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节
作者:少地瓜      更新:2023-05-04 17:19      字数:3997
  他心中顿时空了一块。“大人,”程斌提醒道,“该撒手了。”洪文的手还死死抓着码头上的木桩,若不赶紧撒手,等会儿船只起航一准儿被带下去。“啊?”洪文如梦方醒,盯着那木桩看了会儿,终究是缓缓松开了。洪崖用力捏了捏他的肩膀,“来日方长!”洪文低低嗯了声。道理谁不懂,只是……总难割舍。“起锚喽!”水手们齐声高喊,迎着水面已经升腾起来的雾气,缓缓驶了出去。他们这一去不仅带着大夫,还有许多草药、成药,以及随行护送的士兵,所以主船的船身非常庞大,更有上下三层。稍显臃肿的船身缓缓驶离码头,在浮着碎冰的河面用力划开几道水波,黑乎乎的。就在此时,洪文突然听到一阵马蹄声疾驰而来,他心头一跳,猛地冲到船尾,睁大了眼睛看。马蹄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不多时,一人一骑冲破雾气越众而出,黑狐皮大氅下,墨绿色的骑装在空中猎猎作响。来了!浑身的血液仿佛都涌上头顶,洪文用力招手,才要上前,这才愕然发现大船距离码头早已有三四丈远。骑手不待坐骑停下便滚鞍落马,动作好似行云流水般畅快。她往前疾冲几步,可还是被滚滚水波阻住去路。看清来人后,谢蕴整个人都傻了。是长公主?!竟是长公主!原来如此!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的细节,都在此刻豁然开朗。长公主眼睛死死盯着船尾的人,胸口剧烈起伏。就差一步!洪文急得直跺脚,随手抓住一个水手问:“能不能停一下?”那水手笑道:“大人说笑了,大船一开,岂有走回头路的?况且马上就要起雾了,若咱们不抓紧些,可要误了吉时啦。”按规矩,大船出港后要在望燕台最后一座水门外祭祀河神,虽不必大操大办,可必须卡着吉时,若此时停船,必然耽搁。洪文还要再说,却见码头上的人一甩斗篷,伴着身后滚滚波浪快步来到马匹身边,掀开马背上的褡裢,露出下头藏着的弓箭。嘉真长公主抽了自己的手帕子,胡乱摸了一回,干脆蘸了荷包里随身携带的唇脂在上面匆匆写了几个大字。她将写好的手绢绑在箭矢之上,再次折返回码头边,凝神静气一箭射出!黑色的箭矢如流星似飞鸟,呼啸着将乳白色的薄雾破开一道口子,稳稳钉在洪文所在的大船甲板上。有听见动静的侍卫冲出来,“有刺客!”洪文扑过去拔箭,洪崖笑着对侍卫们摆手,“无妨无妨,都是熟人。”这一箭力道十足,入木三分,箭羽仍在嗡嗡颤动,洪文用力一拔,赶忙拆了手绢看。淡淡的梅花香气扑面而来,被晨风卷起的手帕上唯有龙飞凤舞三个鲜红大字:“待君归”作者有话要说:本来想字数够了就行,可是这一章实在不好断,干脆写完了一块发吧!大肥章,求表扬!第六十六章在残冬逆流北上, 着实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初春将至,望燕台一带枯黄的草根底下已经有细嫩的绿色绒芽冒出,提前宣告着春日的到来,可随着洪文一行人渐渐北上, 竟仿佛冬日又卷土重来。已经开封的河面重新冻结, 焕发生机的嫩芽再次枯萎,路边重现积雪……就好似这一行人走的不是寻常水路, 而是整个儿淌进时光的河流中, 勇敢地逆流而上, 与天地作对,以致颠倒四季。