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作者:夹心棉花糖      更新:2023-05-04 02:17      字数:9531
  周老爷子抬头瞪了这个憨儿子一眼:“就显你能干是吧?还从没见过,好端端地非要往自己身上揽事儿的人呢。”这是,被拒绝了?不过,还不等周大新失落,便听着周老爷子紧接着又道:“想去就去呗,腿长在你身上,我还能拦得住你不成?”老爷子刀子嘴豆腐心,周大新莫名其妙挨了两句说,倒是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不放在心上:“诶,好嘞,我明天从铺子上回来就去董家瞧瞧,若是有什么能帮得上的,也就顺手帮点儿小忙了。”不过,听这话的意思,老爷子的心结未解,虽然不拦着他去董家,但是自己却是不会主动过去的。次日的晚上,晚饭交给了老太太来做,周大新则是和林氏一道去了董家,之所以带着林氏,也是因为出事的乃是董家闺女,若说需要开解一二的话,自然是同为女眷的林氏说起话来更为方便了。不过,都是有眼色的人,经过一遭逃荒,大部分人家里也都不甚富裕,周大新和林氏自然不会没眼色地挨到饭点儿、非要在董家蹭一顿烦才肯回来,因此,还不等周老太太将晚饭做好呢,两人便又回来了,只是瞧着,脸色都不怎么好。最关心此事进展的自然还是老太太,老爷子嘴上虽然不说,但是在饭桌上老太太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老爷子自己也不由得竖起了耳朵,仔细听着周大新的话。“事情大概就像娘您昨天所说的那样,文旭大哥一家也是有气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眼巴巴地把闺女再送回去,说起来,董家突然来到了郡城,还找上门来,十分不凑巧地碰上了那一幕,那家人的确最初是有些慌了的,不过,在董家把人带走以后,慢慢地也就回过神儿来了。自以为已经是郡城人了,便要高人一等,把董家当成了从乡下跑来投奔的穷亲戚,先是高姿态地等了两天,见董家没有识趣地把人送回去,便让自家儿子上门来要人了,言语之间颇为不客气,这不,董大夫一下子就给气得病倒了,请了大夫来喝了药也不怎么见效,直到现在还躺在屋里呢,也让文旭大哥发愁得不行。现在事情也僵持在了这里,董家的意思是更偏向于和离的,但是董家妹子舍不得两个孩子,而那个张家呢,也把两个孩子当成了什么尚方宝剑一般,虽然有了小妾,但是也不愿意和离,必须要把人叫回去,否则,两个孩子就得都留在张家,董家妹子也得净身出户,连自己的嫁妆都不能带走。”“岂有此理?”周老太太气道,时下对于和离再嫁倒是没什么歧视,但是律法对于女子的嫁妆还是十分保护的,现下听着那家人不仅把孩子当成了拿捏董家的筹码,甚至打上了董家闺女嫁妆的主意,一生性子躁的老太太拳头都已经开始握紧了。林氏也跟着叹气道:“我过去的时候,看见董家妹子,明明年纪比我还要小上一岁,却已经被磋磨得脸色蜡黄,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在那家做着各种粗活的,眼睛也都已经哭肿了,但是说话仍旧轻声细语的,看上去便是个好性子的,也难怪那家人会这样欺负她了,像她那样的性子,再回到张家去,只怕迟早都要没了活路。”两个妯娌各有各的“事业”要忙,除了同村出来的一个辈分的嫂子弟妹,林氏也已经许久没有遇到和她聊天十分投缘的人了,她自己虽然不是什么要强的人,却也决不会像董二娘那样任人欺负都不会还手的,现下自认为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占据了更为主导强势的那一方,也就不免对董二娘的境况遭遇更加怜惜了。作者有话说:更新虽迟但到,大家晚安啦!张家这种行为,大概就是古代版——公务员之优越感吧~第五十五章 年关这种家务事, 外人一般是不好插手的,不过,周长宁却是突然开口问道:“娘, 那两个孩子都多大年纪了?”林氏好生回忆了一番, 用一种不是太肯定的语气回答道:“比长平的岁数应该要大个一两岁吧。”如此一来,周长宁心下也就有了底儿:“孩子都这般大了,若是张家强行要将两个孩子留下的话, 他们家家境也并非大富大贵, 有哪个好人家的闺女愿意一进门就当后娘的?更何况还是两个已经记事了的孩子。