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作者:夹心棉花糖      更新:2023-05-04 02:16      字数:8454
  不过,还有一事未曾解决,在众人的注视下,周长宁站出来朗声道:“诸位叔伯,我们这一路上还不知道会遇到些什么困难,早上咱们缴获的那十柄佩刀都在这里了,尚有余力的叔伯可以过来领取一把刀,佩在腰间,万一有匪类劫道或者遇上了心怀歹意之人,好歹有个反抗之力,不至于束手无策。”从一开始,这十柄刀就没有离开过周长宁的视线,虽然没有真正经历过逃荒的情景,可他从来不介意把人心揣测得更糟糕些,武器这种东西,在乱世之中就代表着保命的能力,不管怎么样都不可能嫌多的。而之所以是周长宁自己站出来,而不是由周大新“代劳”,一自然是出于周老爷子的默许,二来嘛,是因着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他需要在队伍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古人常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哪怕周长宁此前已经中了童生,可是族人对他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一个会读书的后辈”上,并未将他真正当做能够顶立门户的人看待,因此,周长宁才说出了这番话。自然,哪怕周长宁不说,在场的众人也并非傻子,晓得在逃荒的途中什么样的可能都会有,当下,除非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哪怕遇上歹人也不一定有那份勇气提刀迎上,剩下的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个人来领了佩刀。周家自然是剩到了最后,看着仅剩下的两柄刀,周二柱和周三全对视一眼,最终还是周三全拿了一把,而等到周大新准备去拿刀的时候,却是周长宁阻止了他,径自把最后一柄刀佩在了自己的腰间。不好过多耽搁众人的时间,周大新尽管诧异,却没有多说什么,似乎是默认了自家儿子的举动一般。万事俱备,一行人也不再耽误时间,沿着小路向着山后的方向走去,虽然村人平时进后山都是直接走山里的那条路,可是他们眼下是要逃兵役,还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返回故土呢,自然是把家里能带上的、可能会用得到的东西全部都带上了,山路崎岖,推着板车走山路不仅更加费力,也会凭白耽搁了赶路的功夫。而他们现在走的这条小路则不同,尽管同样是泥土铺就的,甚至还比山路多绕了一截子,但只要不下雨,还是要比那条山路平坦好走得多,二者权衡之下,自然还是以小路为最优选择了。作者有话说:第十一章 途中也正是因为到了古代,周长宁这才理解了什么叫做“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逃荒,长此以往下来,古人应对逃荒也已经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更何况周老太太便是亲身经历过逃荒的人呢。早在他们一家人还在家里未出发的时候,周老太太便寻了家里孩子已经穿不上的旧衣,剪成一指多宽的布条,让每个人都结实地绑在腿上,说是这样可以减少因为长时间走路给腿部带来的酸痛感。周长宁一看,这不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用过的法子吗?原来在这个不知名的异时空里,这个办法也早已经被人想到并且普及开来了吗?再一看现在和他们一道赶路的同村人,也无一不是同样的“打扮”,即使有那么一两户人家不明就里的,也总有相交好的人家过去“指点”一番,一家子落在队伍后面,绑上布条以后再赶上来,因此,不一会儿,这个逃荒的队伍便显得格外整齐了。小路自然没有官道那么宽,容纳不下这么多户人家同时并排前行,因而,在这样一长串的队伍中,自然是周老爷子一家人领头,其他户人家紧跟在后面,细细一看,或许正是出于某种默契,每户人家都无疑是将女眷和孩子护在了最中央的位置,成年壮丁则是推着板车走在外侧,刚才领了佩刀的便更是如此了。一行人埋着头只知道赶路,就连说话声也不经常听见,似乎是怕开口说话凭白浪费了力气似的,也幸好如今秋季刚过,冬季还未至,虽然大白天赶路仍旧避免不了太阳的照射,但是阳光的灼热相比起夏日来说倒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忍受,何况他们也算是走在了山林间,还有这林子能够带来一丝阴凉呢。“长宁,走了这么长一段路了,你也歇一歇吧,板车我和你爹来推就好。”一行人只顾着赶路,速度自然不满,眼见着已经绕到村里的山后面来了,林氏出声如是道。她虽然还提着两个比较轻便的包裹,但是相比起推车要费的力气来说,已经是轻松太多了,只不过,当娘的哪有不心疼孩子的?