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一百五十七
作者:迴梦逐光      更新:2023-08-21 23:34      字数:6804
  朱元璋凉凉地瞥了朱棣一眼,倒也没说什么,因为他正在思考在大唐搞锦衣卫的可行性,尤其是以武后的身份设置锦衣卫。

  片刻后,朱元璋摇了摇头。

  武后当年重用来俊臣等酷吏就惹得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将其评价为“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武后的酷吏只是监视朝臣,用来搜集情报、排除异己、威慑敌人,比起他的锦衣卫来差得远了。若是在唐朝用锦衣卫,不仅朝堂怨声载道,恐怕宗室、百姓也不会安分。

  不过若是能顺利成立锦衣卫,那可比酷吏好用多了。

  正想着,就听到天幕继续道:

  【这里解释一下,大明的锦衣卫前身是朱元璋的亲卫兵,所以也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相当有牌面。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工作。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1]。

  当时的锦衣卫权力很大,用着也很顺手,明初胡惟庸、蓝玉两案都有锦衣卫的身影,这两桩案子被株连的人数超过四万。

  后来朱元璋也发现锦衣卫滥用职权,权力过大,锦衣卫非法□□、虐待囚犯的行为让百官怨声载道,所以在洪武二十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将内外刑狱从锦衣卫职责中废除,交由法司处理。

  也就是说洪武二十年后锦衣卫没有了审讯、用刑的权力。

  朱棣登基后,不仅恢复了锦衣卫所有的权力,甚至还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他设置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都无权过问。

  经过朱元璋、朱棣两朝,锦衣卫就再也没有从明朝消失过,从某种意义上说锦衣卫也算是和大明共存亡了。

  由于锦衣卫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这也是锦衣卫名声恶臭的原因之一。

  /加上拥有特权,不少锦衣卫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也有明之亡于厂卫的说法。

  但明亡的原因肯定没有这么简单,只能说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洪武时期

  听到自己又被提起朱棣心里顿时一咯噔,想也不想直接下跪认错: “父皇,我错了。”不管是什么,先认错再说。

  朱元璋没空搭理他,直到听完锦衣卫的光辉历史后,才冷笑到: “你倒是自觉先把错认了,以为这样朕就不会罚你是吧?&34;

  朱棣: “儿臣不敢。”他又不是主角,为什么总带他,还全是这种带法。求放过。

  朱元璋气得走来走去,指着朱棣骂道: “朕都把锦衣卫的职权削了,你为何又要加回去?厂卫厂卫,朕设锦衣卫,你设东厂,怎么锦衣卫还满足不了你?”

  朱棣心里苦,他怎么知道为什么,那是将来的他干的, &34;父皇,天幕既然说了厂卫是间接导致明亡的原因之一,儿臣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34;

  朱元璋冷哼一声, &34;等天幕结束,朕再收拾你。&34;

  朱棣闻言松了一口气,趁朱元璋注意力全在天幕上,悄悄站起。

  武周时期

  武则天轻叹: “明朝果然是集各朝代之大成。”不过由此也能看出,明朝不得民心。

  武则天受李世民影响,一直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 &34;民心&34;或许不是坐上皇位最重要的条件,但绝对是不能失去的条件。

  ★

  武周的官吏们:锦衣卫别过来,过来就反给你看。他们造了什么孽,酷吏也就算了,怎么还要经历锦衣卫呢。

  【锦衣卫权势那么大,皇帝之下他们都能监督、逮捕以及审问拷打,放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自然没问题,但在大唐,想设锦衣卫,世家分分钟要造反。

  别说世家了,朝臣宗室都要反。

  武则天的酷吏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她除了用酷吏监督大臣的一举一动外,还鼓励百姓举报有异心的大臣,一经坐实,举报的人就能做官,误报则不处罚。

  法不责众,酷吏尚且能废,庞大的百姓群体要怎么处理?双重打击下,朝臣自身都难保,哪

  里还敢反抗。

  所以朱元璋想在大唐成立锦衣卫肯定不成的,加上羽林军(负责守卫京师、皇宫安全的禁军)大多数是官宦子弟,是贵族和官员们把家中子弟送来镀金的。

  家中有权有势,他们是疯了才会干锦衣卫这么得罪人的差事。就算他们想干,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毫无意外,朱元璋因为锦衣卫被迫退出朝堂,失去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然后他又重开了一把,这回他不作死了,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武则天的路子走。