至于那个小妾,既然这么久了张家都没有将其扶正的打算,大概率便是身份上有什么不妥,律法不允, 或是怕旁人知道了说嘴吧, 所以,说是要扣下两个孩子,也不过是用来拿捏董家的手段罢了。董家伯父若是找爹问计,爹大可这样回答,至于更多的, 就不方便多说了, 这样的事情,想的法子有用了、或是董家姑姑过得好了,功劳不是咱们家的, 若是董家姑姑过得不好, 怕是要一股脑儿地怪到爹头上来了,所以, 咱们家同情可以, 却不能掺和进去, 尤其是二叔三叔,你们可是做生意的人,焉知那张家儿子在衙门不识得几个相熟的衙差?随口喊上几个人来你这铺子里查上几回,哪怕查不出什么问题来呢,但是看着那身衙差的衣服,客人下意识地便会以为你这铺子里有什么不妥,三番两次地来上这么一招,生意也就会一落千丈了。”若是董家是周家的姻亲,周长宁自然不会吝啬于出些主意,可是两家连朋友间的交情怕是都只有那么浅浅的一层,他又怎么可能那样实心眼儿地帮人出主意还不落好呢?被周长宁提到了的周二柱和周三全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彼此眼神当中那一抹坚定的神色,便知自家兄弟也已经打定了主意,着实也怨不得他们明哲保身,毕竟,董家先前也没见着怎样照顾他们,甚至还因着在郡城有姻亲而疏远了他们,现下,自家能去探望一二便已经算是尽了道义了,至于更多的,那便要说声“抱歉”了。林氏虽然觉得董二娘可怜,却不得不承认,自家儿子的话有道理,在刚认识的外人和自家人之间该选择哪一个,这连想都不用想的,心里同样打定了主意,她在生意上帮不了家里什么忙也就罢了,可万万不能还给家里人拖后腿的。董家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周家这厢也不由得暗自关注了几分,只知道几日以后,有一名身穿衙差衣服的男子在董家门口等候,董二娘挎着个包袱,哭哭啼啼地走了出来,亦步亦趋地跟在那男子身后,想来是回家去了。事实上,尽管时下风气开放,可是提出和离对于女子来说仍旧是一道不小的考验,别说董二娘本就性格软弱些,单说她放心不下留在张家的那两个孩子,董家想要和离的主意便成不了,这也是周长宁为何阻拦住周大新出谋划策的缘故。毕竟,要是被张家知道了周家人在暗里鼓动着他们家媳妇儿和离,定会记恨上周家,何况,两家最终都是要和好的,人家还是姻亲,总不能反倒让周家夹在中间,成了里外不是人了吧。日子一天天地越发冷了起来,不过,有着周长宁白糖方子的分红,周家餐桌上的菜色倒是没有显得清汤寡水的,周二柱的杂货铺生意一如往昔,甚至因着过不了多久就要过年了,生意还有些要转好的趋势。而周三全的豆腐铺子虽然辛苦了些,但是赚的银钱还是很可观的,特别是周长宁教他们做的腐乳发酵好了以后,更是给这个豆腐铺子增添了一点儿特色,客人上门要么是拿着自家的碗买一两块,要么是直接从铺子里买上一小瓶足够吃很久的,总之,在用试吃的法子打开销路以后,这腐乳便不再愁买家的事情了。是的,腐乳乃是按块来卖的,一块五文钱,虽则感觉自家五文钱买的一大块豆腐足以切成许多块腐乳大小的豆腐,但是没办法,谁让自家做不出来那个味道呢?周三全还不忘解说着,自家给腐乳里面搭了多少调料,更是将做腐乳的坛子里面剩下的红油在大家的见证之下倒出来给大家看,单单看着那半碗多的“油水”,众人心里对于这个价格也就能接受了些许。将近年关,大家辛苦了整整一年,难免想要买点儿好东西给家里人都补一补,腐乳也就卖得越发快了,看着这卖出去的速度,周三全夫妻俩一方面是高兴,另一方面则是悔恨,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听周长宁的,多做上几罐子,现下可好,就算周三全恨不得给那最新做的几罐子腐乳施展上时间加速的魔法,也不得不耐着性子静等着二十天过去。另外一边,因着将近年关,周长宁也就不再拘着周长平的性子,除了每日必须拿出固定的时间来温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外,便由他去和巷子里几户人家年纪相仿的孩子玩了,如此一来,他也就闲了下来。只不过,周长宁自己心中都忍不住感慨,他或许就是那种天生的劳碌命吧,特意让二叔去进货的时候多买些红纸和金粉回来,再和周老太太、林氏聊天的时候将红纸裁成对联大小的样子,随后便去二叔的杂货铺帮忙了。