何况孩子他爹逃回来以后还特地找了个功夫跟她说了儿子生病的事情,她便更不能接受儿子劳累过度了。周长宁心中大致估算了一下时间,摇摇头道:“没事的,娘,我还不累,不过,估摸着也到用饭的时间了,您去跟爷爷说一声,让他看着找个合适的地方,让大伙儿用过饭歇歇脚再继续赶路吧。”周长宁不着痕迹地岔开了话题,另给母亲找了个轻松的事儿来做。原身周长宁自小没做过这种“卖力气”的活计,但是林氏又何尝做过呢?周家聘了她当长房儿媳,又不是当长工使的,别说在娘家的时候了,自打进了周家的门儿,林氏的日常工作也不过是操持着家里的里里外外罢了,至于地里伺候庄稼的活儿,自有周家三兄弟去做。而这些,完全接收了原身记忆的周长宁也是都知晓的,要是他实在累得要趴下了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能够从容应对这突然转变的处境,自然是有他的依仗的,要不是生怕和他共推一辆板车的周大新察觉出来不对,只怕周长宁还能够当场给众人表演一个单手举大石呢。农家人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会是一日三餐,其他时间一日都是只用两餐的,然而在逃荒的途中情况便有所不同了,时刻保持体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才是必要之举,更何况今日一大早众人都只忙着收拾行李,恐怕大部分人到现在腹中早已空空了,哪怕周长宁不让林氏来提醒,周老爷子也是要寻摸着地方歇脚了。眼看着队伍都要走上通往桐乡镇的小道了,周老爷子这才扭头对大儿子说了一声:“告诉后头的人,我们在左前方那片林子用午饭,顺便歇息一下。”又对着额头上已有汗珠时不时滴落的周三全喊道:“老三,从你娘那儿取几张饼子,找几个人和你一起去附近查探一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水源,能让大家伙给水囊里添些水。”他们这才刚刚上路,暂时倒也不用发愁粮食的事情,但是天气不算凉爽的情况下,他们还要赶路,大幅度消耗体力,没有水那就是万万不行的了,虽然这条通往桐乡镇的小路周老爷子最多走过两三次罢了,但是他依稀记得,接下来一直通到镇子上的这段路,两边更多的是镇子上富户租种给佃农的土地和低矮的灌木。周三全应了一声,把推着的板车放到歇脚的地方,轻声对着自家媳妇儿说了句话,便依言拿了饼子去后头的队伍找人了,他脾气爽直,在村子里人缘一向不错,很快便找好了三个看上去和他同年龄的壮汉一起离开了队伍。而这厢,每户人家之间隔着的距离都不远,口耳相传之下,周老爷子的话很快便传到了队伍的末端,众人各自找了树下阴凉的地方歇下了。不过,早上出发得还是匆忙了些,有些机警的人家尚且能记得将一部分粮食做成了干粮,现在只需要拿出饼子来用饭即可,但还有一些人家手忙脚乱之下,竟是忘了这回事,现下哪怕各自推着的板车上有一袋袋粮食,可是没有做饭的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呐,只能一家子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的,面上不乏有些许讪讪之色。到底是同一个村子出来的,他们眼下也并未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周老太太也没有那么心狠,和周老爷子对视一眼,互相明了对方的想法之后,便分出来几个饼子,指使孙女道:“霜丫头,把这些饼子给你二堂伯一家拿过去吧。”周老太太说的乃是和周大新三兄弟一起先是从那些兵丁手下逃了出来、随后又下定决心要和他们逃荒的周成根一家,他是周大新的堂兄,父亲在周老爷子这一辈中行三,只不过,他父亲倒霉,年轻时有一次独自上山遇到了野猪,猝不及防之下,被野猪的獠牙拱到了,被族人找到的时候,身体都已经凉透了,只留下一家子的老弱妇孺。这一家三代单传,周老爷子作为里正看在同族的情分上也难免要多看顾几分,来往也就渐渐多了起来,两家的关系比起同族的其他人家来说自然也要更亲厚些许。另一边,眼看着里正一家都做出了榜样,另一户姓周的人家也就不再扭捏,大方地把一部分干粮分给了一户没有准备的人家,看那数量,就算不够这户人家人人吃到肚子撑,也最起码足以提供让他们挨到晚上的体力了。“长宁,水囊里还有水吗?饼子太干了,难免噎得慌,喝两口水填填缝儿吧。”周大新坐在儿子身边,拿起他随手放在脚边的水囊晃了晃,轻飘飘的,便将自己手里的竹筒递了过去。第十二章 往事除了周老爷子和周长宁用的是家里唯二的两个水囊,其他人都是用的竹筒来喝水,竹筒本就不大,一路上走来,体力消耗也不小,这一行人中大部分人的竹筒早已空空如也了,也就是像周大新这样做父母的,心里面还挂念着孩子,哪怕是喝水的时候也不免克制了些许。闻言,周长宁低垂下眼睑,令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声音却依旧温和:“爹,不用了,刚刚我已经喝过水了,现在也不渴,再说,三叔这不是出去找附近有没有能喝的水源了吗?