  四年后,朱元璋废李旦为太子,自己高坐明堂,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这一路走来太艰辛,朱元璋都不敢轻易作死了。

  这简直比他当年自己打天下还累。

  历史上的朱元璋本来就很勤政,据说他每天天还不亮就去上朝,天黑了半夜才回到宫中,回宫后还要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没处理好就睡不着觉。

  据史书统计,朱元璋曾在8天中处理1160份奏章。网上流传的奏章,一份奏章保守估计1000字,那1160份就有116万字,老朱平均每天阅览15万字,阅读量不算少,而且还要思考怎么处理。

  加上一份奏章可能还不止一件事,那工作量就更大了,说是日理万机都不为过。

  老朱绝对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勤政皇帝之一。

  本来老朱就很勤政,当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女皇,为坐稳皇位老朱更拼了,每天批阅奏章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因为勤政,他甚至来不及享受,武则天上位后建立的佛寺、大建筑等他统统没建,省下不少钱财。

  不仅如此,老朱还弥补武则天军事不行的缺憾,他在位期间,吐蕃、突厥都被打得服服帖帖,不仅突厥重新归顺大唐,就连吐蕃都并入了武周疆域。

  朱元璋看文臣的眼光可能不够好,但是看武将的眼光绝对十分毒辣,除了重用历史上原本就有名的将领,比如王孝杰、李多祚、李千里、黑齿常之等人,还提拔了不少出身平民的好苗子。

  军事天赋出色的朱元璋在大唐原本的版图上继续扩张,一度达成了李世民在时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文治上朱元璋本来就讨厌世家贵族,打压起来丝毫不逊于武则天,毕竟洪武朝本来就是出了名吃鸡大逃亡,朱元璋对这个可不

  陌生。

  朱元璋看着国力整整日上的武周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想要挽救武周,让它延续下去,最关键的还是继承人问题。

  武则天目前仅存两子一女,李显平庸,李旦懦弱,太平是女的。

  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从孙辈中挑选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从小培养,耳濡目染下应该就不会改国号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局面发展,武则天身体本来就好,朱元璋又不忘锻炼,他还真等到了皇太孙长成,临终前,他叮嘱皇太孙不可更改国号,要勤政,对百姓好一点,民心所向百姓就不会反…

  朱元璋把能交代的都交代了,认真程度比当年带朱允蚊也差不到哪里去。

  他以为这回能顺利完成任务了,于是心满离。

  再次醒来却发现自己没有回到地府,而是重开一局的朱元璋如遭雷劈,脸色一寸一寸皲裂。

  朱元璋咬牙切齿:那个鳖孙是第二个朱允蚊吗?咱才刚走多久啊,国号就变了!!

  又悲愤道:还是大唐也有第二个朱棣?】

  洪武时期

  双双躺枪的朱允蚊和朱棣: “……”所以提到大明,就绕不开他们是吧?比起朱棣的无语,朱允蚊更多的是心痛,皇位本来是他的,结果却……丢了皇位已经都令人伤心的了,为什么还要把他拉出来反复鞭尸?朱元璋没理会两人的异常,他还沉浸在刚才天幕夸他的话中。

  一直被骂,突然被夸,还是文治武功样样出色,达到和李世民一样高度的万邦来朝,朱元璋都有点飘飘然。

  连天幕说他看文官眼光不太行都不在意了。

  朱元璋美滋滋地把天幕的话在脑子里过了几遍,才后知后觉道: “为什么失败了?”怎么会失败呢?文能安邦,武能开疆扩土,还自己培养了下一任皇帝。

  怎么会失败呢?

  武周时期

  武则天眸光微闪,坦白说,天幕说朱元璋弥补她军事上的不足,将突厥收回,打下吐蕃时她心里是有些期待的。

  可……结果却是任务失败。

  唉,武则天心中长叹一声,武周太短了,大唐的忠臣尚在。

  就连她的儿女不也更倾向大唐。

  br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了,失败在哪里。于是他决定重来一次,诈死看看是怎么失败的。

  有了经验的朱元璋这回速度更快了,名声也更好了,还一早就把选定的皇孙带在身边教导。安排好一切的朱元璋诈死,藏匿于宫中观察后续。

  然后他就看到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在其父李显以及众多大臣的劝说下恢复了大唐的国号。朱元璋当即破口大骂,李显的种果然不行。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发现在他‘死’后,口碑两极分化,不少人批判他,写诗骂他,给他编造了不少黑料。

  都快把他写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妖妇了,朱元璋大怒,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哪个皇帝不杀人?哪个皇帝杀得少了?他当洪武大帝的时候,杀得可比这多多了,这还不够洪武朝的十分之一。

  当皇帝看他是否勤政爱民,是否能开疆扩土,能否让百姓过上安定日子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管人家的私生活?管人家嫁过几次人?