甚至二月十八那日,弃舟登岸的车队直接被突然而至的大雪阻住去路,一口气在驿站等了三天。程斌冻得不行, 每天搓着手感慨, “若还在京城,这会儿都有胆大的人换春日薄袄了。”春分都过了, 可他们倒好, 日子越过越冷,如今反倒又把厚皮袄子翻出来穿上了。洪崖是个闲不住的人,在驿站住了一宿就觉无趣,次日一早扛着枪出门, 太阳没到正中就挑着一溜儿兔子回来, 亲自下厨炒了一锅麻辣兔丁给众人加菜。洪文许久没尝过自家师父的手艺,伴着红彤彤的酱汁和劲道弹牙的兔肉,一口气吃了三碗饭,这会儿有点撑,左手按着自己的肚子促消化, 右手提笔书写。“……自京城一别已有月余,公主一向可好?今一路北上,沿途风光与京中大不相同,草石森森、白雪皑皑,举目雪峰遥遥可望,若公主亲眼得见,必然欢喜……”这么写了一段之后,洪文又觉得好像有点矫揉造作,于是换了种口吻继续写,“……就是真冷,我从未在这个时节来过这边,如今也算见识了。若公主日后想来,切记多带大毛衣裳……只是风光真好,一人独享着实可惜……”写到这里,他搁下毛笔活动下手腕,起身去门口舒展筋骨,却见有几人急匆匆往外走,便下意识问了句,“几位要去哪儿?”那几人一转身,洪文才看见他们手中捧着许多香烛纸钱之类,似乎要去拜祭。“啊呀,”洪文吃了一惊,歉然道,“我不知你们要去做正事,打扰了。”那几人没想到京中来的太医这样好说话,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大人客气,也算不得什么正事。”听他们这样说,洪文越发好奇,索性直接走出去问道:“既不是正事,怎么大冷天的又出去拜祭?”师父也说今儿的风格外大些,迎面一阵就跟被甩了耳刮子似的,一般没事谁会往外去呢?那几人面面相觑,还是其中年纪最大的那人道:“好叫大人知晓,原先北面颇有两处战场,曾时常有军队经过,偶尔也有重伤不治死了的,也只好就地掩埋。因那些兵都是天南海北来的,有时人都死了,家人还不知道信儿呢,只成了异地野鬼……咱们也做不得什么,便就地伐木立碑,知道名字的刻上名字,若不知道的,也不过无字碑罢了……今儿恰逢其中两位的忌日,我们就去拜祭一回,多少是个心意。”洪文听罢,不觉肃然起敬,忙拱手道:“既如此,我与诸位同去。”那几人一怔,有些意外还有些动容,当即应了。一行人出了驿站后门,沿着荒凉的野地走了约莫大半里,果然瞧见树林中一片高高低低的木桩子。那些木桩上都刻着年月日,有的带着名字,有的没有名字。刻痕之上又用墨迹反复涂抹,所以现在哪怕年深日久饱经风吹雨淋,但字迹仍清晰可见。那几人常年在驿站干活,几近与世隔绝,显然不大会交际,一路上都未曾主动与洪文攀谈,到了之后竟又把他一个人撂在一旁,自顾自掏出随身携带的抹布擦拭“墓碑”,时不时嘟囔几句:“张老哥,我们又来看你啦,可惜这几日大雪,没能出去买酒……”“算来,你小子今年也有二十岁啦,若在老家,只怕也要当爹喽!”“老兄,唉,今年还是没信儿,不过你且不要着急,我们老哥儿几个也还活着,慢慢找,总能找到……”洪文怔怔站在一旁,静静看着他们动作,狂乱的北风裹挟着他踉跄几步,再站稳时,忽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所充斥。在这片无人知晓的角落,竟掩埋着无数忠魂!他举目四望,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荒山高树,偶有几只乌鸦嘎嘎乱叫,被风吹得歪歪斜斜,仍奋力飞着。