我都这般大的人了,哪里还需要您挂念渴不渴这样的小事?”周长宁最后的话里带着些许笑意,似乎是为自己已经长大却还被父母看做孩子有些羞恼,又似乎带着些别的深意,哪知,周大新虽然收回了手,却答得认真:“哪里的话?你就是再大,在爹娘眼里也是个孩子呢。”是吗?周长宁不再言语,细细琢磨着周大新的这句话,心中却是嗤笑着,看样子,天底下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这般想,最起码,前世外公外婆去世后,他才刚刚中考完,就迫不及待地把他这个“累赘”扫出家门让他一人生活的那对“父母”就不是这样。此时的天气还没到转凉的时候,走了这一路周长宁也多少出了点儿汗,其实并没有多少胃口,一张饼子下肚,便再也吃不下去了,东张西望地打量四周环境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对上了一双眼眸。是杨叔的儿子!许是有了某种无言的默契,加上周家总共有六户人家,都是各自找了一棵大树下阴凉的地方歇脚,彼此之间虽然都在视线内,离得并不远,可是眼下相比起其他人家来说,孤零零地蹲在大树下啃着馒头的小少年就显得格外突出了些。对于此人的故事,周长宁在原身的记忆里也翻找到了,他母亲早逝,只和父亲杨永康相依为命,按理来说杨永康年纪也不算大,自身又有着一把子力气,还能上山去打猎换银钱补贴家用,即便是续娶在媒人那里也应当算是个热门人选才对。奈何,这名叫杨毅的少年是个早产儿,身子骨算不上健壮,时常有个小病小痛的便要去镇上抓药,加上杨家是外姓,在周家村里“势单力薄”的,可不就成了减分项了吗?时间久了,父子俩凑活着过日子也习惯了,杨永康也便断了续娶的念头,只一门心思地想要把儿子健健康康地养大成人。不过,也正是因为杨毅身子骨弱,不常出门,在村子里便没有多少朋友,眼下在这里的周氏族人,即便是年龄与他相仿的,对他来说也有些陌生。周长宁只是稍稍转念一想,便想起来方才三叔喊的人里似乎便有杨叔的身影,也难怪杨毅此刻有些怯生生的了。“叮!每日任务更新:【请宿主主动交好杨毅,获得任务目标好感度20】任务成功:奖励10功德点;任务失败:倒扣5功德点。”一道不带有丝毫感情色彩的机械音突然响起,然而诡异的是,在场这么多人就像是没听到似的,面不改色。唯一将这道声音听得清清楚楚的周长宁也并不显得慌乱,毕竟,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同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他也该习以为常了......吧。第一次听到这个系统的声音,是在周长宁被父母“赶出家门”以后,还不到十五岁的孩子,突然之间,相依为命的外公外婆离开了人世,一年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的母亲冒出来,“拿”走了外公留给他的即将要面临拆迁的老宅,又把他扔回给了父亲。父亲早已有了新的家庭,娇妻幼子在旁,过得好不快活,继母不愿意让他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碍眼,于是乎,在那个父亲的新家勉强住了三天以后,他又被送到了距离学校很近的一栋房子。父亲说,长宁啊,你现在也慢慢长大了,该学会自己去独立生活了,以后呢,这里就是你的家!家?呵!外公外婆去世以后,他就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了,那里,最多叫做住处!年纪并不大的孩子一个人在那间屋子里带着对未来的不安与惶恐,哭了个昏天黑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系统”来到了他的身边。初次听闻世界上还有“系统”这种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存在的时候,周长宁是害怕的,那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害怕,近乎于是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之下,他尝试尽了各种办法,想要把这个驻扎在他脑海里的“怪物”赶走,甚至为此愿意拉下脸来,去寻求他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的帮助。可惜的是,他们只以为他是因为不能接受外公外婆的离开以致有些精神失常了,对于这个不仅没有用还只会让他们丢脸的儿子越发看不上眼了,毫不留情地赶走了他。于是,周长宁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后来的慢慢习惯,经历了一段无比漫长的过程,所幸,他慢慢发现,这个“系统”似乎并不会强迫他去做些什么,也没有对他动辄“抹杀威胁”或是“惩罚警告”,祂似乎,仅仅是对于让他多做善事有些执念罢了。