  看尽读书人丑恶嘴脸的朱元璋悟了:笔掌握在男人手里,他们看不惯女人站得比他们高,便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女人,贬低女人。

  哪怕做得再好他们也能挑出错,挑不出错就制造错,然后夸大抹黑。

  越挫越勇的朱元璋决定再来一把,这把他肯定可以完成任务。

  李显的种不行,就选李旦的,或者太平公主的,或者让他们自己竞争,孙子孙女都可以,谁能做到他的要求谁就是下一任皇帝。

  反正这天下也不是他的,皇室内斗会产生恶劣影响也不管他的事。

  再提拔一些女官,扭转武周的口碑,他要让世人知道武周唯才是举,不分男女,比大唐好。

  不难看出朱元璋的想法已经从[看不起女人]到[理解女人]再到[成为女人],就是不知道这次的他能不能成功。】

  洪武时期

  朱元璋: “……”虽然但是为什么总觉得怪怪的?什么叫理解女人,成为女人,想到那个画面,朱元璋就眼前一黑。

  别让他知道这书是谁写的。

  朱元璋压下心中不快,他不是傻子,这书写成这样他要是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白活这么大岁数了。

  无非就是体谅女人不易,看重女人那些。

  可有这

  么必要吗?朱元璋心里,女人是不如男人的,无论是种田还是打仗,都是男人在行。男主外,女主内,几千年来都是这样,也就后世变了。

  大明和后世的情况又不一样,后世吃喝不愁,大明可不一样,吃不饱饭的人数不胜数,谈这个毫无意义。

  朱元璋心里碎碎念道。

  武周时期

  武则天心跳加速,目光变得有些期待,会成功吗?短短数年真能让武周深入人心,和大唐站在同一高度吗?

  武则天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却发现天幕开始转移话题,说起刘彻的地狱级安史之乱。武则天: “……”朕不想知道这个,继续说武周啊!【这边朱元璋斗志满满,那边刘彻换了地狱级难度的副本。再睁眼时,发现自己穿成了太子李亨,此时洛阳城破,李隆基准备逃离长安。

  刘彻:

  还真是地狱级难度,因为唐朝自开国以来就存在“造反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的隐患,所以李隆基上位后严防死守,不给太子和皇子造反的机会,也就是说太子李亨空有太子名头,但无权无势。

  刘彻看着乱成一锅粥的场面,心里不由烦躁起来。

  历史上的李亨是怎么做的来着?逼迫李隆基禅位,然后收复长安、洛阳。

  他现在去策反那些将军应该来得及吧,李隆基如果没有禁军保护会不会死在乱军之中呢?那他岂不是不用担上逼父退位的名声了吗?

