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作者:九月轻歌      更新:2023-05-03 22:22      字数:5582
  “你们二位有心了。”裴行昭和声道。楚王一面沉思一面道:“通常朝堂闹出一件大事,想要压下去,只能出一件更大的事。可现在能从什么地方着手呢?”总不能好端端地制造祸端。裴行昭微笑道:“顺着他们的心思往下想辙就成,这就是看谁胆儿更肥的事儿。”楚王和燕王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异口同声:“太后已有对策。”不是询问,是肯定。“有大致的章程了,细说起来,也关乎你们。”裴行昭书写的速度更快了,“你们等等,哀家要写一些书信,传话出去。”两人颔首,坐在一旁喝茶,不再打扰她。写完十来封书信,裴行昭亲自烤漆封印,交给阿妩从速送出,这才对两位亲王道:“哀家说实话,平日也没闲着,查过晋阳和她那边三位托孤重臣的家当。”查别人的家当,燕王相信,但是,她查晋阳的家当……是真查到的,还是放火时顺来的?他笑望着裴行昭。裴行昭直接忽略,婉言道:“文官以为勋贵武官守着大鱼大肉,却没想过,有些人守着珍馐美味,便是想到了,估摸着他们也没胆子提。这回哀家就胆大妄为一次。”两人已经不在气头上,本也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她的用意。“太后刚刚提及晋阳,是不是要从皇室宗亲下手?”楚王问道。燕王则已坏笑起来,“这招好,这招有意思。”楚王又思忖片刻,也笑,“这下好了,阵仗更大,筹谋好了,闹上三五年也未可知。”裴行昭见他们已经会意,便不再赘言,转而笑道:“你们倒也不怕火烧到自己身上?”“总好过让他们得逞。”燕王道。“没错,毕竟关乎整个官场。”楚王的话更实在,“况且,先帝以前的确赏过我们田产金银,但那时不安定,我们都没领赏,领了的也都又转手分给百姓了。真有心积攒产业的宗亲,谁也不会单指望着那些赏赐。”“晋阳就不同,得什么就捞什么在手里。”燕王已经在摩拳擦掌,“我手里有两个言官,对晋阳铺张奢靡的事儿门儿清,等我回去就让他们整理证据,到合适的时候上折子。”裴行昭不免问:“是她在京城还是地方上的?地方上的我能安排。”同样的事情,人手没必要扎堆办。“自然是她在京城的破事儿,那俩言官都是给事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燕王笑道,“到地方上我得夹着尾巴做人,能查谁啊?要不然——”要不然,也不会为个乌龙事件误会她那么久。不过,这种话他说不出口。“那就好。”楚王则在琢磨于阁老,“如今崔阁老的案子虽然悬而未决,但谁都知道,他是如何都不能回内阁了。“次辅的位子,按之前排序的话,是宋阁老接任,宋阁老出了大的差错,才能轮到于阁老。“于阁老这次挑头生事,想的就是此事若能施行,他的政绩就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瞧着太后对宋阁老有些抬举之意,眼下能不能将此人用起来?他在官场极善钻营,盘根错节的亲戚便很多,常来常往的官员更多。私下里,我与他时不时在一起喝喝酒。”裴行昭欣然颔首,“哀家也有这打算,正发愁找谁递话给他呢。你若是能出面,再好不过,只管将打算透露给他。”“那么事不宜迟,我这就去准备。”楚王起身。燕王也随之站起来,“我再想想善于敲边鼓的人手,怎么也不能让文官沆瀣一气。”“行啊,有劳二位。”裴行昭笑着端了茶,唤来李江海送二人出门,之后,悠悠然地帮晋阳清算起家当来。