他帮忙的方式倒是很简单,在杂货铺外面支个小摊子,只需要进铺子里买东西满五十文就免费送一副对联或者一张福字,对联的内容可以指定,如此一来,周大新和周二柱会忙得不可开交,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谁家过年都希望能够贴上一副对联,图个喜庆,也希望来年一切都能够顺顺利利的,既然在哪家买东西都一样,那为什么不能进周家杂货铺呢?还能白得一副对联。旁人家的杂货铺倒不是不能效仿他们免费送对联,只是,对联进货也是需要成本的,一副对联三文钱,怎么说也得卖五文钱才能不那么吃亏吧,不像红纸,一文钱便足以买上一打了,对于周家杂货铺来说,唯一需要费功夫的大概便是裁红纸了。至于写对联?周长宁表示毫无压力,不提原身和他脑海中的那些个过年用到的对联,单说时下的普通百姓家的对联都是希望能够越通俗易懂越好的,这样一来,即使现场即兴发挥,周长宁的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唯一需要担忧的大概便是一天下来写字量有些大,手腕难免会有些酸痛,不过尚且在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毕竟,这点儿写字量和科举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越发将近年关的时候,不止是西街,就连更远处的人听闻这里的杂货铺免费送对联,也赶了过来,到了这个时候,附近其他家杂货铺早就打不了这场“持久战”,取消了这次活动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家杂货铺的生意越来越好。不过,对于周家人来说,这可就有点儿苦恼了,没办法,只得全家人齐上阵,每天备上厚厚的一打用来写对联的红纸,晚上到家的时候,不是已经用完了便是只剩下薄薄的几张,周二柱自己都数不清专程去进货的地方买红纸几次了。当然,越发将近年关的时候,对联也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要么是已经花钱买过了对联,要么是在周家杂货铺已经得了一副免费的对联,总之,想要对联的人家都已经有了,不想花这个“冤枉钱”的人也不会因此而走进周家杂货铺来。在铺子的生意相比前两日稍微降下来一点儿热度的时候,周长宁也暂时没有其他动作,让家里人好生“休息”了两天,这才换了另一门生意,同样是进杂货铺买东西,信纸自备,满五十文便可以在周长宁这里免费代写家书。作者有话说:不知道房间里的网络是怎么回事,网页都是无法访问,这一章是用手机排版的,如果有看得不舒服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哈,剩下的两章明天喊人来维修网络以后发~第五十六章 过年郡城的人思想总会更开放些, 不会强行将家里的儿孙都拘在身边,因此,家里年轻有志气的儿郎出去闯荡者居多, 然而到了年关的时候, 对亲人的惦念之情也就越发浓厚了,不过,同样是自备信纸找人代写家书, 可是, 无论是在街头上的小摊子,还是找附近邻居家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总是免不了要花上一点儿小钱的。就算郡城人富裕些,可精打细算这四个字却是刻到了骨子里的, 既然能够省下这点儿钱, 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时隔两天,周家杂货铺便再度迎来了一个客流量的小高峰。当然,这下子其他杂货铺可就没有那般轻易模仿过去了, 毕竟, 他们总不能花上一笔不菲的银钱将一位读书人专程请来代写家书吧?这笔花费和他们卖东西所能获得的那点儿利润相比起来,还是有些入不敷出的,因此, 几家杂货铺便干脆躺平不管了, 无论自家生意好坏,就当是认命了, 他们不相信, 过了年关这十几天, 周家铺子的生意还能那么好不成?旁人心里的想法周二柱自然是无从猜测,不过,眼见着那几家不再派人守在自家铺子附近、用一种晦涩不明的眼神盯着每一个走进周家杂货铺的客人,说句实话,周二柱自己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抓住眼下这难得的机会,却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招揽客人上面了。