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作者:野次鬼      更新:2023-05-04 06:41      字数:3261
  殷天最近因为分局伙食太好,又天天傻吃蔫睡的放羊姿态,心宽体胖。睡裤勒紧肚皮,留一条裤腰带的红印。她一个驴打滚,跳到衣柜前,粗野地一甩上衣,囫囵往身上套了件睡裙。她早已习惯了41号的半零不落,所以从不拉窗帘。米和托腮,咂摸着酒,看个清清楚楚。再低头打字,只要逢上“她”字,脑中就移过那双淡漠眼睛、妖怪般的白嫩腰腹和酷似爷们的粗犷姿态。殷天连续看了十几页,简直五光徘徊,十色陆离,乱了眼。“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有没有办法验出砷残留?”“红斑狼疮在1941年如何治疗?”“鼻部位的筛骨面对何种重创,将会导致嗅觉缺失?”“麻风病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不是一个重大问题?”她看得晕晕乎乎,太阳穴直跳,眼前星白点点似蚊蝇飞舞,一看手机,十一点半。她披了件薄衫,揣着书下楼透气。老殷和张乙安已经睡了。客厅亮着夜灯,她蹑手蹑脚穿过“丛林”进了后院,窝在摇椅上看月亮。黑森林钟准点报时,杜鹃依旧会啼鸣。“布谷布谷,布谷布谷……”但它滑行的速度显然慢了,旧物在以磨损的方式一一老去。米和揉着颈椎,打下文书的最后一字,抬眼一望,对面卧室亮着灯却空无一人。月晕而风中,吱嘎吱嘎的摇椅声虚渺而来。米和踩着草叶,端着马克杯,手臂挂一薄毯。怕惊扰声控灯,走得鸦雀无声。摇椅位置离41号院落的雕栏极近,米和甚至抬手都能触摸到她。摇篮般的摆荡修复了殷天的睡眠,黑皮书落了地也浑然不知。米和静静看着,殷天个子高,身子缩在椅中,双腿没处搭,自然垂落着,脑袋斜斜耷拉,眼窝青黑。她就是他心中所描摹出的样子,几乎完全一致。他知道2006年,她上高一,将41号特大灭门案的无进展,归纳成当年自己的无作为,她成了个不喜形于色且孤僻冷漠的高瘦女孩。桑家是她心里一根无法拔除的戾刺,同时她以早熟的心智开始阅读学习博登海默的《法理学》和王泽鉴的《民法判例与学说研究》。2007年她在课余时间学习国家医学考试教材,粗浅地完成了解刨学和病理学的课程,走火入魔地在深夜一遍遍背诵着医学常识。2008年高三,对医学饱有天赋的殷天放弃填写淮江医学院的志愿,高分考入淮江公安大,主修侦查学,辅修公安情报学。他一直热切地关注着这个少女的成长路径。米和轻轻蹲下,歪头打量着她右腿,他知道那里有一道长疤,从脚后跟延伸至小腿后侧,缝了22针。那是殷天高考完,以志愿者身份进入地震灾区青川县。阿成回来转述,充满着敬畏。他说这女孩永远奔波在第一线,很多人认识她,说她坚韧,说她对尸体敬畏,说她做事麻利。有家米粉店老板对她印象深刻,说她热心寡言。看人帮人时中间像是有层膜,冷静又悲悯。老板扭扭捏捏说了半天,把自己也绕糊涂了。老板娘出来补词,“呐像个菩萨呀,稳重,不咋呼,面上没什么表情啊,但心肠热。小姑娘厉害得不得了,还给新兵做心理辅导哩。”一个卖炕土豆的阿婆指着县城边界的坑地,“就在那儿摔的,天黑嘛,爬出来小腿全是血,吓死嘞,她喊都没喊,没喊一声,疼得全身抖呀,送到帐篷里缝伤口,好像是遇到认识的医生,就那时掉了两滴泪。我们这一片都认识她的,很好一小姑娘,高考完就过来啦,不多见的,闷头干活。”米和的手指几乎要挨上她赤红的疤痕,最后停在一厘间,没了触摸的勇气。2012年她以特等学金的成绩毕业于公安大,同年考取张瑾澜的刑事侦查方向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张瑾澜告知老殷,她对41号特大灭门案的疯狂执念属于变异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米和对这概念很模糊,专门上网搜寻:这是特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件,比已处理完成事件的印象更加深刻。