午后,未正时分,裴行昭、晋阳和重臣相继到了养心殿。皇帝先给裴行昭行礼,请她落座,随后才应承其余人等,唤内侍赐座。龙书案两侧分设了紫檀木桌椅,文房四宝一应俱全。裴行昭与晋阳分上下手就座。于阁老很积极地向太后、长公主说了收回赐田的事,末了问裴行昭:“太后以为如何?”“于阁老打着哀家的幌子行事,哀家能如何?”裴行昭和颜悦色的,“这不是一时半刻能斟酌出章程的事,你未免过于心急了些。”她已安排好了,但多出一半日的时间更好,令自己的胜算更大,令晋阳那边陷入得意或担忧,都对自己有利。于阁老顺势套话:“也就是说,太后是赞同的?”镇国公花白的眉毛动了动,欲言又止。皇帝看到于阁老就来气,刚要出言训斥,却见裴行昭微不可见地对自己摇了摇头。他立刻会意,忙敛容正色,从容地拿起将要议的事情的折子。没见真章,他跟个任人怂恿拿捏的臣子置气,实在跌份儿。宋阁老斜着他,“太后都说了,不是短时间能拿出章程的事儿,你听不懂么?”于阁老扬眉,刚要呛声,宋阁老却已继续道:“是你来找我等议事,还是皇上、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来找我等议事?谁跟你说要继续磨烦赐田的事儿了?皇上太后都说了要斟酌,你却怎么跳着脚地要立竿见影?那你去办好了,去挨家挨户收赐田去。”夹枪带棒又扣帽子的一番话,于阁老还真不敢接话了,心想自己也是有些心急了,小太后进退维艰狼狈不堪的日子还长着,何必非要当下目睹呢?皇帝轻咳一声,道:“今日主要说说崔阁老的案子,此事张阁老时时过问,常与三法司的人碰头,最是清楚。张阁老,你仔细说说。”张阁老恭声称是,将崔阁老入狱至今的桩桩件件娓娓道来,用意是细致地告诉裴行昭自己这边的进展,让她心安。裴行昭猜得出他的心思,很认真地聆听,一步步的,笃定崔阁老就快支撑不住了,心境愈发明朗。皇帝对崔家亲朋的不法行径很重视,加上有意拖延时间,便又进一步仔细询问张阁老。晋阳默不作声地听着,心情与裴行昭大相径庭。崔阁老本是把好刀,却栽了这样大的跟头,有生之年也不能指望他挟制张阁老了。也不知道这于阁老到底堪不堪用。六部、内阁是朝廷枢纽,阁员都在六部身居要职,但内阁又不能完全代表六部——镇国公是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吏的任免调动,正因职权过重,从而不能入阁,且被内阁分权。说起来,镇国公梁家祖上有从龙之功,因此才有梁家自开国到如今的显赫富贵,历代镇国公所享有的待遇,与宗室亲王相同。本是行伍门第,这一代的镇国公弃武从文,亦是位极人臣,已是难能可贵。而张阁老既是兵部尚书,又兼吏部左侍郎,没事便只是挂个虚职,专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一旦有个什么事,虚职就成了实差,可以过问、干涉吏部各项事宜。不被这样重用,谁又会穷尽一生地谋取那把交椅?当然了,首辅也会被分权,譬如执掌的兵部,便有身为五军大都督的英国公、各个领兵的封疆大吏制衡——凭你兵部想怎么着,我不同意就能驳回去,有公文再有圣旨的情况下,才会二话不说地照办。本来是特别好的局面,但如今那些封疆大吏多为裴行昭的拥趸,对张阁老的制衡简直成了助力。所以,裴行昭就算只有首辅一人相助,便能与晋阳分庭抗礼数年。晋阳就是被这种局面压的,才铤而走险,去动武官已经入口的肥肉。她也不是要让成名的将帅待遇与文官一样,最终目的是让他们适度地交出一些,出点儿血,明白官场已不是先帝一度重武轻文的情形,不要再将裴行昭视若神明或修罗般的存在。