  刘彻细细一思量,觉得可行性很大。经过普通难度和之前在地府听的八卦,刘彻对大唐安史之乱还算比较了解。

  李隆基在潼关失守后民心全失,已经没有威信可言。他若是此时站出来,表现出绝不逃离长安,势要与长安共存亡的决心定能得到不少支持。

  一个无权无势的太子都能逼迫李隆基退位,可见此时的李隆基有多不受人待见。

  这个蠢货,出逃还要带上奸臣杨国忠和杨家最大的倚仗杨贵妃,真是脑子有病。

  在安史之乱刚爆发的时候,就应该把杨国忠拉到前线处死,清算杨家,虽然这么做安禄山也不会退兵,但军心可以挽回。

  这个蠢货偏不,不仅留着杨国忠,还一点惩罚都没有。

  若是真爱杨贵妃也就罢了,结果马嵬驿三军哗变还不是赐死了杨贵妃。何必呢,把自己的脸面丢在地上

  让人踩。

  堂堂帝皇混到这份上,也是无语。

  刘彻计划着策反军中将士,武则天那边则是上演天子叫门。

  武则天对自己儿子都能狠下心,朱祁镇这种怂货,在她眼里还不如李显有血性。至少李显干不出这种事。

  对于朱祁镇的叫门,武则天直接吩咐放箭,还大义凛然道:若是太祖、太宗,先帝在肯定也会如此选择,大明天子守国门,绝不会叫门。

  见将士们没人敢射箭,武则天直接夺过将士手中的弓箭,对着朱祁镇就是一箭。

  不过武则天还是注意分寸的,毕竟皇位还没坐稳,后宫还是朱祁镇亲妈孙太后的天下,所以这一箭没有射中朱祁镇的要害,只是射中了他的胳膊。

  瓦剌那边见大明真的不顾朱祁镇的死活,气势有所收敛。】

  武周时期

  听完安史之乱又听天子叫门,武则天心情略复杂,不知道是该生气还是庆幸。

  内心纠结了一会儿,庆幸稍微占了上风,她安慰自己:至少大唐没有天子叫门这种窝囊事。相对于天子叫门,天子出逃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东宫

  李显:“……”好不容易被提到一次,但是为什么要拿他做比较啊?什么叫“李显都比他有血性?”

  难道他没有血性吗?他是窝囊了些,但也不至于连男儿血性都没有吧?生气jpg

  唐太宗时期

  和武则天一个想法的还有李渊,李世民虽然气愤,但有天子叫门垫着,李隆基的天子出逃好像还在没那么难以接受。

  李世民嘟囔道: “这等毫无廉耻的帝王,怎么不一箭射死。”要是他肯定一箭射死,省得扰乱军心。

  李渊: &34;……&34;忽然觉得被内涵了。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没看过《隋唐五代史》和《弃长安》等书的刘彻不解道: “洛阳丢了?还要逃离长安??刚才不是还说大唐武将如云吗?怎么一转眼就落到这地步了?&34;

  卫青提醒道: “天幕一开始就说了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

  刘彻盯着大汉舆图看了好一阵,皱眉: “朕刚才听着觉得安史之乱也不难处理。”有钱、有兵、有武将,起兵的地方距离长安有几道

  天险呢。

  潼关因为李隆基听信谗言而杀了守城的将领这他知道,那洛阳呢?洛阳不容易丢吧?

  有机灵的大臣趁机拍马屁: “不是所有人都和陛下一样圣明,唐玄宗昏庸无道,落到这地步也不足为怪。”

  刘彻听得心花怒放,嘴角上扬道: “就是可惜了大唐那些名将。”

  要是把被李隆基害死的武将送给他就好了,那些武将在李隆基手下真是太浪费了。念头刚起,就听到天幕说起了名将错位时空,第一个就是大汉。刘彻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了,心道:天幕是会读心术不成?

  【五个皇帝都在积极完成任务,李世民见他们都在挑战地狱级,也在加速完成手头上的任务,他甚至不管岳飞和韩世忠的阻拦,自己偷偷带兵跑出去。

  被岳飞发现了,还借口说是看到金军落单。

  岳飞当时那个无语啊,金军少说也有两万大军,还是精锐骑兵,李世民就带了三千骑兵,这也叫落单?

  到底是谁落单啊???

  想看五位皇帝为了完成任务还会有多少骚操作吗?待会留意小黄车哦!现在我们简略介绍一下名将篇的错位时空,看看都有哪几位名将。

  首先有请第一位——辛弃疾。

  清清知道一定会有人问辛弃疾不是著名的词人吗?怎么跑到名将篇来了,因为他是被硬生生从武将逼成词人的啊。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就知道他有多可惜。和霍去病一样的名字,也拥有和霍去病相似的能力,但却报国无门。】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不同于刘彻的满脸高兴,大臣们尤其是武将们全是一副“我就知道会是如此”的样子。

  所以提起名将,就绕不开霍去病了是吧?连和霍去病一样名字的武将都格外有名,啧。他们没酸,好吧他们酸了。

  “去病,这个辛弃疾果然和你名字差不多,莫非是你的……”刘彻想了一下,脑中蹦出一个词,“迷弟。”

  霍去病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刘彻继续道: “你看他仰慕你耶!恨不能相逢在汉武盛世。说得好!!&34;

  他的汉武盛世,也是被后世武将艳羡的存在。霍去病:

  “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和去病你一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