也幸好有了“系统”的陪伴,让他渡过了那一段格外艰难的时光,因此,尽管有着那样曲折的家庭背景,可他还是成长为了一个看上去颇为霁月风清的人,学习成绩优异,脚踏实地,助人为乐,彬彬有礼,这些评价都是出自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口中,可是谁又知道,他之所以会做那些事情,不过是在不妨碍自己的情况下顺手为之罢了。毕竟,他的“系统”之所以那么执着于让他多做善事,获取所谓的“功德点”,或许正是这东西对祂有些帮助呢。正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周长宁才会选择一份能让他保持平静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获取功德点的职业——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会“高估”了自己冲上去救了那对母女。本以为救人两命的功德点应该相当不少,没想到,功德点是有了,可是,自己也被送到了这个异时空来,不仅如此,辛辛苦苦攒了这么多年的功德点几乎是“一朝回到解放前”。然而,在周长宁从原身这幅躯体上醒来以后,原本还在烧着的身体温度却是渐渐退了下去,不仅如此,大好之后,他还发现了身体上的另一重变化——力大如牛,只是他时刻记着面对这陌生处境要谨慎行事,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了这个变化,尽量不使外人生疑罢了。后来,在无人的时候,周长宁自己也曾暗自揣测过其中的原因,最后推测出了其中最大的一种可能性,大概是前世他没救了之后“系统”启用了大量的功德点把他送到了这个异时空,原身恰巧在此时一命呜呼,他的灵魂便附着在了原身的躯体上,然而灵魂虽变了个人,身体上的病症却还没好。为了让他退烧,“系统”大概动用了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功德点从商城里为他购买了这个金手指,赋予他新能力的同时也改造了他的身体,这才能够在没有药的情况下让他退烧。当然,这些也都只是周长宁的猜测罢了,只不过,他深知世界上的事情总归不会毫无缘由,就是不知道,他和这个同样叫做“周长宁”的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了。作者有话说:这一章尽可能地把故事线的开头给圆起来了,所以,男主的性格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伟光正喔~第十三章 开解周长宁用手轻轻地拽了拽周大新的衣袖,见他看过来之后,这才用眼神示意,让他往杨毅的方向看去。周大新立刻会意,一眼便看到了那个孤零零的身影,明明跟自家儿子年纪相仿,身板儿瞧上去却比他瘦弱了不少,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孩子,周大新也难免动了几分恻隐之心:“长宁,你三叔他们寻水回来还要好一阵子呢,那里地方大些,你带着弟弟妹妹去杨毅那儿一道睡会儿吧,你们都还小,养足了精神才能更好地赶路嘛。”话是这么说,但周大新的真正意思在场的周家人也都猜到了几分,周老爷子闻言,也对着周长宁轻轻地点了点头,总共就这六户人家一道逃出来了,虽然是外姓,却也是一个村子出来的,能多看顾几分就多看顾点儿吧,再说了,杨家大郎是个有本事的,又时常打猎,在逃荒路上万一遇到了强人也能跟他们一起应对,与杨家交好对自家来说也算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周仪霜原本正坐在母亲身边,把弟弟揽在怀里,看着他小口小口地吃饼子,时不时地在他背后轻轻顺两下,似乎是生怕他噎到了一般,听到大伯和爷爷如是说,也便乖巧地拉着弟弟的手,跟着大哥向杨毅那个方向走去。那厢,杨毅因着不常在村子里走动,瞧瞧四周都是些陌生的面孔,唯一比较熟悉一些的里正一家却还和自家中间隔了一户人家,爹爹又和周三叔一起去找水了,他们以后就要这样一直赶路了吗?当真像里正所说的走到东阳郡去便可以安定下来了吗?杨毅自己心中对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也是不确定的。不过,尽管对于未来还带着些许彷徨不安,但是仔细想了想,杨毅还是觉得,与其让那些兵卒把爹爹带走,倒不如就像现在这样,早早地逃出来才好,最起码,不管去到什么地方,也总有爹爹陪在他的身边。如是想着,正低着头啃着已经发硬的馒头的杨毅忽然察觉到头顶处落下了一片更深的阴影,抬起头来一看,是一张不算熟悉也不算陌生的面孔,这人他认得,是里正家的长孙,名叫周长宁。之所以说不算熟悉,自是因为他和村子里的孩子一向来往得较少,也是因为周长宁自从进学之后,便很少再和村上的孩子一起疯玩了,哪怕是从私塾休沐回家,也不常出门,他爹听周家大伯说起过,他是个极为自律的孩子,即便是休沐,也不肯让自己放松休息片刻,凭白让大人们看着心疼得紧。