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节
作者:非10      更新:2023-05-05 08:28      字数:3500
  “你苦是不苦,朕心中岂会不知?”庆明帝微叹了口气,道:“这些年来,每逢北地有战事,朕总是无法安眠,只恐二弟有些许差池,好在谢氏祖宗庇佑……否则,朕也无颜面对母后了。”内监奉上了茶水,兄弟二人相谈了约有小半时辰之久。“今日是你回京第一日,朕也不好独自将你霸在此处。左右你我兄弟叙话不急于一时,倒是母后,一直盼着你回来,且去好好同她老人家说说话吧。”庆明帝放下茶盏含笑说道。“是。”燕王起身,抬手施礼:“臣弟先行告退。”庆明帝颔首,目送着那道身影离开了御书房,眼底的笑意一点点淡却。如此约隔了半刻钟,有内监来禀,道是湘王在外求见。湘王乃是孙太妃所生,比敬王尚小两岁,是先皇的第四子。“皇兄,不是说二哥进宫来了吗?怎没见到人?”湘王入得御书房内,没瞧见燕王,遂问道。“方才去母后那里了——”“那看来今日是见不着他了。”湘王边坐下,边问道:“皇兄,二哥如今是何模样?变是没变?”“十八年未见,变化自是颇多。”庆明帝似笑非笑地道:“且似乎待朕也愈发生疏了……”“他啊,就那幅脾气,且从小便同皇兄不算亲近,也就跟三哥走得近些——”湘王浑不在意地说着,见庆明帝朝自己看过来,意识到自己失言,唇上修剪精致的胡须抖了抖,立即就噤了声。他轻咳一声,补救道:“臣弟的意思是,二哥同皇兄只是脾性不投罢了,且又隔了这些年没见,若是对皇兄表现的尤为亲近,恐怕那才叫人觉得异样吧?”庆明帝笑了笑,不置可否地道:“是吗。”当真只是脾性不合,还是说因为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从而惹了他的二弟心存不满……但有些事情,确实也是同脾性二字脱不了关系的。连先皇都曾说过,他的二弟,从小到大,可都是宁折不弯的性子……远远不如面前的四弟来得叫人省心。庆明帝看着坐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同他说起了滇州趣事的湘王。他家中兄弟四个,虽不算多,却也不少了。尤其是当他失去亲生母亲之后,他的亲妹妹和亲弟弟都同那位所谓正室夫人的儿子走得极近。这时,身为长子的他,身份就变得尴尬起来了。年龄愈大,这尴尬感便越重。而他的二弟性情外放,刀枪拳脚皆出色,又有一个出身极好的母亲和手握兵力的舅舅,因此深得父亲青眼。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他,并非没想过要像二弟那样,可让一个人去做他平日里不会去做的事情,是很难的一件事。首先便难在他自身。他做不到浑身滚得是泥,同将士们当众摔跤。也做不出带着一群人去爬树掏鸟窝这样幼稚荒唐的举动。也不可能厚着脸皮追在许将军身后,求着他磨着他教自己武功,动辄便被许将军罚站罚倒立,被众人围着看笑话打趣。他更加接受不了当自己试图做出这些反常的举动时,身边的人看待他的那种疑惑好奇的眼光,仿佛他根本不该如此,他一旦这么做了,必然是有所图,必然是想借此来博得父亲的喜欢。他不想让旁人觉得他是在学谁……而他似乎也学不来。二弟轻易而举便能同别人打成一片,让四下笑声说话声聒噪热闹,而他的出现往往会使局面截然相反。即便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话,他和二弟做出来和说出来之后的气氛也是不同的。他起初只当是自己的性情使然,后来才逐渐看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二弟有着一个好出身,而那些人最擅看人下碟……所以,无论二弟走到哪里,身边总是跟着一群人,前呼后拥,热闹拥挤。而他,只能远远地看着。人在那样的环境下,自然是孤独而不安且焦灼的,那种感觉,他至今回想起来尚且都觉得难以喘息。而在不安之下,人总会想着去做些什么。他看准了四弟对二弟那细微的嫉妒,从中稍使些心思,便将四弟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或许,只有他觉得那可以被称之为阵营。但事实证明,幼时所培养起来的习惯,还是相对好用的,这些年来,四弟暗下便没少帮他办过一些棘手之事。……寿康宫内,平日里沉稳的掌事嬷嬷此时脚步轻快地进了内殿,放轻的声音里仍有着压制不住的欢喜:“太后,王爷回来了……王爷过来了!”