周二柱心知肚明,大哥只是为了帮衬他们一家子,这才来杂货铺里当个掌柜,可是,他们自己心里也得有些成算,总不能指望着大哥一辈子,还是得自己立起来才行,因此,在店内客人没有那么多的时候,他便亦步亦趋地跟在周大新身边,学着他的待人接物,甚至连他的一举一动都忍不住模仿了起来。知道自己嘴笨,往往对着客人说不出那么多好听的话来,周二柱便用上笨办法,每天都把大哥招待客人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记下来,晚上回家泡过脚以后,一个人在那里反反复复地死记硬背着。周二柱本就不笨,又肯下功夫,于是乎,没过多久,甚至距离过年还有最后两天的时候,他在铺子里的表现便足以称得上“可圈可点”了,只是,对于周大新的一些小习惯,他也不自觉地模仿了过来,乍一看兄弟俩还真是越发相像了,只不过,每个人都该有自己要走的路,至于周二柱最终会走出一条怎样的路来,那就只有依靠时间来验证了。过年前的最后一天,街上的人淅淅沥沥的,大家要么是在家里清扫屋子,要么是准备过年需要用到的年货吃食一类的,上街的人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着之前的好生意垫底儿,周家杂货铺最后这些天的利润十分可观,周二柱也就不再贪心,看着没多少人便干脆关了铺子,一家子人一起聚到了周家大房的院子里。大房租的这个小院子和其他人家的也是一般无二的,面积上并没有多出来些许,因此,周家一大家子都挤在这里的时候,倒是显得院子逼仄了许多,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这股团圆热闹的氛围,显得家里的年味儿越发浓厚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算是周长宁来到这个世界过的第一个新年,或者说,这是他有记忆以来过的第一个新年,以往寒假归来,总是免不了听旁边的人提起自家过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热闹,周长宁从来都是只在旁边点点头表示附和的角色,实际上,对于新年到底是什么样的,却是没有亲身体验过。当然,现下周家这般热闹的氛围,倒是让周长宁对以前小伙伴们描述过的词句在心底里不由得肯定地点点头,周老太太难得接替了林氏,充当了掌厨的角色,即使炸面果子之类的吃食需要耗费不少油,在平日里甚至够他们一大家子吃上一个月的,她倒起油来也毫不手软。不过,油炸食品能够带给人的幸福感那也是别的东西无法代替的,更何况,时下家家户户都没那么富裕,谁的肚子里不缺点儿油水?因此,炸好的面果子刚刚出锅了一小盆,便被在厨房里窜来窜去的周长平毫不客气地代替了往日周老太太的角色,一个个地递到了家人的嘴边。不提那股子已经嗅到了的香味儿,单说这是孩子的一片心意,周家众人便无法拒绝了,表皮酥脆、内里带着柔软的麦香味儿,不得不承认,这东西虽然费油,但是好吃也是实打实的,更何况,这还是周长平“孝敬”给他们这些长辈的呢,吃到嘴里的面果子,却仿佛连心里都带了些许甜味儿。少有的被“投喂”的经历,再看看周老爷子身上的新棉袄和烟斗、林氏即使在择菜也不忘时不时地摸一下头发上的银簪子、周大新已经换上了的新鞋、堂妹周仪霜新做的衣裳......周长宁心想,大概这便是过年的味道吧,正所谓,新年新气象嘛。除夕夜,周家的饭桌上也是一年以来最丰盛的一次,周家的小院子里面是自带了地窖的,周老太太和林氏一早便买好了家里人爱吃的菜和肉,都存在了地窖里面,左右天气也冷,放在地窖里面坏不了的,不过,一家子人都知道那些东西的存在,却也知道那是为了过年准备的。这不,果不其然,周老太太喊周大新兄弟几个把东西从地窖里面搬出来的时候,周长宁恰巧带着小堂弟在旁边围观呢,单单是看到那一大块猪肉,便让周长平忍不住表露出脸上兴奋的神色了。不仅如此,东阳郡距离海还有些距离,千里迢迢地用船将海鲜给运过来,其新鲜程度也要大打折扣了,尽管如此,这样抢个新鲜吃的机会也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的,大多数时候人们最常买到的还是一些干货,郡城周围倒是有一些有门路的人家,专程托人运了鱼苗过来,在自家村子里挖了个池塘,养起了鱼。也并非是什么极其珍稀的品种,但是谁让这是在东阳郡呢?物以稀为贵,这句真理可谓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如此一来,一向精打细算着过日子的周老太太此番居然舍得一次性买了足足四条鱼,便更是让人惊讶了。