裴行昭站的越高,兴许越不能为他们谋得长远的安稳太平——自来文武相轻,文官也从不是吃素的,到了他们掌权治理天下的年月,沙场上的功臣不被一个个地忌惮从而铲除,已经难得。晋阳遐思间,皇帝和裴行昭、张阁老商量着安排好了崔家一案的后续,连传几道圣旨、懿旨下去。案子就快结了,崔家保不齐要从京城消失了——这是所有重臣的共识。不知不觉便到了申正时分,皇帝觉得差不多了,叮嘱晋阳明日上早朝,遂遣了众人,邀太后、首辅留下,另有要事相商。众人各怀心思地告退离去。晋阳回想着皇帝、裴行昭的神态,也拿不准他们是认头了,还是胜券在握。避而不谈,是真的无话可说,还是在拖延时间?出了宫门,晋阳唤住镇国公,声音低而郑重:“命那些上朝的官员备好折子,明日早朝一起出面进谏。”“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镇国公道,“这本就是谁都不能直言反对的事情,小火慢攻,胜过燃起大火。火只要烧得旺了,便保不齐殃及自身。”“既然横竖都没人敢否决,更要从速行事。国公爷,她裴映惜越是窝火忍耐,日后弄出的乱子就越大,把她气急了,她会干出什么事儿,你也不是不知道。”“这倒是。她一上火就是一身匪气,脑子也不是寻常人的转法,唉……”镇国公摇了摇头,“臣知道了,这就传话下去。”两人作别,各自急匆匆回了居处,反推有无纰漏,再进一步地完善章程,给各个需要用到的人传话。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翌日早朝之上,事态的进展,全不在预料之中——裴行昭与晋阳就座,重臣行礼平身后,皇帝拍了拍案上几道折子,道:“这是几道加急的折子,连夜送到了朕手里,朕反复看过,心惊不已。”说着,命李江海传给太后、长公主过目。头戴龙凤冠、身着明黄大袖衫的裴行昭一目十行地看过,声色不动。按品大妆,一身华服的晋阳看了,面色微变。她已经是冒险行事,裴行昭却比她胆子更大!这时候,楚王、燕王联袂而来。他们都在五军都督府挂着个闲职,平日里并不参与朝会,但若以亲王身份上朝,也属正常。皇帝笑容和蔼,给二人赐座,“正好要说关乎皇室宗亲的事,你们听一听也好。”随后朗声道,“这几道折子,是弹劾两位公主,她们本就有封地,赐田颇丰,却还不知足,四处侵占百姓的田地,奢靡成性。几位爱卿要朕想个法子,治标治本。”被弹劾的两位公主,一个是被拘禁起来的安平,一个是在金殿上的晋阳。于阁老应声道:“此事的确非同小可,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两位殿下是否行差踏错,皇上派专人查实即可,当务之急,却是朝廷收回赐田之事。此事若能落实,不知要惠及多少百姓,臣恳请皇上早做决断!”宋阁老再一次适时地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扬声笑道:“凡事都需得走一步看三步,皇上、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更要走一步看十步。若非金枝玉叶之事关系重大,皇上何必着意提出?”抬完杠,向上行礼,“请皇上明示!”对于宋阁老几日的表现,皇帝很满意,此刻颔首一笑,“皇亲国戚所得的赏赐、安享的富贵,到底是否合理,朕想与诸位爱卿探讨一番。”于阁老还没转过弯儿来,焦虑又气闷,可关乎皇室的话,却不能接。他如此,别人亦如此。抢着搭这种话,等于坐实了皇帝事先给自己递了话,出了金殿便会成为众矢之的。裴行昭却望向镇国公,“梁国公,皇上所说的,寻常官员不清楚,你却是不同。哀家没记错的话,梁家历代国公所享有的,与亲王一般无二?”