清秀出尘的姿态也淡了。谢川犹如陛下赐的玉叶冠,是姬羲元心头宝物,美则美矣,见多了也不过是个物件。为了舒适佩戴玉叶冠,她不会心疼改动所损耗的。比起外物,姬羲元更爱自己,削足适履非她所为。永不知道真相,就不是欺瞒,就等于事实。姬羲元抬手将那一缕碎发抚平,拂入谢川耳后。放下手时,瞧见谢川耳垂通红。作者有话说:阿幺,是老封建家庭的公主了。《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刘安杀妻招待刘备,刘备感怀,认为这个猎户对我真好啊。曹操听闻,还嘉奖刘安。刘备的仁德,从不下妇人。阿幺也是,老仁善了,超心疼姊妹们的,就是对男人没啥太多同情心。第60章 新郎教育谢川回眸,满眼无奈。眼神控诉请人帮忙还在一旁打扰的大公主。姬羲元脸皮够厚,若无其事收回捣乱的手:“表兄忙就是了,我旁边坐一会儿,不必招待。”经过两刻钟的整理,谢川拿出一份较为耳熟能详的书单,“有些偏门的,一些时日寻找,下月再给殿下送去。”姬羲元接过书单一看,上面不但有《淮南子·天文》、《史记·天官书》、《山海经》、《太平御览》等常见书目,也有《大戴礼·帝系》这种极少人关注的史书。姬羲元是十年书读下来,对此并非一无所知,根据她对于黄帝的浅薄记忆,《史记》中有“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山海经》中有“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谢川仅仅依靠自身记忆就写下十数本书,委实是令人艳羡的能力。“表兄切实能称得上一句过目不忘了。”谢川放下毛笔,“大约是先母教得好,说到天资,还是阿姝更胜一筹。她是一点半点都不会忘的,我是先母在世时教了些法门,拾人牙慧罢了。”姬羲元未尝想过,自己也有灯下黑的一天。这事的确可以交给姬姝主事,无论是身份还是学识,都能镇得住场子。“多谢表兄,今日真是帮了我大忙了。”“臣分内之事而已。”姬羲元迫不及待要去找姬姝,拿着书单飞快告辞。对姬羲元来说,从来是鱼和熊掌可以得兼。谢川处要帮忙,姬姝也不能放过。正好是一对兄妹,能毫无芥蒂的相互印证、查漏补缺。姬羲元走后不久,那珠儿推门进来。谢川立刻放下手中的书籍,上前给外祖母见礼。那珠儿没带下人,用托盘捧着一碗鱼羹放在桌上,拉着谢川坐下,“谢家规矩大,日日清汤寡水的吃着,叫我孙儿脸都细瘦了。难得回来一趟,用些鱼羹补补身子。”一般来说,守孝半月后才能食用荤腥,讲究些的地方忌口一月。偏生谢家规矩多,非要孩子三年不食用荤腥,正是长年纪的时候,哪里能饿着。谢川应声,拿起铜勺慢慢吃。圣人有言: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谢氏以儒学传家,认可三年服丧。那珠儿是和亲来的公主,无法理解偏向自虐的理念。谢川不会拿通篇大道理去劝说心疼自己的长辈,顺从地吃完,也是孝。那珠儿等谢川漱口完毕,并不急着走,“刚吃完别急着忙活,我有两句话要嘱咐你。你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做不做随你,我总想着还是要与你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