其实,这便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好处了,作为掌管周家大房财政大权的人,周老太太本人对于大房的家底儿可谓是一清二楚,既然家中余钱尚多,她自然不愿意再像往年一样即便过年买东西也得算着这样那样东西的价格,她又不是本性吝啬,若不是家中还做不到敞开了花钱的地步,她又怎么会非得苛待自己的儿孙呢?当然,看着饭桌上齐全且丰盛的菜色,鸡鸭鱼肉可谓是样样俱全,众人即便早已胃口大开,也不忘依旧像往年一样,让周老爷子给家里人做个“年终总结”,这样的活计一直都是由周家的大家长老爷子来负责的。老爷子也并不推让,在他这个当老子的还健在的时候,即便已经分家了,也轮不到三个儿子来当家做主,于是轻咳了两声,站起身来,将围在饭桌边上的一大家子人一个一个地一一看过去,又扫视了一遍,这才道:“对于咱们一家人来说,今年最大的变故大概就是挪了个地儿吧,不幸中的万幸是,咱们一家人都还平平安安的,也并未分离,虽然没了家里的那些地,甚至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可是,能够像现在这样一家人团圆,我们也该惜福了,无论是银钱还是各家的生意,总归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我这个老头子年纪也大了,别无所求,就希望来年咱们一家人依旧健康平安就好!”作者有话说:今天的一更~第五十七章 守岁平安?对于生活在乱世里的人来说, 这似乎是一种奢望,更何况,有了先前突然被征兵带走的例子, 他们谁都不敢保证, 意外会不会在明天到来,当然,也没有人会傻到在这个时候说些不中听的话去触老爷子的霉头, 一个个纷纷应声, 举起手中的碗,里面盛的是专程买回来的酒水或者蜜水,和老爷子碰了一下,一家子这才开始动筷。周老太太准备的菜不少, 可周家的人数同样不少, 因此,所有的菜吃到最后,每一盘也就只剩下了些许,这是周老太太向来的习惯,她认为, 除夕夜的饭桌上是不能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光的, 必须剩下一点儿了,为来年取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其中, 那条清蒸鱼剩的是最多的, 倒不是不好吃,毕竟, 年年有“鱼”嘛。晚饭后, 一家子围着又说了会儿话, 老爷子和老太太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便先去睡了,只剩大人们还在守岁,哦,对了,周长平小朋友自以为已经是翻年便要进私塾读书的人了,该是将他当做个大人看待的时候了,非要和周二柱等人一道守岁,可惜,守到一半便实在撑不住了,靠着离他最近的周长宁,小脑袋就跟小鸡啄米似的,一点一点的,看得大人们也忍俊不禁,原先还在说话的声音也减轻了几分音量。眼见着他渐渐睡熟了,甚至不自觉地打起了小呼噜,声音还不小呢,周长宁便将他轻手轻脚地抱起来,放在了自己的床上,为他脱去鞋子,盖好被子,这才又蹑手蹑脚地关上门出来了。“二叔,长平今晚就跟我睡吧,待会儿只会更晚,也不好再折腾他。”周长宁和周二柱提议道,当然,此时的一群人相比之前的音量,现下已经放低了一半都不止。周二柱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他也同样心疼儿子着呢,更何况,俩人是堂兄弟,还在周家村的时候,便没少同睡过一张床,现下就更不可能矫情地推辞了。剩下的人一直守到过了凌晨,周二柱和周三全对视一眼,十分默契地各自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来,是拿红纸包住了的,当然,不用猜也知道,里面的数额比起周长宁往年接到的压岁钱来说,定然是要多上许多的,毕竟,无论是二房的杂货铺,还是三房的豆腐铺子,背后都是少不了周长宁出力的。他们做叔叔的,明知已经沾了侄子的光了,又怎么可能故作不知、依旧厚着脸皮听着侄子的主意呢?两兄弟在这一点上倒是达成默契了,至于其中的数额,也是他们在各自计算过自家生意近些日子的利润以后,和家里的媳妇儿商议过后才确定下来的。也幸好杨氏和李氏都是心眼儿正的人,听完自家男人的话,不仅没有表示反对,相反还往红包里又多加了一点儿,可谓是诚意满满了。