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乘龙快婿
作者:流沣      更新:2023-05-03 20:45      字数:2262
  此时的江启鸣,已经不再是一个商人,单纯追求盈利的商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战略投资人,甚至开始考虑地域经济发展。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应该是地方官,现在江启鸣越俎代庖了。如果不是在家里,江启鸣不会这么放肆的,毕竟有点招人忌。但是江启鸣不那么想:“或者索性把群英市下面的公岭市吞并了,让公岭市成为春城下面的一个区。我就在那个区,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产业集团。”春城汽车,曾经是白山省的骄傲,也是江启鸣少年时代的骄傲。只是后来就变了,从最初的自豪变成了恨铁不成钢,再后来就像看某个足球一般。不争气不给力!作为老大哥却不断被超越,简直是浪费国家资源。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只是生产家用型乘用车,包括大型工程车辆,包括大型运输车辆,还包括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要做就做最好,江启鸣的底气,来自背靠华夏这个全世界第一大市场。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入世以后,全世界的车企,全都靠华夏的市场存活。偏偏国内车企不争气,把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并非全都是消费者崇洋媚外。看看国内车企一哥啥样,都有啥产品,就知道消费者为什么不选择它。再看看逆势而起的民营车企,就知道不是消费者不给你机会,是你不中用啊!失望的江启鸣就是要另起炉灶:“而且仰仗春城市,强大的科研能力和高校集团,我相信那边可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科研院所。”山城那边政治势力很强大,虽然春城是副省级的,但是架不住山城的底蕴足够深厚。想要吞并的确很难,但是要吞并一个区区的公岭市,只要给群英市足够的好处,相信不是问题。眯起眼沉吟了十几秒钟,柳建设权衡再三。终于一拍桌子:“好!这个提议太好了!现在春城市的汽车产业已经陷入了瓶颈,特别是国产化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失去了竞争力,曾经的老大哥已经变成了老大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开始合资之后,春城汽车似乎不会研发了。一次次让他的拥趸失望,也让白山省的大佬们失望。尽管营业额还是白山省最强,却完全配不上他的底蕴。更配不上老大哥的身份,对不起大家对他的期待。调入白山省之后,柳建设曾经想过改变,只可惜春城汽车不隶属白山省管辖。就算是白山省代管的,但是以柳建设权势和地位,还是无法撼动春城汽车。现在江启鸣要打造全新的车企,跟春城汽车竞争是好事。柳大人决定了:“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产业基地,加上你之前的美丽产业项目。我相信可以支撑起公岭市的未来,美丽项目迁移到公岭市有没有问题?”单纯车企支撑一个小城,不是不可以,但是后遗症也是多多的。首先男女比例是个大问题,没有足够的女性员工匹配,未来社会问题多多。当然一个美丽项目不够,还需要匹配女性员工多的产业。或者在将来开放落户,吸引大批女性来这边。.com江启鸣笑了:“只要给足够的政策优惠,只要给足够的土地面积,我没有问题。而且雪鸣生物科技集团现在的地皮是可以卖的,那个位置还不错,我相信不会赔钱。”哈哈哈!柳建设大笑:“难怪有些人叫你是奸商!放心吧,不会让你亏本的。我马上返回白山省,把这个项目提上日程。”任谁有这样的好女婿,都会像柳建设一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吧?主要是小江同学太给力了,一个汽车企业投资规模啊!而且不是一个组装厂,而是一整个的产业链,全都搬迁到公岭市去。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节奏,这个项目出来,估计北蒙省真的要躲在墙角哭了!脚上的泡自己走的!如果不是北蒙省把江启鸣赶跑,也不会有后来这些。现在柳大人春风得意:“争取借着此次的东风,一周之内把该项目,提交给发改委。有北蒙省的前车之鉴,我相信你的项目一定会尽快通过的,你只要准备好钱就够了。”难得柳建设如此自信满满,鲍玉珍都被感染了。这种自信,似乎还是在三十五岁之前,柳建设身上曾经有过。一晃十年出去了,老柳越来越稳,甚至让人感觉要沉寂了。自从有了姑爷儿以后,鲍玉珍感觉丈夫青春焕发,似乎已经回到斗志昂扬的青年时代了!切!柳盈盈撇撇嘴:“爸爸可不只是钱的问题,这一次在欧洲一个月的时间,交了很多朋友。但是涉及到高端制造业的话,那边还是限制多多。”小醋坛子开始为丈夫争了,鲍玉珍抿嘴轻笑,是个好妻子。鲍教授不介意女儿争,那是为自己的丈夫争啊。不为丈夫争的女人,不是好女人,毕竟夫妻一体荣辱与共。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爱人,也肯定不会珍惜其他人,也不会珍惜自己的家庭。连枕边人都不珍惜,连自己的家庭都不珍惜,这样的人人品如何?柳大小姐的确在为丈夫争:“所以说那边的汽车产业收购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希望国家能给予支持和帮助,让我们的收购更顺利,搬迁更顺利。”没错江启鸣淡化自己华夏背景,但是不等于国家无所作为。即便在暗处,国家也可以出手的,帮助此次收购完成。对此柳盈盈自然是心知肚明,别看小醋坛子看似不问世事。问题是在燕京世家长大,很多事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没想到江启鸣摇摇头:“整体搬迁还是算了!没错那边的企业很先进,但是他们的设备都是七、八年以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事实上欧美的汽车企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被日系车挤兑。当时能源危机加剧,然后世界经济不景气,家用乘用车省油成为硬性指标。而一向资源紧张的岛国,在这方面无疑做的最好,所以日系车异军突起。在全世界主流汽车市场上,几乎吊打高油耗的美国车和欧洲车。特别是日系车小型化,在日渐拥挤的大都市,几乎成为最佳选择。