当然,话虽如此,但是即便是杨毅也能听得出来,周家大伯的话里话外尽然都是带着些炫耀意味的,也是,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儿子,特别是这个儿子在私塾进学还读出了个名堂,取得了童生的功名,也难怪周家大伯会深以为荣了,哪像他,是个病秧子,只会拖累家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为爹争气了。来自杨毅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自是无人能知,回过神来,对上周长宁的眼睛,杨毅脸上浮现出一个浅浅的笑容,看上去极为腼腆:“长宁哥,有什么事情找我吗?”即便杨家是外姓,也总有同处一个村子的情分在,因此,尽管此前他们二人并未搭过话,但是这个听上去还算熟稔的称呼“长宁哥”倒也说得过去。周长宁本人对此也并未表露出什么异色,拉着弟弟妹妹席地坐下:“没什么事,不过是想着早上赶了这么久的路,你们家的行李又只能靠你和杨叔两人拿,怕是累坏了吧,你若是有什么不适,可要及时说,千万不能强忍着。”闻言,杨毅也明白过来,里正一家也是好意,自然领情地道:“嗯,我知道的,谢谢长宁哥的关心,我也会尽量让自己不要生病,不会拖累了咱们队伍的行程的。”听到这话,不说周长宁,就连一旁静静地听着两人说话的周仪霜和周长平也不由得笑了,区别大概就在于周仪霜介于姑娘家的羞涩,将头低了低,以免让杨毅觉得不好意思,而周长平可就毫不客气了,他在家里是年纪最小的,人人都让着他,除了对自家老爹和大哥还有几分惧怕之外,对上其他人他可是完全不带怕的,自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委婉了。当下,便见着周长平眨巴了两下双眼,看似无辜地问道:“大哥,生病还是可以控制的吗?这是不是就像奶奶可以决定咱们家今天晚上吃什么啊?那以后长平不想让咱们家里人生病可以吗?”眼里却闪过了一丝狡黠。他虽平日里和姐姐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可却是实打实由周老爷子“启蒙”长大的,周老爷子虽然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可到底做了这么多年里正,见识也比旁人要多上几分,发现村子里送去私塾的孩子读不了多久的书便又被送了回来,大多数都是因为孩子实在坐不住、学不进去,便除了教他背诵一两本启蒙书籍之外也想方设法地磨一磨他的性子。更何况,还有“周长宁”这个好大哥休沐归家也会抓一抓弟弟的学习呢,正因为如此,周长平小小年纪便显得比村子里同龄的孩子更加机灵了几分,说话也要更有条理些,此刻这样说着,周长宁才不相信这个小家伙不是故意为之的呢。杨毅这才反应过来,脸上不由得微微泛红:“不不不,长宁哥,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想要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真正所想,一时之间,他又想不到该怎么说出来。周长宁脸上虽然也带着些温和的笑意,却也及时地喝止住了自家调皮的弟弟:“长平!”转头安抚性地拍了拍杨毅的手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只不过,生老病死这些,都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哪怕是生病了,一时之间找不到郎中,也还有我三婶这半个郎中随时待命呢。而且呐,也别担心队伍行程的问题,我也能大致猜到你心里的想法,只不过,拖累这种话以后可就别再提了,不管是对于杨叔还是对于我们来说,你都不会是拖累的,咱们周家村逃出来的也就这么几户人家,自该相互扶持着,抱团取暖才对,若是因为些许小事便抱怨连天,便可看出其中为人如何了。”周长宁是何等敏锐心细的人物!就开口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便发觉了杨毅的心结所在,既然话赶话地说到了这里,为了“系统”的功德点,也便客串了一把“知心哥哥”。当然,这番话本也是出自于一片真心,毕竟,以他后世的眼光看来,杨毅这不过是因着早产没养好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罢了,这样的身子若是生在皇家,早就被如流水一般的珍贵药材给治好了。可惜生在了村子里,与这里大多身强体壮的人相比便显得格格不入了些,村里又不乏有嘴碎的妇人,杨叔一个大男人,心没那么细,也无法面面俱到,听着那些个闲话长大,长此以往,倒是让杨毅似乎养成了个“男版林黛玉”的性子,周长宁如是想道。作者有话说:惯例求收藏呀~~第十四章 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