看着嬷嬷的神态,太后笑着道:“既是过来了,将人请进来便是。”嬷嬷应了一声,亲自走出去,将燕王引了进来。燕王行入内殿之中,视线捕捉到那坐在罗汉床边,着湖蓝色织金绣团福褙子,手拿佛珠,笑得眼睛弯弯的老人,神色怔怔了片刻之后,复才行礼道——“儿子给母亲请安了。”听着这句隔了十八年才又听到的话,太后眼底笑意更深:“一路该是累了,快坐下歇歇。”说着,吩咐掌事嬷嬷去取点心瓜果来。燕王坐在那里,看着母亲银白的发髻,声音微哑地道:“母亲这些年来可好?”“好,母亲在这宫里,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渴了有茶喝,病了有太医,怎会不好。”太后含笑看着儿子,道:“倒是你,吃苦了。”而因这最后六个字,实则也就叫她前头的那些好都不顶用了。心知儿子在吃苦,哪个母亲又能真正过得好呢?“儿子也不算苦。”因压抑着情绪,燕王的声线略有些僵硬地道:“只是这些年来没一日曾侍奉在母亲左右,实在不孝得很……”第385章 当真是吗“这么多人呢,还用得着你侍奉?”太后笑着道:“且你这性子,又哪里是个能在家里呆得住的,从前便是终日见不着人影,真指望你来伺候着,只怕是牙都要饿掉了!”燕王微红的眼睛里也浮现了笑意,点着头道:“是,儿子也就是随口这么一说,真要儿子做,这般粗手粗脚,怎能侍奉得了您这一贯挑剔讲究的高门贵女,恐怕难出三日,便要被赶出去发卖了。”一旁的嬷嬷听得掩嘴笑了起来。当真是太久没听到这母子俩斗嘴耍贫了……这般一想,眼睛又不觉有些酸涩。“你既知我讲究,怎今日进宫连胡子都不知道刮一刮?虽说终究是不再青春俊美了,却也不能如此破罐子破摔啊。”太后看着儿子脸上的胡须,颇为不赞成地说道。这若是她那儿媳吴氏还在,还指不定得如何嫌弃呢。想到这儿,太后压下感慨,不免问道:“对了,怎不见儿媳和孩子一同过来?”说起来,她如今这位儿媳与那孙女桑云郡主,她尚是从未见过的。“王妃的病尚未好全,宫中又规矩繁多,如此急忙之下,儿子恐她应付不来。”燕王道:“待过两日,她们母女大致适应了京中规矩,儿子再将人带来同母亲请安。”太后笑着点头:“也好。”旋即眼神欣慰地道:“彼时知道你在北地有了家室,有了人陪,母亲也总算是略微放了些心。”人啊,总是要有人陪着才行的。尤其是经历过那样一场天翻地覆之后,又立即只身前往了那人生地不熟,条件艰苦的边境。起初那两年,她甚至以为,儿子为了吴氏,未必会愿意再娶妻了……而那样做的后果,无疑会带来更多的猜疑和麻烦。譬如是否有意借此向吴家示好,甚至可能还会被疑心到子嗣之事上面……好在儿子后来又遇到了海氏。海氏虽然出身不高,只是当地小官之女,但如此一来,却也恰好免去了诸多麻烦。听着母亲的话,燕王只附和地应了声“是”。实则,所谓陪伴,他并不曾想过。他娶海氏的意义,也并非是在于陪伴二字。母子二人静静坐着吃茶,说着这些年来的大大小小之事。但均是挑了家常的来说,说白了,皆是些无关紧要的话。到底身处宫中,许多忌讳的话,是不便说出口的。“回头去看看敬容吧。”太后微叹了口气,道:“这个可怜的孩子……常常念叨着你。”燕王沉默了一瞬,才道:“敬容的事情,儿子也有听闻——当真是医不好了吗?”“太医说过,这种病能否痊愈,皆看运气了。但哀家也去看了几次,除了糊涂了些,其它倒是都好,能吃能睡还能闹腾,可是将皎皎那孩子给折腾得叫苦连天。”说到后面,太后不禁笑了。燕王也跟着笑了笑:“她幼时是被我给带坏了,同个男孩子无甚区别,明日一早,我便去看看她。”就是不知道定宁是否还能认得出来他了。“尝尝你手边的松仁儿糖。”太后笑着说道:“若是觉得好吃,待会儿走时,带些出宫去给桑儿也尝尝。”燕王看了一眼碟子里的松仁糖,笑着道:“儿子就不尝了,您知道我向来不喜吃这些甜食。”太后道:“这可是加了松子儿的!”听母亲浑然一幅“这可是宝贝,不吃就亏大了”的语气,燕王不禁默然。母亲的道理总是很奇妙——他不喜欢吃饴糖,饴糖里加了松子,难道他就喜欢了?那他何不干脆去吃松子呢?“尝尝吧。”太后笑着道:“这是皇后那侄儿,特意从宁阳带来给皇后的,据说是宁阳冯家糖铺的东西,这家糖铺,你从前也是吃过的……”皇后的侄儿……燕王怔然一瞬,下意识地印证道:“……当真是吗?”太后含笑反问:“母亲亲口尝过的,难道还有假?”燕王看着那碟松子糖,眼神一时有些反复。当年他奉旨出征,被战事绊住,再回来时,父皇没了,真真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