镇国公欠了欠身,又闭了闭眼,心里别提多丧气了。晋阳千算万算,还是算计不过那个高高在上的匪类,保不齐,他和长公主要一道引火烧身。再怎样,话却是不能不答的,但又不能顺着对方的心思抖落家底,只是道:“老臣已经年迈,且对庶务一窍不通,太后娘娘忽然问起,臣真不知从何说起。”裴行昭笑道:“梁国公记不清,哀家倒是有所了解。”皇帝忙道:“请母后说说,让大伙儿都听一听。”算账、报账的事情,谁也别想指望他,看到那些名录就犯晕。裴行昭颔首,和越的声音如珍珠落入玉盘,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在我朝,亲王一年,供禄米五万石,白银一万五千两,锦缎百匹,纻丝、绢各五百匹,沙罗、夏布、冬布各一千匹,此外,名下的赐田在五六千亩左右,平日所需一切,宫中都会及时赏赐下去。梁国公,哀家可有记错?”镇国公支吾着,“老臣年迈,委实记不清啊。”继续装糊涂。其余的朝臣却是面色迥异,有惊讶的,有羡妒的,有不满的。燕王却道:“太后说的没错。”“而且,太后只是说了大致的情形,实际要比这更多。”楚王接话道,“正因此,本王与燕王常觉惶恐。我们虽也曾下民间,到军中,却并没什么建树,就算比起小小的守城之主,也觉汗颜。”话题到了皇帝心里有数的这一节,将这话题延伸下去:“即便是当初立下奇功的太后,先帝也不过赏赐两千亩良田,白银一万两,四时供应更不消说了,连亲王三成里的一成都不到。至于别的名将,得一千亩良田的已是凤毛麟角,其余赏赐又远不及彼时的太后。”“是啊,人家在烽火狼烟里拼命数年,才换得天下太平,不给些赏赐才是天理难容。眼下人家镇守各处,让这京城里的人过得更加安稳无忧,没邀过功,反倒被人惦记上了那点儿家当。”燕王盯着于阁老,故意阴阳怪气的,“扯着太后的旗号,满口道德仁义,在本王看来,却只有从头到脚的穷酸气。同样的赏赐,本王给你,你敢不敢拿命换?你就算死得起,又能救几个百姓?”皇帝和楚王都无声地笑了。燕王就是这毛病,随时随地能激得人跟他吵一架。于阁老就算再沉得住气,被这么挖苦一番,脸上也挂不住了,当即反驳道:“王爷这话有失公允了吧?臣是秉承皇太后爱民之心,但也是为了安抚文官的不满之情。的确,用兵的年月要依仗万千将士,但太平的年月却需要文官齐心协力地出谋划策、改善民生、开创盛世,到何时,最重要的也是民心,臣为这初衷进谏,到底有何不妥?”“等到多数文官有所建树的时候,你再惦记别人的荷包也不迟。”燕王轻蔑地笑了笑,“你但凡有点儿像样的政绩,也不会张罗这种事。打量着我们这一辈的名将涵养太好,不会对你动手罢了。可作孽的人迟早会遭报应,日后吃饭喝水都当心些,噎死呛死了你无妨,再笑死几个就不好了。”宋阁老和一些朝臣忍俊不禁,低低地笑起来。于阁老恼羞成怒,险些气得倒仰。晋阳咳了一声,不悦地睨着燕王,“好了,话还越说越远了。”随即对皇帝和裴行昭道,“于阁老的意思,应该是皇室归皇室,臣子归臣子,这两桩事并不冲突,以我之见,倒是不妨由简入难,先收回官场的赐田,再着手皇室宗亲所得赏赐的事。”裴行昭定颜一笑,“哀家倒不是这样想的。正如于阁老反复强调的,事有轻重缓急。白白享有过多赏赐的皇亲国戚,可比官场中得到赐田的人多,更有那人心不足大肆敛财的。既然为着百姓着想,当然要从分量重的一头着手为好。”晋阳挑眉,隐含凌厉之色,“我不懂,为何不能同时着手?”裴行昭用下巴点了点她手边的折子,“两位公主奢靡无度侵占田地,要查;是否有一丘之貉,也要查。皇室中人立于危墙之下在先,有赐田的官员却不曾行差踏错,既然如此,为何不先从皇室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