洪文的心剧烈震颤,身体虽然渐渐被风吹冷,但腔子里的一颗心,四肢百骸流动着的血液,却逐渐滚烫。啊!他想说点什么,可大约是读书不多,非但不能题诗作赋,甚至就连张嘴都做不到了。从驿站来的那几人已经清扫完“墓碑”,转而来到“墓园”前方的一个巨大的石头圈边,往里面插了香烛,点了纸钱。这一带常年刮风,又多野草干树,外头是断断不能见火星儿的,所以他们就想了这个法儿:先在地上挖坑,四周以乱石堆砌,做成一个石圈堡垒的模样,外头风再大,里面的火焰残烬都不会乱飞。仿佛被什么神奇的力量驱使,洪文慢慢走过去,也跟着拜了几拜。驿站成员总体分为官、吏、夫三级,官员自不必说,吏则是官僚之中最低级的一层,连官都算不得,没有品级,只有俸禄,而且俸禄极低。剩下的夫相当于各衙门的杂役,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儿,拿着最少的钱,而且随时可能走人。洪文见这几人身上服色各异,既有驿吏也有驿夫,而其中年纪最大的那人竟穿着驿官的官服,不觉又有些触动。那驿官不知从哪儿摸了根大树枝,拨弄着石圈内的纸钱,好叫它们烧得再干净一些。听说若纸钱烧不全,底下的人拿到的也是残品,花不出去。高高跃起的火苗与外来的冷风交接,平底掀起一股向上的气流,吹得众人纷纷眯了眼。他一张满是褶皱的老脸看不出年纪,被忽高忽低的火光映得忽明忽暗,此时站在烈烈寒风之中,满头白发都被吹得凌乱了,身形也微微佝偻,可仍是一丝不苟地烧纸。洪文问道:“那些人,你们都认识吗?”那驿官好像现在才想起来今儿还跟来一位太医,瞅了他一眼才摇摇头,“认识也好,不认识也罢,又有什么要紧?都是好汉子。”洪文点点头,“是呀,都是好汉子。”后面突然有人捏了捏他的肩膀,回头一瞧,“师父。”洪崖嗯了声,也拜了一回,“没想到这里还躺着许多英雄。”刚才他在驿站忽然闻到一股火烧味,还以为哪里起火了,赶紧出来看看,走近了才明白始末。回去的路上又下起细碎的雪粒,打在身上沙沙作响,不多时就积了一层。洪文抖动肩膀,看着那些粗盐似的雪粒刷刷滚落,再抬头望望前方蹒跚行进的驿员们,心中百感交集。雪粒自九重天飞扬而来,将这方世界都妆点成苍白一色,几十步开外就看不清了。有驿夫取了火折子出来,爬上高梯,点燃驿馆外的灯笼。刹那间,几点光亮驱散周遭迷雾,叫人的心一下子就安定下来。原本透亮的油纸外壳已在烟火长年累月的熏烤下泛黄,混着落上的灰尘,形成一种厚重而黏腻的壳子,被烛光一照,透出氤氲的熏黄的光晕。那光晕在寒风夹杂着雪粒中摇摆,将灯罩上大大的“驿”字映得格外清晰。在停留的三天内,洪文频频听到往来的踏踏马蹄和急促的铜铃声,时间不定,有时是晌午,有时是深夜,抑或凌晨,每每探头去看时,就见已经有听见铜铃声的驿夫提前出来交接。交接的过程极短极快,来的驿夫在马背上就将用木板和油纸反复包裹的书信文档递出,负责接应那人飞快地检查几遍,确认无误后盖章塞入怀中,也穿着一样的衣裳、带着同样的铜铃、挂着某某驿站的令牌,飞身上马,一路伴着急促马蹄和铜铃声远去了。偶尔风中还会送回他们支离破碎的声音,“五百里加急,闲人退散!挡路者斩!”洪文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很有种痴迷沉沦的意思,后面发展到只要听见隐约的铜铃声便披衣爬起,跟那些负责接应的驿夫们一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