这厢,周大新正想开口替周长宁推拒,顺便责怪一番两个弟弟的过于客气,只是被周长宁一个眼神给阻拦住了,在周大新有些疑惑不解的视线中,周长宁坦然地收下了两个红包,还跟二叔二婶、三叔三婶说了几句吉祥话,除了红包的分量,似乎就和往年做叔叔婶婶的给侄子发压岁钱没什么两样。过后,等到周二柱夫妻俩带着周仪霜、周三全夫妻俩都离开了,周大新这才趁着林氏不注意,将人叫了出来,事实上,对于他要问些什么,周长宁早已做足了心理准备,眼下也不等周大新开口,便道:“亲戚之间就是要有来有往才行,谁都不愿意平白无故地背上沉重的人情债,到时候还都还不起,二叔三叔也是同样的心理,就算您是他们的亲大哥,可是毕竟已经分家了,自古以来只有当爹的为儿子谋划,却万万没有当兄长的天经地义便要对弟弟负责的道理。二叔三叔都是懂理的人,知道平日里咱们家帮衬他们不少,可是若直接给咱们银钱,便显得生分了许多,爷爷那一关就首先过不去,这不,才找了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的由头,谁让咱们家没有个小的能够更理直气壮地收压岁钱呢,您呐,也谅解谅解,说不定我这就是最后一次收到压岁钱了呢。”事实上,若不是到了年关,人们心里总是会习惯性地联想到岁数,这才想起周长宁还是个刚刚成丁的少年呢,只怕至今还有不少人会下意识地忽略了他的年纪,而将他当做大人一般看待。周大新也是同样的心理,他原本还觉着周长宁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要收压岁钱有几分不合适,毕竟,老二老三家是赚了点儿钱,可也没到挥金如土的地步,不过,现下被周长宁这么一说,除了感慨儿子在为人处世上没得挑以外,剩余的便是为自己忘记了儿子的年纪而有些许尴尬,须知,像周长宁这般大小的少年,真要收压岁钱其实也说得过去。往年还在周家村过年的时候,族里也不是没有年纪比周长宁还大的孩子上门来拜年,周大新自然是得给小辈儿准备压岁钱的,哪成想,现在轮到自家儿子了,他却给忘了?当然,这么点儿小小的尴尬情绪,在周长宁刻意换了话题的时候,很快便烟消云散了,父子俩回到屋子里,帮林氏收拾干净了,这才各自回到了房间。彼时的周长平已经在他堂兄的床上睡得四仰八叉了,周家只是普通的小门小户人家,他年纪又小,自然不会像周长宁所听说的那样,被周二柱夫妻俩绑住以固定一个睡姿,所以,在这般放任之下,已经独自睡了一年多的周长平会养成这般豪放的睡姿,其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周长宁一边心下失笑,一边却是小心翼翼地将周长平的手脚收拢一番,给自己好歹挪出来了一块儿睡觉的地方,这才换了寝衣躺了下去,睡意渐渐袭来,迷迷糊糊之间,却是察觉到一股热源正在像八爪鱼一样狠狠地扒在了他的身上,虽然带来的热意很是暖和,但是与之伴随而来的“窒息感”却险些让周长宁喘不过气来。翌日清早,睁开双眼的同时,一张白嫩的小脸蛋也映入眼帘,刚刚睡醒,周长宁其实脑子里还有些懵,眨了两下眼睛,这才记起昨晚他是和小堂弟一起睡的,至于半夜里感受到的热源以及那股快要被勒死了的窒息感,其来源便不言而喻了,看着仍旧扒在自己身上的小堂弟,周长宁便有些越发哭笑不得起来。趁着周长平还没醒,周长宁便轻轻地将他不知何时搭上来的一条胳膊以及那一条腿给放了下去,这才起身了,当然,他也没忘记从自己的衣服箱子里面取出一个木盒来,将木盒中的东西拿出来以后放在了周长平的枕头边上,确保他一睁眼就能够看到这份特意为他准备的惊喜。事实上,这其实也算是变相地又把二叔昨晚给的压岁钱又送回去了,甚至回的礼还要厚上几分了,只不过,这下可就属于亲戚之间正常的人情往来了,即便是周二柱,也不能拦着当堂兄的给小堂弟送一份儿新年礼物吧,至于三叔家,周长宁也只能保证,等到三叔三婶有了孩子,他再补给孩子也不迟。周长宁起身洗漱过后,周老爷子和老太太却是已经在院子里坐着了,周大新和林氏却是还没有醒,左右,周老太太本身也并不介意这一点,她还没老到干不动活儿的地步呢,不过是做些早饭,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们辛苦了一年,可以说是从年头忙到年尾,难得在新年的第一天睡个懒觉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