米和这样解读,因为她童年目睹且参与了桑家最后的死亡时刻并向警方提供了线索,那么她在潜意识里自动将自己划分为参与者,但案件99年至今仍未侦破,情感,真相皆如鲠在喉。十几年情绪的积压放大造成她如今无法改变的行为弊端:过分强迫,偏执,经手的所有事件必须一气呵成,必要时甚至将其他人与事置之度外。同时因过早对善恶产生质疑,她成年后越过了道德层面,对善恶价值体系有独立的认知。她成为两个极端的共生体:性格中的暗黑成分和作为一名警察骨子里的善良,及对真相的偏执高度交织在一起。既有应对复杂事件的冷静与凶狠,也有封存于内心深处未泯的孩子气。米和缩回手,将掉落的黑皮书翻到124页。而后探身将毯子披盖住殷天,两人离得近。殷天热忱的呼吸喷洒在他前额,米和幽微一笑。替她掖好被角,一抬头就对上那双寒凉的眼睛。“你也失眠?”殷天哑声。她没躲,保持着呼吸共生的距离。倒是米和先臊了,直起身板,“倒时差。”他摸了摸鼻头,递出杯子,“要么,助眠。”殷天以为是牛奶,“有屁用,得吃药。”她顿了片刻,觉得这样回话不好,显得没教养,忙装模作样咳嗽一声,“我牛奶不耐受。”米和笑着收回,露着一排白灿灿的上牙,一口气喝完。殷天注意到那杯子是统一的公司马克杯:长阳律师事务所。双瞳一眯,她撑起身子,毯子溜溜往下跑,被米和一把捞住。“长阳在大东边,你住大西边,不嫌远?”米和隔着栏杆,将摊在124页的黑皮书放在她腿上,“东边闹,西边静,我喜静。”“南边、北边也静。”殷天不动声色的咄咄重书一压,她的注意力转向膝间,待看清图文,骤然僵持不动——那是一根长形梭针的样图。针长六寸,采金属打制且尖锐,是欧洲19世纪女性流行的帽针。殷天窒息般盯着黑皮书,蓦地弹跳而起,撒腿往屋里冲。米和依旧保持着先前的姿势,脚底生根,一动不动。声控灯亮了灭,灭了亮。打得他面庞明明暗暗。作者有话说:参赛了。写《黑皮书》的初衷,是想正经八百塑造出一批与邪恶抗衡,奋斗在一线的真实的人民英雄。层层叠叠,大大小小的罪案不仅能展现侦查过程的艰险繁杂,法律人情的步步惊心,也着重描墨于刑警与罪犯在逻辑、心智和定力上的角逐。希望给大家带来触动与振奋。欢迎收藏,欢迎浇死我。第19章她以为她撞了只狗闷雷在天上滚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在下半夜喷涌而出,风潇雨晦。凌晨三点半,42号联排二层亮着一豆孤灯,在幽黑中茕茕孑立。殷天披头散发抱着黑皮书坐在马桶上。她也想跟这风雨一样一泻千里,然而金刚胃,铁石肠,她已经便秘了很多天。“娘个西皮。”墨迹了半个多小时,终究是劳而无功。卷宗纸页布满了整个洗手台,连洗衣机的盖顶上就零散铺张。殷天低头凝着厚书,背上爬起一阵寒凉之气。19年后,有人送来了大致准确的行凶工具构造图。不止如此,谜题浮花簇锦,在同一时间怒放异彩:证明诡异音调存在的男惯偷;一本从天而降的真相书;一件鲜少出现在国内的凶器……也不知是排泄过于用力,还是凉风绕满楼,殷天双臂升起一层又厚又密的鸡皮疙瘩。在阿广收集的人物资料里,殷天是重度失眠患者。米和一直好奇它的准确性,准备亲自监督,结果熬到两点就败下阵来,他失策了,不该碰朗姆,一喝就犯困。凌晨4点15,枕边的电话滋哇乱叫。米和挑开一只眼,是阿广。陈记卤煮店一别后,阿广去了非洲布隆迪寻找米和父亲的行踪。一个月前,他们查到了具有米卓标识的ip地址出现在布隆迪的第二大城市,基特加市。精准定位后,确定是“野人矛盾酒吧”。“有料到。卓叔在酒吧五层住了半个多月,等一个人从中心监狱出来,但没见到人,那人在去见卓叔的路上被枪杀了,脑骨碎裂。但他应该留了东西,卓叔去了趟马特小学的储物间,之后就消失了。那人资料查不全,被抹走很多,我问了一圈,应该是太招摇,两个小时之前有人开始跟踪我,我把现有信息发你。”米和打开邮箱扫着出狱记录和新闻报导,是个络腮胡的黑人男性,年纪很大,花白寸头。“不用再跟了,赶紧回来,万事小心。”他挂了电话,又拨出一个加密号码,“阿par,阿广在基特加,有尾巴。你定位他手机,保他回来。我现在给你转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